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留琼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党委书记在工业经济暨科技人才大会上讲话(完整)

2023年度党委书记在工业经济暨科技人才大会上讲话(完整)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4-04-14 14:50:01 点击: 推荐访问: 会上 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2022年述德述职述廉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党委书记在工业经济暨科技人才大会上讲话(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党委书记在工业经济暨科技人才大会上讲话(完整)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工业经济暨科技人才大会。这次会议是全区年度全面部署会议的最后一个会,是“压轴戏”。主要目的是树立一个鲜明的导向:工业是海陵的“第一方略”,创新是海陵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海陵的“第一资源”,必须打响工业发展的当头炮,奏响科技创新的新乐章,吹响高端人才的集结号。去年,市委蓝绍敏书记在海陵调研时明确提出,海陵要“重振雄风、再创辉煌,奋力争当全市转型升级先行区”。我感到,“重振雄风、再创辉煌”,首先要重振工业经济的雄风,再创工业经济的辉煌,正是海陵老工业的辉煌史造就了泰州的城建史,正是海陵老一辈企业家的奋斗史书写了泰州这座城市的创业史。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如今的海陵工业已经站到了“二次创业”的重要关口,“重振雄风、再创辉煌”,已经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全社会期待海陵新一轮的实业精神、新一轮的上下求索、新一轮砥砺奋进的“振臂一呼”。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发展之势,面对着风起云涌的改革之潮,面对着中心城区工业发展的转型之痛,海陵的工业路在何方,海陵的企业如何发展,海陵的园区怎么壮大,这一个个问题是我们每一个对海陵有感情,每一个对工业有热情的人都必须直面回答的问题,都必须痛定思痛的问题。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就自己思考的十个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希望能激发大家的思维,更好地认识我们工业发展的不足,为海陵工业的快发展理清方向,摒弃争议,形成合力。

我的第一个问是:海陵工业发展质态究竟怎么样,如何评价?

之所以提这个问题,就是要让我们冷静思考、客观分析海陵工业发展的现状,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乐观。不妄自菲薄,就是看到海陵工业在过去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总体保持了平稳、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去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5.1亿元,同比增长6.8%;
实现一般纳税人开票销售429.5亿元,同比增长2.2%;
亏损企业个数由28家减少至12家;
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25家、10亿元以上企业5家。客观讲,海陵工业整个质态是向好的,成绩来之不易。不盲目乐观,就是要看到问题、看到症结。问题不可怕,就怕看不到问题,那就麻木了。一看经济指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工业开票销售、工业用电量以及工业设备投入申报抵扣等一系列指标,海陵全部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最少的低4个百分点,最多的低10个百分点,差距比较明显。二看重点企业运营效益。去年,我区9家重点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452亿元,同比增长2.6%,低于全区平均增幅近6个百分点。今年的开局也是喜忧参半,中海沥青、陵光集团分别因为产品价格下跌和部分产能转移,销售、产值大幅下降,直接影响海陵全年税收。三看工业发展后劲。目前我区工业大项目、好项目偏少,与周边市区相比,无论是在建项目还是储备项目的数量体量,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工业总投资额全市最低。指标的差距就是质态的差距,投资的差距就是后劲的差距。面对这些差距,我们决不能盲目回避,更不能灰心丧气,必须拿出攻坚克难的勇气、卧薪尝胆的志气,正视差距、奋力赶超,全面打赢新一轮海陵工业发展的攻坚战。

我的第二问是:海陵要不要主攻工业经济,如何主攻?

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仍然有一些同志对海陵发展工业存在认识误区。一是认为海陵是中心城区,工业重要性大大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应当让位于服务业。二是认为海陵资源有限,发展工业受到制约,加之工业投入成本高、产出周期长、利润空间有限,短期难以出成绩,更热衷于短、平、快的项目。我们有些同志政绩观出了问题,不想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最希望是我任内定的,我任内就要看到成效。我们现在的基础都是一任接一任的领导,一任接一任的企业,帮我们奠定的。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今后的发展、为城市的长期繁荣,做出我们这一任、这一届应有的贡献,不能总是在前人栽的树下乘凉,不去为后人做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发展工业就是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三是片面地把工业和污染划了等号,认为工业就是污染的罪魁祸首。这些误区来自于对宏观形势的错误判断和对海陵发展阶段的片面认识。一方面,当前欧美发达国家都在纷纷回归实体经济,美国也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另一方面,新常态下看待海陵工业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把区情实际琢磨透,把产业规律研究好。从发展的阶段和规律看,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工业经济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从税收贡献看,工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总额的45%左右,工业税收的优势就是稳定,没有大起大落,可持续性较强,工业的支撑作用短时期难以替代;
从制造业与服务业、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看,只有发展制造业,才有就业人员,才有消费人口,才能聚拢人气。有了人气,才有产业,才有税收。因此,我们要始终把工业立区、工业强区作为“第一方略”,坚决摒弃“去工业化”的狭隘思想,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努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要始终把工业发展作为对干部的“第一要求”,引导各级干部真正重视工业,全面加强工业经济的领导力、执行力和凝聚力。要始终把资源要素向工业集中倾斜作为“第一导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优先向工业集聚,扶持政策要重点向新兴产业、高成长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全力推进海陵工业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我的第三问是:海陵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在哪里,如何定位?

之所以提这个问题,就是由于海陵作为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已经成为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制约。作为中心城区,肯定不可能粗放式发展工业。我想,“路”主要有两条,一是集约发展,二是转型发展,概括起来就是“四换并进”。第一换是“腾笼换鸟”。就是要通过新体制牵动、新机制驱动、新产业拉动,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积极淘汰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加快实现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个“换”既有企业自身的“腾笼换鸟”,也有政府推进的“腾笼换鸟”,更多的是企业市场行为。第二换是“机器换人”。就是要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使用技术更加先进、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工艺设备替代低端劳动力,有效实现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增效和提高优质产品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四减两提高”目标。今后工业4.0也好,智能制造也好,其核心都是机器换人。第三换是“空间换地”。就是要牢固树立“寸土寸金”的集约意识,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向空中要地”,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土地的永续和高效利用。今后的项目原则上是建多层厂房,向空间发展。第四换是“网络换市”。“互联网+”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如何“让工业拥抱互联网”是我们相关部门和企业家们要做的大文章。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新市场、拓展新空间、拓展新领域,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载体,助推跨界经营、跨界竞争、跨界发展,让企业的发展脱胎换骨。

我的第四问是:海陵工业企业到底强不强,如何培育?

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企业是工业的细胞,企业强则工业强。海陵的企业强不强,规模和效益这两个指标最能说明问题。从规模上看,撤市建区之前,我们有春兰集团这类国内响当当的大企业,但现在几乎已经没有能够在省里叫得响的企业了,骨干企业的支撑力越来越弱;
去年我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18家,但因停产、关闭、搬迁和业务收入下降等原因,退出规模以上企业也是18家,也就是说,规上企业增加数为零。从效益上看,部分重点企业产值、销售出现负增长,企业效益出现一定滑坡。此外,近20年来海陵没有一家企业在主板上市。这些数据大致能反映目前海陵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和整体实力。可以说,海陵具备优势的工业企业有些仍然是老泰州留下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也是一种“啃老族”。下一步,我们必须突出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大力扶持,精心培育,力促它们加快成长为“行业小巨人”。一是引导企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要鼓励企业围绕产品链的高端、价值链的高端,积极寻找新项目、开发新产品,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实现产品的高新化、高端化、品牌化。二是引导企业加快调整资本结构。资本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股权是推动合作的融合剂,企业在资本运作上一定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勇于作为。要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这一点是我们培育企业重点推进的。实事求是讲,当前海陵具备上市条件的工业企业是有的,在座的企业未来都有上市的可能,关键我们要有上市的这份信心、这份胆识、这份毅力。现在上市的渠道很多,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只要在这上面能够有所突破,就能够加速企业的裂变式成长。三是要引导企业加快调整投入结构。企业在这方面一定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不要担心股权让出去就是失去对企业的控制。企业让出去一部分股权,得到的却是高端的资本、国际的品牌、市场的份额,可以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更大跨度的发展。

我的第五问是:海陵工业项目到底多不多,如何突破?

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海陵的项目招引面临着夹缝中求生存的压力,好的工业项目更是屈指可数,项目不多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海陵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我们的工业项目中存在一些亮点,比如LG配套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林海雅马哈电动车项目一年就上马投产,罡阳动力转向器项目即将投产见效了。我们项目最大的问题是推进不快,抓项目就怕抓抓停停,想到就问,想不到就搁置一边,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项目热情。大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仍然存在一些只见意向不见签约的“影子项目”、只见签约不见开工的“协议项目”、只见开工不见建设的“围墙项目”、只见厂房不见效益的“空巢项目”。市委决策非常正确,如果我们真正埋头干三到五年,每年真正有三十到五十个亿元项目上马,不愁经济发展不起来。工业项目的突破在于三个方面。一要抓好工业项目的策划招引。项目储备不足,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把项目开发作为工业项目建设的“头道工序”,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趋势,紧盯国际资本动向和科技创新成果,用新思维、新理念策划生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招引一批种子企业、龙头项目、补链项目。这里我特别想讲的是,在座的企业家既是企业发展的当家人,更是我们招商的主力军,你们的资源最丰富,你们对市场最敏感,拜请大家多邀请客商到海陵来投资兴业,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赢。二要抓好技改项目的实施。技术改造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在项目的同时,要围绕现有企业抓好技术改造。在经济增长乏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企业不改造、不提升,发展空间将越来越窄,做大做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有投资能力的企业要抓紧时机新上项目,不仅局限于铺摊子、扩产能,更要注重内涵式提升,重点围绕信息化改造上项目,围绕装备改造上项目,围绕市场导向上项目,围绕淘汰落后产能上项目,以技术改造的有力推进,拓展企业新的发展空间。三要抓好在手项目的建设达产。四套班子负责人挂钩服务重点项目,要做到真服务,真解决问题。当前,每周召开一次工业项目联席会议的形式是很好的,相关负责同志必须及时调处项目建设中各环节遇到的难题,以周为节点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

我的第六问是:海陵工业载体到底优不优,如何完善?

海陵发展工业的载体,东有海陵工业园区,西有新能源产业园,再加上西北工业片区和规划中的苏陈工业园区,就主城区而言,工业发展的载体并不算小。但载体“有而不优”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产业集聚度不强。近年来,我们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进度是快的,道路比以前阔了、路灯比以前亮了、绿化比以前多了,但是最核心的问题是入驻的企业还不够多,建成的项目还不够多,物流、人流、资金流还不够多。二是配套不完善。现在我们园区的“七通一平”标准基本都达到了,但是居住消费的生活配套和公共创新的服务配套仍亟待提升。三是瓶颈制约明显。融资成本高、用地供需矛盾大、高层次人才紧缺等方面的制约依然存在。园区是招商的平台、项目的摇篮,园区的建设水平,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创业氛围。产业需要集聚发展,企业家喜欢抱团前进,这是市场的规律,也是园区发展的路径。一个园区规划越科学、配套越完善、建设越有品位,客商就越放心,就越愿意来投资。为什么有些客商来了又走了,有些项目签了又废了,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因为我们的园区缺少核心竞争力,导致客商不放心、项目难落地。因此,只有抓住园区才能抓住工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建好园区才能赢得未来发展的优势。一要做响园区的特色品牌。海陵的园区发展必须走品牌化、特色化的道路。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坚持主导产业,坚持特色发展,把园区的特色板块打造出品牌效应。二要完善园区功能配套。产城融合是园区成熟的标志,必须进一步强化生产功能配套,提升生活服务配套,切实增强园区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对一些公共平台和配套设施,可创新机制,依托龙头企业或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三要加快园区提档升级。大力推动现有园区与长三角高水平园区、国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共建,借助先进园区的理念优势、产业优势、招商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我的第七问是:海陵企业创新强不强、人才足不足,如何提升?

近年来,我区相关部门、镇街、园区和企业在科技上投入的精力不小,为留住人才花费的财力也不少。但客观讲,海陵企业的创新力度还不强,高端人才还不足。一是企业研发投入不够。全区一半以上的规模企业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而已经建立的研发机构有些还没有有效运转,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还不强。二是人才结构不优。高层次的产业人才较少,缺少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据统计,全区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仅占7%左右,领军人才和专家型人才更是奇缺。三是高级管理人才匮乏。一些企业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对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对各类企业家研修培训参与不够积极,接受新理念、新知识的意愿不够强。应该说,创新和人才是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实现盈利发展的关键。我们的企业必须坚持把高层次人才引进作为科技创新重点,通过创优研发环境、拓宽招才引智平台,进一步引进、培育、留住人才,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一是更大力度加大科技投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生产投入是今天的GDP,研发投入是明天的增长点,要舍得在创新上花本钱、在研发上下代价。政府部门要认真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加快推行科技创新券,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更大力度引进人才。我们的企业家一定要破除“沾亲带故”的家族管理模式,面向社会广开门户,招引天下英才为己所用,努力实现向现代企业的转型。三是更大力度留住人才。人力既是资源,也是资本。我们的企业家要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同舟共济的发展理念,为人才成长创造温暖宽松的工作氛围、和谐合作的劳资关系,超越简单的雇佣关系,让每一个员工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成就企业的发展目标。

我的第八问是:海陵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怎么样,如何提升?

工业发展环境怎么样,企业家最有发言权。不可否认,过去我们虽然开展了“三服务”活动,但服务还是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工作还是有一些缺位的现象。在行政效率方面,有时候过于强调海陵自身审批权限的缺失,导致招引实施的项目审批时限偏长、效率偏低。在服务担当方面,个别部门缺乏服务的主动性,存在权力寻租和部门利益至上的情况,习惯于矛盾上交。我一直强调,衡量一个地方发展环境好不好,就是“企业不需要时,要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
企业需要时,要感觉到政府无处不在”。最近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有一个议题颇引人注目,就是“政商关系新生态:君子之交,相忘于江湖”。应该说,新常态下的官商关系,既不能“勾肩搭背”,也不能“背对着背”,而要“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各得其所”。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政府一定要管好企业“围墙外的事”,决不能插手企业“围墙内的事”,让企业集中精力加快发展。一要营造高效的政务审批环境。李总理说:政府有权不能任性。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程跟踪、全力帮办、全面落实,打造“最少环节、最短线路、最低时限、最高效率”的政务环境。二要营造良好的政府服务环境。对出台的政策,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决不允许搞短斤少两,决不允许开空头支票。区委督查室和效能办要定期督查,对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的问题要顶真碰硬,严肃追究责任,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要营造公平的法治社会环境。不管国有、民营、外资哪种成分,不管大、中、小、微哪种规模的企业,都要公平对待、全力扶持。要依法整治企业和项目周边环境,严厉打击阻工扰企、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

我的第九问是:海陵干部抓工业的能力怎么样,如何强化?

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抓工业经济专业性很强,外行领导内行,绝对不行。当前,从基层反映情况看,海陵有些抓工业的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能力水平和精神状态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学习不够主动。个别镇街园区分管工业的同志对辖区内的工业发展情况还不是很熟悉,甚至简单把抓工业理解为“盘数据”,仅仅围绕报表数据做文章,对工业企业运营研究不深,不能与企业一起谋划发展的思路,不能主动向企业家学习,不会跟企业家交流业务。二是态度不够积极。一些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担当不够,无意干事,一心只想当“太平官”,企业有困难该他管的事情,不能迎难而上、化解矛盾;
有些镇街园区分管工业的同志,认为自己不分管招商就对招引工业项目漠不关心,甚至对一些招引的工业项目都不了解,造成工业项目管理服务上的“天然脱节”。三是思想不够解放。个别基层抓工业的干部思维僵化,对一些问题和矛盾,不是想着如何抓紧解决,而是抱着条条框框办事,不求变通,不善变通,不敢变通,让企业家感到事难办、效率低。这些问题,组织部门以及镇街园区负责同志要认真思考。我们基层抓工业的同志必须加强经济学习,认真研究市场,尽快成为研究工业的“行家里手”。一是要强化抓工业经济主动性。以强烈的责任与担当,主动帮企业出点子,敢于帮企业解难事,不仅要当好“救护队员”,更要当好“天气预报员”,为企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二是要强化抓工业经济的精准性。逐行业、逐企业、逐项目梳理排查制约发展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一企一策”开展个性化服务,把服务做到企业急需处、做到企业家心坎上。三是要强化抓工业经济的及时性。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要立即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要在制度层面加以研究,无法解决的要及时做好沟通解释工作,确保党委政府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的回音,始终高于企业对困难问题诉求的呼声。

我的最后一问是:海陵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怎么样,如何加强?

我们在座的企业都是全区的重点企业,在座的企业家都是我们的精英,搞企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如果讲企业的创业精神,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讲华为集团任正非以及他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华为集团的创始者任正非是中国最神秘、最低调的总裁,在他的带领下,华为集团已经挺进世界500强,成为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1978年任正非从部队转业后,来到了当时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最初的几年,任正非四处打工,钱是赚了一些,但是自己事业上的发展却没有什么新的突破。任正非开始重新思考,如果要想事业有所发展,还得自己创业。下定决心后,任正非用几年打工累积下来的钱在1987年创立了华为公司。此时的任正非已经43岁,可谓是“高龄”创业。最初建立的这个公司,只是靠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产品获利。当时在深圳,这种类型的公司一抓一大把,大家活得都不错,很舒服。但任正非的与众不同此时显露了出来,做了两年之后,他放着舒舒服服赚钱的生意不做,自己搞起了研发,做自己的产品。1990年,几十个年轻人跟随着任正非来到南山一个破旧的厂房中,开始了华为的振兴之路。任正非常说,“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而华为文化正是任正非雷厉风行性格的集中体现。任正非给华为塑造的企业文化有三条。第一是狼性文化。狼性文化是华为的生存法则。任正非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华为的冬天》,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2001年。当年华为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达29亿元,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此时任正非大谈危机和失败,既可以看作是他为IT业敲响的警钟,更可以说是他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忧患意识。任正非将狼性文化注入到华为的精神,认为狼有三种特性:其一,有良好的嗅觉;
其二,反应敏捷;
其三,发现猎物集体攻击。他说,华为全员必须做到屁股对着老板、眼睛盯着客户,感知客户的追求、感知市场的变化,一旦闻到肉味、看到机会本能扑上去,这就是狼性最本能的进攻。在华为,对这种狼性的训练是无刻不在,对未来忧患也是无刻不在。第二是乌龟精神。乌龟精神是华为的追赶法则。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全球竞争的展开,华为开始强调“乌龟精神”。所谓乌龟精神就是后发追赶,永不停滞。华为从2万元创业资金艰难起步,从默默无闻的深圳企业,到成为如今全球数一数二的通信设备商,用了26年。而这其中,华为的国际化之路走了15年,可谓是步履蹒跚。面对国际上强大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很多人不解,华为为什么能活到今天?为此任正非写过一篇《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文章。任正非说,华为相对还很弱小,面临更艰难的困境,要生存和发展,没有灵丹妙药,只能用别人看来很“傻”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在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际巨头纷纷衰落的时候,正是华为这种后发式的追赶、这种永不停滞的追赶,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使其在国内饱受赞誉,受到追崇,而且也使得全世界1/3的人使用它的服务。第三是眼镜蛇特质。这是近年来华为强调的管理组织要有“蛇形”变阵。任正非说,时代变化太快,流程管理不能僵化,要跟上时代变化,为此华为需要实现流程化,就像一条蛇,蛇头不断随需求摆动,身子的每个关节都用流程连接好了。蛇头转过来后,组织管理就能跟得上变化;
如果没有流程化,蛇头转过去,后面就断了,为了修复这个断节,成本会很高。华为人认为,眼镜蛇的头部就像业务前端的项目经营,而其灵活运转、为捕捉机会提供支撑的骨骼系统,则是管理支撑的体系,这就是公司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

我相信,无论是任正非的传奇经历还是华为的企业文化,肯定对诸位企业家有很深的启发。我感到,凡是有志于在全球化中驰骋、在市场化中闯荡、在新常态中跨越的企业家,都应有更为开阔的胸襟、更为高远的境界、更为激扬的斗志。当年在改革开放的初潮中,老泰州率先崛起过一批民营企业,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勇于突破种种禁区;
别具智慧,灵活变通,善于摸着石头过河;
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开拓出一片片市场竞争的蓝海。今天看来,这种企业家精神依然弥足珍贵。在市场经济深化中,在全球经济融合中,我们的企业应当发扬传统,升华境界,登高望远,整装再发,让创新创业的精神在海陵的每个企业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同志们,历史的进步,总少不了艰难曲折,关键是要始终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企业的发展,总免不了起起落落,关键是要能够在低谷时踏实奋进、在高峰时居安思危,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更是事业健康发展的沧桑正道。当下我们最重要的,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妄自菲薄,而应该是自尊自强,不屈不挠,在新一轮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实现海陵工业发展的新转型、新跨越。今天我讲了自己对海陵工业发展深入思考的十个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提给大家的,也是提给我自己的。希望大家今后跟我一起更加珍视海陵工业的良好基础,更加珍惜海陵工业的重要机遇,更加珍爱海陵工业的蓬勃事业,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快发展工业经济,为海陵重振雄风、再创辉煌作出工业经济应有的贡献。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