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2、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3、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4、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5、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6、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7、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8、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9、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10、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11、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张先《青门引·春思》
12、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3、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14、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5、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6、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17、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18、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9、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20、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仲殊《诉衷情·寒食》
21、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22、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23、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24、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5、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26、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27、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28、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9、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王安石《壬辰寒食》
30、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31、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32、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33、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孟浩然《清明即事》
34、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何梦桂《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
35、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36、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37、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38、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39、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40、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作为祭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本属“祭祖节”,在后世发展演变中才被冠以“鬼节”之名,古时人们祭祖是为了表达孝道、感恩追始,并不将祭祀自己祖先的节日以鬼节称之。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也有的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踏青郊游,是清明时节与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题。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在细长摇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缕红绸,即是被射的目标。大多是青年男子,骑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头分杈的箭,射断那枝柳条,待柳条落地之前,飞马前往,将柳条接住。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就是中国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玩兴极浓。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禁火寒食
寒食节也是属于清明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在平时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祭祀活动之前都会进行改火寒食,这是属于一种很传统也是很严谨的祭祀活动之一。
又是一个清明时节,或许对我于来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清明节,第一个在爷爷离开后的清明节,在这个“雨纷纷”的日子里,我第一次有那种“欲断魂”的感觉……
窗外下着蒙蒙细雨,不时有几阵风吹过耳际,带来几丝寒意。此刻,我眼前又映出爷爷那张慈祥的布满皱纹的脸,耳边又响起爷爷最常说的那句话,“要好好学习啊!”可是,为什么,为什么在六个月后的今天,我却再也听不到这句话了呢?为什么?
时光总是来匆匆,去匆匆。一眨眼,六个月过去了,所有的一切恢复了平静。但是谁又知道,就在六个月前,爷爷还在病床上笑着对我说:“不要哭了,人只有坚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未来的路不好走,但只要你微笑面对,就不再有什么困难了,懂吗?”当说完这句话时,爷爷闭上了眼睛,微笑着离开了。
我永远忘不了,忘不了爷爷离开时的那种感觉。一瞬间,你的至亲至爱悄悄地从身边离开,离开这个世界。那种心痛,不知该用什么语言形容。我本能地哭了。第一次,第一次这样撕心裂肺的哭,我是多么想回到三年前那种幸福的时光,但天总不随人愿。常想,假如那天我和姐姐没有离开,假如那天什么事都没发生,结局会一样吗?――天知道。
爷爷走后六个月,我又回到家乡。当我望着那片辽阔的田野,眼前又浮现出爷爷拿着那根竹条在田野上追打着不懂事的我的情景……爷爷,我是多么希望您能再次拿起那久违的竹条,追着我满田野的跑啊!爷爷,为什么,为什么您却再也不肯拿起竹条来追我了呢?为什么……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