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百大集团周谷堆农产品市场物业管理部里,有着一群任劳任怨的物管员。在车水马龙的市场里,经常能看到他们忙碌工作的身影,他们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好自来水管,以最快的速度给客户送上电。当客户露出满意的笑容时,我们便也记住了这些被誉为“全心全意为客户排忧解难”的物管员。
作为物业管理基层工作者,他们深深体会到用户因缺水、停电而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困难和不便,从而更加坚定了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争当用户满意的物管员的决心。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中,他们总结了几点心得,一要热:热爱岗位,热忱服务;二要熟:熟悉仓位仓号,熟悉管网电网分布;三要快:到达报修地点快,解决处置问题快,反馈信息快;四要满意:以用户满意为前提,自己满意是责任,组织满意是动力。五要耐心:对客户的不理解要耐心解释,面对维修上的困难要耐心想办法。
物业管理部的班长梁光文就像是一部“万能维修机器”,大到市场内大型供电设备维修维护,以及市场各场区内的电网检修,小到单位食堂里的电饭锅,面对这些维修任务时他总是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对客户的责任,合理分配任务,保障了市场内客户的供水供电以及市场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转。梁班长的爱岗敬业、热情服务、认真管理,不仅得到了同事们的支持与肯定,而且受到了广大客户的广泛好评。
在物业管理部里,加班加点已成为家常便饭,有一次水果区电力设备改造,物业部全体员工一直工作到改造任务完成,确保安全送电到每一个客户仓位后才下班,确保了商户第二天的正常经营。由于市场内设备不全、老化现象的存在,面对种种困难,我们物业部每一名物管员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开动脑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处理经验。面对困难我们总会想方设法加以解决,成为了创建文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平凡的岗位,默默的奉献。在我司文明创建工作中,总有一支默默为广大客户奉献的团队活跃在创建工作第一线。“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支团队在文明创建中不懈追求的深动写照。
劳模精神,说到底,就是真抓实干精神。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尤其应该在真抓实干上当先锋、做表率,要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干部为官一任,不是脚踏实地、老实肯干,而是作风漂浮、工作不实,不会出实策,不想鼓实劲,不能办实事,满足于吹吹打打,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但败坏了党风政风,还令老百姓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影响极坏。领导干部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就是要能够静下心来、沉下身子、弯下腰来,真抓实干,踏实肯干,立足本职、干好本职,在真抓实干中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取信于民。
弘扬劳模精神,尊重劳动创造,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只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才提起、才强调。它必须体现在每一天、落实在每一项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时刻刻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和劳动模范,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和终生追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要高度重视劳模、关心爱护劳模,支持劳模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帮助劳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广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使真抓实干精神落地生根。
穿起绿色的公交制服,他是开“模范”公交车的孔司机;套上志愿者红马甲,摆起修车摊,他就是会修自行车的孔师傅,是杭州城里无人不识的“活雷锋”。
从有口皆碑的“模范司机”到免费修车的“活雷锋”,26年时光荏苒,孔胜东用两种身份实践着一份诺言,一份坚持为民服务、坚持带头示范的诺言。这份默默的坚持,一如修车摊下那片昏黄的灯光,看似不动声色,却足以温暖这座城市每一个人的心房。
延续26年的爱心车铺
某个周六,晚19点整,杭州中山北路和百井坊巷路口,几位市民推着待修的自行车已经陆续在等待了,穿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孔胜东远远地骑着电动车准时出现,笑着跟大家摆手示意。他拿出那条写着“孔胜东共产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红色横幅挂了起来,随后拿出工具箱,依次排开,话不多说,俯下身就开始干活。
30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孔胜东支起了免费修车铺。开张之初,便遭到有人误解:“他这个修车点,就是为了名誉,搞不了多长时间的”、“脑子搭牢了”……他没有在意,更没有想过放弃。
某天晚上,当他帮一位行人修好自行车,对方连声道谢之余,说了一句:“想不到,现在还有像你这样的活雷锋。”那是第一次有人这样当面称呼他,“活雷锋”三个字入耳,孔胜东不由心里一震,这一刻,他才更清楚地明白了自己这个修车点的意义。“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他暗暗发誓。
从23岁至今,每周六晚7点,像是与这个城市的“约定”,无论刮风下雨,再大的事也挡不住他的坚持。26年,从不缺席每一个周六,这或许是一个纪录。住在这一带的居民,早就认识了这个男人。从23岁的年轻小伙,到如今发际模糊的中年人,26年的坚持与责任静静地写在他的每一根发丝上。
妻子曾经帮孔胜东粗略地算了一下,这26年来用在维修点上贴补的材料费和电费将近12万元,而在公交车上提供的茶叶、报纸、雨具、药品等费用还没计算在内。
孔胜东说,让自己最感动的是家人对他的支持。母亲在世时,会在他修车间歇递来热气腾腾的炒年糕,女儿会催促他不要迟到。有时候下班晚了,怕耽误了7点这个“约定时间”,他就直接来到这里,而妻子会从家里带过来摆摊的脸盆和大伞,还有保暖盒里暖暖的饭菜。
模范司机的“雷锋式”承诺
除了修车,孔胜东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好一名公交车司机。经常坐28路车的人都知道,除了开车稳当,孔胜东开车时还会人工报站,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地介绍着在这里下车能去哪里、可以换乘什么公交车。他的车上常备有自己设计制作的沿线导游图、车辆转乘示意图,还有茶水、晕车药、扇子、雨伞。
1993年2月1日,原本是公交修车厂机修钳工的孔胜东,在28路7031号车上售出了第一张车票。从28路到312路,从市区线到郊区线,孔胜东给自己,也为其他员工创新地提出了“六个一样”的服务宗旨:即外地乘客与本地乘客一个样,人多人少一个样,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领导在与领导不在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日日月月年年一个样。
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孔胜东与支部班子一起,带领广大党员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在车上亮明党员身份、亮出创争承诺,挂牌服务,自觉接受乘客、员工的监督,起好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全体员工共同进步,使整条线路员工对创先争优形成共识。他所在的线路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建设系统服务示范点、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
他积极践行党员“五带头”承诺,在一线起好模范带头作用,还专门推出了“一圈一拖”、每天加跑一圈的服务举措。从事行车服务20年来,他先后收到各类表扬信(电)近4000件,乘客们亲切地称他的车是真正的“乘客之家”。
“为乘客提供最大的方便,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在他的28路车上,孔胜东指了指车前“杭州市劳模文明示范岗”的金黄色匾额和挡风玻璃上“党员责任车”的标志说:“提供服务是一件很难的事,不仅仅只是细心和爱心,人民群众都看着呢,作为党员,作出的承诺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在乘客的心中,孔胜东的车就是“放心车”、“雷锋车”。
从一个孔胜东到一群“孔胜东”
坚持了26年,孔胜东用自己的“服务”感染了身边无数人,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孔胜东”三个字也成为了这座城市最温暖的一个标签。
孔胜东的坚持,带动了很多热心人,先后有10多人和他一起修车,还组建了一个志愿者修车团队。2012年年初,孔胜东所在的杭州公交三公司成立了“孔胜东志愿服务队”,全公司有200多人自愿报名服务队队员。他也正式招收了3个徒弟,全是杭州公交三公司的职工,清一色20多岁的小伙子。孔胜东门下的徒弟,有公交公司的后勤,也有一线司机。“我是1986年生的,和师父的修车摊年纪一样大,我进公司就听过师父的演讲,觉得他很了不起,能拜在他门下,很好很荣幸。”他的第一个徒弟说。
一趟没有终点的创先争优之“车”
有人问他,孔师傅,你的修车摊还能坚持多少年?这个问题,孔胜东说:“没想过,干到不能干为止吧。”他说,老百姓会来监督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是一个实在人,1986年那会儿,他压根没想过,做些事,会有那么多荣誉。他后来想想,如果当初为了荣誉免费修车,他也坚持不了26年。
“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孔胜东口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实实在在的内心独白:“我没做过惊天动地的事,只求认认真真地做好每天的分内事,再腾出时间为社会承担一些分外事。其实,这些都是小事,大家也能做。”有许多人问过孔胜东同样的问题:“每个星期都这样做,你有没有动摇过、厌烦过?”可孔胜东总是说出很朴实的一番话:“帮助别人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会一直把它坚持下去。”就是凭着这样一个信念,孔胜东把志愿者的责任和爱心送给最需要帮助的人。
当荣誉和鲜花围住孔胜东时,他总是时刻保持劳模的本色,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志愿者,做到爱岗敬业的态度不变,为民服务的思想不变,奉献社会的精神不变。“我要珍惜老百姓给我的荣誉,履行党代表的光荣职责。”孔胜东说。
住在我们试验室隔壁的是拌合站一名女操作员,我们都叫她邓阿姨,在我的记忆中,从我来到项目,看到的邓阿姨总穿着一身工作服,天天如此。我偶尔开她玩笑:“阿姨为什么总是穿工装呢,是不是叔叔太抠门儿,舍不得给您买新衣啊?”每每她总是笑道:“在工地不穿工装穿啥呀,我们这都快退休的人了,穿工装的时间都论秒啦!”
拌合站打料是不分白天黑夜的。有一晚凌晨两点开始打料,邓阿姨一整晚守在拌合站。第二天一早在食堂门口遇见她,我故作挑衅地笑她觉没睡成,她眯着那双本就不大的眼睛笑着说:“孩子,你刚接触咱们这行业,慢慢就会懂。不管苦累,懂了就能适应。”后来,和我一批到工地的同学们离开的越来越少,每看到他们离开的背影,我都在回想邓阿姨那句话,然后告诉自己:不管苦累,懂了就能适应,适应就能坚持。
拌合站门口的路时常被大车压得不成样,据说以前一下雨,坑里汪满水,大家都是卷起裤管趟着水出入大门。后来邓阿姨来了,一见路被压坏,就发动大家修路。她说,这路可是咱拌合站的门面,谁能忍心看着自家门前一下雨就汪一坑水啊?说来也怪,大家也都爱跟她干活,爱听她吆五喝六的指挥。她勤劳的背影出出进进,在她火热的干劲下,似火的骄阳也显得逊色起来。
每到饭点,我们几个年轻人总喜欢去邓阿姨那儿找吃的,她的零食总被我们一扫而光,然后就听见一阵咯咯的笑声“你们这帮小子,下次拿钱来!”不知从何时开始,她习惯地叫我们“儿子”、“闺女”,我们也就习惯地当了她的儿女。这样的亲情,让人无意间感觉有种亲切感,亦或是阿姨想念自己的孩子了。不管怎样,嘈杂的工地有这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存在,我们很幸福!
为了节约资源,工地每天定时打水。每到打水时,很远都可以听见邓阿姨的大嗓门,一边唠叨着一边督促着,忙着叫上夜班正在沉睡的老刘,喊着一旁的钻车司机李师傅,还有机械队的曾师傅,施工队的老赵、小张、小鹏,生怕大家没有水喝。司机陈师傅腿脚不灵便,邓阿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组织几个年轻小伙儿轮流帮陈师傅打水,日子久了,不用她说,这点儿小事就成了年轻人理所应当做的事儿,陈师傅的水桶天天都满满地盛着“爱心接力水”。而邓阿姨,也照常理所应当地拉接水管,理所应当地叫大家来打水。对这样的理所应当,她高兴地给自己封了个封号“水管所所长”。不管冬雪覆盖,还是烈日酷晒,工地上伴着水声生发的那份情,总是沁人心脾!
没有人喜欢离别,更不喜欢送别。可是在工地,这种事情再寻常不过了。我和老乡小雷年龄相仿,性格投缘,一起聊生活谈工作,一起嘲讽彼此发胖的身材,一起做胖女孩儿共有的“减肥梦”,一起感叹“人生得一闺蜜,足矣”。听到小雷要调到别的工地的消息后,我独自跑到拌合楼后面的山坡上,哭成个泪人儿。邓阿姨第一个找到我,陪着我在山坡上坐了两个钟头。她给我讲她和试验室孙主任每换一个工地都是前后报到,给我讲她和老刘师傅时隔十六年又聚在这里,还给我讲她和叔叔一辈子就没在一个工地呆过……“闺女,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坚韧的性格。离别不可怕,要相信只要有心、有情,我们无论在哪,都在相互牵挂,相互祝福。”听着她的话,我哭得愈发厉害,但哭过之后,我懂了,不久的将来,邓阿姨和我也终将面对离别,但曾经的相逢,就是最美的歌。是她,让我懂了水电工人对那山那水的情怀,懂了水电人在岁月峥嵘中存留的那份真。
邓阿姨是工地上最普通的工人,身着工装的她,平平凡凡,简简单单,但她确是大伙心目中最不能少的人。沾满粉灰的安全帽、忙碌的身影,铸成一幅流动的画。——这副画的主角,就是那最美的一线工人。
张金安之所以能戴上劳模的桂冠,决不是凭嘴巴喊出来的。他勤奋工作、忠于职守、责任心强——这正是一个劳模必备的素质,也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由平凡到优秀再到卓越的必备条件。学习张金安就是要超越自我、告别平凡、创造优秀、追求卓越!
说到勤奋,大多数人眼中的劳模就是不分白天黑夜,挥汗如雨,勉力工作,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跑得比马快、吃得比鸟少的工作狂人。其实,我认为,除了特殊情况下,由于工作性质要加班加点,一般情况是没有必要这样做的。我以为,勤奋需要苦干,但更要巧干;勤奋需要劳力,但更要劳心。在我们的八小时里,最高效率、最高效益、最低消耗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东西。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张金安同志正是以追求高效率、创造高效益做为自己工作的指南。这样的勤奋才是真正的勤奋,这样的劳模才是真实的劳模!
再说忠诚。张金安同志说过,不管是在国企还是在民企,都要忠于企业。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好,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底线。不管你在哪里工作,你都要忠于自己的企业,不做有损于企业的事,这是立身之本。忠于企业,为企业做事,是尽力而为还是全心而为?这就有区别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尽力而为。因为企业不是我的,我能尽力而为就不错了,对得起自己的工资了。但我认为张金安是全心而为的。他起早贪黑,以企业为家,是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把自己做为企业的主人。我想,这也是优秀员工与劳动模范的区别吧!有个故事说,一对夫妇晚上举行婚礼,洞房花烛夜。客人散去后,媳妇坐在床边,看见几只老鼠偷吃稻谷,她指着老鼠对丈夫说:“快看,老鼠偷你家稻谷了!”丈夫寻声追打老鼠。不久,夫妻入睡。朦胧中听见异响,几个老鼠又出来偷吃稻谷,媳妇跃身而起,捡起地上的鞋向老鼠猛砸:“看你还敢偷我们家稻谷!”这就是主人意识的增强。
说到底,学习张金安就是要学他“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忘我工作精神;学习他以企业为家的主人翁意识;学习他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唯其如此,我们的企业才能一年一个台阶,由平凡走向辉煌!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