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家代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供大家参考。
我是****年从**二中当兵,冬季征兵从这个地方离开。今天再回到学校,心情非常感动。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我曾先后回来过两次,一次是在**省委工作的时候,出差顺便回家,来了一趟,当时学校里的人,都不认识我了。**一座古县城,仅建城一事,就承载了多少厚重神奇的历史和文化!这是我小时候,我父亲讲过的故事,他大概也是听那些老辈人讲来的故事。
今天坐在这里,又是坐在**里,我们在座的都应该算作是从建县城的那一刻起一直延续传承到现在,也属于那传说中的**里头的成员。我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在不同的土壤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才能说,**是历史、文化、传承、风脉,相当深远、相当悠久的古县。
今天县委、县政府、县政协能够把这个会放在**二中的**里头开,我心里着实是很受感动,但是也诚惶诚恐,觉得我们在这里对不起我们的父老兄妹,对不起我们的一代宗师,因为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很少很少,没有做好。然而,县委、县政府、县政协把文艺座谈会放在这个地方举行,我觉得县委**书记给我们出的这三句话:守望乡愁、繁荣创作、传承文明,作为今天会议的主旨、思路、话题,非常好。王书记虽然没来,但他给我们寄予了很深厚的一个期望,期望我们为**县的现代文明、历史文化做好发展与繁荣、传承与前进。
我照着王书记三句话来说。当然,开始还得说点儿我个人的感受。首先特别感谢今天我们在这里能够相聚,能够聚会。感谢市作协**主席,还有**老师,各位从**专程来到**参加今天下午这个活动。真诚地感谢县政协**各位领导,能够从**镇专程来到这里举办这次活动。也特别感谢冒着大热天,辛苦走这么远的路,来参加这个活动的在座的每一位我的乡亲、乡党、父老、兄妹,也是我的衣食父母。
关于守望乡愁,我刚才已经讲过了。现在讲繁荣创作。今天聆听了各位领导,还有我们在座的各位作家朋友、文学界的朋友们的讲话和发言,很受启示,我也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感受到了大家对**县文学艺术、文化发展这些年所付出的努力,创出的成就,做出的贡献,很受感动,也很敬仰大家。特别在这个**里开会,我的确是有一种敬仰之心,深怀着敬畏之心。敬仰我们历代的先贤古圣,文人壮士,敬畏我们的历代宗师、**的孔圣人,同时我也敬仰和敬畏今天在座的和不在座的每一位良师益友,是大家一起合力、凝心、聚气、开拓、践行,从而把我们这片广袤厚实的黄土地上的中华文化的血脉精髓传承到今天。
**县这些年变化很大、发展很快。我们大家生活在这里,也许身在其境,看不到她的日渐变化。我退休后,每年回来一次,发现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今年回来,我就看到好几个变化,一个是小麦丰收;
第二个是虽有旱情,但我沿途看到庄稼秋田长势特别喜人,说明农民的耕种和管理都很上心,用了大劲。另外道路跟前些年相比,变化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包括农村的村道也是全部硬化,修得平平整整。还有一个大的变化,从县城到镇社乡村,卫生有很大的变化。再说一个变化,县城的管理,今年比去年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街道很干净,很整齐,没有发现占道经营、占路摆摊了。
刚才听了县作协、县文联的领导讲**文艺创作,我回来也听说现在经常写作的,搞文学艺术创作的,出成果有作品的,大概有百十来个人。他们是我们县的文艺骨干,形成了一支具有规模的文艺队伍,也说明**的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很快,创作成果很大。文化现在和广电旅游在一块儿,形成了新的综合发展态势,变化也很大,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县文旅局*局长在路上讲了新的发展思路,有谋划,有宏观,有信心,努力地一门心思地想把**文化搞上去。
纪念馆*馆长带我去看**纪念馆,克服了财政困难,加固了沟坡,固化了窑洞,很不容易。看得出来,县委、县政府(包括人大、政协、纪委)为这个县的社会面貌根本改变、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发展、老百姓的衣食温饱住行等等,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所做出的成就和贡献,都是可歌可泣的,值得文学艺术工作者去书写和描绘。
前面讲的这些,跟咱文学艺术创作有关系,不是多余的话,不是题外话。刚才大家就文学艺术创作提了几个问题,我放在一起,谈一下个人的想法。
第一个问题,我想谈文学艺术的创作。生活永远都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文艺还是要反映现实生活,歌唱生活中的真善美,反映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文学艺术工作者理应成为社会的史官、时代的记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最根本的是,我们要看清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原本,也就是实质、本真、真实,要看到现实社会中那些属于本真的东西。我刚才为什么要说**的变化,就是说我们要看到她一年一年在发展,一年一年在变化,一年一年在前进。
我们要看到这种发展,要看到这种变化,要看到这种前进,因为这种发展变化前进,才是我们社会和时代的本质、实质、本真、原本,它们代表社会和时代发展变化的趋势和方向,所以是真实的,是本真,是实质。当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和问题,文学艺术也可以反映,但那不是主流,我们要看主流、看本真、看实质;
也就是说,表现问题要准确、实在、客观,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能体现问题的实质。
文学艺术创作,反映什么,表现什么,描绘什么,怎么能写好,描绘出真善美的东西,刻画出深刻生动有血有肉的事件和人物,关键在于,你要看到社会的本质,要抓住时代的实质,要捕捉人物和事件的核心的灵魂的东西。你不能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见叶不见根,见草不见花,见山不见水,见影不见人,那就走偏了,入邪了,不可能创作刻画出好的作品。当然,你也可以说那是一种真实,是一种存在,是一个活的物或景。其实你在某种特定时空或情境中,所看到的或听到的,那只是一种狭义的映象,一种广义的不真实。譬如说,城镇街道上某个角落有垃圾,垃圾是真实的,但是它不是整体的真实。
再譬如说,**县城的街道很宽敞,花草很美丽,树木很茂密,市容很整洁,你应该看到这些全局性的东西,反映这些体现整体风貌的东西,因为它是整体的、全局的,所以它才是真实的,既是生活的真实,也能提炼升华为艺术的真实;
你若反映一个角落的零星垃圾,那实质上是一个很小的点,因而它不能带面,它也就不是真实的全部的生活。所以要把这个问题一定弄清楚,这也是我想讲的生活真实的问题。
观察社会,体察民情,审视生活,我们要有哲学的眼光,要辩证地看,还要有一种宗教的情怀。宗教情怀是一种大善和大爱。世界有五大宗教(中国主要有三大宗教),五大宗教的核心实质是教人为善,化人向仁,度人归慈。那么,我们要有宗教情怀,用宗教情怀看待一切人和事。记得我当年到深圳政协去工作,第一次开大会宣布任职,政协主席说,“**,你来政协任职了,领导都讲完了,你要给大家讲个话。”我说没啥话说,反正叫我来工作,我很高兴就来工作了。政协主席说,那你就说一句话吧。我说那就说一句话:“我来政协工作,每天都要用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我在政协工作十来年,这句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我们作家艺术家看生活,观察生活也一样,也要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不要只找现实的毛病。
譬如说,我们今天坐的这个**,你看这个大殿早已破破烂烂,很破旧,如果你用审美的眼光看这个大殿,从建筑艺术、地理位置、设计施工、柱子瓦当,到每一个窗、每一扇门、甚至这个窗格,甚至那个椽头上的光洞,甚至墙上的裂缝,你都会感觉到它的美,它很完美。为什么感觉它很完美?因为它年头很久远,它有古老的沧桑感,历史的悠远美。如果这个柱子,你把它漆得光光溜溜的,墙壁刷得明明亮亮的,跟现代建筑一样,它就没有过去那种古朴深邃的东西可以令人回味了。
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的现实貌像,它才是一种本真的美,真实的美,实质的美。再譬如,这院子庙前庙后有三棵古柏,门前的千年柏树,呈人字形伸展向青天;
庙侧的也是六百多年的柏树,长得很挺拔,很茂盛,气冲霄汉;
庙后的那棵柏树,应该有一千多年,树龄更长,早已枯干了,枝叶都没有了。
两棵翠绿得很美,可以说是完美,我们挑不出它们的毛病。那个枯干的没有枝叶的柏树美不美,也很完美。不相信,你摄影家现在出去,站在那里用仰角镜头照那棵柏树,照出来绝对是一幅创作的作品。为什么?它虽然已经枯死了,但是很坚硬,在远处你看到它有一种石化的感觉,化石的感觉。而且你再慢慢看那棵柏树,它活像一条栩栩如生的舞龙。你若要想画那么一棵枯柏,那种历尽世间风雨雷电的砥砺感,那种从悠远时空穿越过来的沧桑感,那种死而不枯衰而不腐朽而不倒的石雕感,你画不出来,画不了它的石质美,画不出它的不死不衰不朽不倒的魂魄和气韵。人类创作的,永远超不过大自然原始的生态美。
不论文学还是艺术,你都无法模仿出生活和生命的至善至美,你摄影都摄不了它的尽善尽美,你把它原本的样子拍照下来,你照得再美再好,还是出不来它本真的东西那种慑人心魄的真善美。所以我们要热爱生活,要反映生活,要观察生活,要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包括我们周边每一个人,我们都要用审美的眼光去看他。
我们说这个人长得漂亮,那个人长得不漂亮。哪个人不漂亮?没一个人不漂亮。或许你看这个人的鼻子或耳朵,好像没法跟那个人比。但是面前这个人的五官、这个人的身材、这个人的四肢、这个人的头颅和躯干,放在这个人身上那就是完美的,一种天造的自然均衡的和谐美,所以说是近乎神赐的完美。上帝创造的每一个物件都是完美的,即便有残缺,也是完美的,那是一种残缺的完美,那是上帝造物的大美至美。
所以我们要用审美的眼光去捕捉世间一切的神美,形体的美,神态的美,气质的美,魂韵的美。我们写作,也要具有这种审美的眼光,没有这样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我们就看不到生活的真美,我们也创作不出生活的神美,即达不到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二者的融会统合。而这一种审美是哪里来的?是一种宗教情怀,大爱,大慈,大仁,大善,你才能具有这样一种审美的眼光去面对世界,观察生活,悟识生命和事物。所以我们要反映生活的真实,写时代的真实,歌社会的进步,唱人民的心声。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该能够激励人、鼓舞人、启迪人、教化人。为什么说文学艺术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你要承担的是提升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让不论什么人,阅览你的作品,从你的作品中他能获得力量,升华精神灵魂。
我们今天开会的这个**,当年是学校的图书馆。我十几岁就在这个学校,文化大革命把这个图书馆砸了。学校停课,我在家里劳动,每隔一二十天来看一下,学校上不上课,不上课我又跑回家劳动去了。有一天我跑来一看,这个柏树下面丢着十几本书,图书馆平时门锁着,那天门都开着,听说是晚上红卫兵把门砸掉,把图书馆抄掉了,书都给丢掉了。
我在院子里一看散落着几本书,悄悄地夹了几本书,用衣服兜着,回去在家里一看,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而生命属于人的只有一次……”这一段话,我当时抄在本子上,心里背下来。然后去当兵,去工作,每当遇到生活的艰难困苦,包括我生了大的疾病在医院的时候,我经常想到这一段话。这段话给了我力量,也给了我鼓舞。这就是一本书,影响了一个人一辈子,也影响了一个人一生。所以我们的文学作品,希望能起到这样的效益,就是能让不论什么人看到你的书,能给苦恼的人解除苦恼,艰困的人提振精神,心情烦恼的人,能让他在你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一刹那的宁静。
就是说,他本来心里很烦很恼很闷很难受,当他在看你的书的时候,看着看着,看进去以后,他能获得一种宁静,他的心绪能平静下来,这就是好的文学作品。当然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我们很难写出这样的好作品。但是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这就是我想说的,为什么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激励人、鼓舞人、启迪人、教化人,因为的确有不少好的作品,它就是能够达到这样的效应,就是能够做到对人的心灵的救赎和抚慰。一个人怎么看待生活,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它并不是一回事。
生活的真实,你把它原原本本照抄下来,它达不到艺术的真实,往往不是艺术的真实;
而艺术的真实,有时候也不是生活的真实照搬。生活,你发现它的善,发现它的美,看到它的实质或本质,你把它本质表达出来了,那才是生活的真实,也就达到了艺术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高度统一,那才是好的文学艺术作品。
第二个问题,我个人体会,尽量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写作,特别中青年作家,建议尽量运用现实主义。第一个问题讲的是我们反映生活、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是力求反映真实的社会的现实。第二个问题,就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现实主义有着广阔的天地,现实主义产生过很多伟大的不朽的文学艺术作品。
国内国外,凡是不朽的作品,多少年不断地能在传播,不断地能够受到大家喜爱的作品,也就是可以延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所以现实主义的很多作品,它大多能够成为经典作品,能够延世。当然有很多新的创作手法,这些创作手法也都产生过伟大的作品、不朽的作品。例如魔幻现实主义、魔幻浪漫主义、意识流、现代派、先锋派、后现代派,它都产生过不朽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对我们中青年作者来说,你把握不好的话,它很难成功。所以尽量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创作。为什么写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你天天都在生活中,你有丰富的生活,你也只有写现实主义,写你熟悉的生活,写你**这一块黄土地,写这片黄土地上的人和事,你才容易获得成功。
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我们还是尽量追求雅俗共赏。雅的从中间看雅,俗的从中间看俗。老百姓只要识几个字,把你的作品一看,他也能看懂,呱呱呱就能念下去。从古到今能流传下来的作品,基本上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包括古代的诗词,从《诗经》开始,娃娃都能背,娃娃也能念得呱呱叫。即使没有文化,你跟他说一遍,他也能记住,这就是雅俗共赏。雅人看雅,俗人看俗,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听起来像大白话,听一遍就能记能背,你从艺术上不论怎么分析,它又都是审美情趣很高的精品。
但是老百姓一听都明白,这叫雅俗共赏,雅俗共赏才是好作品。《三国演义》大家都可以看得懂,一个人即使没有文化你给他讲故事,农村一个说书的即使没啥文化,呱呱呱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从头能讲下来,这叫雅俗共赏。文人雅士、学者教授,又可以慢慢地研究它,所以咱还是要追求雅俗共赏。
说到语言问题,我觉得写乡土文学,就用乡土语言。如果你写的是乡土文学,当然就用乡土语言;
倘若你要写给更广大的群众看,期冀更大范围地传播,你就要用普通话。这就是说,地方方言用于乡土写作,民族地域的民族文学,可以用民族语言、民族风俗来写作,但是,你要是想让它更大范围地传播的话,可能你用乡土语言传播不出去,就用普通话来写作。
第三点,我觉得还是要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作家、艺术家的生活积累,它是两方面。第一方面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也是从生活中摄取我们需要的创作素材;
第二个是阅读,阅读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的生活积累。要阅读,从阅读中获得,通过阅读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阅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个人境界,开阔人的视野,拓展人的胸怀。但是要选好书,读好书。知识面达到一定阶段,或者人的生活阅历达到一定层面的时候,一定要读好书。我常说,真正的好书,读懂一本,基本上你一辈子就够用了,你不论干啥都够用了。
譬如说《论语》,《论语》从第一句话到最后一句话,没有一句不是经典,没有一句不是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而且《论语》,它哲学、政治、经济、农耕、教育、文化、军事……无所不包。你读《论语》,真正把它读懂,那真是你干啥都行,难不了你的。所以,到一定阶段一定要读好书,选一本好书,认真读,把它读懂。老子的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哲学、文化、玄学、预测……中国的《易经》,更是博大精深,海涵天纳,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一条汹涌澎湃奔流不尽的知识、文化、科学、智慧洋流。
《易经》当然我们读起来很困难。我们还是要好好读些书,精读一本书,选一本好书读,慢慢地读,读着理解它,把它真正读懂。比如说《论语》,头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一句大白话。但它是真理呀,你想,你还能用什么语言把朋友从远方来的一种高兴心情说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家讲了很多。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毛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论语》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八个字,概括了学与习的关联,两层意蕴,两种境界,两重天地。学,是学习知识,你学了以后要实践、实习,把它用到你的实践中,用到你的生活中,用到你的工作中,用到你的处世中,用到你的做人中,这是实践、学习。
前面的学,是要学习知识,后面的习,讲的是要实践。你把学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这就是帮了你,你把事儿干成了,那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嘛!你从第一句开始往后看,咱年轻时看不懂,现在你慢慢嚼,一句话一句话往下嚼,原来每一句话都总结到头了,总结到底了,所以还是选好书,读好书,慢慢读过去。过去常听人说,一部《论语》治天下,其实今天重读《论语》,这话也不为过。真正把《论语》读懂了,记熟了,能理解,能照着做,我看干啥都能干成。经商也能经成,从政也能从成,从文也能写出好文章。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