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阔别故土32年后,再一次回到家乡韶山,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情景,不禁令他抚今追昔,感而赋诗,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雄心。如今,秋分将至,全国各地一片丰收之景,我们也即将迎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礼赞丰收,更要把对丰收的渴盼、憧憬和追求,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为“丰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的丰收是乡村产业的大丰收。“硕果累累”“穰穰满家”“五谷丰登”是广大农民对丰收“量”的朴素追求,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如今,人们对丰收的追求更体现为“质”的提升。“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和新知识等一系列科技兴农的要素源源不断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势所趋;“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创新手段“各显神通”。“物质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底气。
新时代的丰收是乡村建设的大丰收。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除了要“填饱肚子”,还要在“铺好路子”“建好房子”“打好底子”“固好里子”等方面铆足力气、下足功夫。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蹄疾步稳。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环节,乡村建设的大丰收需要我们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致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环境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塑造新农村建设的“精神美”;矢志不渝以党风政风引领乡风民风,大力创建新农村建设的“风气美”。“精神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生气。
新时代的丰收是亿万农民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的大丰收。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七年聚焦“三农”工作,党中央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全社会营造出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起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广大农民群众的“情感粮仓”不断丰富充实。特别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唤起全社会对农民群体的尊重和感激,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精神层面必将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热情、动力和信心。“物质精神双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士气。
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劳作不得闲。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丰收都是汗水浇灌出来的,愿每一份辛劳都有黄金的收获,愿丰收的喜悦点亮乡村的明天!礼赞丰收,致敬农民!
诚实是一块板子,坦率是另一块板子。这两块板子可以夹得你很直。下面是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党员干部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范文合集5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丰收是农民最期盼的、最高兴的事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丰收来之不易,它承载着汗水和智慧的艰辛,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值一年丰收节,我们要在这节日里深悟“丰”,深悟“丰”的意义非凡。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深悟党的引领之“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始终把“三农”发展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尤其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等一系列关于“三农”发展的新观点、新政策,大力推进落实了一大批新举措,实现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充分证明,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三农”更好地发展。只有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开创“三农”发展的新辉煌。要在丰收节里要深悟党的领导,要坚定不移拥护、支持、融入党在“三农”改革发展中各项工作。
“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深悟党员干部担当之“丰”。发展农业,改善乡村面貌的落脚点就是想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想和得的中间是“做”,就要为广大农民打造一副副“金扁担”,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聚焦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在优化农产品结构、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不断发力,让广大农民个个挑起“金扁担”,不断增强劳动的获得感、生活的幸福感和职业的荣誉感,实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力争年年都是丰收节,年年都是好光景。同时,要把丰收节的“丰”字内化于心,根植于心,始终把实现更多更大的“丰”作为干事创业路上的不懈追求。
“勤劳勇敢的中国老百姓,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深悟人民群众勤劳勇敢之“丰”。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因为勤劳勇敢,我们才造就了无数让世人赞叹的发展奇迹,写下了伟大的中国之“丰”。俗话说,锄头口上出黄金,风浪里头练行家。“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就要举起“锄头”不断去耕耘;就要敢于驶向大江大河去劈波斩浪,勇于去探索。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要不断引导、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发扬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同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更加浓厚社会“勤劳之风”“奋勇之志”,去创造越来越红火的日子,做全力以赴奔跑着的追梦人。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让我们在“丰”字里不断汲取力量,始终朝着更强、更美、更富去奋斗。
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成为驻村干部已经有些时日,这段时间以来,随着驻村工作的开展,我在对驻村干部这个群体有更全面认识的过程中,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当好一名驻村干部。
驻村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在消除我国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如今脱贫攻坚战虽已收官,但接续而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力下沉农村,正如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所说“摘帽不摘政策”,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驻村帮扶政策将继续实施,驻村干部也将继续活跃在农村一线,为乡村振兴时代的农村建设奉献力量。
但农村发展与群众民生的问题不同于以往的明显突出,也将更加呈现出深层隐蔽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驻村干部必须与时俱进,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更要“念好勤字诀,多做为民事”,做到听民声、问民忧、看民需,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过程中,实现乡村振兴。
驻村干部耳要勤,多听民声,以群众智慧献计乡村振兴。驻村工作涉及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尽管驻村干部的科学知识素养相对更高,但涉及到具体乡村生活层面的经验,农村群众却往往更有发言权。所以在驻村工作的过程中,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驻村干部要做到耳勤,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从群众中找对策,问计于民,通过吸取多方意见,保证相关决策的可行性、有效性,找到符合乡村规律,体现农村特点的治理之道,切实发挥群众智慧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力量。
驻村干部嘴要勤,多问民忧,以群众视野找寻发展短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意见极其可贵,驻村干部要有不怕问题的觉悟,做到敢担当、敢作为,主动询问群众困难,帮助群众纾解困难。在深入群众的过程中,与群众打成一片,获得群众信任,最终从群众视角发现政策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从群众声音了解基层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小见大,找寻发展短板,在深入分析原因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症结,思考解决对策,最终做到找短板与补弱势有机结合。
驻村干部眼要勤,多看民需,以群众幸福检验工作成效。所谓眼勤看民需,是指尊重群众意愿,重视群众需要,争取所有工作都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指标。从驻村干部的角度来说,就是多进组、多串户,了解村情民意,将群众的需求融入驻村工作之中,主动关心群众生活,把提升群众幸福感当做大事要事,做到主动对标、自觉求进,最终实现驻村工作成效显著、乡村振兴实施深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则在人,相信只要驻村干部们都做到勤勤恳恳,以人为民中心,乡村振兴事业就一定能纵深推进,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3
2020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役的关键时期,虽然疫情增加了脱贫攻坚的难度,但不能阻挡我们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的伟大目标。越到这种紧要关头,广大党员干部越要担起责任,真抓实干,做出“硬核”榜样。
上有政策,下有实施。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就是正确解读政策,并有效开展落实。党中央根据全国脱贫攻坚的相关情况制定详尽的要求和实施方法,扶贫干部一定要上行下效,把握好脱贫政策总基调,针对当地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开展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扶贫干部就应针对此项要求对脱贫人群进行逐一排查,查找漏洞,对存在返贫风险的人群进行有效帮扶,加大力度开展扶贫工作,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对政策的正确解读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基石,使得脱贫之路能稳固而持久。
民之所向,攻坚所盼。脱贫攻坚最终使命是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因此扶贫干部在开展工作时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切工作要向人民群众期盼的方向开展,做到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得民心。习总书记曾跋山涉水到贫困地区用脚步丈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广大扶贫干部更应该下沉基层,以“诚”深挖贫情、以“智”摸透贫因、以“才”走出脱贫之道,带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初心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民为本,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是攻坚工作永远不变的初心。
作风建设,从严治理。干部作风建设不论在何时都不能有所放松。在脱贫攻坚决战关键阶段,党中央不断加大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须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规范专项扶贫资金的申请和使用规程,确保资金用到实处、用有成效,对投入专项进行定期考察,确保投资有效性,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扶贫干部应规范自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做到“三严三实”,发挥榜样作用。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对挪用和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良好的作风可以提升群众对扶贫干部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促进脱贫工作有效开展。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广大党员干部定要不忘初心、蹄疾步稳、实打实干、持续攻坚,确保不辱使命,真正完成摘“贫”帽攻坚任务。
2020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该文件又被称之为“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特指新的一年,中共中央下发的第一份文件,因其特殊的意义,使得每年“一号文件”最终“花落谁家”都备受社会各界瞩目。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将目光聚焦到“三农”问题上,这已是中共中央连续17年将“中央一号文件”的“殊荣”给予“三农”领域。
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他强调,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关切。
农业要“丰收”,重在保供、稳价、增后劲,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业稳则发展稳,农业强则根基强。我国有14亿人口,粮食安全事关国之大事,必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毋庸讳言,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结构还不均衡,部分农产品仍依赖进口,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土地抛荒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有待提高,农业用地被工业用地、城市用地所挤占,城乡土地矛盾日益凸显。农业作为“奠基之业”,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就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问题的主要根源就是农业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的矛盾,供给过度则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行,供给不足则导致农业市场根基不稳。鉴此,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破除农业在发展中模仿型、排浪式的发展方式,着力扭转一段时期内部分农产品扎堆上市引发的农产品过剩问题,引导规模化、分散化、差异化种植。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变,着力转结构、调方式,增加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标准,提高农产品利润率,提升农业发展效率,让农业成为“利润丰厚”的产业,成为经济乘风破浪的“压舱石”。
农民要“丰收”,旨在保民、安康、共致富,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帮助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有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让农民群体实现共同富裕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每位党员干部的应尽义务。基层干部扎根基层、奉献基层,是农民群体的“贴心人”,是农民致富的“土专家”,是农民信赖的“知识人”,要进一步发挥基层干部立足乡土的优势,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关心群众生活冷暖,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在疫情防控中,广大基层干部深入一线,为群众查测体温、送粮送物,给基层群众带去了党和国家的温暖,带去了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未来,随着新型农业规模化的不断壮大,“农民”这个职业将不再“农”,真正成为有“科技”含量的职业,成为有“知识”产权的职业,成为“高大尚”的职业,成为人人向往、受人尊敬的职业。
农村要“丰收”,要在山美、水美、助振兴,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说起农村,很多人的想法不尽相同,脑海中浮现的或是乡愁、或是儿时的记忆、或是蒲扇下的午后时光,亦或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思绪飞扬,但农村作为“落后”的代名词或许是很多人长久以来的记忆。作为基层干部,我想为乡村代言,今天的农村真的不一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闲时看禾之葱葱,忙时仰天之滔滔。听,不远处盛世闻樱景区姹紫嫣红,引无数游人尽“咔咔”;看,不远处水上乐园消暑热,呼朋引伴游水嬉戏尽欢愉;走,不远处乡村振兴画卷齐普展,莫负时光和冬雪。一幅山美水美的“山水画作”正渐渐绘就,乡村振兴的“乐曲”已然奏响……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