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留琼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网络道德案例8篇(范文推荐)

2023网络道德案例8篇(范文推荐)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3-10-11 14:20:02 点击: 推荐访问: 案例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实训报告

网络道德案例论网络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王梦珠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毋庸置疑,当今时代的风口就是互联网爆发式的蓬勃增长。互联网作为一种不同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道德案例8篇,供大家参考。

网络道德案例8篇

网络道德案例篇1

论网络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

王梦珠

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毋庸置疑,当今时代的风口就是互联网爆发式的蓬勃增长。互联网作为一种不同于任何传统传媒的载体,正成逐渐为现代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WEB1.0逐步过渡到WBE2.0再到如今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代浩浩荡荡的大潮正在席卷全球。工作学习的闲暇之余,随手打开微博、微信朋友圈分享当下的喜怒哀乐,几乎已是所有网民的习惯。

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网络社会也是构成当今社会的一重要部分。但是不同于现实社会有着法律的桎梏和传统道德的约束,网络社会生活中似乎存在着更大的自由,似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但是前段时间,央视新闻联播揭露了“微博秦火火造谣传谣事件”让人恍然大悟,其实网络社会并不是一个科技所创造的“世外桃源”——网络其实是真实社会的另一个映射。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具有高度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多样性等诸多特点。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信息以及微信朋友圈里广为流传的各种伪科学充斥着我们日常生活。由于网络监管力度的不足,信息社会中网民的网络道德显得格外重要。而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又是一个当务之急。

大学阶段处于一个培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大学里所形成的“三观”几乎会影响其一生。当代大学生都是在网络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网络、电脑、游戏等伴随他们一路成长,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深受网络媒介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具有网络时代特点的价值取向。

根据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观点,某种程度上网络时代中人们所了解的世界都是媒体想让我们了解的世界。大学生毕竟是生活在校园圈儿内的群体,人生经验的积累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三观,对善和恶的辨别能力较差,从而使自身经常性的处于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道德观念容易弱化。而网络不如传统媒介的一点是,恰恰是没有经过那么严格的筛选过程就直接面向社会。所以大学生在网上容易受到西方国家所推崇的一些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影响,甚至有关煽动反动、暴力、分裂等一些涉及国家安危的内容会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待网络事件大学生应该学会报以怀疑的眼光,做到不人云亦云,不轻易相信媒体单方面的报道,要形成自己价值判断和善恶观。

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传播媒体, 大学生上网有很强的自主性, 这就给他们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现有的网络道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自觉行为和自觉意识时, 网络道德的约束作用就不会那么明显了。 所以在广大网民的网络道德平均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通过立法将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 什么是必须做的, 什么行为是禁止的, 从而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

立法机关、法律工作者应加强研究, 制定出适合网络的道德法规, 完备的道德法规可以有效地预防、遏制、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可以使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不受其他网络不道德因素的侵害, 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对于那些还没有自律能力, 不能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大学生, 通过法律手段, 从而放弃那些不遵守网络道德的行为, 在实践中接受教育。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就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明确的法律标尺。其中关于诽谤信息被浏览5000次或被转发次数达500次可判刑的一条已经被网民津津乐道。

此外,大学生网络道德作为其社会道德的一个缩影,并不能与实际生活脱轨。以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为代表的,一直被热议的“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社会话题在网络舆论中呈现出一边倒的局势。无论是大学生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都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发表各自观点,核心内容都是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传统。单单从网络舆论来看,让人不禁为之兴叹公众的道德责任感之高。但社会现实呢?远没有网络上的和谐融洽。雨天路滑,骑车的老人不慎跌倒,在雨中苦苦哀求着寻求帮助,但来来往往的路人依旧形同陌路,不愿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让人心凉,感慨那些在网络上传统美德爆棚的人都“隐身”了吗?

大众的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分离,已不是新鲜事。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但也不能仅仅限于网络。毕竟to say easy, to do hrad.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要弘扬民族的道德传统,让网络时代不再那么虚拟飘渺。

网络道德案例篇2

“构筑心灵的防火墙”——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会

九年3班 林忠凤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网络资源正确地加以取舍应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增强上网的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构筑抵制不良信息冲击的“防火墙”。

3、正确认识网络环境对自身生活的意义及影响,呼吁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适应性,促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网络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和危害的材料;

2、与学生交流,分析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的现状与根本原因; 3.在黑板上准备爱心图形,及每人一张爱心小卡片。

4、准备小型横幅,写上“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 教学过程:

暖身活动:我猜,我猜,我猜猜

网络用语:一些常见的,适合学生(神马,打酱油,汗等等)防火墙 猜一猜是什么意思。

小结:是的,防火墙是互联网上用来防止那些不健康网站,以及病毒的侵袭。

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有了网络,信息传播更快了,人们的生活更丰富多采了。可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惑,给老师、家长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和无奈。

如何“构筑心灵的防火墙”今天老师和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一)众说纷纭话网络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网上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

同学自由发言,在发言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问为什么?为什么聊QQ,游戏?

2、再让学生谈谈网络都有什么危害。可以结合课前手机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网络的负面影响。

(二)七嘴八舌议网络

辩论赛《网络的利与弊》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小结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播放有关资料加深印象。

(三)各抒己见寻良策

让学生想一想如何为自己构筑起一道心灵的防火墙,并写在爱心卡上, 如:控制上网时间。

培养其它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找最亲近的亲人或朋友诉说

„„

将写的爱心卡再组内交流后,贴到爱心树上,教师有选择的读较好的建议。

(四)指点迷津明方向

教师建议:作为老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矫正学生行为。

1、自我提醒。把上网的好处与坏处分别写在一张纸上,贴在房间的显眼处,每天默念几遍。

2、自我暗示。一有上网的念头,反复自我暗示。如:“现在应该学习,等周末再上等。

3、放松训练。当网瘾发作时,常出现紧张、不安等情绪,此时可做些深呼吸等放松练习。

4、注意力转移。如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散步、郊游等。

5、规范生活。重新规范自己的作息时间,让自己更充实。

(五)落实行动表决心 小型横幅

“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

为了更好地约束自己,我们班委会经过讨论,写出了一份16字倡议书,现在请同学们在倡议书上签名。学生逐个签名。

(六)班主任总结

活动注意:在活动中,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但在辩论赛时离开座位分成两大组,这是老师进行有序的组织,要有一定的调控。

网络道德案例篇3

虐猫事件舆论:道德监控还是隐私侵犯

如果猫族能记录历史的话,2006年3月绝对值得大书一笔!近日,因虐猫引起网友愤怒的当事人黑龙江萝北县广播局部门主任李跃军、萝北县人民医院药剂师王珏,分别被免除职务,并且在Go vern ment网站发布公开道歉信。 紧接着,萝北县Go vern ment网站公布了王珏《踩猫女致广大网民及市民的一封公开道歉信》。至此,这起引发上万网友参与的虐猫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由此引发的思考远未结束。在这起事件中起主要作用的互联网,到底该如何看待它所扮演的角色?

一只猫引发的网络大搜捕

2月28日,网民“碎玻璃渣子”在网上公布一组虐猫视频截图:一名时髦女子用漂亮高跟鞋踩踏一只小猫,直至将其脑袋踩爆。此图片迅速引起网友们愤怒,并

在网络上被广为转发。

一些网民将踩猫女子照片制成“宇宙**通缉令”发在网上,“通缉令”上注明:“人渣,犯恶意虐杀小动物罪,情节特别严重!若在街上看见此人,可将其扭送屠

宰场或当街乱棒打死!”

愤怒的网民们开始自发调查虐猫地点及虐猫女子身份,甚至有网民高价悬赏“抓捕”虐猫女子,悬赏金额从1000元涨到5000元,天涯网、猫扑网发起万人签

名,要求缉拿虐猫女子。

3月3日,网上出现一个帖子公布:虐猫拍摄地点是黑龙江省萝北县名山镇名山岛公园,虐猫女子是该县人民医院的护士王某,拍摄者是该县广播电视局李某,并公布了相关人物的地址、邮箱、QQ、电话、手机、车牌号码、甚至身份证号码。

此帖被网友们疯狂转帖,半个月后在百度上仍能搜到相关网页2000篇。

两个被网络剥光的人

在网络舆论压力下,3月8日,黑龙江省萝北县Go vern ment召开紧急专题协调会议,听取各部门对虐猫事件调查处理情况的汇报,确认虐猫视频拍摄地点是该县名山镇名山岛公园,并决定对该事件参与者王某、李跃军停职调查。3月9日,萝北广播电视局宣布立即停止虐猫参与者李跃军的工作,同时免去其部门主任职务。

同日,李跃军检讨书在萝北县Go vern ment网上公布。

3月10日,在萝北县Go vern ment网站虐猫专题分别公布了《县广播局对虐猫事件当事人处理意见》、《县人民医院关于虐猫事件的态度和处理意见》和李跃军本人向所在单位及广大网民的检讨书《关于虐猫事件的内幕及我的检讨》。

据了解,虐猫者子女曾因各方面压力过大,停学在家。

网络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

一只猫为什么会让众多网民投入近乎疯狂的热情?社会学家周孝正认为,网民们对虐猫事件的高度热情,某种意义上表明网络正在成为一种发泄渠道,网民可以不负责任的发表言论,而不用承担什么风险。另外,网络渠道相对宽松也是一个原

因。

知名时评家莫林浩指出,虐猫事件清晰地展示出互联网的强大:在这个“视通万里”的网络时代,仅凭着网上的一幅照片,就可以从茫茫人海中毫不困难地找出某个人来。他分析说,一件在生活中可能并不起眼的事情,在网上像雪崩一样急遽扩大。网民的语言暴力以及由此造成的舆论压力和社会影响,大有对当事人形成灭

顶之灾的架势。

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夏学銮教授认为,从虐猫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网络发挥了正面的舆论监督的作用,网络对虐猫者进行了一场道德审判,既促使了当事人

良心上的觉悟,也对社会其他人有一定的触动约束。

对于这一观点,也有人持反对态度。有人认为,一个人不管犯什么错误,都不应该这样在网上被剥光,这侵犯了个人隐私。网民在网上发布通缉令,实际上滥用

了原本属于国家司法部门的权力。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龙卫球分析认为,没有授权随意公开他人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纯属个人的信息,只有征得本人同意、或有必要公开时,比如说为了正当的使用公共资讯时,以合理的方式公开和使用才是正当的。“有的时候,由于虚拟的特点,网民发言包括对公共事件的评论具有很大随意性。这种情况不利于网络空间的成长。”龙卫球教授说。但他同时认为,在网络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有一点出格是应该被宽容的,尤其在对某种公共事件进行评论时,只要本身不是恶意的,比如侮辱、诽谤或故意放大,社会或Go vern ment应给其一定

容忍度。

“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弘扬正气,促使人们加强道德上的自律,但又因为它的匿名性,使得构建网络健康任重道远!”夏学銮教授的评价,道出了网络的特质。

网络道德案例篇4

大学生网络道德

【内容摘要】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使用频率最高的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网络社会,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势在必行。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网络自身、行为主体、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网络道德低下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社会和个人都有一定的影响和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意义和分析调查问卷的内容来进行研究,并总结了一些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意义内容原因

网络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 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 一个涉及网络的道德问题相伴而生。随着人们对网络的熟悉也出现了网民的道德人格问题、道德冲突问题、知识侵权问题和网络信息受污染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网络道德问题的体现。而大学生作为上网人群的重要群体,这些问题也越发突出。

一、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

网络作为一个诞生不久的事物,大学生们还来不及审视其为何物时,就几乎被“一网打尽”,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危机为全社会所关注,而在传统社会当中不断推进的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理论又面临着必须适应网络社会做出更新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大学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网络社会中也能自觉意识到传统道德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品质

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提高除了舆论的监督外,更需要加强大学生自律,而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在自由开放的空间中,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非常弱小。即使有舆论监督,也是在网络中,离开网络,几乎无法发生作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律品质。

(三)深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

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从产生到广泛应用,只有20年时间,网络道德的形成几乎和网络的产生同步。况且更新非常快,变化迅速。因此。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律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能深化对其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四)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促进网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1页

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理论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得以提高。作为“网络一族”主力军的大学生,其网络道德意识直接决定网络社会道德状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能促进并有利于网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内容分析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问题越来越多。通过调查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得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的结论,进而提出建议及意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我们以桂林雁山校区高校为对象,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问卷》(见附件)500份。该次调查以网络调查为主,发放问卷的高校为桂林市雁山区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漓江学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0%,大二学生占30%,大三学生占30%,大四学生占20%。男女生各占50%。根据调查问卷内容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电脑、网络普及程度非常高

问卷数据结果表示有81.4%的同学配有电脑,72.3%的同学经常上网。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几本上所有的同学都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高

调查表明,有62.6%的学生在网络里经常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大都数同学上网主要是聊天、玩游戏等。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调查的500个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QQ号。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主要是用在查找资料、开拓视野的层面上,但是事实上正在把网络用来查找资料辅助学习的同学非常少。

(三)网络信息污染严重

网络上获取知识方便、快捷、详细的特点,给很多大学生带了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来说,网络为大学生创造了了解世界、加强知识学习的空间。但是一些不健康得网站总是屡禁不止,一些黄色甚至是反动的网站也在接近学生。在本次调查中,有46.8%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这说明网络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

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由此可见,网络的色情污染已经无处不在,无奇不有,严重腐蚀着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也不容忽视,多用户地牢游戏存在着严重的暴力倾向,而众多的游戏玩家正是在这种刺激和充满诱惑力的游戏中暴力倾向得到加强。有研究显示,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会使得人变得孤僻、脾气暴躁,攻击性增加。色情和暴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这些都是涉及到了网民的网络道德,而我们作为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网络道德。

(四)网络文明有缺陷

网络文明建设形势比较严峻,上网时很容易收到别人的恶意攻击,同时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不少人使用粗俗、不文明的语言,形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坏影响。在本次调查中,上网时受到过别人恶意攻击的占54.8%,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病毒是网络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自从第一个蠕虫病毒发现以来,病毒就与计算机如影相随,现在病毒爱上了传播速度极快的网络。从CIH到“爱虫”,到现在的“库尔尼科娃”病毒,每一次都给网络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而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同时网络攻击和谩骂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一种风格,黑客的攻击也到了“谈黑色变”的地步。众多的黑客以摧毁别人的站点为乐。而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和BBS,人们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并对互不相识的人恶言相向。这种随便的侮辱和谩骂,故意的挑衅,使得网络空间充满火药味。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大家要提高网络道德的问题。

(五)网络监管不力

互联网的全球特征,是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包括淫秽、色情、暴力、各种人造谣言都在网上广为传播。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人物十分紧迫。

在网络上通过提供制造恐怖的信息和发恐怖件来敲诈、勒索的事已不少见。1997年3月,比尔·盖茨连续收到4封e-mail恐吓信,要他赶紧交出500万美元,否则他和妻子都性命难保。在网上,像这种恐怖任何人都可能碰到,万一碰上一个恐怖邮件,就会让你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现实生活中常会有骗子骗人钱财一样,网络也时刻有陷阱在等着你。网络骗子利用网络技术的不成熟及人们的麻痹心理,从事诈骗活动,你随时有可能成为骗子们的猎物。网络欺骗成为一部分

人获取财富的手段。同时,网络除了钱财的欺诈以外,也存在着情感的欺骗。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青少年渴望交往和关爱的心理,设计情感陷阱,让一些无知的少男少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利用情感欺骗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表明目前我国互联网上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任务还是十分紧迫的,这就需要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除了以上的问题还有知识侵权行为、侵犯他人隐私问题、网络违法犯纪行为等各种不良的网络道德现象。凡此种种足以引起人们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视, 对网络扩张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道德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意识弱化,本我意识张扬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

(二)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冷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际情感难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三)传统道德规范受挫,道德行为失范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因而也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间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这样,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四)网络系统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的弊端

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现有的网络系统自产生以来一直就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技术性根源。如前所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在实际的实施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形成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致使网络失信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四、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技术环境,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失范行为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依赖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二)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建设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修改后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

(三)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生活条件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律己,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总之,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铃《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道德教育》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0

[2] 李萍主编《大学生网络文化现状调查》 武汉市: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01.

[3]李景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光明日报2005.05.18

[4]]刘新奇 《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22)

[5] 冯定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网络道德案例篇5

大学生网络道德

【内容摘要】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使用频率最高的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网络社会,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势在必行。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网络自身、行为主体、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网络道德低下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社会和个人都有一定的影响和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意义和分析调查问卷的内容来进行研究,并总结了一些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意义内容原因

网络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 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 一个涉及网络的道德问题相伴而生。随着人们对网络的熟悉也出现了网民的道德人格问题、道德冲突问题、知识侵权问题和网络信息受污染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网络道德问题的体现。而大学生作为上网人群的重要群体,这些问题也越发突出。

一、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

网络作为一个诞生不久的事物,大学生们还来不及审视其为何物时,就几乎被“一网打尽”,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危机为全社会所关注,而在传统社会当中不断推进的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理论又面临着必须适应网络社会做出更新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大学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网络社会中也能自觉意识到传统道德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品质

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提高除了舆论的监督外,更需要加强大学生自律,而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在自由开放的空间中,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非常弱小。即使有舆论监督,也是在网络中,离开网络,几乎无法发生作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律品质。

(三)深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

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从产生到广泛应用,只有20年时间,网络道德的形成几乎和网络的产生同步。况且更新非常快,变化迅速。因此。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律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能深化对其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四)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促进网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1页

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理论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得以提高。作为“网络一族”主力军的大学生,其网络道德意识直接决定网络社会道德状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能促进并有利于网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内容分析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问题越来越多。通过调查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得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的结论,进而提出建议及意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我们以桂林雁山校区高校为对象,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问卷》(见附件)500份。该次调查以网络调查为主,发放问卷的高校为桂林市雁山区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漓江学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0%,大二学生占30%,大三学生占30%,大四学生占20%。男女生各占50%。根据调查问卷内容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电脑、网络普及程度非常高

问卷数据结果表示有81.4%的同学配有电脑,72.3%的同学经常上网。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几本上所有的同学都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高

调查表明,有62.6%的学生在网络里经常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大都数同学上网主要是聊天、玩游戏等。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调查的500个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QQ号。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主要是用在查找资料、开拓视野的层面上,但是事实上正在把网络用来查找资料辅助学习的同学非常少。

(三)网络信息污染严重

网络上获取知识方便、快捷、详细的特点,给很多大学生带了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来说,网络为大学生创造了了解世界、加强知识学习的空间。但是一些不健康得网站总是屡禁不止,一些黄色甚至是反动的网站也在接近学生。在本次调查中,有46.8%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这说明网络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

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由此可见,网络的色情污染已经无处不在,无奇不有,严重腐蚀着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也不容忽视,多用户地牢游戏存在着严重的暴力倾向,而众多的游戏玩家正是在这种刺激和充满诱惑力的游戏中暴力倾向得到加强。有研究显示,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会使得人变得孤僻、脾气暴躁,攻击性增加。色情和暴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这些都是涉及到了网民的网络道德,而我们作为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网络道德。

(四)网络文明有缺陷

网络文明建设形势比较严峻,上网时很容易收到别人的恶意攻击,同时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不少人使用粗俗、不文明的语言,形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坏影响。在本次调查中,上网时受到过别人恶意攻击的占54.8%,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病毒是网络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自从第一个蠕虫病毒发现以来,病毒就与计算机如影相随,现在病毒爱上了传播速度极快的网络。从CIH到“爱虫”,到现在的“库尔尼科娃”病毒,每一次都给网络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而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同时网络攻击和谩骂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一种风格,黑客的攻击也到了“谈黑色变”的地步。众多的黑客以摧毁别人的站点为乐。而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和BBS,人们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并对互不相识的人恶言相向。这种随便的侮辱和谩骂,故意的挑衅,使得网络空间充满火药味。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大家要提高网络道德的问题。

(五)网络监管不力

互联网的全球特征,是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包括淫秽、色情、暴力、各种人造谣言都在网上广为传播。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人物十分紧迫。

在网络上通过提供制造恐怖的信息和发恐怖件来敲诈、勒索的事已不少见。1997年3月,比尔·盖茨连续收到4封e-mail恐吓信,要他赶紧交出500万美元,否则他和妻子都性命难保。在网上,像这种恐怖任何人都可能碰到,万一碰上一个恐怖邮件,就会让你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现实生活中常会有骗子骗人钱财一样,网络也时刻有陷阱在等着你。网络骗子利用网络技术的不成熟及人们的麻痹心理,从事诈骗活动,你随时有可能成为骗子们的猎物。网络欺骗成为一部分

人获取财富的手段。同时,网络除了钱财的欺诈以外,也存在着情感的欺骗。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青少年渴望交往和关爱的心理,设计情感陷阱,让一些无知的少男少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利用情感欺骗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表明目前我国互联网上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任务还是十分紧迫的,这就需要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除了以上的问题还有知识侵权行为、侵犯他人隐私问题、网络违法犯纪行为等各种不良的网络道德现象。凡此种种足以引起人们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视, 对网络扩张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道德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意识弱化,本我意识张扬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

(二)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冷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际情感难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三)传统道德规范受挫,道德行为失范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因而也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间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这样,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四)网络系统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的弊端

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现有的网络系统自产生以来一直就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技术性根源。如前所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在实际的实施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形成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致使网络失信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四、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技术环境,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失范行为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依赖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二)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建设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修改后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

(三)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生活条件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律己,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总之,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铃《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道德教育》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0

[2] 李萍主编《大学生网络文化现状调查》 武汉市: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01.

[3]李景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光明日报2005.05.18

[4]]刘新奇 《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22)

[5] 冯定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网络道德案例篇6

论网络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

王梦珠

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毋庸置疑,当今时代的风口就是互联网爆发式的蓬勃增长。互联网作为一种不同于任何传统传媒的载体,正成逐渐为现代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WEB1.0逐步过渡到WBE2.0再到如今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代浩浩荡荡的大潮正在席卷全球。工作学习的闲暇之余,随手打开微博、微信朋友圈分享当下的喜怒哀乐,几乎已是所有网民的习惯。

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网络社会也是构成当今社会的一重要部分。但是不同于现实社会有着法律的桎梏和传统道德的约束,网络社会生活中似乎存在着更大的自由,似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但是前段时间,央视新闻联播揭露了“微博秦火火造谣传谣事件”让人恍然大悟,其实网络社会并不是一个科技所创造的“世外桃源”——网络其实是真实社会的另一个映射。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具有高度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多样性等诸多特点。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信息以及微信朋友圈里广为流传的各种伪科学充斥着我们日常生活。由于网络监管力度的不足,信息社会中网民的网络道德显得格外重要。而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又是一个当务之急。

大学阶段处于一个培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大学里所形成的“三观”几乎会影响其一生。当代大学生都是在网络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网络、电脑、游戏等伴随他们一路成长,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深受网络媒介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具有网络时代特点的价值取向。

根据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观点,某种程度上网络时代中人们所了解的世界都是媒体想让我们了解的世界。大学生毕竟是生活在校园圈儿内的群体,人生经验的积累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三观,对善和恶的辨别能力较差,从而使自身经常性的处于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道德观念容易弱化。而网络不如传统媒介的一点是,恰恰是没有经过那么严格的筛选过程就直接面向社会。所以大学生在网上容易受到西方国家所推崇的一些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影响,甚至有关煽动反动、暴力、分裂等一些涉及国家安危的内容会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待网络事件大学生应该学会报以怀疑的眼光,做到不人云亦云,不轻易相信媒体单方面的报道,要形成自己价值判断和善恶观。

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传播媒体, 大学生上网有很强的自主性, 这就给他们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现有的网络道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自觉行为和自觉意识时, 网络道德的约束作用就不会那么明显了。 所以在广大网民的网络道德平均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通过立法将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 什么是必须做的, 什么行为是禁止的, 从而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

立法机关、法律工作者应加强研究, 制定出适合网络的道德法规, 完备的道德法规可以有效地预防、遏制、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可以使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不受其他网络不道德因素的侵害, 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对于那些还没有自律能力, 不能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大学生, 通过法律手段, 从而放弃那些不遵守网络道德的行为, 在实践中接受教育。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就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明确的法律标尺。其中关于诽谤信息被浏览5000次或被转发次数达500次可判刑的一条已经被网民津津乐道。

此外,大学生网络道德作为其社会道德的一个缩影,并不能与实际生活脱轨。以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为代表的,一直被热议的“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社会话题在网络舆论中呈现出一边倒的局势。无论是大学生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都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发表各自观点,核心内容都是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传统。单单从网络舆论来看,让人不禁为之兴叹公众的道德责任感之高。但社会现实呢?远没有网络上的和谐融洽。雨天路滑,骑车的老人不慎跌倒,在雨中苦苦哀求着寻求帮助,但来来往往的路人依旧形同陌路,不愿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让人心凉,感慨那些在网络上传统美德爆棚的人都“隐身”了吗?

大众的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分离,已不是新鲜事。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但也不能仅仅限于网络。毕竟to say easy, to do hrad.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要弘扬民族的道德传统,让网络时代不再那么虚拟飘渺。

网络道德案例篇7

虐猫事件舆论:道德监控还是隐私侵犯

如果猫族能记录历史的话,2006年3月绝对值得大书一笔!近日,因虐猫引起网友愤怒的当事人黑龙江萝北县广播局部门主任李跃军、萝北县人民医院药剂师王珏,分别被免除职务,并且在Go vern ment网站发布公开道歉信。 紧接着,萝北县Go vern ment网站公布了王珏《踩猫女致广大网民及市民的一封公开道歉信》。至此,这起引发上万网友参与的虐猫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由此引发的思考远未结束。在这起事件中起主要作用的互联网,到底该如何看待它所扮演的角色?

一只猫引发的网络大搜捕

2月28日,网民“碎玻璃渣子”在网上公布一组虐猫视频截图:一名时髦女子用漂亮高跟鞋踩踏一只小猫,直至将其脑袋踩爆。此图片迅速引起网友们愤怒,并

在网络上被广为转发。

一些网民将踩猫女子照片制成“宇宙**通缉令”发在网上,“通缉令”上注明:“人渣,犯恶意虐杀小动物罪,情节特别严重!若在街上看见此人,可将其扭送屠

宰场或当街乱棒打死!”

愤怒的网民们开始自发调查虐猫地点及虐猫女子身份,甚至有网民高价悬赏“抓捕”虐猫女子,悬赏金额从1000元涨到5000元,天涯网、猫扑网发起万人签

名,要求缉拿虐猫女子。

3月3日,网上出现一个帖子公布:虐猫拍摄地点是黑龙江省萝北县名山镇名山岛公园,虐猫女子是该县人民医院的护士王某,拍摄者是该县广播电视局李某,并公布了相关人物的地址、邮箱、QQ、电话、手机、车牌号码、甚至身份证号码。

此帖被网友们疯狂转帖,半个月后在百度上仍能搜到相关网页2000篇。

两个被网络剥光的人

在网络舆论压力下,3月8日,黑龙江省萝北县Go vern ment召开紧急专题协调会议,听取各部门对虐猫事件调查处理情况的汇报,确认虐猫视频拍摄地点是该县名山镇名山岛公园,并决定对该事件参与者王某、李跃军停职调查。3月9日,萝北广播电视局宣布立即停止虐猫参与者李跃军的工作,同时免去其部门主任职务。

同日,李跃军检讨书在萝北县Go vern ment网上公布。

3月10日,在萝北县Go vern ment网站虐猫专题分别公布了《县广播局对虐猫事件当事人处理意见》、《县人民医院关于虐猫事件的态度和处理意见》和李跃军本人向所在单位及广大网民的检讨书《关于虐猫事件的内幕及我的检讨》。

据了解,虐猫者子女曾因各方面压力过大,停学在家。

网络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

一只猫为什么会让众多网民投入近乎疯狂的热情?社会学家周孝正认为,网民们对虐猫事件的高度热情,某种意义上表明网络正在成为一种发泄渠道,网民可以不负责任的发表言论,而不用承担什么风险。另外,网络渠道相对宽松也是一个原

因。

知名时评家莫林浩指出,虐猫事件清晰地展示出互联网的强大:在这个“视通万里”的网络时代,仅凭着网上的一幅照片,就可以从茫茫人海中毫不困难地找出某个人来。他分析说,一件在生活中可能并不起眼的事情,在网上像雪崩一样急遽扩大。网民的语言暴力以及由此造成的舆论压力和社会影响,大有对当事人形成灭

顶之灾的架势。

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夏学銮教授认为,从虐猫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网络发挥了正面的舆论监督的作用,网络对虐猫者进行了一场道德审判,既促使了当事人

良心上的觉悟,也对社会其他人有一定的触动约束。

对于这一观点,也有人持反对态度。有人认为,一个人不管犯什么错误,都不应该这样在网上被剥光,这侵犯了个人隐私。网民在网上发布通缉令,实际上滥用

了原本属于国家司法部门的权力。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龙卫球分析认为,没有授权随意公开他人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纯属个人的信息,只有征得本人同意、或有必要公开时,比如说为了正当的使用公共资讯时,以合理的方式公开和使用才是正当的。“有的时候,由于虚拟的特点,网民发言包括对公共事件的评论具有很大随意性。这种情况不利于网络空间的成长。”龙卫球教授说。但他同时认为,在网络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有一点出格是应该被宽容的,尤其在对某种公共事件进行评论时,只要本身不是恶意的,比如侮辱、诽谤或故意放大,社会或Go vern ment应给其一定

容忍度。

“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弘扬正气,促使人们加强道德上的自律,但又因为它的匿名性,使得构建网络健康任重道远!”夏学銮教授的评价,道出了网络的特质。

网络道德案例篇8

“构筑心灵的防火墙”——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会

九年3班 林忠凤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网络资源正确地加以取舍应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增强上网的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构筑抵制不良信息冲击的“防火墙”。

3、正确认识网络环境对自身生活的意义及影响,呼吁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适应性,促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网络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和危害的材料

2、与学生交流,分析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的现状与根本原因; 3.在黑板上准备爱心图形,及每人一张爱心小卡片。

4、准备小型横幅,写上“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 教学过程:

暖身活动:我猜,我猜,我猜猜

网络用语:一些常见的,适合学生(神马,打酱油,汗等等)防火墙 猜一猜是什么意思。

小结:是的,防火墙是互联网上用来防止那些不健康网站,以及病毒的侵袭。

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有了网络,信息传播更快了,人们的生活更丰富多采了。可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惑,给老师、家长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和无奈。

如何“构筑心灵的防火墙”今天老师和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一)众说纷纭话网络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网上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

同学自由发言,在发言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问为什么?为什么聊QQ,游戏?

2、再让学生谈谈网络都有什么危害。可以结合课前手机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网络的负面影响。

(二)七嘴八舌议网络

辩论赛《网络的利与弊》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小结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播放有关资料加深印象。

(三)各抒己见寻良策

让学生想一想如何为自己构筑起一道心灵的防火墙,并写在爱心卡上, 如:控制上网时间。

培养其它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找最亲近的亲人或朋友诉说

„„

将写的爱心卡再组内交流后,贴到爱心树上,教师有选择的读较好的建议。

(四)指点迷津明方向

教师建议:作为老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矫正学生行为。

1、自我提醒。把上网的好处与坏处分别写在一张纸上,贴在房间的显眼处,每天默念几遍。

2、自我暗示。一有上网的念头,反复自我暗示。如:“现在应该学习,等周末再上等。

3、放松训练。当网瘾发作时,常出现紧张、不安等情绪,此时可做些深呼吸等放松练习。

4、注意力转移。如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散步、郊游等。

5、规范生活。重新规范自己的作息时间,让自己更充实。

(五)落实行动表决心 小型横幅

“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

为了更好地约束自己,我们班委会经过讨论,写出了一份16字倡议书,现在请同学们在倡议书上签名。学生逐个签名。

(六)班主任总结

活动注意:在活动中,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但在辩论赛时离开座位分成两大组,这是老师进行有序的组织,要有一定的调控。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