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验材料:构建“五大体系”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全文),供大家参考。
X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把人才工作向服务乡村振兴聚焦,把优秀人才资源向基层一线集聚,着力构建决策、引进、培养、流动、激励体系,精心打造一支敢担当、敢创业、敢带头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构建科学决策体系,强化人才政策支持。紧扣人才管理、引进、培养、流动、激励等重点环节,制定出台《X县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等X个政策文件,着力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认真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实施意见》《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相关政策措施,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机制,在生活补助、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服务、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有效提升人才待遇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领导方式,形成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
二、构建人才引进体系,集聚专业人才资源。紧盯关键技术攻关、支柱产业发展,深入实施高端人才集聚行动,依托现有专家资源优势,柔性引进专家团队人才X多名,借助吴建平教授和专家团队技术力量,在重大项目研发、本地人才培养、红牛品牌提升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积极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行动,通过政策扶持、提高待遇等方式,为教育、卫生、农林等系统引进基层紧缺专业人才X人,签订引进协议人员X人。认真落实国家就业扶持政策,统筹实施省选“三支一扶”“特岗教师”“X万名”等基层服务项目,确定招录高校毕业生X人。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洽谈对接成立武清区重症医学科专家程红颖教授工作室,邀请知名中医陈宝贵、急腹症专家崔乃强及团队专家来泾授徒传艺和学术指导,有力助推X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三、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开展“将党员培养成能人、将能人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工程”,吸收X名乡土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条件成熟时吸收入党,吸纳X名乡土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促使他们从“单飞鸟”变“领头雁”,充分发挥“党员+能人”双翼共振的致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加强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健全从乡镇事业人员、到村任职选调生、驻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常态化机制,先后从表现优秀、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驻村干部中提拔任用X人,从乡镇提拔使用干部X人。定期组织各类农村人才到外地参观学习,深入发达地区农村一线、产业一线,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经营理念,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以致用,打造一支技能出众、示范突出的人才队伍。积极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新模式,通过与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广泛开展实用专业人才培训,每年培训各类农民X万余人(次)。深入开展专业技能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依托X红牛良种中心、富源红果品公司、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等实训基地,举办畜牧养殖、苹果种植、电子商务等技能人才交流培训班X期X人(次)。
四、构建人才流动体系,激发人才创业活力。持续推进“三个带头人”队伍“一户一带”帮扶计划,鼓励引导党组织带头人、党员致富带头人、养殖大户帮带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农户,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开展结对帮扶。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机制,新选派X名政治素质过硬、热爱农村工作的科级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下派X名机关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加大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建设,重新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X名,组建“果畜菜”产业开发等特派员团队X个,引进推广实用技术X项、高新技术X项。推荐认定一批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返乡人员创业企业典型,给予一定额度资金扶持,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引导激发创业创新潜力,扩大倍增效应。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在农村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骨干作用。深入实施人才回乡、智力回乡、创业回乡“三回”工程,为其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实行三年财政全额贴息等政策,带动X人在农村一线创业就业。
五、构建人才激励体系,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吸引各类人才投身X乡村振兴事业。积极开展统筹使用基层各类编制资源试点,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倾斜。严格落实省市关于职称评审向基层一线倾斜的相关政策,树立干部在基层成长成才的鲜明导向,X名教育、卫生、农业、住建工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晋升高级职称。全面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和“陇原人才服务卡”制度,坚持每年开展集中慰问及联系服务人才活动,对已入选的X名高层次人才落实医疗保障、免费旅游等优惠政策,研究完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政策,精心配备人才公寓X套,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上。充分利用新型媒体,加大对乡村人才振兴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力度,努力营造尊才、重才、敬才、爱才的浓厚氛围。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