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林常说:“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下庄精神丢不得,还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下庄人的步伐不会止于打通绝壁上的天路,不会止步于脱贫路,还要走好乡村振兴的路,走上小康路!”
为激励下一代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下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2018年年底,毛相林积极主动向县、乡两级申请,想在下庄村建立一个下庄人事迹陈列室。
2020年4月,在县、乡两级大力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在下庄村文化广场建成,广场上还屹立了一座“下庄筑路英雄谱”,上面刻着108位当年以生命挑战悬崖的村民姓名,彰显了下庄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承载了毛相林这一代下庄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2004年通路以后,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学、132人外出上中学,29人考上了大学。毛相林希望这些有知识、有见地、有文化的年轻人能回到下庄,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下庄的面貌。
每年过年外出务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户上门为他们讲述这些年来下庄的变化,描绘下庄美好的未来,请他们回来,为下庄的乡村振兴尽心出力。41岁的杨亨均回来成立了秀葱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下庄的桃园,探索出新的创收门路;29岁的毛连长带着女朋友一起回来,做网络直播带货;大学生彭淦回来了,走上讲台成了下庄村小的一名老师;毛相林的儿子毛连军也回来了,参与到旅游环线建设中。
毛相林说,等他从村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他就做下庄人事迹陈列室的义务讲解员,为大家讲述下庄人脱贫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庄精神传承下去,让来到下庄的人们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富足的美丽乡村。
毛相林,男,60岁,汉族,中共党员,初中文化,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下庄村村委会主任。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05年,改任撤并后的新村主任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
当好村民修路的领头人,苦熬6年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这是老下庄村的真实写照。下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几乎与世隔绝。全村4个社,96户、近400人住在“井”底。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海拔仅200余米,与外界联系,只有3条小路。其中一条“大路”有3个大台阶,108道“之字拐”。由于条件所限,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下庄人过着苦种薄收的日常生计。
1997年7月,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的毛相林,从县城参加完村干部培训班回来,坐在老下庄的“井口”之上,鸟瞰海拔1100多米的那个酷似天坑的古老村子,心底倒海翻江: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样,如果再过些年下庄还是老样子,我这村支书就有愧百姓,简直就是白干了。
那时,毛相林下定决心,要努力改变下庄村的落后面貌。要改变,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路。修通从“井底”到“井口”的乡村公路。
回家后的毛相林当晚便召开群众会,掷地有声地提议修公路。有人议论,有人摇头,有人怀疑一无资金二无机械,要硬生生在悬崖上抠一条路,当时的村民没这个底气和勇气。毛相林并没有泄气,他扳起指头给村民们算起了细账,告诉村民:“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通过反反复复的打嘴仗算细账,村民总算达成共识,同意修路。
1997年11月12日,下庄人终于在寒风刺骨的一个大雪天,在“鱼儿溪”畔炸响了第一个向封闭与贫困宣战的开山炮。
没有炮眼,放红绳凿;没有挖机,用双手刨……在峭壁悬崖上,不能爬行也不能站立。就腰系长绳,放到山间悬空钻炮眼,放一炮炸个“立足之地”。就这样,村民们在空中荡,壁上爬。分好几个施工班,多处开炮,在半山腰炸开一处处缺口,形成一个个石礅,然后“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修路难,在悬崖绝壁上凿路难上加难。男男女女带着工具和干粮来到工地,以洞穴、岩壁作为安身落脚之处。为防止晚上睡觉翻身掉下悬崖,他们便在腰间拴根“保险绳”,绳子的一头拴在岩缝的老树根上。为鼓舞群众士气,毛相林与村组干部一起向群众发誓:不贪占便宜,誓死修通公路!公路在村民整齐的号子声中一尺一寸地向前艰难延伸。毛相林的担子更重,白天要翻山越岭到各个工地巡查安全,晚上还要在工地上总结安排工作。
为了修路,毛相林“挪”用了母亲700元的养老钱和妹妹寄存的3000元家具款,还以个人的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款1万元;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胶鞋,手上和脚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在他的带动下,一些县城打工的村民也自发回村加入筑路队伍,甚至有老人主动请缨到工地做饭。
尽管毛相林每天都把安全施工传导到每个工地,但在挑战悬崖绝壁时,先后有6位村民献出了宝贵生命。从不轻易掉眼泪的毛相林哭过,但他从未绝望过。他常说,我个人解决不了的还有组织在,下级解决不了的还有上级在。1999年,巫山县委县政府将下庄路纳入全县重点工程建设,给予物资支持。
最终,历经七年鏖战,2004年初,悬岸绝壁间一条长达8公里的“抗争之路”通车了,几辈人渴盼的出山公路梦想成真。
2005年1月,两合村合并到下庄村,村民委员会换届时,毛相林被村民高票当选为村主任。从村支书到村主任,毛相林的工作角色发生了变化,但他不辜负组织和群众信任的初心始终未变。下庄的有形的、出行的路抠通了。但人民群众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下庄还要再修通一条致富路。
毛相林积极动员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外出打工。十年来,先后有百余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劳务收入200余万元。毛相林又动员村民种植纽荷尔,为把关技术,他挨家挨户地检查验收,手把手地教村民打窝种树。几年来,全村种下650亩纽荷尔,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500多亩已试花挂果,预计给村民增加收入200万元。毛相林还鼓励村民种植了几百亩的西瓜和南瓜。仅西瓜一项,村民年均收入3000多元。
细数村民的增收门路,毛相林将其概括为“三色”经济: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正是在“三色”经济的催化下,村民的腰包鼓了。2016年通过贫困村脱贫攻坚验收。
下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写在村民脸上,甜在村民心里,也映照着毛相林花白的头发,更激发着他更深的思考。他以20年的执着坚守求证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为一名群众身边的好干部。”
下庄的地形像一口井,三面是绝壁,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米,村民住在井底,外出只能沿着东面的缓坡爬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悬崖上摔死的村民有23人,摔伤的有60余人,摔残的有15人。
山外的东西运不进来,下庄的东西卖不出去,一村人就守在下庄受穷。
1997年,毛相林开始带领村民在悬崖绝壁上修路。他在动员大会上说:“不修路没得出路,不修路还会死更多的人!”
于是,村民每人捐资10元,凑了3980元;每户每年卖一头肥猪,又凑3.84万元;党员干部捐款,再凑两三万元;凡是在村里有承包地的村民,要么投劳力、要么交钱,每天20元……
绝壁上修路就是赌命。毛相林带头在绝壁上悬空钻炮眼、安放炸药雷管,带头搬石头、铺路。晚上,他睡在窝棚最外面,在腰杆上拴根保险绳,另一头系在老树根上,怕夜里翻身掉下悬崖。他说:“我是修路发起人,最重的活、最危险的活必须带头。”
1999年,刘恒玉的女婿、28岁的沈庆富,第一个死在修路的悬崖上。50多天后,落石裹着黄会元坠向深渊。
毛相林问大家:“这路修还是不修?”大家举起了紧握的拳头:“修!”
七年修路,没钱没物资了,毛相林带头贷款1万元,他甚至将妹妹临时寄存在他那里的3000元钱“挪用”了。
七年修路,6条鲜活的生命留在了这条绝壁路上。毛相林带领村民强忍悲痛,咬牙修路。
2004年3月,一条2米多宽、8公里长的天路终于修到了山外。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他在琢磨,怎么能让村里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振兴乡村。
29岁的毛连长曾在外种西瓜、跑销售。今年春节回家,毛相林上门找他,“连长,留在村里吧,下庄村需要你们年轻人。”
看着毛相林满头白发,毛连长又回忆起当年修路的场景。看着村里产业蒸蒸日上,他动心了,选择留下,还说服女朋友也回来,准备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
这两年,返乡村民越来越多。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选择回来,振兴家乡。
2018年,毛相林提议,建一个全村的事迹陈列室,记录下庄人修路的故事:“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于2019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奋勇,当起讲解员。
在村口的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里,常常可见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
“这是我们当年修路时穿的鞋子,已经磨穿了……”毛相林说。这样的话,毛相林不知讲过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满感情。
看着一拨拨年轻人来来去去,毛相林感慨万千:“我愿当一辈子筑路人!”
毛相林,男,60岁,汉族,中共党员,初中文化,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下庄村村委会主任。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05年,改任撤并后的新村主任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
当好村民修路的领头人,苦熬6年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这是老下庄村的真实写照。下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几乎与世隔绝。全村4个社,96户、近400人住在“井”底。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海拔仅200余米,与外界联系,只有3条小路。其中一条“大路”有3个大台阶,108道“之字拐”。由于条件所限,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下庄人过着苦种薄收的日常生计。
1997年7月,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的毛相林,从县城参加完村干部培训班回来,坐在老下庄的“井口”之上,鸟瞰海拔1100多米的那个酷似天坑的古老村子,心底倒海翻江: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样,如果再过些年下庄还是老样子,我这村支书就有愧百姓,简直就是白干了。
那时,毛相林下定决心,要努力改变下庄村的落后面貌。要改变,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路。修通从“井底”到“井口”的乡村公路。
回家后的毛相林当晚便召开群众会,掷地有声地提议修公路。有人议论,有人摇头,有人怀疑一无资金二无机械,要硬生生在悬崖上抠一条路,当时的村民没这个底气和勇气。毛相林并没有泄气,他扳起指头给村民们算起了细账,告诉村民:“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通过反反复复的打嘴仗算细账,村民总算达成共识,同意修路。
1997年11月12日,下庄人终于在寒风刺骨的一个大雪天,在“鱼儿溪”畔炸响了第一个向封闭与贫困宣战的开山炮。
没有炮眼,放红绳凿;没有挖机,用双手刨……在峭壁悬崖上,不能爬行也不能站立。就腰系长绳,放到山间悬空钻炮眼,放一炮炸个“立足之地”。就这样,村民们在空中荡,壁上爬。分好几个施工班,多处开炮,在半山腰炸开一处处缺口,形成一个个石礅,然后“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修路难,在悬崖绝壁上凿路难上加难。男男女女带着工具和干粮来到工地,以洞穴、岩壁作为安身落脚之处。为防止晚上睡觉翻身掉下悬崖,他们便在腰间拴根“保险绳”,绳子的一头拴在岩缝的老树根上。为鼓舞群众士气,毛相林与村组干部一起向群众发誓:不贪占便宜,誓死修通公路!公路在村民整齐的号子声中一尺一寸地向前艰难延伸。毛相林的担子更重,白天要翻山越岭到各个工地巡查安全,晚上还要在工地上总结安排工作。
为了修路,毛相林“挪”用了母亲700元的养老钱和妹妹寄存的3000元家具款,还以个人的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款1万元;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胶鞋,手上和脚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在他的带动下,一些县城打工的村民也自发回村加入筑路队伍,甚至有老人主动请缨到工地做饭。
尽管毛相林每天都把安全施工传导到每个工地,但在挑战悬崖绝壁时,先后有6位村民献出了宝贵生命。从不轻易掉眼泪的毛相林哭过,但他从未绝望过。他常说,我个人解决不了的还有组织在,下级解决不了的还有上级在。1999年,巫山县委县政府将下庄路纳入全县重点工程建设,给予物资支持。
最终,历经七年鏖战,2004年初,悬岸绝壁间一条长达8公里的“抗争之路”通车了,几辈人渴盼的出山公路梦想成真。
2005年1月,两合村合并到下庄村,村民委员会换届时,毛相林被村民高票当选为村主任。从村支书到村主任,毛相林的工作角色发生了变化,但他不辜负组织和群众信任的初心始终未变。下庄的有形的、出行的路抠通了。但人民群众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下庄还要再修通一条致富路。
毛相林积极动员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外出打工。十年来,先后有百余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劳务收入200余万元。毛相林又动员村民种植纽荷尔,为把关技术,他挨家挨户地检查验收,手把手地教村民打窝种树。几年来,全村种下650亩纽荷尔,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500多亩已试花挂果,预计给村民增加收入200万元。毛相林还鼓励村民种植了几百亩的西瓜和南瓜。仅西瓜一项,村民年均收入3000多元。
细数村民的增收门路,毛相林将其概括为“三色”经济: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正是在“三色”经济的催化下,村民的腰包鼓了。2016年通过贫困村脱贫攻坚验收。
下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写在村民脸上,甜在村民心里,也映照着毛相林花白的头发,更激发着他更深的思考。他以20年的执着坚守求证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为一名群众身边的好干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