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高一化学教学反思10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高一化学教学反思》,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同时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如何应对,以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作为新形势下的一名化学教师,我们必须作出深刻的思考。
一、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特点
旧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师生之间俨然一副师徒关系,从古至今信奉“师道尊严”,教师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修筑的围城里,因此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与单向的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加脱离现实生活,也使学生很难有所创新,这种背景下教师既难“教好书”,更难“育好人”。
而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许多条件促使教师角色发生改变:一是教师评价体系的变化,旧课程中评价一节课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怎么样,新课程更加强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更趋向于教师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有所为,要求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二是学习方式变化,学生由原来忠实的听众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者。三是课程资源由学校、书本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关注学生的范围变化,过去重知识、轻能力、丢情感态度、只看分数,现在要求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些都促成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发生新的变化。
二、转换自身角色,优化课堂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复杂多元的个体,每个教师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如人意之处:其一是不清楚自己应扮演什么角色,比如高中化学第二册《工业合成氨》一节,本应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过的平衡理论知识去自学、讨论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有的教师也可能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还是用大量的时间去讲授,硬是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听的累,他们失去了自己对理论感悟的思考时机,这时教师把自己还是定位于“传声筒”。其二是教师引导者的身份不到位,比如高一第一册《环境污染》一节,教师大多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环境污染,但没能深入引导:我们能不能把自己身边的一些对环境污染的现象及原因,介绍给大家呢?如果教师加上这样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强化他们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其三是教师没有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课堂中大多有分小组讨论的环节,教师布置好讨论的内容之后自己在一旁“袖手旁观”,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这些都表明教师在新课改中自己的角色还没有演变到位,那么要适应新的形势,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课改。
三、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与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并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1、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发扬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其次,教师还必须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空。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
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面研究物质的科学,因此,要把宏观和微观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假使推理能力。教师可通过“构—性—制—用”、“构—位—性”等关系,让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学生知道氮分子的结构为氮氮叁键,性质不活泼,则可让学生想象,如果氮分子没有叁键,空气的成分将如何变化?又如,让学生根据氟原子的结构去推测氟气的性质。
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作用尤为突出。
首先,我们应该抓住实验现象的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Cu和浓H2SO4反应制SO2的实验中,学生往往观察到生成黑色沉淀,教师可以马上追问:黑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们各抒己见,查资料、上网、实验等,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加强。
其二,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在讲第一册《氧族元素》时,讲到浓硫酸有一种重要的特性—吸水性,书上没有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既安全又能说明浓硫酸吸水性的实验。经过学生的思考,得出了许多可行的实验方案。如:在一只小试管里加入5ml饱和氯化纳溶液,在该溶液里加入2ml浓硫酸,立即析出氯化纳白色晶体。因此,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会有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创新。
其三,通过对课本的实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我们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同学们对原实验的改进是: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
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四、以变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例如:我们学习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火柴点燃后是否一定能燃尽?实验试验:把火柴点燃后,摆放成各种姿势(竖直、斜放、平放等)进行燃烧实验。
发现问题:火柴点燃后竖直向上,火柴不能燃尽。
作出解释:竖直向上燃烧的火柴,火焰对其下部(接近燃烧处)有预热作用,这样会把其中的水分蒸发出来,水气上升使火焰温度降低,上升的水气又有隔绝空气的作用,最终使火焰熄灭。
验证解释:如把火柴烘干后点燃,都能烧尽。
得出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且要有充足的氧气。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化学教学充满活力。
五、造就良好心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双基”、较强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等科学品质。例如,要求学生解题时要格式规范、书写清晰、表达准确、思路严谨,单位和有效数字符合规定;测试时要施考正规;讲评时,要全面剖析学生心理因素、不良习惯等所造成得失分;组题时,设计一些有陷阱、干扰因素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接受挫折的机会,锻炼他们坚韧不拔的信心。这样,可以使学生终生收益。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更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新课程的特点宏观上人教版《化学》(必修)的专题内容安排不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微观上教材还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等。
具体实施
一、改变教学策略,实现从"读,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似乎要高于学生,因为学生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比教师要强,针对这一点,我校高一化学备课组可谓绞尽脑汁、例如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先后提出了"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让电子从A处定向移动到B处","什么样的物质能失去电子,什么样的物质能得到电子"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从学生的分组讨论,交流,总结中得出结论:将氧化剂和还原剂分放在两处,用导线连接,分别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是实现电子定向移动的前提、之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教学中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的参与,但却是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地进行深层的思考,有思维的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方法一改先做实验再得出结论的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还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的能量转换方式","原电池对反应类型的要求"的印象、
二、构思形象比喻,运用合理生动的比喻使深奥的化学知识更加易懂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些知识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呢, 我们高一备课组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大胆设想,积极讨论,总要想出一些生动恰当的比喻来降低教学的难度、例如我们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我们用组织同学登山,从一侧的山脚爬过山顶到达另一侧山脚来比喻完成一次化学反应,怎样能让单位时间内顺利到达目的地的人增多就象如何让单位时间内反应掉的物质变多、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结论:"多派一些人来爬山"(增大浓度),"爬山的人补充一点力气"(升高温度),"将山铲低一点"(使用催化剂),由此引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几个外界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这样该知识就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中了、在将要学习的《化学 选修4》中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的教学中,我们已经设想好一个比喻:劫富济贫、
三、领会栏目功能,合理的运用教材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在《富集在海水之中的元素——氯》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并探讨该史话给我们的启示、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远远多于我们预计的,如"氯气的制取方法","氯气的部分物理性质","科学研究应有献身精神","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不能盲目迷信权威"等、通过课本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习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例如在《化学 必修1》课本P44的"科学探究"是探究Al和O2能否反应、学生通过两个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无论铝箔是否打磨,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都会蜷缩变红,熔化但不滴落、由此,让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为什么不滴落 有致密物质包裹;什么致密物质 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致密的氧化膜;新物质为什么不滴落 新物质熔点高、我们又提出"怎样才能让铝在O2中燃烧"的问题,让学生课外讨论思考,学生对此兴趣盎然、
四、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延伸知识
新课标最大的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所有教师都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回来后我们又集体认真研究讨论了《新课程标准》,这不仅帮助我们对整个高中化学必修,选修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而且也避免了在课堂上随意延伸、例如在《化学 必修2》中的《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中,我们侧重的是定性分析和描述,并未将选修中的"热化学程式"和"盖斯定律"随意引入拓展、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我们也没有将"弱电解质"的相关知识引入,更不敢将"电解质的分类"扩大、在《化学 必修1》中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后学生的兴趣很高,求知欲也正强,我们大胆将《化学 必修2》中的《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中的"金属冶炼方法"和"铝热反应"等知识融入到该章、
五、研究学生个性,针对特点和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智能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在整个学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表现,对胆大但粗心的同学我们侧重培养他们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则加强对胆小或动手能力不强的同学的鼓励和指导、在分组讨论时,我们的目光较多地停留在不善于交际的同学身上、对一些生活习惯不太好的同学,我们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则让他们分别扮演工人,环保官员等角色进行现场辩论、我们现在发现这些针对性的措施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增进师生交流
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增进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已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我们不仅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注意课下和学生加强交流、 每一次阶段测试后我们都要求学生写一封《致化学老师的一封信》,这就给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信中,他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在化学学习中的不解和困惑,咨询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甚至有的学生把自己焦虑,失望的心情也写下来,这就大大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从来信上,我们也看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肯定和建议,这大大增强了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自信和激情、也有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批评和意见则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七、改变评价标准,倡导多元的评价发展观
传统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功能,忽视对学生的动态评价,使评价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而新课程则提出了全新的课程评价的理念,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加多元的评价、我们在每一次阶段测试后,都要求学生自己写试卷分析,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改正错题,通过错题的纠正,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
(2)统计得失分率,让学生总结自己在知识模块中的优劣。
(3)对本次测试情况作总体分析,便于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4)提出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以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在本阶段学习上的收获和学习的状态,也能更清醒地认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评试卷,力争及时补差补缺,提高教学效率
八、提高备课效率,加强备课组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在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的社会,教育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应当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教师都是年轻教师,应该说我们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但我们能很好地秉承屯溪一中优良的校风"善以他人之长补己所短,不以己长非人所短"、我们每个工作日都在同一个办公室,几乎每一堂课前我们都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的效果,甚至讨论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每次考试我们都流水阅卷,我们之间也互相听课评课,甚至会分析彼此学生的试卷,互提意见,共同进步。
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
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
手头的资料不完善,配套练习很难跟上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不同
新课程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应试的要求
听a老师和b教师以“同课异构“形式上《夸父逐日》这篇古文。
a教师在课堂上,首先用英雄人物的故事引出新课。在检查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时,学生读课文,教师正字音,每个注音写板书;教师提问题,学生给答案,一问一答判正误。在让学生的理解课文意思的自主提问环节,教师也要先把问题集中,待各组讨论后再点名回答。整堂课有板有眼,按时结束。
这堂课,似乎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师预设的任务。可回味起来,总觉得老师不敢把学生放开手去,正音、释词、译句,事事都得亲手领着才放心。其实,这一课的拼音字词都相对容易,何苦这么操心?在各组研讨提出的问题中,还有一些妙问,却生生地被教师整理后的几个问题淹没了。大家集中在这几个问题上,其余的问题完全置之不理。不知在整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是否更多地强调了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会呢?少了学生主体性地介入的课堂,缺少灵动思维的迸发,少有动态巧妙的生成。课堂,仅仅就是一个教师主宰的课堂。
b教师的课堂却是另一个样子,她用李宁点燃奥运火炬的画面引入新课,在检查预习效果时采用抢答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了。接下来,又是开展描写桃林美景,扩写故事的小组活动,又是鼓励同学们说出和夸父有同样精神的人。快结尾时,还要朗诵励志诗句,鼓励学生勇敢追逐梦想。学生们持不同的观点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最后拖堂近8分钟,只好草草结束。
这堂课,学生充分站到了台前,抢答激发起竞争的欲望,创作调动起积极的思维。学生很活跃,生成的点也多,可是有些点已经远离课堂目标了。比如,在分析夸父形象特点时,有的说“夸父是自私的人,他把黄河、渭河的水都喝光了,人们会受灾”;有的说“天会下雨,河水还会有的”;有的说“夸父是因为那时太阳太厉害,造成旱灾才去赶走太阳”;有的说“那时水源丰富,但光照不足,夸父是去要把太阳追回来的”……快20分钟了,学生就在“夸父把河水喝干对不对”、“夸父为什么追赶太阳”这些问题上纠缠不清。而此时,教师却没有及时站出来进行引导,结果课堂活动失去了明确的指向。
综观两节课,我仿佛看到课堂在“学生”与“教师”的定位之间矛盾徘徊。教师动得多了吧,学生动不起来;教师靠边躲学生全放开吧,课堂不小心又偏离了航道。高效课堂,学生该在哪里?教师又该在哪里?
反思:高效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得到培养。因此,新课堂教学的理念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如果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教学缺少宽展的空间,效果将会受到很大的局限。
但是,我们也要避免语文课堂教学的“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曲解对话、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泛化体验、纵容个性”等现象,避免“主体性神话”充斥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看似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效果却不会很理想。热热闹闹、漫无边际的“展示”,展示者和听者都不可能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展示的同时,对学生不成熟的、有偏差的、甚至错误的见解,要加以正确引导。
“你”(学生)要动起来,“我”(教师)也莫躲开。学生不动,课堂了无生趣;教师躲开,课堂的“主体性”又变成一场虚无缥缈的神话。只有让二者和谐互动,主次分明,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高效课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而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对一块石头,他肯定不先忙着下手,而是细细的琢磨,这块石头像什么,质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同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他们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就像一位军事家战前观察作战地形一样,我们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才能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
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就象木偶剧的演员那样,手中的成就这样几根,但通过他们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的造型。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我可以毫无准备地与学生同步思维,共同审题,共同试探解题,共同得出正确答案,要知道如果教师有准备,学生无准备,而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学生强的基础上,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这个学期我教六个班的地理课,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我不仅要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强他们对地理的信心,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总结。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加之地理学科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事件纷繁复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考起灵活,难度大。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除了运用一定的技巧扎实他们的知识基础,同时渗透着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首先,备课前,我会将课本、教学大纲、会考说明认真钻研,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收集一些相关的事实材料,把握好每节教材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完整而详细的教案。同时,我会特别注意导入的设计,因为这样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其中可采用的方法很多,比如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地理大事件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
其次,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以自己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这样不但对老师没有任何的挑战意义,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今天,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授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教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我积极地学习老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经验,平时主动了解时事动向,学习各种知识,并运用到教学中。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
地理这门学科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事件纷繁复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考起来却很难。为避免陷入此局面,我在教学中运用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性是要求学生掌握教科书上地理知识,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趣味性则是为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行。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这是他们的特点,也是我们要充分利用的特点。因此,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利用影像资料、图片、电脑等生动的教学模式,除了能让学生多看、多听之外,还能调动他们积极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如果再适时地引导学生动脑筋,结合事实和生活中较常见到的事物去想问题,那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好地了解和熟悉课本内容。这样不仅扎实了基础,而且使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变浓。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的时,才更为有效”。在兴趣的基础上,加上我经常性的表扬,学生学习的效果相当好。
最后,课后时常找学生了解情况,比如上课的速度是否适宜,作业的完成是否有困难,并让课代表收集同学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就可以适时改进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让学生的学之有效。
复习期间,我以强化训练作为主要手段,以提纲复习为辅,并抓住对基础知识的识记,通过反复识记、理解与运用,实现对知识点的识记和读图题解题思路的培养,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实证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带的四个班级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作为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一日为师,就应该扛起责任,为学生负责到底。因此,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保持现在的工作状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同时,将教学常规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把常规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课前精心备课,做到形式多样化,通过相互听课、交流,让自己从前辈身上学到更多东西,不断的完善教学,充分地锻炼自己,从而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进步。
做为一名教高一化学的化学老师,在期末考试结束,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系列情况,提出改进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成果。
时光飞逝,转眼间半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20__—20__学年下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我在教学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加上高中新课改,这迫使我更认真的去思考如何才能搞好课堂设计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半学期以来,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心态,我认真地备课,注重了解学生的听课感受,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课堂设计;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跟同事共同商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40分钟是教与学最重要的环节
一堂课能否上好,关键在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也就是备课是否充分。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化学课本等。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2、做好听课总结
作为一名教师,有的仅仅是理论知识,欠缺的是教学经验。针对这一点,我尽可能去听课,课后认真总结他们上课的优点和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半学期以来,发现听课后认真总结,对自己的备课、上课有很大的帮助。
3、深入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例如,讲到《元素周期表》的有关计算时,我发现学生连一个氧原子有几个电子都不知道,原以为是学生对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掌握得不好;经过了解,才知道初中化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这就能够做到及时补缺、补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将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4、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在高中化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该学生更多的“事实”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来,我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让他们发现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是有气体放出和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从而得出结论: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来。这样既使学生走出钠可以置换出任何金属的误区,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早已不再局限于常规的“黑板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各科教学形式极大发展。我紧紧抓住这一变化,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硫及其化合物》时,我提早准备,制作了一个比较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实施后发现,采取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大大增强,进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
二、课前课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每当我轮值晚自习时,我不是简单地在教室闲逛,而是充分利用师生短暂的共处时间,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在辅导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某个问题被集中地提出,我就会马上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哪个知识点教授得不够清晰,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改进后的讲解。实践证明,这样很好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互动。在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遇到各种疑难,除了自己解决,我还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以求不断进步。但是,我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我一定得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加强优势,改进不足,力争有更大的进步。
从事高中化学课改教学已经快一年了,整体上感觉我们的化学教材在不断的修改,一些名次、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课本知识的难度在逐渐下降,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在逐年下降。感觉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高一新生学不好化学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我们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弥补和预防?这是新课程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对高一新生了解多少?他们在初中学的化学知识有多少?学到什么程度?与以往学生所学的有哪些什么差别?教师该怎样进行初高中的衔接教学?我们总是觉得“以往我们上学的时候怎么都能理解呀?”“这还用讲?”、“现在的学生真是什么也学不会了!”、“学生怎么这么笨啊!”但是,我们是否认真反思过:是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学生也许真的听不明白,真的不会学习?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难理解、习题不好做,学习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初高中学习要求和内容衔接的不好,高一化学突然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却是第三个原因,即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看待课改后的初中生,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平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造成的。有些知识点在初中的新课本中已经删去或淡化了,高中课本也不再详细讲,就直接拿出来让学生用;有时候为了讲清楚某一道课外习题甚至还要临时补充知识点。学生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不停的记笔记,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必须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习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习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复习酸碱盐、溶解度的相关计算,为学习高中化学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对初中化学课标和教材的学习、加强对当年中考化学试题的研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
2、控制教学进度。不能片面追求快速度以赢得较多的复习时间而增加刚开始学习的困难。
3、经常使用“直观性”教学。尽可能以实验作先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进行抽象概括。应用各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应用多种动画课件以增强直观性。要使化学知识尽可能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向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
4、坚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特别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象基本概念、物质性质、试验现象、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是必须记忆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记忆的。
5、设计问题小台阶。教师先作示范,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建构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一步步跃迁。
6、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及时归纳总结。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询问,在知识的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发问,在总结归纳中要不断追问。日常教学中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改变单一的传授模式,重视课堂提问功能。尤其是学生自己的发问,更能凸现学生内心世界。要求学生抓好听课、消化、整理、提问、反馈、补救、巩固几个环节,独立思考,减少依赖性,自己建立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一、设计思想
1、根据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基本理念,教学过程中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化学实验为工具,以启迪性为核心特征的循循善诱为主旋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以独立性为核心特征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实现“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己”的自学之路。学生在领悟掌握本学科知识同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图片和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创设历史学习情意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二、较成功的方面:
1、能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落实好双基,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科学学习方法,适当进行德育渗透。
2、以人类对材料的使用历史引入,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过渡自然,前后呼应。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4、通过演示实验、适当提问、学生讨论、课堂练习等多种方法调动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5、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的交叉灵活运用,对教学的效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不足的方面:
1、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的培养,使整节课知识的系统性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但在学生小结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至使教学进度略慢。
2、在处理钠在空气燃烧的演示实验中,未能让全班大部分学生清楚的观察这一变化过程,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
3、设计的师生互动形式虽然较多,但受学生的基础等问题,调动还不是很充分,学生参加的程度还待进一步提高。
四、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学习新课标,在教学中要有新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课标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是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能判断酯化反应;其发展要求能看懂乙酸的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从官能团变化的角度认识酯化反应并认识该反应的本质,同时用结构简式来规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从课标的要求中,乙酸内容的知识目标层面看要求不高,只要求知道乙酸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看,通过实验活动,探究乙酸的主要性质。从新课程教材的体系编排来看,《化学2》只把乙酸作为一种常见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进行认识,并没有上升到对羧酸这一类物质的认识要求。因此,不必对羧基这一官能团全面的展开作过多的拓展,在教学中要有所适当地为选修模块留有支点,为以后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
对于本节课教学我觉得有这么几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新课引入。乙酸内容的教学设计,通过大家熟悉的调味剂食醋创设情境,引导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经验中醋酸物理性质了解和冰醋酸实物观察,纠正学生对乙酸认知的偏差,形成乙酸物理性质的纵横向联系。
第二,关于乙酸酸性的教学。从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酸的知识入手,结合已知的生活小知识推测乙酸的酸性,重点说明乙酸的弱酸性并且让学生设计实验来加以证明,同时将前面学过的乙醇的性质通过比较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对酸的认识,同时也得出乙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对比,二来让学生参与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乙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键的断裂,结合学案“请你设计简单可行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的方式,探究乙酸的酸性,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物质性质能力;以“生活小窍门”食醋为什么能洗涤电热水壶中水垢为问题,进行乙酸酸性知识的应用,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第三,关于乙酸的酯化反应。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来探索反应的本质并提醒学生注意,与中和反应不同,酯化反应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氢和羧酸提供羟基的,并要求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得历程不是根据化学反应式推断的,而要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和质疑的习惯,同时解决实验教学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假设、猜想、分析能力;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
在本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必须树立开放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教育理念,不断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和认识论、方法论中汲取营养,从思想上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让学生来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主动学。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通过反思《物质鉴别的复习课》,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10篇《高一化学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