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专访丨夏森:扶贫先扶教 不让孩子在教育上吃苦
1923年生人的夏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退休后的她一直专注于教育扶贫领域,多年来,她倾囊相助,资助贫困学生上学。2021年2月25日,在脱贫攻坚胜利之时,这位仅比我们的党“年轻”两岁的世纪老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夏森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投身教育扶贫,主要是自己之前吃过苦,更能体会贫困学生遇到的困难,她的愿望就是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帮助到每一位寒窗苦读的学子们。
教育条件落后决定出资相助
夏森今年已98岁,离休后的她将自己的晚年生活全部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事业中,这一干,就是15年。耄耋之年,夏森仍心系老区教育,她的信念是扶贫先扶教,治穷先治愚,“不能让孩子在教育上吃苦”,因此从2006年开始,她便在社科院的两个定点扶贫县,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和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坚持捐资助学。
而让夏森开始关注教育领域扶贫,就要追溯到她第一次来到陕西省丹凤县考察时了。走访丹凤县龙驹寨镇西街小学,简陋的教学环境让夏森很难过,“我是经历过苦日子的,知道那种苦。所以看到现在还有孩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就很心疼。”她当即就决心要为那里的扶贫和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于当年捐资2万元,为该小学添置课桌椅。两年后,夏森又拿出2万元,以此奖励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不仅如此,她再次捐资20万元,建起了龙驹寨镇赵沟小学教学楼。
这些钱,都是夏森与其老伴的生活费和离休金,他们平常的生活十分节俭,年事已高每天仍坚持自己买菜、做饭,吃穿用度“够用”即可。然而在捐资助学方面,他们总是不“知足”,总是毫无保留。
成立助学基金经常收到感谢信
2013年,夏森又拿出了多年的积蓄,捐资100万元设立了“夏森助学金”,为两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户提供资助,帮助家庭贫困大学生和高三学生上学,直至这些受助学生大学毕业,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
夏森表示,到现在一些自己以前资助过的学生还会和她保持联系,之前她还叫学生来家里吃饭、聊天,“他们都是生活在北京的孩子,没事就过来家里坐坐,看到他们能来,我也很高兴。”
让夏森高兴的,就是她能看到被资助的学生圆梦向未来出发。夏森拿出一封感谢信给记者看,那是一封由陕西省丹凤县2016年届32名环卫职工家庭的贫困大学生联合署名的感谢信,而这样的信,夏森收到了太多太多。
信里写到:夏老奶奶,我们经过多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这本是件大喜事,但我们和家人由于开始发愁学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正在这时,您向我们伸出了温暖大爱的手,给我们资助2000元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在此,我们向夏老奶奶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于资助学生的标准,夏森表示,道德品格更是她看重的,“考上什么学校不重要,一本也好,专科也行,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他们的思想道德表现,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他们必须爱自己的祖国。”
而被夏森资助的学生也很懂夏森的心,在信里让老人放心:“我们会把您的关爱化为一生前行的动力,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以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报答您的大恩大爱”。
心中只有教育获表彰感到高兴
对于此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夏森老人很淡泊,接受采访时,她并没怎么聊获奖心情,一句“很高兴”就轻轻带过,可说到学生、学校、教育、扶贫这些字眼时,夏森就滔滔不绝,开心地讲述自己去过的穷地方、遇见的好学生。
从2006年至今,夏森先后捐出自己的生活费、离休金共200余万元,累计资助了182名家庭贫困大学生、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高三学生完成学业,并多次为贫困地区学校建设、优秀师生奖励等慷慨解囊。这位98岁的老人,现在牵挂的只有学生,“我的愿望就是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帮助到每一位寒窗苦读的学子们”。
返回目录>>>
李景奎,男,汉族,1991年8月生,中共党员,现任阜阳市信访局办公室副主任。10月受组织选派到颍上县十八里铺镇古店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2017年5月改任扶贫专干。任职以来,他坚持吃住在村,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落实脱贫政策,帮助古店村强班子、带队伍,理思路、谋发展,定规划、争项目,为古店村的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倾注了心血、付出了真情。
一是扎根基层真心服务群众。李景奎同志生在农村、长在农村,2012年10月,通过安徽省公务员招录考试,进入阜阳市委、市政府信访局工作,工作不到两年,就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怀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和一颗炽热之心,离开舒适的城市生活,深入基层、扎根农村,走村串户、了解民情、服务群众。三年多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古店村的每一个角落,在春播繁忙的田间地头,在晚归休憩的农户家中,随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鞋子都磨破了两双。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帮扶工作规划和年度帮扶计划,并提出了“强班子、夯基础,调结构、兴产业”的工作思路,为古店村的发展明确了方向。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三年多来,已记不清流了多少汗水,加了多少次班,吃了多少桶泡面。记不清多少次冒着高温、酷暑,狂风、暴雨,大雪、严寒,行走于贫困户之间。村里的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住址所在、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联系人等信息他都了如指掌,比包片的村干部还熟悉。
二是真帮实扶助力脱贫攻坚。扶贫开发,贵在精准。立足掌握贫困底数,他积极组织村、组干部逐户逐人进行摸排,完成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和信息录入等工作,为精准落实脱贫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积极为古店村引项目、争资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三年多来,硬化道路6.93公里,开挖疏浚沟渠4条,新打机井27眼,新增200KVA变压器2台、400KVA变压器1台,新建800㎡文化广场1个,为61户贫困户申请危房改造,为全村贫困户免费安装自来水,投资10万元扩建村卫生室,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等。
在他的积极协调下,古店村被列为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017年6月,按照颍上县委、县政府要求,古店村乡村旅游“八个一”工程正式开建,工程进行到一半,由于部分群众不理解、对村干部不信任、对用地权属存在扯皮等原因,出现了阻挠施工现象,严重影响工程进度,村干部都束手无策,他自告奋勇,冒着高温酷暑,在工地组织召开群众现场会,宣传解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后来又孤身一人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连续坚持了五天,终于打动了群众,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群众自掏腰包,购买烟花燃放庆祝复工。
三是凝心聚力构筑战斗堡垒。“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党组织是推进精准脱贫、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战斗堡垒。任第一书记时,他从实际出发,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狠抓村级组织建设。帮助制定完善了村组干部定期学习、公开承诺、议事决策等制度,组织实施了村组干部素质提升行动,先后选派3名群众基础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人进村班子,将2名致富能人发展为党员,选派致富带头人参加县举办的各类技能培训,有效促进了村“两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升了村班子和党员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水平。2017年底,积极争取县委组织部、镇党委的支持,建设了400㎡党群服务中心,即将装修完毕,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党员和群众的能力。
四是严格要求确保工作实效。在驻村工作中,李景奎同志严格落实《驻村帮扶工作队考核管理考核办法》和驻村在岗、考勤签到、请销假、工作例会等制度,不断加强驻村帮扶队员管理,坚持带头转变作风、帮办实事,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决策、落实和公开公示,切实做到了让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让群众满意,也确保了各项扶贫措施的有效落实。2017年11月6号星期日,李景奎同志在参加完镇里扶贫会议回村的路上遭遇车祸,乘坐的车辆在村部前102省道被追尾,索性没有严重的人员伤亡,到医院简单检查后,当即返回岗位,继续坚守。车祸带给内心的恐惧远不如内心对村民的牵挂,他这种不怕牺牲、忘我工作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古店村的干部群众,赢得了他们的拥护和爱戴。
李景奎同志用一颗赤诚之心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的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庄严承诺!努力就有结果,付出就有收获。这三年多的扶贫工作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欢迎和认可,他已与村民融为一体,成为村民的知心人。在李景奎同志的积极努力和带动引领下,古店村贫困人口由的263户720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97户256人,减少166户464人。贫困发生率由12.45%下降到4.32%,减少8.13个百分点。村集体经济收入由零变为2017年底的9.5万元,村“两委”找到了引领发展的方向,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为实现2018年“村出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__村委位于__县桂江沿岸,属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自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启动以来,__就带领该村群众积极投入到扶贫开发建设当中,他针对路难行、饮水难等,组织村民实施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村级道路建设,不断加大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实施资金捆绑、整村推进、综合开发,该村水、电、路、配套到村,特色产业建设初具规模,农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交通扶贫开发工作,他经常走村串寨,深入村屯调查研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龙田村委每一寸的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对本村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道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在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村委其它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全体同志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进一步确立了本村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节,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出台了“__村委扶贫规划”,科学合理的确定了龙田村扶贫工作的目标、规模、重点。全面改善本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龙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做好带头人,为民办实事
回想到以前,__村的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支部活动室建设差,几间危房,摇摇欲坠,无法发挥阵地作用,村里致富路子差,虽然有搞种植和养殖的习惯,可小农思想严重,意识不够开放,支部又没能及时为群众致富当好引路人。
___为及时了解情况,进入角色,他深入群众,倾听民声,积极开展村情民意走访,克服各种困难,走村串户与农民交谈,听民声、察民情。几年来,他走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落,重点走访了村民代表、组长、党员骨干、种养大户、困难户家庭。除了直接走访农户外。他还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分片到村民家中召开多次民情恳谈会,直接倾听群众呼声,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会后,他又及时整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及建议,在村委会中集中讨论,通过他的积极反映,外出跑项目、筹措资金。新修村组扶贫道路3条8.5公里,全村通机耕路率达到100%;新建人饮工程3处,解决全村饮水困难260户, 100%的群众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
三、勤于学习、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能力
他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利用业余时间和岗位锻炼的机会;他刻苦钻业务知识,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善于洞察新的形势,具备较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积极参与干部教育培训、作风效能建设等活动。同时,他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使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使理论转化为生产力,表现出良好的理论功底、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以身作则,做群众的贴心人
___同志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处处以党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严于律己、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处事公正,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关心群众,对同志以诚相待,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把切实为民办实事当作转变工作作风的头等大事来抓,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的__村委,伴随着一条条扶贫路的延伸,带动了村域经济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交通状况明显改善,高效农业迅猛发展;特色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自觉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难怪__村委老百姓都说:“扶贫使___村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而___更是“快车道”上的“领路人””。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