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留琼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参观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例推荐)

参观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例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参观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例推荐)

参观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10 月 28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时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要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中谱写新时代华章,让青春之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绚丽绽放。

   传承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不等不靠闯新路。1959年,河南省林县(今河南林州市)遭受严重旱灾,境内 4 条河流干涸,水库见底。在严重干旱面前,林县人民不等不靠,果断选择自力更生,举全县之力修渠。工地搭建的席棚不足,就睡在山崖下、石板上、石缝中;食物不足,就吃杂粮、挖野菜、捞水草。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全力克服了资金短缺、水利技术人员不足、施工条件险恶等重重困难,硬是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创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人造天河”,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难免遇到很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广大青年要传承弘扬自力更生精神,充分发挥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优势,以“不破楼兰终 不还”的坚定决心、“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没有条件就创造条”的主动精神,自力更生,不断在不等不靠中闯出新路。

   传承红旗渠精神,艰苦创业,披荆斩棘开新局。红旗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但林县人民不怕苦、不畏难,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最终绝壁穿石、创造奇迹。缺钱买炸药,就用锯末、煤面等配制土炸药,没有水平测量仪,就用盆装满水测量……经过近十年奋战,林县人民一共削平了 1250座山头,架起了 152座渡槽,凿通了 211个隧洞,修建了 12408座各种建筑物,最终在悬崖峭壁上修建起令世人惊叹的“人工天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广大青年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责任在肩、使命光荣,要传承弘扬艰苦创业精神,主动投身于乡村振兴、改革开放、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重大工作任务中历练,在箭在弦上的急事中、矛盾复杂的难事中吃大苦、流大汗。敢接“烫手山芋”、敢挑“最重担子”、敢涉“险水滩”,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英雄气概,艰苦创业,不断在披荆斩棘中开新局。

   传承红旗渠精神,团结协 作,众志成城谋新篇。在当时没有机械化装备、没有专业的技术的艰难条件下,“引漳入林”无疑是天方夜谭,但林县人民在兄弟地区的支援下,心 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面对资金短缺问题,一部分人留下修渠,一部分人外出务工挣钱修渠。众人拾柴火焰高,林县人民团结一心、通力协作,最终在陡峭山崖之上修出了一条1500 公里的“人工天河”。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前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大来,我们之所以能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源于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团结成了“一块坚硬的钢铁”。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上,还有很多硬战要打、许多“雪山”“草地”要过,广大青年要传承弘扬团结协作精神,少一些患得患失,多一些心怀天下;少一些自私自利,多一些宽宏大量,与人民群众团结协作,不断在众志成城中谋新篇。

   传承红旗渠精神,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展新颜。“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这是红旗渠建设者们写在崖壁的豪迈誓言。为了改变缺水的命运,他们能吃大苦、耐大劳、敢牺牲。先后有 30 多万人接力修渠,81 人献出了宝贵生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着重大风险挑战。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广大青年,要传承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对标张富清、张桂梅、黄文秀等榜样,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牢 记初心使命,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姿态,一心为民谋福祉、全心为民谋发展。既做显功,也做潜功,努力把为民实事办好、办实,不断在鞠躬尽瘁中展新颜。

   参观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红旗渠精神是一面鲜红旗帜,镌刻着鲜明的奋斗印记,映照着共产党人的炙热初心,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人工天河”映照着共产党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气质。“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这是林县历史上干旱缺水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千百年来缺水的天然困境,10 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苦战 10 个春秋,在环境极其恶劣、条件十分欠缺的情况下,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劈开太行山”,在沟壑纵横、悬崖绝壁叠生的大山上修成长达 1500 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建成高楼大厦离不开一砖一瓦,推进伟大事业离不开苦干实干,年轻干部要主动对标看齐,不断从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汲取养分,就一定能营造弘扬奋斗精神的强磁场,我们的追求就会更有高度,生命就会更有张力,在老百姓心中就会更有分量。

   “人工天河”映照着共产党人“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之一,它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让林县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红旗下的人们坚信劳动可以改变命运,双手能够创造美好生活。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人们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建成红旗渠这个世界奇迹,靠的正是党员干部对党、对人民的无比忠诚,靠的就是“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坚定信念,是林县人民坚定信念跟党走的结果。新的征程上,我们学习弘扬红 旗渠精神,就是要做到忠诚为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人民利益“置顶”,把人民装进心窝里,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用奋斗诠释忠诚。

   “人工天河”映照着共产党人“服务群众、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这个顺口溜是干群齐心筑梦的最好诠释。在 10 年修渠过程中,30000 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在前、与群众同甘共苦,强大有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年轻干部要细照“红旗渠”这面熠熠生辉的明镜,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以百姓心为心,把百姓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时刻关注“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养老服务顺不顺心……以“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无私奉献为党分忧,用实实在在的一桩桩、一件件惠民实事书写责任担当,擦亮“共产党员”这块金字招牌。

   “人工天河”映照着共产党人“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廉政操守。鲜为人知的是,历时 10 年、投资近亿元的浩大工程,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连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账目分文不差,无一人失职渎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一种束缚,更是保护。“清泉绝无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姿。”作为一种 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自律,干净做人、干净做事折射出的是一种光明磊落的胸怀,年轻干部理应当作终生镜鉴,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照“红旗渠”之镜,有所行、有所止、有所戒,时刻握紧行为戒尺,心中永远流淌一条清澈的“人工天河”,有一面永远屹立的圣洁的红旗。

   参观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讲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10 月 28 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的红旗渠。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先是选择前往延安,紧接着专程考察红旗渠,并强调提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红旗渠精神永在!这宣示着在和平建设时期继续传承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性。立足新时代,迈向新征程,传承红旗渠精神更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党员干部要从“红旗渠”中汲取“红色动能”,共同谱写时代发展新华章。

   。

  汲取“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红色信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在党的带领下,林县群众众志成城,冒着当空烈日,顶着大风大雪,饱尝艰辛、历经艰险,在悬崖绝壁之上一锹一镐地开凿渠道,热血沸腾于胸腔,铁臂充满干劲,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引来“甘泉”。红旗渠精神闪耀着坚定的理想、不屈的信念,是前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党员干部要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跟党走,矢志不渝听党话,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始终铭记在入党申请书中写下的庄严承诺、面向党旗许下的铮铮誓言,坚定信念、笃定奋斗,用信念指引创造更多“奇迹”、完成更多“不可能”。

   汲取“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红色使命”。“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林县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十室九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这是当时林县干旱缺水的真实描述。为彻底解决林县百姓的吃水问题,林县县委怀揣初心、肩负使命,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方案。可以说,红旗渠的修建,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党员干部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将“人民”作为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去街头巷尾、房前屋后去多听听群众的“心里话”、多算算百姓的“生活账”,弄清楚人民群众想 什么、盼什么,并以立竿见影、抓铁有痕的姿态办好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

   汲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红色力量”。“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林县县委带领当地人民群众在自然灾害严重、物资严重匮乏的时代背景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不畏严寒酷暑,苦战十年,靠勤劳的双手,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开山凿渠,最终创造了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不怕苦、不畏难的奋斗精神,摒弃“喘口气、歇歇脚、松松劲”的惰性思维,主动跳出“安逸圈”“舒适区”,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到基层一线去多当几回“热锅蚂蚁”,到吃劲岗位上多接几次“烫手山芋”,从而在战风斗雨、向下扎根中拔节成长,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独当一面的硬核本领。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