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留琼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组合作的特点教育学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

小组合作的特点教育学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5-11 11:00:03 点击: 推荐访问: 合作 合作书与协议书有哪些不同 合作伙伴协议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组合作的特点教育学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供大家参考。

小组合作的特点教育学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

吴晓芳王振青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当代教学改革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深受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注与欢迎。合作学习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即在于它有着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如今,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国内已总结出了许多合作学习理论,并且对合作学习的理性认识和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社会互赖理论、教学互动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等.

关键字:小组合作学习、古今溯源、基本内涵、基本理论。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发展迅速,实效显著,成为当代教学改革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深受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注与欢迎。合作学习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即在于它有着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合作学习的古今溯源

(一)、合作学习的追古思想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二)、合作学习的寻今思想

当今社会,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缺乏合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形成过程,合作学习完全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价值性目标.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教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教师讲课;学生有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板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就其局限性来说,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

1

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此,小组

(当前,合作学习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上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杜威所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是小组合作。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普遍.我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江苏省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浙大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上海市的“分组教学的构想和实践”等众多有关合作学习的课题,出现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理论成果。在

在这一时期有关合作学习的一些理论专著也开始大量出现,如《合作学习导论》与《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等而本世纪以杜郎口小学为代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思路。

如今,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国内已总结出了许多合作学习理论,并且对合作学习的理性认识和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总旨在通过共同参与探究、讨论,相互启发、互补,以集体智慧解决个体无法解决或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如何分组:在实践中,学生根据主题的内容是采取根据兴趣、目标自愿结组的方式,一般每组4—6人。当然,学生在结组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各组的人员搭配情况,尽量让每组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要出现太大差异,以使每组都能顺利开展活动。每小组以自荐的方式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小组组织和管理工作. 分组后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实践中我们悟出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一)、发挥潜能,合理配置小组人员

合理的小组人员配置,有利于小组合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也助于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我还注重了各小组中组员的安排.首先本组成员根据自己特点进行分工,然后各组汇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能通过别人的汇报对本组分工进行审视,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完善人员分配.

(二)、抓住契机,合理配置合作时间

为了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走过场,在小组合作的时间配置上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左右。这段时间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见解,避免“人云亦云”现象的发生;其次,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这段时间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谈出自己的想法的时间,但也不

2

能无组织无纪律,能说的就多说,不能说的就不说,主要还要依靠组长的统筹安排,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经过讨论最终形成小组的统一结果(当然有意见的也可以保留,课下再交流);最后让学生全班交流,时间控制在二分钟左右,这个阶段是展示小组合作的重要过程,与每次活动的“合作星"及“优胜合作小组”互相结合,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三)、注重激励,及时反馈合作成果

没有反馈,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能更有效、长久地进行,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还应及时地给予反馈.展现优秀的合作方式和成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快乐与成功,提高学生进行合作的信心和兴趣;纠正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在这样的以团队为整体的激励性活动中,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便会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带动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而战。

三、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互赖理论

关于社会互赖理论(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考夫卡(Kafka,K。)曾经指出:群体是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考夫卡的同事勒温(Lewin,K.)对上述观点进行了阐发:第一,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这种互赖通常由共同目标而创设),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第二,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成共同的预期目的.

勒温的弟子道奇(Deutsch,M。)在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了合作与竞争的理论,这对合作学习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道奇认为,在合作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的个体目标表现为“促进性的相互依赖”,也就是说,个体目标与他人目标紧密相关,而且一方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方目标的实现。而在竞争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个体目标则体现为“排斥性相互依赖",虽然个体目标之间联系紧密,但一方目标的实现却阻碍着另一方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消极的相互关系.

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的理论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1)互勉,愿意做任何促进小组成功的事;(2)互助,力使小组成功;(3)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

(二)、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三)、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

3

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五)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季亚琴科语).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体现在:首先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肯定多于全班交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这样,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可成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其次,合作学习还能激励学生个体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在合作学习时,

但正如斯莱文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六种理论观点》中所说:“所有这些观点在某些情景下都可证实是正确的,但没有一种观点可能在所有情景下既是必要的又是充分的”.合作学习正是从这些理论中汲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相互补充,才为自己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的共通之处在于,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除了竞争还有合作关系的存在。不

管是否真正关心集体的利益,群体总会产生互赖的关系.就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与他人

一起进行建构的过程,只有与同伴一起才能更好的认知、更快的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心理

需要而言,他们也需要被关注、被认同,能够自我实现。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有着深厚而宽广的理论基础,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册)[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410。

[2]R·E·斯莱文.合作学习与学业成绩:六种理论观点[J].王红宇,译。外国教育资料,1993,(1):63-67. [3]乔治·雅各布斯.共同学习的原理与技巧[M]。林立,马容,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1. [4]维果茨基.学龄期的教学与智力的发展[J]。龚浩然,译.教育研究,1983,(6):71—76。

[5]《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合作学习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坦。

[6]《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郭华。

[7] 詹姆斯· H·麦克米伦.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42.

[8] 盛群力.个体优化教育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36-—137.

4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