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市直机关工委党建工作汇报(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一、案例背景
市直机关工委聚焦共富所向、机关所能、基层所需、群众所盼,牢牢把握“目标引领、差距管理、过程控制、考核激励、以实绩论英雄”实践理念,以开放的视野、统筹的方法,探索实践“零距离”党建联建,着力破解助推共同富裕中资源整合、力量集中、协同联动、服务效能等方面的问题,着力打破各类党组织地域、层级、隶属关系壁垒和条块分割,把不同区域、领域、行业的党组织有机联结起来,着力实现组织互联、资源互享、难题互解、阵地互通、党员互学,推动各类组织在助推共同富裕中结成“一家人”、拧成“一股绳”、同下“一盘棋”。
二、主要做法
一是推动资源融合“零距离”。针对各类资源统筹整合还不够强的问题,积极探索系统性重塑、整体性变革,加强顶层设计、搭建联建平台,推动党组织结对互促,变“各自为战”为“群策群力”。绘好“规划图”。聚焦绿色低碳共富跑道,结合“十百千万”重大项目、“三聚三保三落实”助企纾困稳进提质等攻坚行动,制定“零距离”党建联建助力共同富裕三年建设规划,明确党组织联建“组建体系化、模式多元化、服务清单化、协作项目化、运行契约化、管理动态化”工作要求,推动机关党组织在服务中心大局中“站前台”“唱主角”。建好“组织链”。由机关党组织牵头,以“协商自愿、取长补短、资源共享、联动服务、共同发展”为原则,以“1+N”等多种模式,建立统筹有力、协同高效、有序运转的“一核多元”党建联建服务团。全市组建“零距离”党建联建服务团870多个,38家省直机关党组织,2100多家市、区县、乡镇(街道)机关党组织和260多家协会、院校、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党组织共同参与,着力把各级党组织力量紧紧凝聚在助推共同富裕的赛道上。下好“一盘棋”。按照“各尽其用、各展所长”原则,进一步整合工作载体和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资源,深化推进“百个机关党组织联系帮扶百个行政村”“千名专员助千企”等专项行动;
广泛动员村社结对机关干部、农村指导员、家园支部成员、志愿者队伍、片区民警等人力资源,持续推动企业发展、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市域治理等各项改革出效出彩。
二是推动难题破解“零距离”。针对破解困难问题还不够顺畅的问题,以项目化推进为抓手,推动难题解决闭环管理,深化建章立制,变“粗放管理”为“集约管控”。项目化推动。聚焦企业发展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梳理“需求清单”,挖掘机关党组织特色优势形成“资源清单”,找准联建单位党组织间的契合点形成“任务清单”,以“三张清单”为牵引,组织联建成员单位领办工作项目,集中攻坚破难。如宁杭铁路二通道(安吉段)重点项目建设,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为解决利益诉求多样、管理条线多头困难,与省发改委等7家机关党组织成立“共通共富”党建联建服务团,协调解决跨省域各类困难问题26个,推动宁杭铁路二通道项目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成功签约。闭环化管理。制定“联建公约”,组织联建成员单位签订联建契约,领办重点项目,确定任务书、路线图、责任人、时间表。实施“联建共商”,每月召开党建联建联席会议,相互交流工作进展情况,会商研究困难问题解决办法,形成联建行动决议。加强“联建督导”,牵头单位机关党组织定期检查指导、跟踪问效,着力推动“信息收集、议事决策、问题跟踪、检查反馈”管理闭环。动态化调整。搭建党建联建信息共享平台,利用浙政钉群加强联系沟通,针对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变化,及时调整“三张清单”,更新联建成员单位,不断优化组织体系。建立完善联建轮值制和动态情况报送等机制,定期向机关工委报送工作进展情况,机关工委加强分析研判和工作指导,推动党建联建服务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
三是推动多跨协同“零距离”。针对组织力量还不够集中的问题,加强多跨协同、系统集成,把不同区域、领域、行业的党组织有机联结起来,变“单打独斗”为“共同奋斗”。打破组织壁垒。加强省市县乡机关党组织上下一体贯通,机关与企业、事业、金融、学校、商会、协会及各类社会组织横向联通,有效凝聚了共富动能。省直机关工委为解决**“三一装载机”项目用地问题,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等有关部门进行会商破难,保障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牵线吉利新能源商用车与邮政公司合作,首批59台商用车已交付。市科技局“@0572校企直通车”党建联建,推动湖师院、浙大**研究院等43家科研院所党组织及天能集团等50家企业党组织,破冰114项关键核心技术,32个科研项目获省“尖兵”“领雁”攻关计划重点立项,完成西塞科学谷投资14.9亿元。打破地域壁垒。采取龙头带头、产业链接、行业联动、项目牵引、治理协同等方式,组织跨区域合作联建服务团。市委组织部组建“白叶一号”党建联建服务团,与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等地产业共兴、人才共育,书写了“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的新篇章。南浔区南浔镇机关党委组建“毗邻相守”省际党建联建服务团,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七都镇机关党委联合,推动两地55个村(社)开展强村富民三年合作,现场签约合作项目6个,推出跨省“健康互认”绿色通道,解决了200多家企业用工需求。打破数据壁垒。以高频事项多跨协同场景应用为牵引,打破数据孤岛、重整碎片信息、重构工作流程。市中级人民法院组建“共享法庭”党建联建服务团,达成“一张清单、一门联审、一窗受理、一体协同、一站办结、一链服务”高效管理,相关做法被写入最高法院工作报告。安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组建“大行政综合执法体”党建联建服务团,以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1+8”组织架构为基础,实现执法数据互联互通。
四是推动优质服务“零距离”。针对服务效能还不够优的问题,加强唯实惟先机关作风建设,开展“在**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持续提升机关服务效能,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搭好实干争先比拼擂台。把“零距离”党建联建工作纳入机关铁军模范好支书评选条件,列入“特色、示范”党支部评比重要内容。搭建书记领办项目、处(科)室夺旗争先等6条比拼新赛道,开展“互亮互比互晒”实绩展示,激发实干争先新动能,推动机关党员主动下沉基层一线服务。搭好典型样本培育舞台。注重典型培育,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培育“零距离”党建联建示范样本28个,组织机关“零距离”党建联建创新实践案例评选,征集评选深化“三服务”助企纾困稳进提质优秀案例和助企金牌专员76个,线上线下加强典型宣传引领。搭好多维评价考核平台。把“零距离”党建联建工作成效与机关党组织年底考核相挂钩,与单位党委(党组)年度机关党建述职相结合。突出群众满意评价导向,探索建立市直机关“民呼我为”服务效能指数评价办法,打造“千企评部门”应用场景,引领全市各级机关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市委改革办党建联建服务团全面推行“帮办代办制度”,实施延时服务、错时服务,对特殊群众开放绿色通道,加强办事人员认证、受理、办结、评价等环节管理,群众满意度评价由92%提高到98%。
三、案例成效
一是扩大了“朋友圈”。推行“零距离”党建联建,适应了社会形态、组织形态和发展形态的需要,有效延伸了机关党组织的触角,扩大了组织工作覆盖。各支部开放党建资源,共享经验成果,广泛整合体制内外资源,破解了以往各支部自身力量薄弱、资源匮乏的不利局面,实现了各支部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促共进,构建起党组织间“互帮共促、固强补弱、合力共进、互助共赢”的机关党建“大联建”工作格局,全域提升了机关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是架设了“连心桥”。推行“零距离”党建联建,使广大机关党员干部走出了“大院”,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了解实情,进一步增进了群众真感情,增强了为民掌权、为民谋利的政治自觉。通过亲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进一步转变了机关党员干部作风,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有效帮助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获得了群众的真心点赞。
三是拓宽了“共富路”。推行“零距离”党建联建,加强了政、村、企、校、银等各类组织协同联动,推动了机关党建与企业项目、乡村振兴、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群众增收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使党建与业务更加深度融合,有效凝聚了共富动能,增强了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的能力,解决了共同富裕进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1400多个。省直机关工委举办全省机关党组织系统联动开展“破百难、助共富”签约仪式选择在**召开。
四、探讨启示
一是坚持党建统领这个根本。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建联盟的力量之源,只有把党的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才能有效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不断强化联盟成员党组织抓党建的责任意识,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力,使党组织自觉在服务中心大局中“站前台”“唱主角”。
二是紧扣共同富裕先行这个目标。以党建引领推动共同富裕,大力推进党建联建,必须紧扣共同富裕先行目标,发挥出党建联建服务团的最强动能、最优功能和最大效能,加强优势互补、深化结对共建,携手并进做大做强党建联建,让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三是把握资源整合这个关键。“零距离”党建联建的关键是推动各方形成合力,通过组织联动、资源下沉,使党组织因互补而增强,带动其他组织实现系统耦合和治理服务资源系统整合,形成党组织领导、各类组织参与的多元共建体系。
四是聚力解决问题这个导向。始终把解决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困难问题和群众的“关键小事”,作为组建“零距离”党建联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在问题研究上出谋划策、在问题解决上精准施策,才能保证党建联建方向不偏、活动不虚、内容不空。
五是注重点链兼顾这个方法。党建联建是聚点成链、链式拓展的开放组织,既要加强党建联建示范样本的培育管理、分类指导,又要点链结合、整体提升,加速加力培养一批高质量党建联建服务团,以“点上开花”推动“面上结果”。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