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致信祝贺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致信祝贺中国新闻社建社 0 70 周年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在中国新闻社建社 70 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中新社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祝贺。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70 年来,中新社坚持爱国主义的报道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了积极作用。
希望中新社以建社 70 周年为新的起点,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员干部当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中的殷殷嘱托为指引,明大势、扛重责、知行止,以全球视角、平民史诗、历史回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以“全球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永葆海纳百川、投身时代浪潮”的中国声音。从古文明的灿烂辉煌,到贫困潦倒的近代血泪史,再到今天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新冠疫情肆虐、俄乌冲突不断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球村”变成为座座“孤岛”。在这种时代浪潮下,“全球视角”下行稳致远的巍巍中国巨轮正劈波斩浪、勇毅前行。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长期致力于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和平合作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愿意了解中国、探究中国、点赞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现代化发展进步,传播好了“永葆海纳百川、投身时代浪潮”的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这是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党员干部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以“全球视角”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生态观;带头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海纳百川、吹沙见金”的胸怀,注重把握好基调,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全世界看到“风景这边独好”。
以“平民史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坚持人民至上、心怀‘国之大者’”
的中国声音。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源自让世界更和谐、更美好的民族文化深厚滋养,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泽被后人,离不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托举。讲好新时代的“平民史诗”,就要坚持人民至上、心怀“国之大者”,善于从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中描绘新时代的恢宏史诗,善于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积累实践经验,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善于将人民立场贯穿于故事全篇,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更加鲜明地展现塑造心怀大爱、勤劳勇敢、团结拼搏、智慧担当的中国人民故事及其背后的民族精神力量。党员干部要以“平民史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坚持人民至上、心怀‘国之大者’”的中国声音;在凡人俗事中彰显出不平凡的力量,用经过岁月荡涤和历史淬炼后历久弥新、民心相通的“平民史诗”,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实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
以“历史回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推动文明交流、传承红色基因”的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回望百年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天辟地”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翻天覆地”,从曾经国际论坛的“旁观者”到现今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从百废待兴到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都在用心聆听中国故事,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把学习中华文化作为新潮。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习近平主席强调,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进步。中国历史上佛经汉译,近代西方学术文化著作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传播,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百年党史是一部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中国故事书。党员干部讲好中国故事,要深挖百年党史富矿,当以“历史回音”叩响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焕活红色精神,不惧山高路远、不畏艰难困苦,在文明交流中始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古老华夏文明,虚心学习他国文明,从中汲取奋进的精神力量。
致信祝贺中国新闻社建社 0 70 周年学习心得体会
70 载风雨兼程,70 年辉煌巨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新闻社建社 70 周年,代表党中央向中新社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祝贺。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希望中新社以建社 70 周年为新的起点,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踏上新的征程,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续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站稳政治立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初创中新社之时,作为创始人之一的廖承志先生就明确提出了爱国主义的报道方针。他指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相结合,把爱祖国和爱当地人民相结合,这应该是华侨工作方针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奋发图强的和平建设时期,70 年以来,中新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爱国主义的报道方针,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发扬中新社的光荣传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者和传播者,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以实际行动体现爱国情怀,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持为侨服务,积极反映群众心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中新社成立伊始,就带有浓厚的“侨”字色彩,70 年以来,中新社从未忘记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为侨服务、以侨为桥,当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贴心人、暖心人,利用电台、传真、卫星专线、互联网等媒介,向一代代海外侨胞发出了一封封“家书”,最大限度凝聚了侨心侨力。为人民服务是干部的责任,为人民谋幸福是党员干部的初心,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导向,永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把群众冷暖作为工作的“温度计”和“晴雨
表”,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及时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愿所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事和烦心事,让群众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立足守正创新,树立中国良好形象。“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中新社作为我国通讯社之一,守正创新、锐意转型,积极探索富有“中新风格”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路径,向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传递祖国信息,向世界发出真实、响亮的中国声音,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决摒弃生搬硬套、固步自封的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接“烫山芋”,用“越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和“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干劲在解决问题中促发展、出实绩、树形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致信祝贺中国新闻社建社 0 70 周年学习心得体会
在中国新闻社建社 70 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中新社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祝贺。习近平希望中新社以建社 70 周年为新的起点,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新社被誉为“新闻战线的奇兵”。在新时代里,我们要用好这支“奇兵”,让“奇兵”出奇制胜。
坚持爱国主义报道方针,彰显凝聚力。从成立之日起,中新社就秉持爱国主义报道方针。爱国主义是其最鲜亮的精神底色。因为对祖国和人民爱得深沉,所以能够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所以能够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中新社以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与之有关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其“侨”之色彩十分鲜明,能否团结华侨大多数、能否形成华侨爱国统一战线、能否凝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和力,成为检验其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曾记否,2008 年汶川地震中一篇中新社记者手记《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直击心灵。任何时候,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爱国主义报道方针,因为这是让新闻战线“奇兵”在新时代里出奇制胜的“法宝”。
牢记为侨服务报道初心,提升传播力。70 年,大道如砥,向史而新,在中新社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中,很多事物在不断改变,但永恒不变的是其“为侨服务、以侨为桥”的报道初心。70 年间,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读着这家特别的通讯社、新闻战线上的“奇兵”发来的一封又一封温馨“家书”。中新社像一位媒人,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传播力,将这些“家书”用电台、航邮、传真、卫星专线、互联网等各种方式,传递到五湖四海的“亲人”手里。无论收信阅信的“亲人”相距多遥远,它都能跨越山海完成搭桥牵线的使命任务。传播力就是其为侨服务的能力。早在中新社成立伊始,那里就聚集了一批熟悉海外华
侨心态、具有丰富华文报刊从业经验的新闻专业人士。
突出中新体报道特色,增强亲和力。在新闻界里,中新社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渐创新出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新体”。“实、宽、短、快、活”“官话民说、中话西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是对其写作风格的概括凝练。“中新体”的形成与存在,就是为了打破刻板语态,尊重传播规律,革新话语方式,从而能更好地贴近海外华侨内心,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文字是肉做的,有亲和力的文字,才能把故事讲生动,把情感讲进人民心坎中;失去亲和力的刻板文字,就像“天书”一样,那样的文风都不易于人民接受和理解,形同人们语言上的障碍,更谈不上能达到文以载道实效、推动中外文明交流和民心相通之功效。
仅供参考可删除 新起点,新探索,新使命
新起点,必要厚植爱国主义的根与魂。
从第一次报道秦始皇陵兵马俑,到香港回归前率先写出“马照跑,舞照跳,股票照炒”,再到迎接台湾记者脱口而出“等你们 38 年了”,中新人的笔锋在新闻史上浓墨重彩,正在于其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坚持爱国主义的报道方针。七十载筚路蓝缕,爱国主义早已内化为中新社的精神之源。
今天,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并非一马平川,波谲云诡的国际气候阴晴难辨。值此历史性关键时刻,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心怀“国之大者”,站稳“中国立场”,既是新起点也是基准线,循此前行,纵道阻且长,亦行则将至。
新探索,还要强健国际传播的枝与叶。
从 1952 年 10 月 1 日,通过电台广播记录新闻的方式对外播发第一篇新闻稿《首都纪念国庆节举行隆重阅兵式》;到紧密联系华文媒体,为侨服务,创造性地以新闻供版合作联结海外;再到如今建立起 24 小时不间断信息发布系统,形成覆盖境外大多数华文媒介的用户网络,中新社及其旗下中新网、中国新闻周刊等平台不断创新传播形式推动新闻产品触达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正在于其不断探索国际传播的新路径。七十载守正创新,数以百计的海外华媒与“华文媒体之家”的双向奔赴,堪称典范。
今天,媒体融合技术迭代演进,国际传播的格局与形式更趋复杂多变。媒体“国家队”须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需要淬炼“中新风格”,进一步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积极探索媒体融合与学媒结合之道,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以“实”应“变”,以“融”创“新”。
新使命,更要培育文明交流的花与果。
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进步。七十载上下求索,中新社通过广泛联络海外华侨华人,“以侨为桥”,促进文明交流;通过双向报道中外发展变迁,“以文化人”,推动民心相通。
今天,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不同文明、种族、国家间的对立情绪越高涨,做好民心相通工作的重要性就越凸显;外界唱衰、抹黑中国的杂音越刺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紧迫性就越突出;逆全球化、民粹主义的思潮越抬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必要性就越上升。时代需要理性对话的平台,文明需要交流互鉴的窗口。八音克谐,方无相夺伦;美美与共,则天下大同。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未来,尤需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观照和阐述中国。新起点上,中新社将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以寻求“最大公约数”和画出“最大同心圆”为目标,不断壮大海外知华友华“朋友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