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留琼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教育的初心读后感李镇西(5篇)

教育的初心读后感李镇西(5篇)

来源:主题教育 时间:2023-05-03 08:15:03 点击: 推荐访问: 初心 初心与梦想演讲稿 初心中考满分作文

篇一:教育的初心读后感李镇西

  

  读《教育的初心》有感

  寒假期间,我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这本由县教育局推荐的书籍《教育的初心》当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深深被这本书吸引了。心想,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的初心是什么呢?回想当初,初入幼教行业时我的初心就是当好一名幼儿教师,对每一名孩子都认真负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孩子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当我翻开书籍,粗略浏览目录时发现这本书好像并不适合我这样的幼儿教师阅读,因为里面好像大多提及的是“成绩”、“学霸”“学渣”、“高考”等。但在我即将放弃时这样的一句话吸引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话错了吗?”于是我带着疑问慢慢翻开了书本,这句话出自朱永新老师,在书中蒋自立老师对这句话进行了质疑。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句话不合事实,几岁小儿未读书,难道他没有精神发展?有的民族奔驰在草原,难道他就没有民族精神?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在于它的实践史!”虽然我只是一名幼儿老师,但我同样深深感知阅读的重要性。三岁的幼儿基本上掌握了母语口语的表达。在父母的陪伴下,通过听故事,培养阅读兴趣,刺激语言的发展,从而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选择不同的书籍。比如说:《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讲述了哈克和迪克俩个住在牙齿大街的坏家伙,它们在牙齿上挖洞,在牙齿里建造房子,把很多食物藏进他们的储藏室。他们居然还造了游泳池,还想要造办公室出租给其他坏家伙。后来,牙齿警察(也就是牙膏)出现了,他们清理了牙齿大街。最后牙医补牙时,把哈克和迪克都吊走了。小小的绘本,大大的道理,通过故事巧妙的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去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一个孩子有了不好行为习惯,我们用语言一直告诉他不能做,或许孩子会感到反感,在当下的年龄阶段送给孩子适合的故事,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讲故事,用道理去滋养孩子的内心,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或许还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神奇牙膏》故事中,当幼儿遇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宫西达也先生用故事的方式、游戏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解决。在日常生活中,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必要通过语言以及严厉行为去训斥孩子,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孩子的行为去改变。

  还有在班里管理中经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孩子,专注力不够,坐不下来。一个特殊的孩子必定来自特殊的家庭,所以必须重视家校合作,在与家长沟通中,我就会鼓励孩子家长多陪伴孩子阅读,通过亲子共读可以不仅亲子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和孩子又更深一层的交流……孩子的行为也会慢慢改变,因为他能安安静静的坐下来学习了,这就是阅读的改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是什么人,就会遇见什么人。

  你是一个爱读书的家长,你一定有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读书的影响是相互的,不仅影响了孩子,也影响了家长,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可见阅读的是非常重要的。

  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有爱心,一定要爱孩子。当你用羞辱和粗暴对待孩子的时候,依据孩子爱模仿的特点来说,孩子也胡学会怎样对待别人,平等只有靠平等来造就,尊严只有靠尊严来赢得,傲慢只能培养出傲慢,专制只能繁衍出更多的专制。当你用适合恰当的爱去滋润孩子时,孩子也会悄悄的把孩子所谓的爱送给你。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在面对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时,我们必须要有更多的耐心。每一名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整个世界。当面对特殊孩子时,我们需要想办法动脑筋,需要教育艺术,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多向身边优秀老师学习,学习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多读书,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提升专业课,备足课,让活动更有吸引力…让孩子爱上我们组织开展的每一项活动或游戏。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或许这样能降低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利用假期的时间,认真阅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教育的初心》。整个阅读的过程,正如书面所说是对“教育的新思考”,阅读文章仿佛看到作者走到了平凡老师的内心,从我们的角度叙事抒情,字里行间充

  满力量,充实又让人放松。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书中记录了一个又一个的真实事例,有看法、有抨击,在大数据下,风向舆论一边倒,一个案例就能引起全民抨击,教师是被绑在道德制高点的职业,正如书中所说“是谁用无形的绳索,捆住了教师的心灵与手脚”,阅读李镇西老师的书,我能感受到他思想的前卫与清醒。无论风向如何变,职业被个别案例所影响受到抨击,但是凭借教育的初心,广大教师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守在一线。回想我的教育初心:几年前我成为了一名幼儿园教师,记得我刚出校门踏入岗位的时候是21岁,年纪轻轻“喜当妈”,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年轻,要向别人多学习,所以学着怎么带孩子便成了我的主要任务。刚踏入岗位时我也遭受到过质疑:长得像小孩一样,能带好孩子吗、家长工作她做的好吗、班主任是谁我要跟她说话……在手忙脚乱中,我开始了带三岁多的宝宝们,早期一带就是四五十个。刚开始上小班的孩子什么都不懂,面对班里的那些孩子是那么的“年幼无知”,他们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要慢慢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为了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组织活动时孩子们说话或搞小动作都会引起我的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常规是建立好了,孩子们的生活、卫生习惯也比之前有了很多的改善。

  对于家长工作方面也是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家园沟通。为家长解答

  疑问,因为个别孩子发展水平差异性,没有达到父母心目中优秀的标准,沟通了两个小时的电话,后来还接收到投诉……回想这件事到现在六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区别于李镇西书中的领导,我的引路人对我说: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愧对于孩子,我清楚你的性格,理解你不怪你。就因为这样的话,我心中又燃起了熊熊斗志,教育生涯那么长,不要因为一份的质疑,就怀疑自己做教育人的决心!

  从事这份行业的原因是因为热爱,支持我走下去的是因为多方面的信任和不服输的斗志,我会用我最初的心去面对最真的孩子,最充实的工作。教育于我,于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份职责、一份良心。保持教育的初心,继续前行!

  最近,我阅读了《教育的初心》,受益匪浅。这本书籍克服了一般书籍用空洞的理论说教,它结合了众多的故事,以生动质朴的自传体形式,介绍了李镇西校长三十多年来的教育经历,对当下的教育问题和社会热点进行了评述和思考,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许多简单实用的道理。

  书中的两个小故事引发了我的深刻自省。李老师在书中提到他也曾有过教学失误,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原来在年轻气盛时,他曾因学生在作文里把自己的形象描绘得不够高大而嘲讽学生,还曾因学生达不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而上火。事后,李老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并且毫不避讳地将这件事写进文章里,警醒大家要尊重

  学生的尊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当我看到这两个故事时,我也在心里暗暗自省:回忆我是否也干过类似的事,是否曾经在言行上轻视孩子,伤过孩子的心?再者,反思我是否也曾追求“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当教授某个新内容时,是否急于让孩子接受新知识,急于介入孩子的思考过程?对于幼儿园小朋友而言,老师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为他们遮风挡雨,是他们的榜样和参照。我们老师更像瓜架子,孩子就像瓜藤,让我们的瓜架子更加坚实的摆在那里,瓜藤子顺着攀上了架,不是我们瓜架子搭到哪里,而是顺着他们的瓜藤方向去发展,直至延续。老师要与孩子的心灵对等交会,把自己当做孩子的朋友,尊重、理解孩子。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过程中不应太过注重立竿见影的效果,教了之后希望立刻看到效果,在孩子没学会时急于介入和指正,往往会产生拔苗助长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给孩子预留观察、想象、联系实际的空间和时间,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信心。其次,老师不能通过简单的对和错去评判孩子的探索与思考,我们有责任去努力了解孩子的思考过程,用耐心和真诚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和价值判断。

  教育在哪,初心在哪,当我们面对教学实质,遇到困惑、不安、眉头紧锁到思绪绽放,这就如我们的全身血液经过循环,到心脏勃勃生机,焕发教育教学的力量。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

  位孩子,使孩子同时也喜欢你,愿意和你玩,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一日活动中要时时关注他们,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们对孩子的爱。开启正能量,修炼内心的强大,致我们挚爱的幼教行业,致我们成长的自己。

篇二:教育的初心读后感李镇西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初中读后感(精选6篇)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初中读后感(精选6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初中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初中读后感1为师者,绝非泛泛。而论为何为师者,图各有所。因无爱者众多,又因世事所困,情亦不可抑,往往迁怒于学生。再论为师者,欲教之,无爱,难学,教学恐无相长。李君为教师范,可谓良师也。

  吾观其书岁余,心中感慨。曰:爱学当先爱师。焉系者爱也。古人云:仁者无敌。为事战场,为学兵法,不出一兵一卒,攻心为上。兵卒,惩罚也。故曰:为教战场。而小小儿不宜,其年玩劣,无纪无心,攻心不攻,其攻,岂不悲哉!故大小分界,小则哄骗,大则攻心防线。教与学,不亦说乎?

  一日,陶公见小儿欺于一人。唤之,不罚,以三糖与之。曰:尔先吾,奖。尔听师言当奖。错而改之再奖。人泪悔之。行知之言三句,于斯动容如此,三句三百杖。此为爱人之一:不责罚,奖为先。李君,曰:吾常与玩闹,渐其心,友之。然,可因材施教。友有尊者之位,友有同辈之德。共言论,共相学,共相知。有其,圆心向。此为其二:无尊卑,友其心。又曰:感之。情,多倍于他。爱,多倍于他。李君言语常自责。欠生难还,其实不然。因其先用情,生感之,报而已。此因其心之由。如此师生情,教无学,学无进,无人可信。此为三:无所取,苟利已。师之重大,不在于人,在于事,育人之才,教人之德,授人之爱,无所不能。其间,岁几方可见?责之大,非同小可。爱人其意见,无责,再爱,犹如纸上谈兵。倘若无心教学,因错言错。无心向学,亦不尊师重教。乃荒学业,毁人亦害己,何言有爱人之心?此为四:有职责,育人才。

  爱心有,爱人否。为教乃百年之效,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初中读后感2逛书店偶得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断断续续的读完,有很多感触,其中,漫溢书中的是浓浓的“爱心”,让我回味和反思。

  他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很明显,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初中读后感3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老师对学生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挂在嘴上的爱。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利用周末时间请学生去家里

  做客,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游山玩水走;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发自肺腑的爱。当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些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吧我们当做他们的朋友甚至亲人。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初中读后感4寒假期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仿佛跟随李镇西老师从入职那一刻重新来过,去感受一个个难忘的师生故事、体会那一份份真挚的师生之情。敬佩李老师对教育的追求与探索、欣赏李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投入,反思自己,唯有汗颜!李老师初为人师,也是空有远大理想,但没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但面对这种现状他却能够一边实践、一边大量的阅读教育专著,使自己在专业之路上迅速的成长起来,这种对事业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求是让我敬佩的地方。

  李老师在教学之路上不断前进,但他始终不忘初心,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他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亲切的称他为“老李”“镇西将军”。无论是在校就读的学生,还是早已毕业的学生,学生永远记挂着李老师,李老师也永远牵挂着这些学生。一次活动、一份礼物,一

  篇日记——时间让这份师生情更加深厚绵长,这是让我羡慕的地方。

  面对繁杂忙乱的工作,李老师能够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把对工作的一些所得、所思及时的记录在案,分享给大家。这种良好的习惯,让他能够带给我们那么多的精彩著作,李老师这种勤耕不缀的精神,让我为之赞叹。

  纵观全文内容,里面有生动的教育故事、有感人的书信、有精彩的活动、有宝贵的经验、有难忘的课堂、还有感谢李老师的人、也有李老师要感谢的人。学生的一封书信,一份礼物,李老师会收藏至今;别人对李老师的一份关怀,一次帮助,李老师会铭记于心,李老师的这份真挚的待人之心让我倍感可贵。

  一本书会很快读完,但李老师的教育精神却让我永远也学不完!看李老师的书,去学习李老师的闪光之处,生活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初中读后感5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厚,可以跟随书中的人物去体验不同事情,是一场精神上的旅行。我在这场精神上的旅行越走越远,于是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从中获得许多的启迪,这也使我的教学工作开展的更从容。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以及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故事所震撼。就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要耐心地和学生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命令着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就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所有的故事都渗透着李镇西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

  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的。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受打击,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么,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用心去爱孩子吧!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初中读后感6寒假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记得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

  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篇三:教育的初心读后感李镇西

  

  《教育的初心》读后感5篇

  (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读《教育的初心》有感

  今年寒假拜读李镇西先生的《教育的初心》,深感与众不同。掩卷之余,感慨良多。

  本书结合种种教育现象,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行政管理、教学行为、教师品质、家长素质、专家言论等方面,既有肯定更有批评。一些本来简单明了、是非分明的事情,在舆论或处理上却是怪象重生,令人匪夷所思。这种怪象的背后,李镇西先生提醒我们:要回归教育的初心,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才能冲破迷雾,拨云见日。

  回归教育的初心,秉持教育的初心,首要在教师。教师首先要审视内心,改变学生观,矫正教学教育行为。可事实情况是我们在埋头前行的同时,受到种种干扰,可能已经忘记了初衷,各种观念态度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如何才能保持初心,矢志不渝?方向和路径都有,最根本的,我认为是要有奋发进取的精神。所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是口号,而是我们必须要确立的根本。本文想立足于精神状态,从几个细节谈我的读书感受。

  李镇西先生58年出生。两年前出版本书时,他已经有七十多本专著了。李先生之所以著作等身,成就斐然。最主

  要的一点,就是他努力进取的精神,就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教育的初心》文章末尾会附上写作时间或地点,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于上海至绍兴的高铁上”“于成都飞北京的航班上”等等。出差途中,舟车劳顿,正是休息之时。如不闭目养神,君不见玩手机、玩平板的旅客比比皆是?可是李先生却把旅途中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了,而且航班上写作的时候,李先生已经近六十岁了。真可谓处处都是学习奋进之地。另外,文本中时间记述也让人动容。“2018年5月22日凌晨0:45写毕”,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夜深人静,四面寂然,一名六十岁的老人在灯下激情汹涌、笔耕不辍的场景。这就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这种精神才是李镇西先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我们教师常常抱怨上课累,批阅试卷累……可与李先生的精神状态相比,我们可能还差得很远。

  李先生文中的另一个细节是他对书籍的情有独钟。阅读是教师成长的途径,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可真正像李先生那样如饥似渴地读书的教师可能也不多。《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一文中,作者自述读了大量的人文学术著作:《宽容》《异端的权利》《自我实现的人》《中国思想史论》等等。这些书籍开阔了作者思想视野,提升了人文素养,也打下了作者成为名家的基础。作者形容自己对文学名著和其他人文著作“暴饮暴食”。这个比喻真的太形象生动,可以想见他对阅读是多么的用心、用情。相比之下,我们被逼着才读书,真的是“羞愧难当”。李先生力挺朱永新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大声疾呼成长要阅读,教师要阅读,全社会都要阅读。我们也相信李镇西先生终其一生都与书籍相伴。我们能否坚持阅读取决于什么呢?当然要有李先生一样的精神。哪怕老之将至,也要老当益壮,奋发进取。有些教师人到中年,就不读书,不学习,一心想着退休,缺什么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李先生讲学国内各地,游学世界各国。足迹满天下,这也让我们深为他的不畏劳苦、学习不止的精神而感动。四处游学,见多自然识广。作者在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国外。国外的教育观念、教育现象也经常被用来与国内进行对比。《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肇事司机》文中,作者写到他在美国、欧洲、澳洲等地过马路的经历;《学生的安全责任,谁说了算?》一文中,李先生两次到丹麦学习考察;《陌生人的关系展示文明程度》中,写了作者在法国西门子大楼遇到的温馨一幕;《校园文化为谁打造?》写考察台湾的学校等等。一方面通过对比,强烈地表达作者对某些不正常现象的不满。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游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李先生之所以能够高屋建瓴,跟他经常外出学习考察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像他一样经常出国,但坚持走出去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的初心》对教育现象、社会现象、教育理念等都

篇四:教育的初心读后感李镇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通用2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从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

  打开这本书,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映入眼帘,让人感动。默默的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彩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2捧起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3上教育类网站时,第一次看到《爱心与教育》,没看内容时,我想这一定是本人文性很强的教育类书籍。处于喜好,于是我利用空余时间上网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

  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在这份长达几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于漪老师说:“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李老师就属于这样的人。李老师每带一个班,便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最为他思考、研究、倾听、感受和欣赏的对象。这样的老师能不让人敬佩吗?

  李老师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教育与文学,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半,生命与使命同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带着自己的心去读《爱心与教育》,带着自己的梦去读《爱心与教育》,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爱心与教育》,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爱心与教育》。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让我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工作中需要的那一份爱心与耐心。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4寒假期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仿佛跟随李镇西老师从入职那一刻重新来过,去感受一个个难忘的师生故事、体会那一份份真挚的师生之情。敬佩李老师对教育的追求与探索、欣赏李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投入,反思自己,唯有汗颜!

  李老师初为人师,也是空有远大理想,但没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但面对这种现状他却能够一边实践、一边大量的阅读教育

  专著,使自己在专业之路上迅速的成长起来,这种对事业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求是让我敬佩的地方。

  李老师在教学之路上不断前进,但他始终不忘初心,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他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亲切的称他为“老李”“镇西将军”。无论是在校就读的学生,还是早已毕业的学生,学生永远记挂着李老师,李老师也永远牵挂着这些学生。一次活动、一份礼物,一篇日记时间让这份师生情更加深厚绵长,这是让我羡慕的地方。

  面对繁杂忙乱的工作,李老师能够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把对工作的一些所得、所思及时的记录在案,分享给大家。这种良好的习惯,让他能够带给我们那么多的精彩著作,李老师这种勤耕不缀的精神,让我为之赞叹。

  纵观全文内容,里面有生动的教育故事、有感人的书信、有精彩的活动、有宝贵的经验、有难忘的课堂、还有感谢李老师的人、也有李老师要感谢的人。学生的一封书信,一份礼物,李老师会收藏至今;别人对李老师的一份关怀,一次帮助,李老师会铭记于心,李老师的这份真挚的待人之心让我倍感可贵。

  一本书会很快读完,但李老师的教育精神却让我永远也学不完!看李老师的书,去学习李老师的闪光之处,生活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5之前听说过李镇西老师的书很值得一看,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利用假期拜读了一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读完之后觉得深深地佩服他。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非常认同用爱心去教育孩子的学生,也一直用这样的方法去感化学生,去教育学生。对于品行端正、成绩优异的学生,我想每个老师都是爱的,但是对于一些总是惹祸、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们也都是头疼的。对于后进生,我总觉得是个巨大的麻烦,有时会想他要

  是不在我们班该多好啊,但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不对,正因为有了后进生,才有我们教师存在的意义,如果每个孩子都是聪明伶俐的,那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呢?

  对于后进生,我们更要用真诚的爱去教育他们,把他们当做朋友,去了解他们,或许你把他们当朋友时,他们也愿意敞开心扉和你交流,告诉你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你对学生的关爱,学生是能感觉到的,只要真心付出,学生也一定会真心喜欢你的,利用你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这也是一个好办法。李镇西老师有关后进生的每天“自省”的习惯,我觉得非常好,也想以后用到自己班级中去: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这些都是平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小事,学生也会经常打小报告,那通过学生的每天自我反省,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自己改正问题。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6空闲之余,我细读了朱良才先生《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书中作者对理想的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刻的阐述,读过之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受益无穷。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写到这样一位母亲,女儿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小学教书。结果,上课不到一个周,被同学轰下讲台,灰头丧气的脸色回家了,母亲为她擦干泪水,安慰她说: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能倒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她外出打工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手脚太慢。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一直干了好多年,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能快得了?”

  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是一事无

  成全都半途而废。然而,每次女儿失败回来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说过抱怨的话。

  30多岁的时候,女儿凭着一点语言的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一位辅导员。后来,她开办了一所自己的残障学校,后又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向已经年迈的母亲问道:“妈、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为何对我那么有信心?”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也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之后,女儿落泪了。

  如果所有育工作者,所有的父母家长都具有这种教育智慧,而少说一些抱怨的话,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将会少多少厌学的孩子,少多少学生自杀的悲剧。我们的孩子会有很多很多童年的快乐。

  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定将“大爱无疆”作为我的施教方法,把“爱心”化作春风细雨,去滋润每位幼儿的心田,使每位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7寒假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记得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

  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

  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8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厚,可以跟随书中的人物去体验不同事情,是一场精神上的旅行。我在这场精神上的旅行越走越远,于是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从中获得许多的启迪,这也使我的教学工作开展的更从容。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以及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故事所震撼。就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要耐心地和学生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命令着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就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所有的故事都渗透着李镇西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

  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的。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受打击,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么,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用心去爱孩子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9逛书店偶得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断断续续的读完,有很多感触,其中,漫溢书中的是浓浓的“爱心”,让我回味和反思。

  他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很明显,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0"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心儿花开,让爱说话。老师正是将自己的爱给了学生,给了

  教育事业,让教室,让校园变成了爱的海洋,铸就了师生的"爱情海"!

  作为一个特殊学校的老师笔尖没有豪情壮语,取而代之的是平铺直叙的真实的生活化的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取而代之的是一番番发自肺腑的声声唠叨与嘱咐!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作为一个特殊学校的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有时孩子的淘气,有时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反应,让我们动不动就烦躁;有时孩子的人性,让我们拿她们毫无办法;有时孩子会闯祸,我们是批评是职责;有时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或大或小。我们处理了,但同时心理又是那样的不顺心,因为事情实在是多之又多。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孩子与教师、同伴交流。因此,教师的真爱成为构建这一和谐关系的首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以一颗真爱的心去面对孩子,用真爱去融化孩子的心灵。及时发现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

  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那片"爱情海"!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爱心与教育》给我教师生涯低谷的一支强心针。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1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老师对学生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挂在嘴上的爱。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利用周末时间请学生去家里

  做客,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游山玩水走;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发自肺腑的爱。当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些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更会吧我们当做他们的朋友甚至亲人。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2一晃《爱心与手记二》也看完了,良久无言,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手记二给我们讲述了李镇西老师与“顽童”打交道的故事,他跟“顽童”们心贴心的感情交流,又不失严父的温情。万同的故事,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了解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是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一路阅读,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平时的工作,或多或少也会碰到类似的顽童,他们总会让我们感到头疼,感到手足无措,他们反复的考验我们的耐心,可能一开始我们会和他们讲道理,可是时间久了我们也许就会把他们抛之脑外,心里从未感到一丝愧疚。

  故事更让我们反省自己,获得启迪。了解学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所谓的顽童都是有成因的,他们或是“单亲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或是自身身体原因等,要尊重学生使学生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不能以分数论英雄,把差生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把学生的幸福放在首位。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反复抓,反复抓“的工作,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指导方针,今后我会不断探索,尝试更多适合后进生的转化方法,让后进生感到成功的喜悦。《爱心与教育》仿佛一盏灯,用心阅读,或许它能照亮我前进的路。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3读完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他的爱心,他的思想,他的教育,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用爱赢得心灵,用爱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发现闪亮之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我值得学习的是他的爱,他的爱不是一种教育技巧,而是一种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当后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需要做的不止是批评,把学生那种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熄灭,还应该多和他们沟通,引导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心中的美好的道德萌芽,长成参天大树。

  李镇西老师不仅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他的爱无不渗透其中。后进生的问题一直是我教学中最头疼的地方,通过读此书,我感到很羞愧,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怎样和学生相处,学习他怎样爱学生。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回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言语上,关怀上都很缺乏,语言表达上,有时候不能深入学生的心里,不能产生心灵共鸣,总是不能留有充足的时间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没有把学生当作朋友,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是呀,在读的过程中,我时时反省自己,反思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差距,怎么样走出浅薄,走出

  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对于我这个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今后,我打算这样做起:真正爱自己的学生。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从而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读完这本书使我的心灵很震撼,他的案例都是那么朴实无华,但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激励我暗暗立志:一定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每一天。让我们用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4为师者,绝非泛泛。而论为何为师者,图各有所。因无爱者众多,又因世事所困,情亦不可抑,往往迁怒于学生。再论为师者,欲教之,无爱,难学,教学恐无相长。李君为教师范,可谓良师也。

  吾观其书岁余,心中感慨。曰:爱学当先爱师。焉系者爱也。古人云:仁者无敌。为事战场,为学兵法,不出一兵一卒,攻心为上。兵卒,惩罚也。故曰:为教战场。而小小儿不宜,其年玩劣,无纪无心,攻心不攻,其攻,岂不悲哉!故大小分界,小则哄骗,大则攻心防线。教与学,不亦说乎?

  一日,陶公见小儿欺于一人。唤之,不罚,以三糖与之。曰:尔先吾,奖。尔听师言当奖。错而改之再奖。人泪悔之。行知之言三句,于斯动容如此,三句三百杖。此为爱人之一:不责罚,奖为先。李君,曰:吾常与玩闹,渐其心,友之。然,可因材施教。友有尊者之位,友有同辈之德。共言论,共相学,共相知。有其,圆心向。此为其二:无尊卑,友其心。又曰:感之。情,多倍于他。爱,多倍于他。李君言语常自责。欠生难还,其实不然。因其先用情,生感之,报而已。此因其心之由。如此师生情,教无学,学无进,无人可信。此为三:无所取,苟利已。师之重大,不在于人,在于事,育人之才,教人之德,授人之爱,无所不能。其间,岁几方可见?责之大,非同小可。爱人其意见,无责,再爱,犹如纸上谈兵。倘若无心教学,因错言错。无心向学,亦不尊师重教。乃荒学业,毁人亦害己,何言有爱人之心?

  此为四:有职责,育人才。

  爱心有,爱人否。为教乃百年之效,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5假期,怀着虔诚的心读了李老师的素质教育手记《爱心与教育》,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无一不感动着我。

  他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自信心。

  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实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不仅令我震撼,更让我从中领悟了一个成功教育家的教育魅力和高深的教育艺术。

  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教育是一种感动。这种感动又是一个艰辛、幸福、美丽的过程。要想享受幸福,拥有美丽,就必须付出艰辛。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好比池溏里没有水,如果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溏,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一个清醒的教育者,要想真正实现这种感动,就得以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知识创造性地践行。带着激情,带着感动,带着责任,带着幸福,与困难为伴,携忙碌同行,和辉煌签约。哪怕是阴天,心中也要晴朗,那怕是坎坷,心中也要创造坦途。那怕有陷阱,也要智慧地迈过。多换位思考,多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自然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教育是人的教育,给每个孩子以尊严,给每个孩子搭建不同的起步平台,“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学习的幸福”,为孩子幸福的人生奠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李老师为榜样,真正地走进学生,在与

  学生爱的交流中,诠释教育的真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出自己的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6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只有带着爱自己孩子的心去爱学生才能真正换来学生的爱,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爱与责任”并存,这是做班主任的前提条件。

  我预想不到《爱心与教育》会给我带来多少改变,但至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我不会放弃班主任工作,用更多的爱去浇灌教育事业,用责任来承担教育职责。

  给我一个班,我会做的更好!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7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这是李镇西教育手记里的一句话,说的是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什么是民主、科学与个性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阅读了李镇西关于这方面的手记。

  我感觉教育学生要有爱,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尤其是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该是为了追求某种教学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应该是教师的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就是用爱赢得心灵,当爱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他们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闪亮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用的人”的自信。

  另外教师的爱不应该是一种教育技巧,而应该是一种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当“后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批评,把学生那种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熄灭,还应该多和他们沟通,引导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心中的美好的道德萌芽长成参天大树。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8《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以教育手记的形式记录了他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经历。读完使我感到一种震撼,使我更加深入的反思自己。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李镇西老师的爱是一种博爱、恒爱,是无私的,是不折不扣的爱,同时这种爱是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不假,然而我们必须审视这种爱或者是假以爱的名义。我不断的反思我的班主任工作,书中记录的李镇西老师爱学生关心学生的事例我都做过,那他为什么能成为名师?而我还只是一个平庸的老师。原因在哪呢?不能说我没有爱,只能说这种爱带有功利性或者是一种偏爱,是一种通过伤害一部分学生自尊赢得另一部分学生的爱,这是爱吗?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19寒假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起初只是出于假期继续教育的作业去完成,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时我深深地被他的爱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有感触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

  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7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

  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20注重亲情,让家充满爱。高尔基曾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

  在每一个教学班级里,都存在一些潜能生,他们或者顽皮好动,惹是生非,或者胆小怕事,萎糜不振,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令各科教师头痛不已。

  对这些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我们要关心爱护,给予他们相应的帮助和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用爱心造就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班主任老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个潜能生的落后情况,找出其落后的原因,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同时,对问题学生多给一些偏爱,因为他们不象优秀学生那样集百般宠爱于一身,不能充分享受爱的阳光雨露,我们要将更多的师爱分给更大的需求者,用爱心激励他们求知上进。“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实际上,后进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指导和帮助。当他们想倾吐自己的心里话、倾诉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一定要用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耐心体察他的心情,及时给予必要的安慰、指导和帮助。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潜能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潜能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哪怕很微弱的闪光点,很微小的进步,我们教师要及时加予引导肯定。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经常找他们谈心,班上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要把机会让给他门让他来完成,并且让班干部在管理班级时,有意识地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还开班会让同学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到集体的关心和温暖,不再感到被歧视与冷落。教师对于自己所教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应给他们充分的爱,经常鼓励、帮助、督促他们,使他们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住就

  会自觉地发奋学习了。

  李镇西告诉我们:“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且长期与顽童们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后进学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我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的话题,便是让学生谈‘我有什么优点’;如果某一“‘后进学生’因为长期受斥责而丧失了道德自我肯定的勇气和能力,我便让全班学生帮他找优点。注意,教师这样做,决不是仅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对‘后进学生’由真诚热爱而产生的真诚信任。”

  儒家讲“爱”,所谓“仁者爱人”。这正是李镇西的管理闪光的地方。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日臻完美。爱非万能,但若缺少爱,教育的成功便无从谈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做一个有爱、懂爱、会爱的人,三尺讲台便会变成爱的花园!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21“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疫情当前,不能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的宽广,欣赏自然的美好,那就通过别人的文字去体会世界的奥妙。这个假期我又重温了一遍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教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再读这本书,尤其是初入班主任队伍,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当然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我常聆听许多老教师教诲说: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它能帮助教师教育出好的学生。经过这些年的教育见闻和经历,我赞同这个观点:一个教师只有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爱对学生的爱,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那就肯定会给学生带来许多有益的改变。把载有爱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送给学生,那么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充满阳光,这应是一个精彩的灵动的过程,就像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而绝不是一潭死水。我认为,建立在师生平等互敬互爱基础上的对话,不仅是促进课堂和谐交流与互动的前提,更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有效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应当追求师生情感交流、思维沟通、生命对话的和谐互动境界。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快乐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离的接近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22暑假里,我读了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一书以后,感触很深。对教师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其实,他这本书本身就是用爱心来写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李镇西向我们表达了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爱,不等于教育,但是,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是的,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坐别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魏书生只有初中文凭的情况,但他却登上当代中国教育界巅峰,是对教育事业的“爱”使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李镇西用他的爱心创造了他的教育辉煌,成为中国教师的杰出的代表。

  你的学生中也许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儿童,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已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一句话,有非凡的爱心,你同样可以把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孙维刚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许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体尝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你的学校也许没有气势磅礴的教学大楼,没有让莘莘学子足不出户就可以神游天下的互联网,甚至没有像样的课桌课椅,但你有“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有“黄土高坡也能长出参天大树”的充分信心,有“鸡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的梦想,你就会迎难而上,变不利为有利,造就一个个敢于放眼天下、胸怀全球的际化的现代中国人。

  我曾经对本地区的教育进行过考察,结果发现,一方面为他们的经济贫困、文化落后而揪心,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人的可贵精神而骄傲,是的,爱心让他们也拥有了一份独特的风景。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份。所以,有教育家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23假期里一日在街头地摊上看见《爱心与教育》一书,作者李镇西,书和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每年一篇有关教育方面书籍的读后感使我不禁拿起了它。随手翻了翻感觉是他在教师生涯中教育教学中的故事,我想在这讲经济的时代像这样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故事能出书,一定不是热门并且销售量不会好的书必定有它特别之处吧,于是一番讨价还价后用二元钱买走了。

  第二天有空翻阅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说句老实话,看了前面几页的时候我真的不想再看下去了,感觉得是在说道,看到的全都是什么理论的东西,而我最讨厌说什么道讲什么理论的书,对纯理论的书从来不感什么兴趣,所以直接翻过去十几页来看,看着看着发现我感觉错了,这本书写得还真不错,书里讲的全是他和他多年来教的学生们的感人故事,这一个个让人感动的故事,虽然我不像书中介绍的那样好多人是“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但《爱心与教育》中的许许多多的“爱心”故事确确实实地在感动着我。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24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艺术让我一次次地反思自己与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也一次次清晰地认识到:爱心是教育的本源,爱是教育的真谛。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这就是说,热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动力源泉。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的收获。陶行之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爱心典范。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才能在教育中获得喜悦。才能让学生在爱中成长。。

  教育的爱,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这是一种最朴素而又最精炼的表达。教师享受着学生纯洁的尊敬,就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因为我领了工资,我要对得起这份报酬;因为我享受过学生的笑声与泪水,我要对得起这份真情;因为有学生是通过各种‘勾兑’才编到我班的,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因为学生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我要对得起我的‘哥们儿’!”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对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对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对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对自悲的学生说句自信话,对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对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对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对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对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对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时。不仅学生会把我们当作老师。而且这绝对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李老师在书中所讲到的案例表明: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爱你的学生吧,只要你播下爱的种子。它一定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爱,一切皆有可能。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读了《爱的教育》一书后,我决定今后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

  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教师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爱的教育》让我重新感悟为人师的幸福!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25在弥漫着浓浓年味儿的春节期间,除了大饱口福,还不忘加餐精神食粮。这不,拿在手里的是这样一本书,书名是《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作者是鼎鼎大名的。

  打开书,一页页翻看下去,因为是手记,所以读的过程并不艰涩。相反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开篇了就想一读到底: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其实的素质教育探索并不空洞,并不理论化。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所以当有人问他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时,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的博客名是“风中芦苇在思索”。名字源于帕斯卡尔的一段著名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思想决定行动。的可贵更在于他始终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并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观念、丰厚着自己的思想。这里特别推荐的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万同来自于离异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环境荒废了万同,使他在整个街道具极高的“知名度”。而对这样的孩子,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动:抓住教育的良机经常与万同聊天,让万同体会“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帮万同赶走了社会上的小痞子,召唤回万同那颗孤独流浪的心,使万同感受到“每位同学才是我真正的哥儿们”;为抑制他课堂上的好动行为,独具匠心地布置给他手抄长篇小说的任务,万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又差异对待万同,为他一个人制定了学习要求,如语文课只要“能读完全文,会读写三个以前不认识的字”便是成功,并和科任老师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评价要求从而让万同体会自己每天的进步,体会得“优”的喜悦。在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国旗下的讲演者,自己独立写讲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讲。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万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我想,像万同那样更困难更反复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可以说绝无仅有,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用行动创造了转化后进生的神话,也给我们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万同成不了大学生,但他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能不危害社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能说的工作没有在挽救人的灵魂吗?诚如自己的内心感言:我从来没有奢望过万同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能在参军后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来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让更欣慰的是,万同已经是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了。

  有朋友曾问写《爱心与教育》用了多少时间,他说:“两个多月”。朋友顿时瞪大了眼睛:“嗬!两个多月就写成了一本畅销书,真是快枪手啊!”他连忙纠正说:“不,其实严格说,这本书我写了16年。因为从参加工作起,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写。”

  读完此书,深深感悟:“思考”、“做”并“写”下来,做自己的教育家。

篇五:教育的初心读后感李镇西

  

  (教育的初心)读后感

  (教育的初心)是李镇西先生的教育随笔,书中记录了他对当下的教育问题和社会热点的评述和思考,深刻浅出地讲述了许多简单有用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在教育的漫漫旅途中,去发觉、去感想,去寻觅教育的幸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段最为珍贵的经历。

  一、教育的幸福在于不忘初心,传道授业

  李镇西先生从其当年高考92.5分〔总分值100分〕的实例出发,引申整理己目前对语文教学的困惑:感觉到自己越来越不会教语文了。因为当年自己从来没有背过作文,只是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就可以了,但现在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为12年后的语文高考做打算,到头来竟然相当多的人语文不能过关!

  由此我们不得反思:给学生训练了这么多的方法,语文最初的样子是什么?学生应该读什么?〔仅仅是课本吗?〕阅读量应该有多少?〔仅仅限于教材篇目吗?〕写作量又应该有多少?〔仅仅限于课堂作文吗?〕学生到底该怎样读,又该怎样写呢?

  结合本人文科学习的方法和从教三年语文的经历,我认为应该要培养学生多读、多写的习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言语材料、实践言语技能。拿一年级的孩子举例,从孩子入学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背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在(采蜜集)上摘抄下阅读过程中发觉的好词好句,在不断地熏陶、感染、领悟中形成对言语的敏感和敏锐。

  二、教育的幸福在于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时刻提示自己要有童心、爱心、责任心,更要保持初心。

  有童心,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我力争和学生有一种共同的爱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

  有爱心,就要自然地依恋学生。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酷热心灵中。教师的爱心应该表达在一般与孩子的每一个互动中:关怀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的情绪、关爱孩子的成长。

  有责任心,就是对工作负责,对孩子负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一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努力寻觅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根底。在我从教的这几年,努力做到了:不偏心、不宠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引导他们为班级做更多的效劳。例如多做一些劳动,互帮互助多教一教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效劳意识。不放弃学习困难的学生,耐心地援助他们树立思想意识上的信心,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从而成为一名积极向上的学生。

  之前我遇到过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不仅不愿与人交流,在书写和学习上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在发觉他具有乖巧、细心的优点后,我不断地鼓舞他、经常性与他交谈,放手让他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渐渐地他变得开朗起来。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卡罗尔所说,学生没有好生、差生之分,只有快生、慢生之分,全部学生都可以到达某一学习程度,只不过每个学生所花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那些学习有困难、沟通有障碍的学生,也许仅仅是开花的时间迟了一点,只要耐心等待,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开出的花儿也肯定是芬芳漂亮的。

  教育之幸福不过如此,去发觉、去感想、去寻觅,愿继续守教育之初心,履幸福之事业。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