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思政教师感悟: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供大家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育人方面,革命文化与思政课在价值逻辑上高度一致、内容上相互契合,是思政课铸魂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养分。
一、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逻辑向度
文化蕴涵着特定社会发展情境下的群体精神特质,是群体认同的纽带,驱动群体存在和发展的精神之源。革命文化生成于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承载着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精神追求,要想将党的理论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需要文化作为支撑。因此,革命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一致、功能契合、内容互补,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符合思政教学的规律和立德树人的现实诉求。
1.目标一致:用革命的初心指引学生。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青年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要求他们要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紧密,西方国家努力强化自身的文化霸权、扩张对华文化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捍卫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强化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自觉抵制腐朽价值观的侵蚀,明确人生应有的基本方向。
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要求思政课要“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拨开遮蔽视线的种种迷雾,明确人生方向,坚定道路自信。革命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生成、发展,充分彰显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思政课要实现指引青年人生方向的目标,可以也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提高抵御各种不良文化侵蚀的能力,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功能契合:用革命的精神激励学生。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以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组织制度等外在形式表现,内在的蕴涵着勇于担当、信念坚定、不断奋斗等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品质。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渐次铺陈的革命文化精神谱系,“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党的事业得以迎接各种内外挑战、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精神力量。建党的先驱们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历程,充分体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面对强大的敌人和艰巨的任务,一批批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充分彰显了奋斗精神。面对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直面、不断改革以完善自身,体现了宝贵的自我革命精神,保证了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三十年,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前进的道路上,存在各种艰难险阻:外部有部分国家的限制和打压;
内部体制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这就要求思政课不仅要引导广大青年明确人生方向,而且还要激励他们勇挑重担,坚定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不断接续奋斗,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事业。对此,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要系统梳理蕴涵着革命精神的革命文化资源体系,结合学生实际和接受能力特点加以呈现,用先驱们勇于担当的革命事迹激励和感召学生,帮助学生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确立顽强的奋斗精神和拼搏意志,为应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3.内容互补:用革命的历史说服学生。思政课自身有着很强的理论性,要让学生在充分的理论认知基础上坚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坚定革命信念,坚强革命意志。这就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资源,用先烈们对革命理想坚定信仰的事迹来教育学生。
而思政课要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就必须要充分利用中国革命历史资源,用革命的历史说服学生。思政课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理论性内容非常多,教材往往限于篇幅,只能给出理论自身的逻辑论证,无法对每一个理论结论都给予充分的历史材料佐证。因此,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就需要带领学生认真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要帮助学生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上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才能使中国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而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思政课要能够史论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理论生成的历史情境,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汲取坚定信念、继往开来的力量。
二、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进路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资源,革命文化包括精神凝练、组织制度、物质遗存等。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要将其纯粹作为理论佐证的知识点诠释,而是要基于文化育人的基本要求,对标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增强思政理论课的革命精神意蕴和历史文化厚度。
1.完善融入的保障机制和教育平台。革命文化在思政课中的高效融入,要避免碎片化、零散化的路径,需要系统设计融入的整体方案,完善融入的领导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合格教师队伍培养机制等,并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平台,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校党委书记作为一把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学校一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作为领导小组的重要工作职责。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建立各部门紧密配合的革命文化宣传教育机制。宣传部努力营造革命文化进校园的教育环境,学生处、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起协同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的相关实践教学活动,教务处和督导处监管相关教学进程、评估考核教学质量,财务处加强经费保障,设置VR智慧教室建设、学生社会实践、专家来校讲学费用等专项经费预算,从而形成各部门协同推动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强大合力。
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革命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融入,离不开一支自身言行端正、能深刻理解和认识革命文化、有较高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这就要完善思政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机制,保障思政课教师能够胜任将革命文化融入教学的使命担当。
首先,要确立思政教师准入的政治态度、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的标准,考察教师的信仰状况、对中国革命史和革命文化的认识状况,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开展对在职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强化他们对革命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认识和理解。要求教师模范践行革命精神,“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再次,鼓励教师围绕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开展相关研究,研教并举,并在考核中加入革命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升,探索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有效应用革命文化资源的有效路径。
革命文化所要融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局限在线下的课堂教学和45分钟的课时之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具体来说,要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平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的空间,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硬件平台方面,要建设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革命先辈事迹和革命遗存的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等。软件平台方面,要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思想政治教学平台,搜集整理先烈事迹等体现革命文化的视频、图片、文档等资料,图文并茂的再现红色情境,设置相关的讨论等学习任务,师生在网络平台互动。从而打破教材的内容局限和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局限,用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感染学生,用及时的互动讨论实现师生随时随地的思想碰撞。
2.转换思政课教学的话语体系。革命文化在思政课堂中的有效融入面临着话语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首先,革命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大部分内容生成的时空境域和当代大学生差距较大,学生缺乏对相应历史时空的代入感,很难充分理解特定时代环境下生成的革命文化话语,觉得和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太远,难以共情共感。其次,革命文化从革命的历史实践中抽象出来,其话语体系本身和当代学生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话语模式差别较大,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思政课的教材由于本身的规范性和篇幅所限,也多是既有的理论性结论,缺乏充分的历史材料佐证和详细的逻辑论证,一些内容和学生生活不够贴近。因此,在革命文化融入的过程中,要转换思政课的话语体系,“结合生活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实践性,把严肃和刻板的文本话语降解、转换为生活话语”。在向学生讲授革命文化相关内容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环境做详细的调研分析,了解学生日常生活的话语模式,明确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遭遇的现实的问题和思想困惑。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讲授革命文化对他们成长成才的作用,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让他们感觉困惑的人生发展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用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事迹说明信仰的力量,用革命者艰苦奋斗的榜样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将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在选取事例时,一要多选学生身边的典型事迹,二要充分解读过去时代英模事迹的当代价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的主观经验和成长的客观环境进行思考,坚定信仰,明确人生方向,锤炼奋斗的意志与品格,从而充分感觉到革命文化中所体现的精神力量对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作用。
革命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融入要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加强集体备课机制,有侧重点的将教材的话语体系转化为教学的话语体系。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时,要紧密结合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脱贫攻坚、产业升级等建设中的成就和事迹,让学生基于切身感受的当代实践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现实逻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结合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在教学中要多讲革命历史故事,用革命的历史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从人生目的、道德人格、人生价值选择等方面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话语方式上重在以情动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讲授基本理论发展逻辑的同时,在话语上要讲授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而奉献甚至牺牲的事迹,让理论的面貌变得更饱满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则重在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讲清楚一个个革命精神产生的历史语境,让学生对抽象的革命精神话语有形象化的认识和理解。
3.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马克思曾说过:“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
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革命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生成的,“其产生和发展都是革命实践的产物,是革命群众在复杂艰苦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品质、精神,是承载了这种品质、精神的物质形态”。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目的,是要引领当代青年内化革命精神、继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加强与革命文化相关的实践教学,将革命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情境相结合,可以使学生能够在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实践中切身感受革命者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认同革命的精神和革命者的信仰,塑造革命的品质,养成为国为民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使革命文化得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19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对此,可以从校园文化活动、革命基地调研学习、社会服务等方面入手,开展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首先,将思政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融入革命文化的实践性要求。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课下搜集本地区革命先驱和各行各业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搜集整理革命家风、家规的故事。可以与团委和学生社团相结合,开展“校园红色情景剧大赛”“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等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推动革命文化在青年学生中传播内化。
其次,要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和革命遗存的教育功能,带领学生开展感受实地调研学习型的实践活动。革命旧址、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表现形态,其中凝结着革命的历史和革命者的精神。思政教师可以先根据教学内容重难点理解的需要和本地区革命文化教育基地存在的实际情况,拟定一系列相关的调研选题,学生在思政教师的带队指导下,赴一些革命纪念馆和遗存开展革命旧址讲新课的实践调研并撰写调研学习报告,教师择优展示并点评。由此,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得到延伸拓展,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现场体会,接受思想的洗涤,对课堂上讲授的革命精神有了直观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实现了革命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机融入。
再次,思政课还要和学生切实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相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革命精神的内化,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之中。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托学生社团,带领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深入社区开展理论宣传、科普反邪、普法宣传、敬老爱老、支教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民生民情民意,提升做人的品格,增强做事的能力。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充分理解革命先驱和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革命素养和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