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X市信访工作要点(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市信访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省、市工作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把信访制度优势转化为解决信访问题、化解突出矛盾的社会治理效能,进一步聚焦“信访总量稳中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三大目标,更好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大局稳定,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X绚丽篇章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不断强化创新理论武装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强教育培训,引导信访干部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笃信笃行学,学深悟透主要内容、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更加自觉地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完善信访制度新要求,深刻认识信访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坚定信访制度自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信访工作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增强责任感,提升执行力,切实把信访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3.加大信访宣传力度。发挥信访工作简报、信访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作用,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提升正面宣传质量水平,为信访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二、持续开展信访矛盾化解攻坚
4.开展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决战决胜年活动。系统总结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工作,固化成功经验,汇编典型案例。以清仓见底为目标,开展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决战决胜年活动,全力化解国家信访局、省信访局交办重点案件。对政策性、群体性问题,加大政策落实和完善力度,做好政策解读、答复口径制定等工作。下大力气抓好拖欠农民工工资、城中村及违建拆迁、改革改制遗留等三类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三跨三分离”、无理缠访闹访、涉法涉诉、宅基地纠纷、各类事故停尸、劳资社保纠纷等六类信访案件清理工作落实。
5.继续开展问题楼盘信访突出问题化解攻坚。总结固化2019年问题楼盘化解攻坚经验做法,2020年继续用好政策窗口期,再集中化解一批信访问题突出的问题楼盘,最大限度减少问题楼盘存量。推动建立房地产行业预警、监督、管理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避免出现新的问题楼盘。
6.继续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总结巩固重信重访专项治理经验做法,重点全面排查梳理3次以上赴京到省重信、重访、重复投诉事项,分级建立专项治理台账。实行县级以上领导包案,因人因案施策化解,确保息诉息访率、人员稳定率达到80%以上,群众赴京到省重访率下降到60%以下。
三、积极推进信访基础业务规范化建设
7.下大功夫提升信访事项办理“三率气紧盯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群众满意率,持续推进信访基础业务规范化建设。加强初信初访办理,完善受理办理、复查复核、对话沟通、告知答复、文书送达等制度,加强对转送交办信访事项和有权处理单位自登信访事项办理工作的网上常态化督促指导,定期抽查案件办理情况,及时通报不规范典型案例,倒逼提高信访事项办理效率和质量。健全完善信访事项办理“三率”情况定期通报机制。
8.探索实施“最多访一次”做法。落实《河南省信访事项简易办理办法(试行)》,围绕受理、转送、交办、督办、审核、回访等各个环节,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压实首办责任,加强督导检查。不断改善接待场所条件环境,深化“人民满意窗口”创建活动。改进联合接访机制,着力减轻群众“访累”。
9.整合各类诉求表达渠道信访数据。加强对信、访、网、电、短信、微信和各职能单位信访投诉渠道的整合,有效利用信访数据,科学分析研判信访形势,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0.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贯彻落实河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法治框架内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严格落实诉访分离制度,推动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积极推进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健全信访部门与有权处理行政机关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诉求转送、异议处理、协商会办等工作顺畅有序,避免在信访程序内空转。深入开展律师参与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公职律师制度和法律顾问制度。开展《信访条例》修订15周年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理性、文明、逐级、合法、有序的信访导向。
四、切实提升信访工作信息化水平
11.打造网上信访主渠道。按照“便捷、畅通、权威、管用”要求,充分发挥网上信访主渠道作用,加强网下办理工作,实现全流程提质增效,增强群众对网上信访的信任感。持续推动“访转网”,努力提高网上信访占比,确保达到50%以上。
12.建好用好网络平台。加强信访信息系统操作应用、管理维护培训力度,提升业务技能。推进短信信访、手机APP等移动端信访系统的建设应用。
五、健全完善信访工作问效机制
13.严格落实领导干部阅信接访包案制度。落实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推动领导干部阅信接访包案常态长效。定期梳理疑难复杂群众来信、网上信访、手机信访事项,提交本级领导干部阅批。安排党政领导干部和部门负责同志定期到信访接待场所接待来访群众,推动领导干部主动接访、预约接访、带案下访,提高信访事项办理效率。对“三跨三分离”、涉及重大政策、处理难度大的信访积案,提交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包案,充分发挥领导干部高位推动、协调各方的作用。
14.发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动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实体化运行,对重大疑难案件、重点领域、重点问题、重大矛盾等进行分析研判、统筹协调,推动问题解决。落实工作例会制度,市级联席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例会,县级联席会议每月至少召开1次例会。对突出问题或在特殊敏感时期,可视情随时召开。
15.改进信访工作督查考评问责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督查,完善网上督办机制,建立信访事项提级督查制度,运用实地督查、视频督查、联合督查等方式,推动疑难复杂信访事项化解和工作责任落实。把信访工作绩效作为平安建设考评重要内容,研究信访工作与平安建设工作挂钩的具体办法,制定完善同级职能单位信访工作考核评分细则。严格落实《河南省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办法》《X市信访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研究建立信访问题线索、重点数据移交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工作机制。
16.积极维护良好信访秩序。落实“三到位一处理”原则要求,妥善做好帮扶救助、教育疏导等工作,坚决依法打击违法信访行为,倡树良好社会导向。
六、提高基层化解信访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17.深入开展“三无”县(市、区)等创建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宜阳县一体化信访治理模式、瀝河区信访代理模式、吉利区“四官”进村化解信访矛盾机制、汝阳县领导干部下访工作机制、伊滨区信访矛盾化解“四步曲”工作法等五地经验,不断夯实信访工作基层基础。突出信访问题源头预防,完善基层群众工作平台,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力量。深入开展“三无”县(市、区)、“四无”乡(镇、办事处)和“零访”村(社区)创建活动,力争到年底实现2-3个县(市、区)、55%以上的乡(镇、办事处)和75%以上的村(社区)分别达到“三无”、“四无”、“零访”的创建目标。
18.建立信访矛盾多元化解协调机制。结合“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社区)”工作,发挥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发挥城乡群众自治组织、综治中心、人民调解组织、社会组织等作用,推进访调对接,动员律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金牌调解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健全常态化矛盾化解协调机制,及时就地化解信访矛盾纠纷。
七、着力做好隐患排查、问题研判和风险防范工作
19.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建立信访信息预警研判平台,健全完善信访舆情监测引导机制,定期编发信访舆情工作快报,及时发现了解内幕性和行动性的涉意识形态问题,第一时间防范和管控,防止形成现实危害。
20.做好平安建设和涉黑涉恶问题线索移交等工作。围绕中央和省、市重点工作,发挥信访部门窗口优势,及时收集、梳理移交扫黑除恶问题线索,积极配合做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建设、脱贫攻坚、依法治市等工作。
21.抓好敏感节点期间信访保障工作。围绕全国“两会”“八一”“十一”等重大敏感节点,做好信访保障工作。加强信访形势分析研判,强化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大规模集体上访、群体性聚集等信访突发问题的快速科学处置能力。
八、大力加强信访部门自身建设
22.加强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信访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带着感情和责任为民解难、为党分忧。
23.加强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常态化学习机制,依托视频信访系统办好“信访业务大讲堂”,开展政策法规和业务技能培训,加大信访干部实践锻炼力度。开展基层信访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推动党委政府加大信访干部培养使用、提拔交流力度,激发信访部门工作活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可靠、恪守为民职责、善做群众工作的信访干部队伍。
24.加强作风建设。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坚决纠治信访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三访”(暗访接待场所、回访信访人、访谈干部群众)调研常态化、制度化,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按照国家信访局、省信访局统一部署,开展第二届“寻找最美信访干部”活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