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分难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是为纪念屈原而写下的。端午节也是因为屈原而流传于世的。包粽子、赛龙舟等端午节特有的习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是因为当时捞救投泊罗江而死的屈原所传承下来的。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赛龙舟不再只是单纯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了。它演变成了一项最富激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奋争,拼搏向上的精神的运动。赛龙舟这项具有纪念意义的运动,不仅突破了时间、地域的界限,还成为了国际性的赛事,得到了新的发展。
包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纪念意义。粽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的,再用芦苇叶在外围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当然,粽子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地区,就会包出不同的粽子。虽然形状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非常的香甜可口,虽然风味大不相同,但都寄托着老百姓对屈原这位伟人的思念。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到了。可是,心中却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感。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也在逐渐减弱。端午节和众多的中国传统佳节一样,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之说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个,但却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虽是众说纷纭,却也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与魅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华人民的想象力,也折射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端午节在我国已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从而赋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内涵。
其次,端午节还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节的每一种延续下来的纪念活动,无不是寄托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与心愿。如果说端午节是因为传说而显得更加动人,那浸透在端午节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则让它散发出永恒的魅力。传说可以动人,而情更加感人!
节日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于挖掘和弘扬,有时我们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我们的社会,应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传统文化绝不是“封建”、“落后”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新时代我们引以为豪、为傲的民族瑰宝。
吃着奶奶包的粽子,除了米香和奶香外,总是觉得还有无限的滋味。
小时候一两岁时,爸爸妈妈都要上班工作,根本就没有时间照顾我,于是,便把我放在奶奶家。记得那时每次睡醒午觉以后,奶奶和爷爷都要带我出去玩一会儿,爷爷的腿当时已经靠奶奶搀扶才能勉强走路,奶奶一个手扶着爷爷一个手牵着为我养的小狗,我做在小车里,爷爷推着我(正好小车可以给他当拐棍),我用手捧着塑料袋里的小鸡,小鸡用嘴轻轻地啄着我的手指肚,我发出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这一切都显得是那么得恬静安详。
到了做饭的时候,奶奶怕我在地上磕到碰到,就把我放到灶台上,我便蹲在上面看着奶奶洗菜、切菜、炒菜。我仰着小脸,瞅着奶奶那因劳累刻满皱纹,却和善的脸,“咯咯”不停地笑,奶奶也一遍一遍地回报我慈祥的微笑。
渐渐地我长大了,上学了,在奶奶家那种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似乎离我远去了。我经常是一个星期才去奶奶家一次,而爷爷奶奶也总是像欢迎贵宾一样招待我,他们会为我做出每次都不重样的美味佳肴,后来我才知道那些都是爷爷奶奶在电视上特意学会为我做的。吃完以后奶奶一定坚持把我送回家,其实我家和奶奶家是一个院的,离的很近。尽管我一再谢绝奶奶,可奶奶就是不放心她的大孙女,“呆呆”的我没办法也总是任奶奶粗糙却不乏温暖的手拉着我的手送我回家,送到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家照顾爷爷,我笑着看着奶奶的背影,笑里藏着无限的感谢和丝丝愧疚。
端午节,奶奶又自己包好粽子亲自送到我家,来来回回往返十四层楼,从不叫苦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奉献她的爱。此时我再咬一口香香的粽子,只觉得粽子里包满了奶奶对我的爱,温暖包裹着我的心,暖融融的,我不仅闻到粽叶的清香,更闻到奶奶对我爱的芬芳。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刚毅,“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这些精神如同黄钟大吕,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到了。“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作为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纪念日,历经千年变迁,形成了极具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文化内涵。但不管怎样演变,凝结在其中的爱国情怀始终是端午节的主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端午节作为我国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因此,在端午节,除了品尝节日美食、传承传统习俗文化的同时,更不能忘记要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传承“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其犹未悔”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涵养家国情怀中凝聚民族精神,汇聚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屈原的名句来阐述爱国主义精神,寄意深远。“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民族浩荡的历史长河中,爱国情怀始终是伴随历史前进的主旋律。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到“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以我血荐轩辕”,无不诉说着一个主题: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当民族面临危机之时,爱国主义精神集中迸发出来,成为化危为机的精神力量。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再一次生动而深刻地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为了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14亿中国人始终心相连、情相通,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己所能,为抗击疫情守望相助、传递爱心,鼓足勇气、真诚奉献,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以危难之际显身手的全民自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汇聚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最终取得了抗疫的决定性胜利,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磅礴力量。
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以各种方式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热情,就要真正读懂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读懂端午节里所蕴含的伟大的爱国精神。
艾叶黄,粽子香,屈子精神永传扬。家国情怀薪火相传,我们的端午节韵味就会越来越厚重,越来越久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呼唤我们将爱国热情汇聚成时代洪流、转化为务实行动。我们要把端午节这一精神文化坐标,作为爱国教育契机,传承端午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像屈原那样,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努力成为走在新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涉水吟天问,角黍慰灵均。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已经来临。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节日不多,除了以介子推为主题的寒食节之外,端午节或许是其中“知名度”的一个节日了。我们都知道,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讲,传统节日的形成,是特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活动在文化风俗层面的深层映射。无论是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还是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都寄托着人们对直行懿德之士精神推崇的厚重民俗情愫。在传统社会的家国框架下,对于直行懿德之士的厚重情感,在庙堂的大传统和江湖的小传统这两种文化生发环境互相摩荡的作用力下,逐渐凝聚成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精神文化坐标。
端午节无疑就是这样的精神文化坐标。为民众所熟知的端午节应季食品粽子,以及彰显体育精神和文化符号的龙舟竞赛,固然是端午节作为精神文化符号的不可或缺的外在物质形式,但我们只有将这种外在物质形式与其内在精神文化内核相融合,才能从更宏阔层面上统观作为传统节日文化的端午节之全貌。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龙舟与粽子也是我们表达对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之爱国操守的朴素情感寄托。屈原所在的社会环境,他对故土故国的深厚感情,对自己爱国为民政治主张无法得到重视的精神熬煎,他的遭受谣诼馋嫉以及被放逐,乃至最后自沉汨罗江,显然充满着传统士人在逼仄环境中的苦痛熬煎。传统士人出于悲天悯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虽然与其所在时代的褊狭逼仄发生苦痛冲突,但这种选贤任能、修明法度政治主张所蕴藏的爱国情怀,以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背后的民本思想,即便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洗礼,仍然散发着耀眼光芒。
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发展类似大浪淘沙,是一种扬弃的过程。反映在传统节日方面,有的节日几近湮灭了(比如今天我们基本上不过“寒食节”了),有的则在岁月洗礼中嬗变,吸收了时代因素后变得光怪陆离,比如过度注重物质形式,以及商业化的过度侵蚀,这些无疑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和民俗精神是一种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对待传统节日,把现代文明因子与传统节日文化内核进行无缝对接、有机融合,不仅关乎传统节日的继承,更关乎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发展。应该说,物质形式是表面的,精神内核才是传统节日的灵魂。拿端午节来说,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固然是我们对端午节文化记忆的一种外在物质呈现,但重新发掘这个节日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审视其所发生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重新考量其所蕴藏的精神文化内核,放置在当今社会发展、公共治理和现代文明的时代序列中,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无疑是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无法回避的境遇。毕竟,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与发展现代文明精神,都是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题中之意。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