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师评课稿,教师评课稿7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老师评课稿 教师评课稿》,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了尽快地提高教师素质,听、评课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听课。
听课是教学干部的本职工作。要提高听课的价值,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以我所见,听课的指导思想可归纳成: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落脚点。即:以考察教师的德、才为中心;以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为重点,以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为重点;以研究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为落脚点,以研究教师的教法为落脚点,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落脚点。为了实现听课的指导思想,在听课中要运用一听、二看、三检查的方法,即:听教师课上的语言;看教师课上的体态;看教师课上的板书;查教师的备课,查学生的课上活动,查教学环境、氛围。只有这样听课才能了解教师的全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教学的真情,只有这样教学干部才有真正的发言权。
在听课中,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就会抓不住课堂教学的主要方面——教师;在听课中如果方法不当,就不会获取一线教学的真知,指导就会缺乏针对性。
只有在听课中,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才能从本质上达到听课的目的;只有在听课中,方法科学,才能及时发现教师身上的闪光点,才能准确的找到教学中的不足。
二、评课。
评课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多数人,都是教研。我认为,既然是研究,首要的是每个人要直言,直言是创设研究氛围的必要条件,如果在评课中一味地“好,好,好”,或是相互重复发言内容,流于形式,那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不负责任的表现。往往真理是在大家的辩论中产生的,共识是在讨论中产生的。无私才能无畏,敢于直言,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人的一种美德。对一节课说些不同看法,决不是否定他人的劳动,恰恰相反,是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责任心强的一种表现。我总觉得,术业有专功,教学也有术,教育教学的规律,只有在评课中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探索,才能取得。为了创设研究的气氛,在评课中要努力做到:三个尊重,三个反对,三个提倡。即:尊重教材,反对迷信教材,提倡创新;尊重教参,反对照搬教参,提倡灵活运用;尊重教师,反对吹捧,提倡建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唯物观。
我认为,教师在台上讲课是在“炼”,课下大家给评课是在“锤”,一个教师成长的过程要经过千锤百炼,千锤百炼出真才实学,千锤百炼能激活学校的教学,千锤百炼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催化剂”。
总之,以我所见,无论听课还是评课都要牢牢地瞄准教师这个对象,千万不可用埋怨学生智力低去掩盖教师的问题。事实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落后的老师,没有落后的学生。因为教师是指导者,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相信,只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听、评课的价值就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会稳步提高。
执教人: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刘荃
点评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特级教师 高林生
南京市建邺区教研室主任 吴胜平
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 潘文彬
【课堂回放】
师:(板书:春)同学们,看到“春”,你想起了哪些描绘春天的词语、诗句或者是精彩的片段?
……
师:春天就是这样生机勃勃、多姿多彩,充满了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听同学们这一说,我不禁想起了一段描绘春天的文字。(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请大家小声地读一读,把语速放慢,用心去感受、体验、品味这烂漫的春光。
生:(专心致志地小声朗读)
师:这段话中有你不认识的字吗?(学生提出“眸子”的“眸” www..com 和“广袤”的“袤”不认识。前者,教师让认识该字的学生领读,并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猜想意思;后者,教师领读并释义。)
师:扫除了“拦路虎”,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把这段话读通得更加通顺、流畅。但是,老师想给同学们提个更高的要求,行吗?
生:(齐答)行!
师:好!请大家默读这个段落,一边读一边想象,把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美景在你的脑海里显现出来。注意,读的时候语速仍然要放慢一些。
生:(默读想象)
师:看同学们这陶醉的神情,老师知道大家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泗水河畔,亲眼目睹了这美妙的景象。有声有色的朗读有利于表达情感,就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这段文字朗读一遍,再一次去感受泗水河畔那如诗如画的春景。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欣赏完了泗水河畔迷人的春景,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人(板书:孔子)。你们了解他吗?
生:(略)
师:孔子是二千四百多年前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同孔子一道去那风景秀丽、春光融融的泗水河畔游春(板书:游)。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知道“游春”的意思吗?
生:就是春游!
师:对,就是春游!只不过古人把这叫做“游春”或者是“踏青”。那么,《孔子游春》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要求认真读,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读书非常用心,非常投入,读书就应该这样。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迅速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稍后)现在,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能满足老师的这个愿望吗?
生:(略)
师:同学们,会读书的人往往善于抓住要点,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篇文章读成很短的几句话。下面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谁能把文章读成很短的几句话?
生:这篇文章写春天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他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悟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并把它讲述给弟子们听的事。
师:说得不错!谁能说得再具体些?
生:这篇课文讲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春景,借水引导弟子们要做“真君子”,随后与弟子们弹琴唱歌,在听了子路和颜回的志向后竟手舞足蹈起来的事情。
师:(微笑着)你说得很具体!照你所说,你认为这篇文章当中哪一段最为重要?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八自然段最重要。因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游春论水,其实是在引导弟子如何做人。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的举手!
生:(纷纷举起手来)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第八自然段正是全文的核心语段。哪位同学给大家读读这一段?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想,看看这段话主要说了什么?
生:这段话主要说水是真君子,因为它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师:同学们,孔子论水的这一番话语蕴含哲理,水的这四个特性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让我们齐声把这段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我特别喜欢,读完一遍,我就忍不住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感受就更深一层。其实,文章许多地方都与水的这四个特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找到了这种联系,那么,对于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感受也一定会更全面的。下面就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全篇文章,细细地去探求,去挖掘,把你的发现和感受及时地圈划、记录下来。
生:(静心阅读,边读书边圈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时间长达10分钟。)
师:好的,请大家停笔。刚才,教室里是静悄悄的,这是课堂上最美妙的风景。我真不忍心打破这般沉静!同学们刚才紧紧围绕水的四个特性于全文当中去找联系,大家静心默读,边读边思,边思边写,相信感受一定很多。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的读书收获拿出来和大家一块分享。发言的时候,首先要告诉大家你是把水的哪个特性和哪个词语、句子或段落联系起来思考的,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是把“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这句话与第二自然段联系起来思考的。水是生命的源泉,如果没有水的浇灌和滋润,泗水河畔的景色能这么美丽吗?大自然又怎能妙不可言,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都是水的功劳哇!
师:(兴奋地)理解得多深刻啊!同学们,我提议,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生:(由衷地鼓起掌来)
师:还有谁也是把水的德行与这一段联系起来思考的?请你来补充。
生:我同意她的说法,但我想补充一点,我觉得水的德行不仅仅是表现在它滋养万物、造福万物,还表现在它不求回报。
师:(高兴地)你真善于思考,补充得多好哇!是啊,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润泽沿途中的万物但不求回报,它德高盖世。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像这两位同学一样,要瞻前顾后,联系着去阅读思考。老师奖励你,请你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书,一个先读“德行”句,然后另一个读第二自然段,好吗?
生:(邀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读了起来)
师:(面对读第二自然段的同学)你现在读第二自然段,和起初读时的感受一样吗?
生:不一样。起初读我觉得这段文字很美,现在读不仅感觉到美,还体会出其中蕴含着的对水的赞美之情。
师:(微笑着面向大家)老师再请两位同学读一读,不过顺序调一下,一个先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另一个读“德行”句。你们再去细细地感受一番。
生:(动情地读了起来)
师:你们的感受是否跟刚才的那位同学差不多?
生:(异口同声)是的!
师:下面,我请男生读“德行”句,女生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听边想象,脑海里要出画。我想,此时画面的主体应当是那哺育众生、有如乳汁的水。
生:(略)
师:刚刚交流得很好,让我们继续。
生:我把水的有情义与第12和13自然段联系起来思考的。子路愿意与朋友有福同享,颜回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这都说明他们是有情有义的人。
师:(满意地点头)你很聪明,思考得很深入。子路乐善好施,与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颜回温文尔雅,谦逊沉稳,正如水的和顺温柔。这不正是有情义的一种具体表现吗?咱们班谁是急性子?谁又温文尔雅?(经推荐请了两位学生分别读子路和颜回的话。)
师:读得真好!对于“有情义”这一点,还有谁要补充的?
生:第十自然段写到孔子弹琴,弟子们围在他的身边跟着唱歌,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多么融洽和谐啊!情谊是多么深厚啊!
师:说得好!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师生间浓浓的情谊相互交融,令人叹为观止。大家找找,文中还有一段也具体写出了师生之间的情谊。
生:(读第十六自然段)
师:你们看,身为老师的孔子没有正襟危坐,而是与弟子们同娱共乐,唱歌跳舞,讲求平等,使弟子们不仅沐浴在春风中,更是沐浴在师爱的阳光里,沐浴在美好的人生里。所以课文的结尾才会说——
生:(齐答)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师:让我们齐声来读读这几个自然段,去感受师生之间这种浓浓的情谊。
生:(感情朗读)
师:读得太好了。相信同学们都已弄明白了“有情义”的真正意思。下面让我们围绕“有志向”继续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生:我从子路、颜回所说的话语当中,觉察出他俩已经明白师父论水的目的,立下了人生的志向。
师:是的!立下了志向,就得认定目标走,咬定目标行。还可以联系哪个句子来理解?(见无人举手)老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其余的同学注意听,看看能否有所发现。
生:(读)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
师:发现了吗?
生:我认为这句话实际是说水的志向始终如一,它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再累再苦也要往前奔流。
师:是的!立下了志向,就算明知山有虎,也得偏向虎山行啊!你真有悟性!这两段话让我想起了孔子在泗水观澜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同学们,你们由这句话想到了孔子心情不平静的原因了吗?
生:可能孔子觉得时光匆匆而逝,自己到现在还未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生:也有可能是孔子觉得,人应该胸怀大志,但是人生短暂,应该用这有限的时间做出无限的努力。
师:(动情地)是啊!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光阴似箭,年逝。我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春天,更应该好好把握这宝贵的时光,立下壮志,勇往直前,去播种、耕耘,收获美好的理想。否则,就会追悔莫及。让我们齐声读读这两句话,好吗?
生:(齐读)
师:“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这句话和文章哪儿有着联系?
生:我是把这句话和“意味深长”这个成语联系起来思考的。“意味深长”的意思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那么,孔子论水的这段话究竟有什么含义呢?他真正的目的不是在谈水,而是借机教育弟子们,要他们学习水的品性,做“真君子”。孔子真是善施教化!
师:(惊喜地)同意他的见解吗?
生:同意!
师:给他掌声啊!看来,大家都是孔子的知音。大师就是大师,他“善施教化”,没有居高临下地空洞说教,而是循循善诱。做他的弟子,聆听他的教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好好地读一读,牢记孔子的教诲,把握“真君子”的标准,学做“真君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学到这,不知你们想起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两篇课文?
生:我想起了《最大的麦穗》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两篇课文。
师:是啊!苏格拉底巧借捡麦穗让弟子们悟出要把握住人生的机遇,不要让眼前的机会白白丧失;那位哲学大师妙用除草一事,让弟子们悟出立德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而孔子以流水为喻,引导弟子们做“真君子”。他们都“善施教化”,不愧为大师!看看课文,“善施教化”句还和课文哪些地方有着联系?
生:文中第七、第九自然段有这样的两个词语,“遇水必观”和“司空见惯”。正因为孔子“遇水必观”,他才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看出深奥的道理。孔子善于向身边的万物学习,从平平常常的现象当中悟出道理,这种做法本身就给弟子们树立了榜样。我觉得这也能够算作是“善施教化”。
师:你很有灵性!同学们,孔子的这一发现充满了人生的大智慧,这不仅使他的弟子,也使我们得到了启发:天地间有两种书,一是有字书,二是无字书。无字书的内容十分广博、深奥。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湖海、风云雷雨都是无字之书,都是活的知识宝库。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需要我们去勤奋努力地阅读,仔细深入地思考,从中获得种种教益。你们说,是吗?
生:(齐答)是!
师:继续交流。(全场寂静)请同学们去读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生:(小声读)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师:发现了吗?
生:(高兴地)我知道了!孔子带着学生外出游玩,实际上玩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注意观察,用心感受,用智慧去发现,就能获得许多课文本得不到的知识。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悟出了道理,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
师:你说得一点没错!孔子没有把弟子们局限在课堂里学习,要知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啊!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一定对孔子论水的这段话产生了丰富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好不好?
生:(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与孔子这位大圣人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感受到了他无上的智慧以及博大的思想。不知道同学们觉察到没有,这浓浓的春意已悄悄地荡漾开去,将我们紧紧包围……
【互动评课】
一
高林生:古人说,“学贵有疑”。“疑”从何来?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差异。刘老师深谙其道。先是以一个“春”字作引子,激活学生的已知,然后以“春天就是这样生机勃勃……我不禁想起了一段描绘春天的文字”这么一句话架设走向未知的桥梁,引发了学生的好奇,点燃了学生的读书欲望。“温故”来得扎实,“知新”自然会兴趣盎然。
潘文彬:教学其实是一种唤醒,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愫,建构知识,丰富经验,获取智慧的过程。上课伊始,刘老师很智慧地在黑板上板书课题中“春”字,点引学生由“春”字想开去,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真的都被唤醒了。他们思绪飞扬,迅速地从自己的头脑中调取有关“春”的信息,他们兴致盎然地说有关“春”的词语,吟咏有关“春”的古诗,背诵有关“春”的语段,课堂上“春”意浓浓,情意绵绵。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对“春”的认识深刻了,对“春”的情感浓厚了,对“春”的向往热烈了,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很自然地引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这段文字有了一定情感的基础,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走进文本的深处,体悟文本的情蕴。如此引入,可谓是机智、大气!
吴胜平:由“春”而“孔子”再至“游”,这种与众不同的切入,我理解为教者是在寻求一种突破,突破一种模式化的导入。这样的导入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匠心独运。虽然也是抓住课题,但这种对课题的解读却是和课文的内容紧密融为一体的,生动丰富,让人耳目一新。刘老师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高度研读课文,很好地发掘与把握文本提供的教学资源,较为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已知和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未知,并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和要点寻找到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读书、感知、领悟的切入口。这个切口紧紧地扣住题目,锁定重要段落,将解题、识字、解词、读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自然而然,本色无饰,引领着学生向重难点进发,真可谓“教材透则教法秀”!
潘文彬:在这个环节中,刘老师还就第二自然段进行了教学,其特点是“简约而不简单”:第一,生字教学,取舍得当。刘老师立足实际,教学生不会的生字,并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法灵活自然,凸现出汉字的文化特点,使得学生在音、形、义整合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生字的认知组块。第二,读书内化,自然恰当。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情境中,自主读文想画面,放声朗读抒情感。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融进了春天,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
高林生:《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就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要求。课文中的哪些词句是“关键词句”呢?课文的题目理所当然是“关键词句”。就功能而言,课题一来有导向功能,二来有统领功能。刘老师提出的“《孔子游春》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呢?”显然利用了课题的统领功能。随后,刘老师以“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篇文章读成很短的几句话”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但给“浏览”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以通俗的解释,而且点明了操作的要领,真可谓“一石两鸟,匠心独运”。
吴胜平:在初读的基础上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将感知到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出来?这里有一个方法的训练。刘老师也在寻求一种突破,“会读书的人往往善于抓住要点,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篇文章读成很短的几句话。”多么精当的点拨,多么智慧的引导!没有套话,没有俗语,没有那些束缚学生思维的框架,没有过多地强调“关于语文”的东西,就是几句带有引导的、指导的和激励的话语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孩子知道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原来并不复杂,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由此我想到,语文真的是要简单些,再简单些。《易经》中说的“智者易简,愚者繁难”很有道理。但课堂上的“简”需要的是教师的丰富,教师的智慧。
高林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引导学生们将问题聚焦,直扑课文的重点——第八自然段,无疑是这一教学环节的精彩之所在。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过程的话,就要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应该说,这样的安排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悟“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哲学思想的例子。
吴胜平:课文中心段的提出不是由教师一锤定音,而是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一做法体现的是现代教育的思想,是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也许有学生会答错或不敢回答,但不要紧,有了这种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意识,就会有阅读前行的动力。
三
潘文彬:语文课堂应该聆听到学生心灵成长的拔节声。我们欣喜地看到,由于刘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很好地扮演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红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静思默想的时间,使得学生对文本了然于胸,积蓄了能量,丰厚了对话的资本。所以,课堂上才有了学生的“有感而发”和“灵感迸发”。我觉得,语文课在强调书声琅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鸦雀无声,我们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感悟,走进课文。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有高质量的对话,才会听到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
吴胜平:是的!静下心来读书太重要了,尤其是在高年级,这是“精读”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要杜绝浮华,克服浮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不能用朗读取代默读。要大力提倡用整块的时间让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读书质量越高,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这样才有可能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正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说的“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高林生:从抓课文的主要内容到重点段落的把握,从问题的聚焦到静思默想去探求,直至学生们通过阅读实践,自己发现了重点段与其余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实在是一次从提出问题,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直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旅行。
在这次思想旅行中,“读”和“悟”融为一体,读中有悟,以悟导读;在这次思想旅行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融为一体,学生们是在边读边听边想象的活动中,是在脑海里不断地浮现与文字相应的画面的过程中,完成对语言文字意义的理解与把握的;在这次思想旅行中,语言文字的把握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如果说“默读”、“圈划”、“记录”、“发言”、“说说”是外显的,是更多地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话,那么,“想象”、“探求”、“挖掘”、“感受”、“思考”则是内隐的精神活动;在这次思想旅行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融为一体,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组织引导不但协调,而且互动。
吴胜平:这部分教学的确十分精彩,真正意义上落实了“对话”的理念。感触有三点:第一,“对话”是真实的。师生抓住课文的中心段、中心词,经历了实实在在的对话过程,对文本价值取向做了较为深刻地探究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真君子”、“善施教化”有了新的认识。第二,“对话”是生动的。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情感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融合,联系上下文,联系曾接触过的孔子的言论,联系学过的课文,形成对文本意思的推测、理解和认知,“对话”成为了读书内化活动,成为了加深理解、提升感受、欣赏评价的过程,不是一对一的问答,而是立体多元的,有着深度和广度。第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过程中,教师始终介入其中,呈现的是自然、平等的和谐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读书,沟通、交流,我认为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学习,教师是在追求新一轮课改所要达到的一种美好境界。
潘文彬:《孔子游春》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那么,在高年段这样的长文究竟如何来教呢?刘老师的这个处理策略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范例。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其一,把握整体,聚焦部分。刘老师在让学生弄明白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你认为这篇课文当中哪一段最为重要?为什么?”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了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凸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二,聚焦部分,辐射全文。其实,第八自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全息的。刘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一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心阅读文本,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一自然段的意蕴。这样,又由这一自然段发散开去,使得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全文,观照全文,体悟内涵。其三,紧扣词句,体悟文本。学生在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感悟的时候,刘老师始终不忘让学生紧扣课文的词句来说,这样学生的感悟就有依傍,而这对感悟和理解文本语言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四
高林生:什么样的阅读课是一节高效率的阅读课,见仁见智。但有一条可以肯定,即在规定的40分钟内,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在原有的基础上朝着语文教学既定目标前进幅度的大小,当是衡量一节阅读课效率非常重要的标准。通俗一点讲,也就是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所得是不是既定目标所要求的内容,所得的质量与数量是不是实现了尽可能的高和多。如果此说不谬,刘老师和他的学生共同演绎的这节课是不是一节高效率、有价值的阅读课,也就不说自明了。
《闪光的金子》是对徐虎这种高尚品格形象的比喻。故事真实感人,课文语言流畅,资料浅显易懂。逯小粉教师执教的《闪光的金子》这节课,让在坐的每位听课教师赞不绝口,感受颇丰,不愧为一节课改典范课,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
逯小粉教师这节课,能紧围课标,以生为本,展开教学。教师大胆改革,摆脱了教案的束缚,放手让学生自我读书、自我解答、自我感悟,改革了以往按部就班、死板硬套、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
教学中,逯教师把三种习惯的培养贯穿于课堂始终。主要体此刻:
一、开课伊始教师经过检测学生上节课所学字词、听写生字,落实了写的教学。
二、采用“紧扣课题反复研读感受人格”的策略引导孩子与文本充分展开对话。
1、紧扣课题,激趣导读
教师导入板书课题时,故意丢掉双引号,以引起孩子的注意。然后复习,激活孩子先前经验:“闪光的金子”为什么加上引号?它指的是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带着疑问,带着好奇走进文本。经过快速朗读课文后,教师采用倒序教学,让学生划出课文中有课题的句子,抓住课末的点睛之句“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辐射全篇,反复感悟,品读。
2、反复研读,自主探究
自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件事突出徐虎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精读品悟,请你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和敬佩的词,并说出令你感动的理由。”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挨家挨户”、“休息时间”、“千家万户……”品悟。
3、展示朗读,自主感受
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表达孩子们对徐虎的敬佩之情。然后,结合孩子的展示读,引导孩子走进文本,真切感受人物内心。
三、学生总结,徐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说话本事。
提议:作为低年级小学生,如能留给孩子更充足的时间动笔写一写,会更加完美。
非常感谢蒋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教研课。
下面我就对蒋老师执教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节课发表一点我的看法。蒋老师这堂课有很多亮点:
首先我认为蒋老师能很好的把握教材,并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教学。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和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本节课的教学,蒋老师确定了一根主线,那就是“伟大”一词。文本的切入口就是探究人物的细节描。教学时,也以此为切入点,并注意两个基本步骤:一是抓住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二是透过表面现象看人物本质。
课堂中蒋老师注重引领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表情和对话的具体内容,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验,从而感受并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体会他的所作所为所透射出来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进而来理解爱因斯坦的“平凡中的伟大”。
这堂课紧紧抓住了语文本质的东西,虽然学生参与面不广,但上出了语文味。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读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不仅是在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在对话,他们也在与小姑娘、与爱因斯坦对话。这种心灵的感受使书读出了味儿,引导学生剥离出一个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科学家形象。
教学的后半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后,围绕“爱因斯坦是否是伟人”让学生自由争辩,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都是积极的,进步的。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新理念,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的理解。
另外,蒋老师注重把“写”的训练挤进课堂。这也是阅读教学中值得推广的做法。
现在我们提倡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欣赏民族音乐是一条非常好的算途径。在欣赏《紫竹调》的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民族音乐欣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抓住作品的重点进行欣赏。教师在充分分析作品后,抓住了乐曲的两个主要特点:浓郁的江南韵味、古筝的独特音色,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欣赏。
如,在第一个环节中,通过设计意境、情景,带学生走进美丽的江南。看一看江南优美的景色,为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做铺垫。在听辩古筝音色的环节中,除了让学生听,还让学生动起来,学一学古筝的演奏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筝独有的音色。
其次,欣赏过程以听为主,以动为辅。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听音乐选画、模仿乐器演奏、用动作表现音乐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的积极性,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次活动的难点就是通过听音乐选画,了解乐曲优美、宁静的性质特点。在学生欣赏乐曲两遍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谈话等方法,能够达成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用优美的动作表达了乐曲中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江南韵味。
再次,对于相的术语,如“民族乐器”、“民乐”、“独奏”、“合奏”等,教师结合音乐欣赏予以概括、总结,这样就比让孩子死记的效果要好得多。
最后,活动始终围绕着“民族文化”而展开:民族的歌曲、音乐、乐器、舞蹈等,使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很自然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萌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今日有幸聆听了xxx教师的学区中青年赛课——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获益匪浅。对于xxx教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评析。
xxx教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从他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也能够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理念,紧密地与考试结合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他的优点就一一显此刻我们面前:
(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课精彩
用“清风明月本无主,心闲便是其主人”诗句导入新课,引出“闲”字,并要求学生用“闲”造句。这个导课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对月色的描述,又为下头理解苏轼的情趣、突破本课的难点埋下了伏笔。这个导课能够总领本课资料与主旨,高屋建瓴,实在精彩,可见xxx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及对文本透彻的理解。
(2)课堂环节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xxx教师热情鼓励,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而后出示幻灯片“自我挑战”,落实关键词与重点句。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3)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疏通、翻译课文学生再读思考: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实文言文的教学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到达理解文意的目的,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早自习就要求学生预习、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也许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但对于理解文意却存在问题。
(4)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xxx教师主要设计下头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
1、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
2、为什么作者眼里仅有竹柏并及时引入竹柏象征义;
3、何谓“闲人”你是如何理解“闲人”并及时引入余秋雨及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价。问题设计虽少却很有深度且给学生切实的帮忙,切中肯綮且游刃有余。
纵观全课,xxx教师的这一节课资料充实、具体,有深度、广度,教法灵活、得当,教师热情鼓励、及时点拨,学生参与度广,在基础不太好的班级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扎实有效,着实不易。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的一篇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能够说是表现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节课采取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拍张弛有道,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读促学。罗教师的这堂课整体安顿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诵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咀嚼及资料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张岱的“痴”。罗教师抓住文中的一个要害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展现的爱国心境。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祖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接下来,我谈谈自我对本节课的理解:罗教师主要扣住“准、清、活、实”四个字。
一.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本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罗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当有如下三个:
1.诵读课文,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
2.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
3.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罗教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比如,诵读课文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目标一;学生理解课文后,进入课文重点问题的教学阶段,师生共同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标二;在男生读、女生读之后,经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从而完成目标三。
二.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字。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
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品痴景,近看张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张岱(领悟)——还原痴遇,演绎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张岱(触发),最终顺利到达终点。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罗教师先走进去,教学生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再走出来,教学生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再走进去,重点教学生如何理解白描述法;再走出来,在难点处设置疑问,
巧妙引导,最终让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三.教学方法注重一个“活”字。
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那么,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罗教师本节课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教学法等。其中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启发教学法的"运用。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所以,罗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她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
2.朗读法的运用。有道是:学文千法,朗读为本。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当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整个教学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范读、有齐读,有男生读,有女生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次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本事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四.教学有效要强调一个“实”字。
课堂教学要做到实,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节课罗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都认真对待,丝毫不马虎。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教学风格,无论哪种风格,都应当以认真解读文本为基础,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然而,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个遗憾的艺术。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还有教学时间处理不妥当,前松后紧。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将逐渐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责任。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通过观看这堂信息课的实录,讲课内容为多媒体作品的合成。
首先开篇引入,她通过一个简短的多媒体视频,引起同学的注意和兴趣。然后通过传统的单媒体信息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多媒体信息比单媒体信息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让人接受。从而引发同学对制作多媒体信息的兴趣。上课知识内容引入过程中,老师带着同学们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过程。让同学在制作上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再分步骤教授学生,那么这是整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别的课程,它是一门技术课,怎样让学生快速的掌握,这是一个难点。老师通过任务驱动式,把任务分解,细致化。在制作多媒体作品过程中,每一个步骤中每一个操作,就让同学们当时实践,然后老师演示,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完成一个任务,一个操作,容易产生成就感,引发学生兴趣,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操作。
最后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评价。对学生的作品给予一定的鼓励,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制作水平和欣赏水平。结合我自己平时的教学,总结了以下两点心得:
一、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应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应用相结合。我在教网络信息的获取策略和技巧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让他们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如体育方面的,篮球赛事和足球赛事。娱乐方面,获取他们喜爱明星的资料,通过网络下载他们喜欢的MP3歌曲。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让学生尝试,树立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努力尝试,营造积极探索,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尝试,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电子报刊时,同学面对功能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无从下手。模仿较多,创新较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这时,可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特殊地方,让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创新意识。课堂上,要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所做的作为标准,强调自己的作品要与众不同;同时注意学生的作品,让其进行展览,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7篇《老师评课稿 教师评课稿》,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