在许多本老师规定的海量阅读书籍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史记》,因为它的里面有一个个能改变人心灵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平原君列传》中的《赵胜惜才》,体现了平原君赵胜的知错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为他能博览群书,归纳出这么多的历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其次是因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后,加上那几句振奋人心的话,真是让人无法挑剔,赞叹不已呀!
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写道: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我以前一直以为韩信是一个英雄,原来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从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经显现出了自己的光芒,就不要太骄傲,不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记》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这本书振奋了我的精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启发了我的人生,还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的心灵!
《史记》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鲁迅曾对《史记》感叹不已,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騒”。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创作结晶。集中着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算在内,全部时间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皇帝开始,到汉武大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3000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至远。
这样优秀的史学着作、文学作品,其孕育和创作的过程也非同一般。据史学记载,司马迁从小聪颖过人,“年十岁则诵古文”。父亲是汉武帝的史官,因此,司马迁很早就受到了扎实的史学训练。长大之后,遵从父亲遗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遍了大江南北,获益良多。
38岁的时候,司马迁成了汉武帝的史官。官阶虽然低,但司马迁仍然感到非常荣幸,于是谢绝了宾朋交往,抛开了自己的家业,全身心投入到史学专着上,以求建功立业,为君主和国家造福。几年后一件大事深深影响了司马迁。当时匈奴经常侵略汉朝,汉朝大将李陵进军匈奴,寡不敌众而且没有后援,兵尽粮绝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的族人,群臣争相附和,大说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够宽恕。但汉武帝不为所动而且迁怒于司马迁,司马迁为此受牵连被处以“腐刑”。司马迁悲愤至极,曾经想自杀雪耻。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还是决定坚强的活下去,决心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于是他历经艰辛完成了《史记》一书,希望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读完《史记》,合卷之后觉得收益良多。主要体会有以下三点。
一是钦佩司马迁敢于说真话。在当其他同僚为迎合汉武帝的情绪大加贬损李陵时,身为一个小小的史官,位微人轻,面对因李陵的叛逃而愤恨不已的汉武帝敢于直面呈理,这需要巨大的勇气。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受其他人的影响,没有一丝为己的私心,冒着触怒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为别人争取合理的判处。以现在很多人的眼光看,司马迁的确很傻、情商太低,在不适当的场合做了最不适当的事。但是,我认为一个人一生能坚持自己的想法是难能可贵的。说真话、干实事、做真人九个字说起来简单,扪心自问,是不是每个人能够真的做到呢?说真话,干实事,做真人,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当前所迫切需要的,也是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但往往有些人抱着“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做“违心”的事,结果损人不利己。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伪装,不需要戴着假面具,不需要做“伪君子”。做一个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好人,才是人之本。
二是敬仰司马迁的执着。在汉代,腐刑是羞辱之刑,受腐刑之人通常会受到社会的鄙视和嘲笑,是可耻的。司马迁自己也以“刑余之废人”自称。但是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颓废,没有因为受到腐刑而被彻底击倒。尽管刚开始时委屈、愤懑、耻辱,甚至一度想自杀,但是最终还是痛定思痛,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自己终生热爱的事业当中去。没有把受过腐刑当成甩不掉的思想包袱,反而激励了自己“舍小义,雪大耻”的决心,最终通过《史记》这部巨作执着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甚至汉武帝在看了《史记》之后也为司马迁所感动,特别是在汉武帝晚年,经过“巫蛊之乱”之后,他对以前的所作所为进行了长时间的反思,最终向司马迁委婉表示了李陵当年之事确实有可恕之处,实际上是对司马迁间接地道歉。从某种程度来讲,司马迁最终取得了胜利。当今社会,执着实际上也是做事的根本。从小方面讲,我们从事的水利事业需要执着才能完成各项艰巨的科研任务,才能真正做出成绩;从大方面讲,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更需要数代人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三是《史记》中“以人为本”思想。在思想上,司马迁因为自身的经历,对“人”的思考要超过当时那个年代,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思考问题,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史记》突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史学模式。它选取人物的原则是以人体现的价值为本,不以成败论英雄,不随世俗论是非,充分肯定人物的历史作用,表彰个人奋发有为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司马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弘扬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当前我们社会也提倡“以人为本”,但是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史记》的“以人为本”是以单个人为本,是小为本,而胡总书记提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是大为本。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也是最为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其丰富的艺术价值被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所传承并不断发展。从鲁迅”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高度评价中就可看出它对后世的影响。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公元前494年,吴国进攻越国,越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无奈勾践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吴王的要求。勾践得在吴国服苦役。三年里,他忍辱负重,一心复国。回国后,他又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与百姓同甘共苦,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吞掉吴!“
勾践卧薪尝胆,雪耻灭吴的佳话至今为人们代代相传,它也为我们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后人多了许思考:生活在当今的竞争大潮中,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居存思亡,艰苦奋斗;如果不具有忧患意识,不把目光放长远,畏惧困难而贪图安逸,得过且过,那么,他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结果只会像吴王一样死路一条!
困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能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却可以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所以,遇到挫折,就做一只同暴风雨抗击的海燕吧!只有这样,才能见到雨后的晴天!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