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留琼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冀教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冀教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4-08 14:20:36 点击: 推荐访问:

第1单元 位 置 第1课时 左 右 【教学内容】 教材第1页例题及第2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3.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左右的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做动作。(学生笑,有部分学生弄不清,手忙脚乱的) 师:刚才有些小朋友弄错了左右,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右“。

(板书:左右)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理解左边与右边。

1.师: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左或右说一句话。

生:黑板的左边有值日表.(学生随机发现其他物品,只要正确,教师及时鼓励) 2.师:那你自己身上有没有“左”和“右”呢? 生:这是我的左耳,这是我的右手,我的左边有一只脚,右边有一只脚。

3。师:请大家把课桌上的数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在课桌上摆好。谁能用“左”和“右”说一说课桌上物品的位置? 生:数学书在语文书的左边;
铅笔盒在语文书的右边。

4.听口令:“我说你做“.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有条不紊的摆放书桌上的用品.教师提示学生要互相检查。

(二)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学生面向大家站成一排, 学生按教师的口令做动作。

师:通过他们的队列表演,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你说一说现在你自己的位置。

生:我的左边是***。

教师找下边的同学说一说这位同学的位置。

我认为他的右边才是***。

学生在下面争做一团。

2.师:同一位小朋友为什么我们说的和他自己说的左边的同学不一样呢?究竟谁说错了?请大家小组内讨论一下。

汇报: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给予肯定,然后举例说明:师生同时举起右手,问:你们举的右手和我举的右手怎么不在同一个方向? 教师转过身去,这样就和小朋友们的右手方向一致了. 3.同桌互动。

生1:你右手拿的是数学书。

生2:你右手拿的是铅笔盒.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有关“左”“右”的知识呢?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上的图。

师:车辆和行人都在有秩序地行走着,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小花猫说:都要靠右行. 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左”“右”的相对性。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走路和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车辆和行人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四、数学游戏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左、右。下面,我们一起来玩机器人的游戏。老师做遥控器,同学们来做机器人,遥控器发出指令后,看哪个机器人做得又对又准。

教师下口令,如:用你的左手摸左耳朵;用你的右手拍左肩膀;用你的左手拍右腿……(教师口令由简到难,由慢到快。)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巩固练习 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2题。

七、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左 右 左 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找出自身的“左”“右“.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时,通过游戏进行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左”“右”的相对性.本节课以游戏开始并以游戏结束,使同学们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同学们学得轻松。

[不足之处] 本节课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一大难点,虽然设计了很多活动和游戏,但学生的掌握还不够扎实,对“左”“右”相对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应多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学习,让学生多练多说,不仅能够夯实对“左““右”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2课时 前 后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1,2及第4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看图讲故事、看图说话的过程中,经历认识前后位置关系的过程。

2.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用前后、左右等描述平面上某个物体的位置。

3。在数学活动中,受到做事要有毅力、遵守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用前后、左右等描述平面上某个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蓝灵鼠要小朋友们帮什么忙呢?教师播放录音:“我老是忘记了自己排队做操时的位置,聪明的你们能帮我想个办法吗?”  生:记住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就不会错了。

师:你的办法可真不错。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自己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认识“前后”。(教师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情境图。

师:老师请小朋友们听一段录音,你们根据听到的声音猜一猜,森林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播放录音,是一段加油声(龟兔赛跑音频)。

生1:我听到了加油声,我想是小动物们在举行一场比赛. 生2:我听到有个声音在喊:“小乌龟一步一步地走得好慢哦!”,我想是龟兔赛跑吧! 师:指导学生打开教材看情境图。

2。看动画讲故事,认识前后(龟兔赛跑视频). 师:看完之后,哪个小朋友能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一讲呢? 学生讲故事,并请学生带着头饰表演。

教师多引导一些学生说,学会用“前后“来描述相对的位置关系。

师:从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要给予表扬,教师适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联系生活,感知前后 1。乘车图,用“前后“说一句话。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有关“前后”的知识,例如:乘车。乘车时,要注意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情境图,说一说车上的人们的前后位置顺序。

生1:阿姨坐在老爷爷的前面。

生2:司机叔叔坐在最前面。

生3:警察叔叔坐在最后面。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上车要有秩序,要从前门上,后门下。

2.观察自己的座位. 师:不仅在乘车中有“前后“的知识,在我们教室里,也有关于“前后”的知识,大家发现了吗? 生1:我们的前面有一块黑板,后面也有一块黑板。

生2:我前面有2个人,后面有3个人。

生3:我坐在最前面,后面有5个同学。

师追问:那你的后一个同学是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师:对,大家说得很好,我们的座位就有前有后地排列着,同桌两人相互说说你在教室里的位置。

3。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师:大家身体向后转,前后座位的同学发生了什么变化呀? 引导学生说出:刚才前面的同学成为了后面的同学。相反的,后面的同学现在变成了前面的同学。

师:当你变换了方向以后,你的前后位置也就发生了变化。

四、数学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前后”的数学知识。大家能用“前后“的知识编一个《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其他同学补充,丰富《新龟兔赛跑》. 五、巩固练习 教材第4页练一练1,2题.老师带领学生完成。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七、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前 后 前 后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学生自己发现 “前后”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根据教室里自己和同学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前后”,运用自己周围的环境来描述物体前后的位置关系,身临其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运用知识的切身感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 对课前的学情掌握不是很到位,也没有及时做调整,心中总抱有一种“害怕学生学不会,不相信学生”的心态,“放手不到位”。

[再教设计] 再次教学时,考虑是否删减玩乘车游戏的环节,不仅能节省时间做练习,还能使课堂秩序更规范。

第3课时 上 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例1,2及第6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经历认识上下位置关系的过程。

2.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用前后、左右、上下等描述平面上某个物体的位置。

3.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 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用前后、左右、上下等描述平面上某个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弯弯的月亮》这首歌曲,让学生边听边想歌词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歌曲中都有什么画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放“夜景“动画课件,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的景物,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找出图中所有的景物。

播放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这是一幅美丽的乡村夜景图,谁愿意说一说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景物? 2。提出看图讲故事的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丽乡村的夜景图.多请几个学生讲故事。

3.提出用上下描述景物位置的要求,鼓励学生用上下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通过月亮、小桥和小河的位置关系,使学生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你们能用上下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景物的位置吗? 学生可能会说: (1)小桥的下面有小河,还有小船。

(2)小男孩在桥上走,桥下面有一条船。

(3)小朋友们在大树下玩游戏。

师:谁能说一说月亮、小桥和小船的位置?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回答,只要位置说对就可以。

三、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教师谈话并出示物品柜的图,让学生说一说柜中有哪些物品。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说出一些物品的位置。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亮亮的物品柜,说一说柜中有什么? 生:有书、玩具和食品.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说出柜中的物品即可.
2.提出“说一说柜中物品摆放位置“的要求,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鼓励学生用上下描述柜中物品的位置。

师:观察柜中物品,说一说是怎样摆放的,你能说出某件物品在柜中的位置吗? 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物品是分类摆放的,那么老师应加以肯定和表扬,然后可以引导说:“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你能按位置说一说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吗?” 师:亮亮的物品柜里的物品摆放得真整齐,小朋友们也要像亮亮一样养成整整齐齐摆放物品的好习惯。

四、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铅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明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3.教材第6页练一练1,2,3题。鼓励学生多多发言,进一步理解物品的位置关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上 下 上 下 摆一摆 找一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给学生播放优美的音乐《弯弯的月亮》,让学生从优美的音乐中观察图中的信息,找出上下关系的事物,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柜子中书、玩具、食品的摆放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同时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找一找,亲身体验,加深印象. [不足之处] 学生在说出物体上下位置关系的时候,语言表达不完整,没有着重强调学生说话的完整性,使学生容易混淆相对的物体. [再教设计] 再次教学时,要加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性,为学生树立数学语言准确性的观念。

第2单元 认识钟表 第1课时 认识整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及第8页例1和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钟表的过程。

2.会看整时,知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积极参加交流活动,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看整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物钟。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出一个小谜语,请大家来猜猜。

小小骏马不停蹄, 嘀嘀嗒嗒不休息。

告诉我们按时起, 提醒人们争朝夕。

生:钟表。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师:刚才大家猜谜语表现得非常棒,现在老师这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钟表,观察一下,钟表的面上有些什么? 生1:有1~12个数字。

生2:有两根指针,长针和短针(点击课件闪烁,配有画外音:我的身子长叫分针,我的身子短叫时针). 若有学生发现时针与分针的走向是一样的,那么就演示。

2.请你用自己的方式向你的同桌交流你对钟表面的认识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钟表,并结合生活中的常识说一说,你对钟表都有哪些认识。

学生可能会说出:
(1)钟面上有12个数字。

(2)又细又长的是分针. (3)又粗又短的是时针。

(4)我知道顺时针和逆时针。

…… 3。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表的面,那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又该怎样认呢?请同学们看图.(屏幕出示教材第7页图)
师:你还记得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的时间吗? 生:春节联欢晚会晚上8点开始。

师:8点也叫做8时。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是8时。

4。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四个钟面(2个钟表,2个时刻表)。

师:哪些组的同学愿意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这些钟面上的时间的? 结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然后根据时间说一说,谁在和谁通电话?师引导学生了解时刻表的计时方法.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示范时刻表示法. 师:6时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6时,6:00) 2。教材第8页练一练。

第1题,看图说话.学生自由发言。

第2题,连线。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第3题,画时针.学生先画,老师指导,集体订正。

四、数学游戏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钟面,现在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吧! (1)屏幕出示,苹果钟:“我的朋友在哪里?”(时针指着2时) 生:“你的朋友在这里。”(用学具钟拨同一时间)
小猫钟:“我的朋友在哪里?”(时针指着11时)
生:“你的朋友在这里。”(用学具钟拨同一时间)
(2)小组内拨钟练习。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整时 6时 6:00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猜谜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出“钟表“,并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自己制作的小钟表,课堂中,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小钟表观察,说出对钟表的认识。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说出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并知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不足之处] 本节课在说时间的环节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拨钟面.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一些。

第2课时 大约几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题及第10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经历认识大约几时的过程. 2.知道“大约几时”的含义,能根据钟面上分针的位置判断并描述大约几时。

3.进一步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提升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了”和“大约几时”等。

【教学难点】
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了”和“大约几时”等。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物钟。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你能看着你的钟面,说说你了解了哪些钟面的知识吗? 2。在钟面上拨一拨你最喜欢的时刻。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快几时。

(1)学生说几时,教师在钟面模型上拨出相应的时间。

(2)议一议:当学生说出一个几时时,教师故意将它拨成快几时,请学生判断老师拨的对不对? (3)辩一辩:教师拨出一些几时和快几时的时间,请学生进行辨认。

学生意见肯定不统一,可以让学生展开辩论,再交流、讨论。

(4)师:(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的图)进站口的钟表是什么时间? 生:大约3时. 师:大约3时,钟面上的指针有什么特点? 生:分针很接近12,但还没有到12。

(5)拨一拨:老师说时间,学生小组合作拨钟。

2.认识几时刚过. 教师先拨好3时,然后请一个学生说出时间。

师:在刚才那位同学发言的时候,我们的分针又在悄悄地走,时间可是不等人的,现在同学们认真观察钟面,现在的分针走到哪了? 生:从12走过了一小格。

师:现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大约3时,有的学生会说3时过了一小格…… 师: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3时又过了一小格也就是3时刚过.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出示教材第9页看图说话的三个钟面。

(1)请学生说说钟面上是几时? (2)分类整理3个钟面. (3)小结:认识快几时了、几时刚过的方法。

2.通过整理、讨论、发现、总结:分针指向12的左边一点,时针接近几时就是快几时了,分针指向12的右边一点,时针接近几时就是几时刚过。

四、拓展提高 1.生活中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带着钟表,如果你没有带钟表,那么有没有办法知道现在大概是几点钟? 学生活动:通过交流,明白利用周围的环境判断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2。练一练(教材第10页)。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找3个同学说一说。

第2题,学生独立连线,集体订正. 第3题,学生根据时间和图片讲故事。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大约几时 大约5时 分针指向12的左边一点,时针接近几时就是快几时了。

分针指向12的右边一点,时针接近几时就是几时刚过。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用自制教具拨钟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很好。

[不足之处] 大约几时是本节课的难点,还有部分孩子对大约几时不理解。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在大约几时这里加强讲解和练习。

第3课时 认识半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题及第12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例,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半时的过程。

2。会看半时,知道半时时分针指着6。

3.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利 用自己的作息时间。

【教学重点】
认识钟表上如何表示半时。

【教学难点】
认识钟表上如何表示半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自制钟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老师拨表,学生说时刻。(整时、快几时了、几时刚过) 2。了解《新闻联播》结束的时间,知道7点半也叫做7时30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屏幕依次出示“聪聪的星期天“的生活情境图。

师:这是聪聪星期天的生活安排(投影出示教材上第11页图),仔细观察图,请你在小组里试着说一说聪聪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你是怎样看钟面上的时间的。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在同伴的合作中会看整时和半时。

2。师:同学们认识了这些钟面上的时间,你认为这些钟面可以怎样分类呢? 学生到黑板上整理钟面。

师:你是怎样分类的呢? 生:整时的分一类,半时的分一类. 3。仔细观察,整时与整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半时与半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结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4。说一说。

师:放风筝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一天中的时间有两个9时,但一个表示早上,一个表示晚上,要注意区分,平常在表达时间的时候,也要强调什么时候的几时。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示范时刻表示法. 师:7时半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7时半,7:30)
2.练一练(教材第12页)。

第1题,连一连,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画时针,学生先独立画,老师巡视指导。

第3题,课下与家长共同完成。

四、实践应用、增强应用意识 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星期天是怎样度过的,或记录自己下个星期天中的几件事情.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半时 整时:7时、9时 半时:12时30分、3时30分、5时30分 7时半,7:3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让学生分类整理教材上的时间,既能让学生独立发现整时与半时的不同,还能锻炼学生观察和整理的能力。

[不足之处]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忽略了数学语言的发展,学生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时间。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让学生明白数学语言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钟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钟表,丰富对钟表的认识. 2.能认读数字不全或没有数字的钟面上的整时、半时。

3。感受钟表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

【教学难点】
认识数字钟面上的整时、半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由运动会上的跑表引出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用途不同的表。

师:大家想一想:运动会上用什么表为跑步运动员准确计时?(跑表)
师:早晨是谁叫醒我们及时起床?(闹表)
师:没有表针同样能告诉我们准确时刻的又是谁?(电子表)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呈现教学挂图,请学生观察和欣赏钟表图片,说一说在哪里见到过,有什么用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式各样、不同用途的表,你们愿意欣赏一下吗? 师:(出示几幅钟表图片)这些钟表,你都见过吗?知道它们的名字吗?有什么用途? 生:第一幅是座钟,在商场大厅见到过. 第二幅是跑表,体育运动会上见到过。

第三幅是石英钟,家里见到过。

第四幅是闹表,家里见到过。

第五幅是电子表,人们手上戴的. 2。交流自己知道或带来的表。可以说一说它是一个什么表?介绍一下它的形状、色彩、用途,如何使用,怎样看时刻。如:当学生介绍完自己的表是一个小闹钟时,就可以让他说一说:“怎样让你的小闹钟定时响铃?你能不能给大家演示一下?” 师:除了这些表以外,你还知道有哪些表?把你课前准备的钟表(或钟表图片)给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是一个什么表,形状、色彩和用途怎么样?还可以演示一下有关使用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积极进行对话。

三、拓展巩固、启发思维 1.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钟面,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与前面教材中见过的表有什么不同?指出每个钟表的1时、2时、3时……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表,单就钟表就有许多种.(出示教材第13页图) 师:请你看一下,这三个钟表的表面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和右边两个钟表的表面上只有4个数字,中间钟表的表面上没有数字,只有12个格. 2。试着读出钟表上的时刻.重点指导学生看钟表的方法,使学生能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准确读出数字不完整的和只有刻度的钟表的时刻。

师: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吗?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生1:鱼形表上的时刻是10时.因为分针指12,时针指着9之后的一个数,应是10…… 生2:中间表上的时刻是5时30分。因为钟表最下面一个点是6时,看时针是过了5时,看分针指6应是30分,所以是5时30分。

四、交流练习 利用学生带来的各种表,进行读时刻练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钟表,同学合作进行读时刻练习. 五、课堂小结 学习完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吗?来谈一谈.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钟表 座钟 跑表 石英钟 闹表 电子表…… 鱼形表上的时刻是10时。

中间表上的时刻是5时30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已经对钟表有了简单的认识,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很强,积极性很高,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半时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理解不到位。

[再教设计] 关注学困生,多给学困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第3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1课时 认识100以内的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题和第15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口头数数的过程,感受100的数量是多少。

2.能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培养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3。积极参加估数、数数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口头数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扣子。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请学生猜关于扣子的谜语。猜中后,提出数扣子的问题。

1。师: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哪位同学能猜出来: 兄弟三五个,每人一道门,若是走错了,出去笑煞人。

生:扣子! 2。师:猜对了!谜底是扣子。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扣子。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吗?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扣子数一个穿一个,边数边穿起来!比一比,看谁穿得快,数得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提出数扣子的要求:数两种颜色的扣子,边数边穿起来. 师:好,把你们穿的扣子都提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穿的,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可能的穿法: (1)摸到哪个穿哪个,我穿了××个。

(2)穿2个红色的,再穿2个蓝色的,我穿了××个。

(3)我穿完所有蓝色的,再穿剩下的红色的,我穿了××个。

2。教师谈话,提出抓扣子的问题,让每名学生抓一把扣子,估计一下自己抓的有多少颗。

师:刚才我们动手边穿边数扣子,想不想知道自己一把能抓多少颗扣子呢?现在,请每位同学抓一把扣子,把小手抓得满满的。抓好了,先不要放下。

师:看着你手里抓的扣子,估计一下这一把大概抓了多少颗扣子? 学生数自己抓的扣子颗数,然后交流数的结果,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数得对不对。最后,交流估计和数的结果。

3。介绍有关张秉贵“一抓准“的事迹。使学生感受估计的价值,培养学生进行估计练习的自觉性。

三、口头数数 1.教师谈话,提出口头数数问题,然后提出从二十四数到三十五的要求,先指名数,再同桌数. 2.提出从四十八数到六十的要求,先指名数,再进行男女生比赛数. 3.提出从57数到100的要求,先同桌数,再每排同学进行数数接龙。

四、巩固提高 练一练(教材第15页)。

第1,2题,教师带领学生完成。

第3题,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 第4题,教师点名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100以内的数 数扣子 1……20……30……40……50……60……70……80……90……10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让学生抓、数的过程中,通过估计和实际点数,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在数到几十九时,出现了不知道下一个数几的情况。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此环节要采用多种方式,给每个学生充分练习数数的机会,突破难点. 第2课时 用不同的方法数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例1和例2、第18页例1及第17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数实物的活动中,经历用不同方法数数的过程。

2.能用不同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3。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利用规律用不同的方法数数。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习惯,体验数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结合学生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准备】
PPT课件、花生米.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邮票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邮票吗?你们看老师带来了这么多邮票,谁能介绍一些有关邮票的小知识? 学生介绍有关邮票的一些小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邮票的张数。

数完后,同桌交流邮票的张数和数的方法,看谁数的方法多。

生1:我数的是100张。我是这样数的:一行是10张,正好是10行,所以是100张. 生2:我是一张一张数的。

2.数花生. (1)先抓一把花生,让学生估计有多少粒,再实际数一数。

学生把估计的数和实际数的数与同学交流一下。

(2)各组都有一杯花生,你们先估计一下有多少粒,再数一数,最后比较一下估计的与数的有多大的差别。

学生估计. 各组同学每人抓一把,数完后再把数加起来。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数数的方法,在数数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定数法。

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个地数.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17页)。

第1,2题,学生独立数并填在书上,然后小组交流汇报。

独立完成后,交流数的方法,汇报交流的情况。

第3题,先估计一下,再交流同学之间估计的是否一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用不同的方法数数 1个1个地数  2个2个地数 5个5个地数  10个10个地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数有规律摆放的邮票和花生,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数实物,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这些内容和情景学生都比较熟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足之处] 在学生交流自己怎样数的时候,没有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数的过程和结果。

[再教设计] 要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去数,然后通过交流活动,体验不同的数数方法。

第3课时 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1、例2及第20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操作、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 100以内数的意义。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互助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
接近整十数的数法(正确数出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整十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又来了一群,有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是几个十? 师:羊真多啊!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 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从你们准备好的小棒中拿出30根放在桌子上,看谁拿得快。

学生从准备好的小棒中数出30根. 2。师:同学们,你们把拿出的30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想一想怎样摆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30根? 学生动手摆,小组交流、汇报: (1)每十根放在一起。

(2)每十根捆成一捆。

我摆了3个十,一眼就看出是30. 师:谁说说,你摆了几个十? 学生摆出60和80,并看着自己摆的说6个十是60,8个十是80。

教师板书:3个十是30  6个十是60  8个十是80(课件出示小棒图)
3.引导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 (1)师:数100以内的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一百,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数了10个十就是一百。

学生数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拿42根小棒,你怎么拿?(摆好4捆小棒和2个单根小棒) 学生照样子摆一摆,按要求在书上填空。

(4)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42). 4。教师口述一题: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学生回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 (教材第20页),集体订正。

学生自己数一数,再填空。

2。第3题,教师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数学游戏 1.师生对口令。

师:比一比,谁的口令对得最好。3个十和5个一是多少? 生:35. 2。学生相互对口令。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组成 3个十是30 6个十是60 8个十是80 10个十是一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让学生体验3个十就是30,进而明白10个十就是100的道理。在真正的操作活动过程中,体验几个十就是几十的道理。

[不足之处] 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多数,多操作,所以部分学生对10个十是100没有理解透彻。

[再教设计] 要结合学生的操作和讨论使学生认识:一捆是10根,10捆是100根,从而理解“10个十是一百”。

第4课时 100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题及第22页练一练第1,2,3,4,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计数器使学生认识个位、十位、百位,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会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体验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

3。在学习中建立数感,能积极参与学习,形成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明白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明白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能告诉大家吗? 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00以内数的写法和读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计数器(出示计数器)。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学具吗? (生如果不认识,师直接点出,这是计数器,是学习数用的)。

师:同学们,从右边数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各是什么位?(若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讲解).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生自由读,在计数器上标出个、十、百位. 2。拨数、写数、读数。

(1)教师说数,学生拨。

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2,个位上拨4。这个数读作多少?该怎样写出来?你们试着拨一拨、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动手拨. 生1:读作二十四,写作24。

生2:因为十位拨的是2,个位拨的是4,所以就是24。

(2)写法及数表示的意义. 师:十位上是2,就在十位上写2,表示2个十.个位上是4,就在个位上写4,表示4个一.读作二十四。(板书24)
同桌互相说一说,24中2和4各表示什么? 生:2表示2个十,4表示4个一。(自己在计数器上拨数) 3.练习拨一拨、读一读. 教师说数,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作四十二,写作42。因为4在十位上表示4个十,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所以写作42。

师:在计数器上拨出55,说说这两个5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生:十位上的5表示5个十,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 4.出示图片(试一试),照样子拨珠再写数,并读出来。

重点引导:第2个计数器,个位上没珠,怎么办?写几表示. 学生看图,照样子拨珠。

同桌交流、汇报:计数器的十位上的数是6,表示6个十,个位上没有珠,表示一个也没有,用零表示.这个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60。

5.引导学生归纳写数的方法。

计数器的十位上是几就在十位上写几,计数器的个位上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完成练一练1,2,3,4,5题. 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同桌互读,指生读。

第3题,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然后写出来. 第4题,同桌交流,填空。

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拓展题。

1个〇是十,4个〇是多少? 1个△是一,5个△是多少? 4个〇与5个△合起来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读、写法 百 十 个
2  4  读作:二十四
5  5  读作:五十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首先结合计数器认识个位、十位、百位,接着通过“写出计算器上表示的数,并读出来“的学习活动,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和数的读、写方法。这样安排,既简洁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不足之处] 没有留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教材上的数学游戏. [再教设计] 要留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教材上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加深对数位的理解。

第5课时 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题及第24页做一做第1,2,3题,练一练第1,2,3题及数学冲浪。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2。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探索出表中1~100的排列规律。

3.在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利用规律填数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好多的数字朋友想考考我们,咱们接不接受他们的考验呢? 生:接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师:好,我们看看他们给出的第一关.(实物投影出示表格,说题目要求)。

学生打开教材第23页,自己在空格处填数,全班订正。

第一关我们已经顺利闯过. 2.咱们来看看第二关。

师: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自己认真观察,然后小组研讨,发现规律,全班交流. 可能有: (1)竖着看,上一个数都比下一个数少10,下一个数都比上一个数多10。

(2)横着看,前一个数都比后一个数少1,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

(3)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字相同. (4)从右上到左下这一斜行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

(5)每一竖行个位上的数都相同,每一横行(除最后一个数外)十位上的数都相同等。

如果学生发现的规律少,那么教师可进行引导。

3。第三关。

(1)师说生答。

教师和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说一说。

(2)我说你答。

同桌互问互答(注意:一般六十几不包括六十). (3)试一试。

引导学生思考竖行有什么规律,横行有什么规律.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汇报。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第四关。

(1)教师出示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3题中的三个图。

师:下面三个图是上页表格中的一部分,你能猜出空格里的数是什么吗?大家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想法后,集体交流. 生:我们小组猜13的后面一格肯定是14,下面一格是23,因为我们刚才发现竖着看每列个位上的数是一样的,十位上是每次多1,所以13的下面一个数是23,右面的另外一格中的数就是24. 教师多鼓励几个学生发言

(2)学生自行研究第二个图和第三个图. 2。第五关。

教材第24页练一练1,2,3题。教师读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数学冲浪 第六关。

在2,5,7这三个数字中,任选两个组成两位数,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两位数。其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画100以内的数字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通过数字图的观察中,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多多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不但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提出的问题比较随意,没有好好思考怎样引导学生. [再教设计] 我想应该在课前设计中就明确要围绕目标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问题不能太多太碎,要少而精,能连成一节课的主要学习思路,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投入学习。

第6课时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例题,试一试第1,2,3题和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正确判断两个数的大小. 2.会用“>”“〈”“=“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3.通过充满情趣的故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会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会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PPT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讲故事引入(配以动画)。

秋天到了,猴爸爸带着小猴去果园摘桃子,他们摘了很多桃子,把筐都装满了.突然,他们却争论起来,都说自己摘的多。于是兔博士告诉他们数一数,结果小猴摘了8个桃子,爸爸摘了14个桃子(课件在两筐上分别出现8和14).请你们帮他们比一比,到底谁摘的桃子多?可以怎样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你是怎么比出它们的大小的? 学生回答得出,比较谁摘的桃子多,其实就是要我们比较数的大小.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比较28和34的大小。

师:猴爸爸和小猴继续摘桃子,看看这次他们谁摘的多呢? (继续演示课件,8和14变成28和34)。

师:比较谁摘的多,也就是比较什么? 指名回答(比较28和34的大小)。

板书:28  34 师:你是怎样比较的? 小组交流自己比较的方法,全班汇报。(可能有按数的顺序比较,34在28的后面,所以34大于28 ,28小于34;按数的组成比较,28是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34是由3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所以34大于28,28小于34;
三十几比二十几多,所以34大于28,28小于34)
学生用“>”或“<”把28和34 连接起来。

2。用计数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说数46和43。

同桌各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并比较大小,同桌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师说数37和41。

同桌一人拨37,一人拨41,并比较大小. 同桌说说是如何比的。

师:观察两组数有何不同? 第一组十位上的数相同,第二组十位上的数不同. 3。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那么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这个两位数就大。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试一试(教材第25页). 师:用大家刚才所学的知识,比一比这些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一练(教材第25页). (1)在○里填上“〉”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从图中你能比较出哪个大,哪个小吗? 教师重点说出不能只比较珠子的多少,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应该从十位比起. (2)按要求把下面各数填在○里。

教师提示学生观察,题目要求我们按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 生:从小到大,因为题目中是用“<”连接的。

师:对!要看清符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8<34 34>28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以及正确地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倾听的习惯还不够,一些学生只顾自己的想法,不听他人发言,造成归纳知识点的效果差。

[再教设计] 今后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第7课时 估一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事物,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具体含义。

2.会用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能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判断和选择合适的数据。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理解“多一些、多得多、 少一些、少得多”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
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讲故事引入:
放暑假了,丫丫一家三口去海滨度假(电脑出示画面),在这幅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后汇报: 他们三口在捡贝壳;

妈妈捡了22个贝壳; 爸爸捡了50个贝壳;

丫丫捡了18个贝壳。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那么他们谁捡的多呢? 生:爸爸最多,妈妈第二,丫丫最少. 师:怎样用语言更准确地描述呢?你能用“多一些、多得多”说一句话吗?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说话。

妈妈比丫丫捡的多一些,爸爸比丫丫捡的多得多。

使学生懂得描述几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除可用符号“<、〉、=”外,还可用语言来描述.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1:丫丫捡的比妈妈捡的少一些. 生2:丫丫捡的比爸爸捡的少得多。

师述:妈妈捡的比丫丫多一些,丫丫捡的比妈妈少一些,“多一些”或“少一些“一般不超过10 。

“多得多”或“少得多”一般超过10 。

2.猜硬币游戏. 亮亮、红红、聪聪都有存零花钱的好习惯,亮亮存了58枚,红红说:我的硬币比亮亮的少一些,聪聪说:我的硬币比亮亮的少得多。(电脑出示红红和亮亮的话)
师:你们能猜出红红和聪聪的硬币可能有多少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看哪个小组猜的多,说得好。

可能有:红红:48,49,50,51,52,53,54,55,56,57;
聪聪:0~47都行,因为少一些一般不超过10,少得多一般比10多。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1题的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说图中的信息,并用语言描述三种动物的关系。

2.兔博士被一道题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它吧(出示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2题)。

小组交流想法: 48比52少一些,25比52少得多,53比52多一些。

四、数学游戏 师说游戏规则:两人一组,一人说一个数的一部分,另一人猜这个数,根据他猜的情况说大了还是小了,直到猜出为止。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开始游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估一估 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这些词语虽然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但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感受多是模糊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说多议,从而进一步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不足之处] 学生刚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不久,对于几十几个到底有多少,还没有建立起一种概念。单纯用语言来描述几个数字的大小关系,学生还不一定能准确地用对这几个词语。

[再教设计] 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百数表中数的远近来描述数字的大小关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 数字开花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页。

【教学目标】 1.在“数字开花”这一游戏活动中,经历“玩“中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

2.感受与某个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培养初步的数感。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数数、数的组成、读写数等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解决与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呈现游戏规则、彩笔、小红花。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由学生平时喜欢什么游戏的谈话引出游戏活动.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平时你们都喜欢玩哪些游戏呢? 生:捉迷藏、跳房子、老鹰捉小鸡……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玩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名字叫“数字开花”。

板书:数字开花。

2.介绍游戏的名字和内容,以17为例,师生共同做,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花样的图案。

师:听到这个名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一定是关于数字的游戏。

师:对,是关于数字的游戏。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叫数字开花。用17这个数做例子。

板书:17。

师:看到17这个数,你想了哪些和17有关的问题。

生1:17的前面是16。

生2:17的后面是18。

生3:17里面有1个十,7个一. …… 学生说,教师在黑板上画. 师:看!是不是数字开花。

师:好!下面就来做这个游戏. 二、学习新知、游戏活动 1。教师说出游戏规则,征求大家的意见。

同桌两人准备10~100各数的小纸片,做成纸团.先来看一下游戏规则。

教师读,宣布游戏规则。

(1)两人一组,轮流抓纸团。

(2)抓出哪个数,就说出与这个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3)说对一题在教材第29页下面小花的一个花瓣涂色。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个游戏规则,你还有什么建议? 学生讨论理解规则。

2.介绍游戏的名字和内容,以17为例,师生共同做,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花样的图案. 师:现在大家都同意这个游戏规则了,那同学们两人一组,开始吧! 三、交流收获 下课前5分钟,让学生交流每个人得到小花的情况和在玩的过程中说出的精彩答案。

师:同学们,我们的游戏已经进行了一会儿了,在大家游戏的时候,老师听到了很多同学说的答案都很精彩。现在,谁想把你认为精彩的答案告诉大家? 学生回答略。

师:今天大家在游戏中表现得都很出色.现在就数一数你一共得了几朵小花。

师:祝贺你们,每一朵小花都是大家努力得来的. 【板书设计】 数字开花  1个十和7个一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介绍《数字开花》,并以游戏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

[不足之处] 由于本节课游戏较多,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因此课堂纪律有些乱。

[再教设计] 游戏之前,先说清游戏规则和要求,更好地把控课堂纪律。

第4单元 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人民币的过程.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受到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引入,创设购物情境图:
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会用到什么? 课前你们对钱还有哪些了解? 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儿来认识人民币.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要求学生拿出课前自己准备的人民币,给大家介绍拿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拿出自己手中的人民币,认识它们。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人民币上的数字、汉字和汉语拼音来认识它. 2。分一分。

师:你会把小组内的人民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一分吗? 教师巡视。

小组内讨论分的标准,再动手操作。

组内讨论后到前面说结果。投影反馈,一一展示。

3.人民币的单位。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好多的人民币,谁说说人民币都用什么做单位? 生答:元、角、分. 板书:元、角、分。

4.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师:这些人民币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①分与角。

出示10个1分硬币(电脑逐一演示)。

生数一数有多少,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10个1分是1角。

思想教育:一分钱虽然很少,但是如果我们把零钱都积攒起来,那么就会越来越多了。

②角与元.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题。从下面任选一件你喜欢的学习用品,说一说怎样付钱? 生自由回答。

师: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

总结、板书:1元=10角。

③元与分。

师:咱们一起研究了元与角之间的关系,研究了角与分之间的关系.你还想知道谁和谁之间的关系?(元与分) 猜猜元与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课件演示此推导过程。

讨论交流后回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2题. 1。换钱游戏。

师拿出1张1元、1张10元、1张50元的纸币,让生来换钱。生小组合作、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去和师换钱。

2。(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1题)师注要求:从下面的人民币中凑出一元钱. 说出各种做法,师随机演示. 四、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学生自己解答练一练第1题,之后小组讨论共有多少种方法。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块认识了人民币,谁能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知道了很多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生2:我知道了元、角、分的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学生也都有购物的经历,对人民币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这节课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不足之处] 一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组织纪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感觉活动一旦开始就有点不听指挥了,虽然也能完成教学目标,但学生没有顺着老师的教学设计一步步地去探索研究,是否只需顺着学生的生成材料去教学就可以了呢? [再教设计] 总之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经验,不断学习、提高。

第2课时 购 物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例题及第33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模拟购物的活动中,经历元、角、分简单的计算过程。

2.会进行元、角、分的简单计算,并学习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进行元、角、分的简单计算,并学习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会进行元、角、分的简单计算,并学习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各种标有标价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玩具实物、食品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了认识,今天兔博士、大头蛙、蓝灵鼠和我们一起来到超市里上一节实践活动课:购买商品。兔博士、大头蛙、蓝灵鼠和我做售货员,同学们都是顾客,听要求购物。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小快餐店。

要求:在购物区内,每位同学任意安排一次自己的午餐。在购买的过程中,说出你要买什么,怎样付款,找回多少钱?大家注意排队购物。开始购物(教师课件出示快餐店的食物和标价)。

学生兴致勃勃地来到快餐店购物,边购买物品边自由发言。

2.交流。

(1)小组内交流。

要求:同学们在小组内人人都说一说你购得了什么?付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对吗? (2)组与组交流。

互相交流购物情况。

大头蛙述:同学们可千万不要暴饮暴食呀!会影响身体的! 3.购两本书. 要求:这次购物任选两本你喜欢的书,计算好总价,提前准备好钱,像刚才那样,边说边买。

4。小组交流。

师随机提问:买一本《卡通故事》和一本《走进大自然》,20元够吗?学生也可互相提问“拿了多少元,还剩多少元”等问题。

师述:同学们购物过程中,学会了不少购物的方法和经验,大家都做到了文明购物。

5。师生交流。

教师随意拿出两件商品说出价格,付出钱,让学生找钱或判断是否正确。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填写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集体订正。

2。第2题,玩具超市,学生小组内完成表格。

师:你想购买什么玩具?算一算怎样付钱。

四、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售货员、顾客转换角色,学生随意购物.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了快餐店和商店,大家都学到了些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购 物 小小快餐店 购两本书 玩具超市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组织多种购物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

[不足之处] 在计算元、角、分的时候,个别学生因为没有购物经验,还是出现不理解的情况。

[再教设计] 在这部分教学时,可以跟家长多多沟通,让孩子尝试进行购物,帮助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商品价格调查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和第3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调查商品的价格、班内交流和模拟购物的过程。

2.丰富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认识商品标价,学会解决简单的关于人民币的实际问题. 3.通过社会调查和模拟购物等活动,提升生活经验,体 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小组合作调查、班内交流的合作过程。

【教学难点】
丰富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认识商品标价,学会解决简单的关于人民币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前两节课,我们已经认识和了解了人民币,知道了怎样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购买商品,课前布置让大家搞一次市场调查。这节课我们就把你调查的结果展示给大家。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实物投影。

要求:说出商品名称,读出定价, 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食品 名称 价格 面包 2.00
  学习用品 名称 价格 铅笔 1.00 2.交流调查情况。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昨天你购物的地点,怎么去的?怎样知道这些商品的价格的?你买了什么?比一比同种商品谁买的便宜? 3.认识商品标价(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

要求:商品定价,付钱方法. 4.自办“小商店” 。

师:我们自己办个特殊的“小商店“,大家都来买东西,好吗? 听清老师的要求:
每三人一组,老师出示一件商品,三个人各自猜出商品的价格,谁猜的最接近,就将商品卖给谁,并说出付钱方法。

三、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小组合作开办“小商店”(教材第35页购物游戏)。

同学们将事先准备的小商品拿出来,以组为单位,轮流当“售货员”“顾客“,巩固人民币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自己开小商店,自己购物,有没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商品价格调查 面包    2。00元   2元 火腿肠   1.60元   1元6角 方便面   1.00元   1元 (其他的商品可以再写)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让学生到生活中了解商品标价以及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不足之处] 在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相对混乱一些,还有一些意外情况出现。

[再教设计] 要重视对学生活动的指导,课内交流时,要注意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和分工. 第5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题及第37页练一练第1,2,3,4,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了解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学会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学会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学会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谈话,引出要解决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喜欢)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和酸奶有关的实际问题。

2.观察情境图,鼓励学生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图的左边有3排酸奶,每排有10瓶,图的右边有5瓶酸奶。

生2:图的左边共有30瓶酸奶,右边共有5瓶酸奶.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提出“一共有多少瓶“的问题,学生列式计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师:同学们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瓶”该怎么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0+5=。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算一算。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交流学生各自不同的算法,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的不同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鼓励。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从30往后一个一个地数,数5个就是35。

生2:30+5=35,我想30就是3个十,3个十加5个一,等于35。

生3:很简单,30加5就等于35。

3。在计算的基础上认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30+5=35这个算式中,每个数都有名字,30和5都叫作加数,35叫作和. 教师边讲边板书。

30 + 5 = 35 ﹕   ﹕   ﹕ 加数  加数  和 4。观察35-5的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还剩多少瓶?”的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幅图,谁来说一说你从这幅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原来有35瓶酸奶,有人拿走了5瓶。

师:同学们想一想要求“还剩多少瓶“该怎么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5=.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算一算。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5.交流学生各自不同的算法,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只要算法合理就充分肯定。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35—5=30,我想35里有3个十,5个一,减去5个一,等于3个十,就是30。

生2:因为30+5=35,所以35—5=30。

生3:35去掉5就剩下30。

6。在计算的基础上认识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和上面的加法算式一样,这个减法算式中的每个数,也都有自己的名字.35叫作被减数,5叫作减数,30叫作差.教师边讲边板书。

 35 - 5 = 30  ﹕   ﹕   ﹕ 被减数 减数  差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再自己写算式并计算。

3。练一练第3题,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练习,同时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先让学生明白题意,再自己做,然后交流。

4.练一练第4题,教师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5。练一练第5题,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对口练习,其中一人说题,另一人说算式和得数。

四、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鼓励学生自主编题,记录在自主小天地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30 + 5 = 35    35 — 5 = 30 ﹕   ﹕   ﹕    ﹕   ﹕   ﹕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我通过电脑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演示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运用小棒的拼摆,不仅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理解,而且也初步培养了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 [不足之处] 就是教师说得太多,让学生说得太少。

[再教设计] 以后注意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2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题及第39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进行计算的方法,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3。在自主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我会算. 3 + 2 =      2 + 7 =      9 - 4 =   30 + 7 = 98 - 8 = 9 + 60 =   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用幻灯片显示答案。

2.我会填。

(1)30里面有(  )个十,60里面有(  )个十,4个十是(  ),9个十是(  )。

(2)5个十是(  ),7个十是(  ),10个十是(  ).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出示教材第38页的情景图,说明水果店中原来有一箱苹果装有20个,这时又送来一箱装有30个苹果。

师:现在有多少个苹果? 仔细观察,说出图意,并解答. 生:左边一箱装有20个苹果,右边一箱装有30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列式是20+30。

2.教师提问:如何进行口算呢?请大家先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是怎样摆的,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先组内说,再汇报. (1)学生按教师要求自己操作摆小棒,边摆边说。

(2)学生按图进行操作、交流、表达,然后汇报交流。一捆小棒是10根,两捆加上三捆是五捆,五捆是50根,三个十加两个十是五个十,五个十是50。所以20+30=50。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追问怎样算出的,并板书:20+30=50。

教师讲解加数、加数、和。让学生重复这些内容,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举例认识加数、加数、和。

4。回到情境图,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分给小班20个,还剩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样想的?交给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算理。

讲解被减数、减数、差。

学生举例认识被减数、减数、差。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完成练一练的1,2,3,4题(可采用多种形式练习)。

第4题,要求学生看图说题意,并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0+30=50 50-20=3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了有意义的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不足之处] 自己的语言还需要精炼和规范,要挤出时间还给学生。

[再教设计]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出他们喜欢的小游戏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练习中来,在欢乐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第3课时 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例题及第41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会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 3.初步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操作、试算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复习:27可以分成(  )和(  ),42可以分成(  )和(  )。

口算:70+6=
   90+4= 
  6+30=  教师谈话引入,创设一个采摘园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采摘吗?今天老师就领你们去采摘园看一看.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出示教材第40页的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师:请一个同学说一说图上画着什么? 生:这是一个猴子摘桃的故事。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一个猴子摘了16个,树上还剩20个,树上原来有多少个? 师:怎样列式呢? 生: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20+16=. 2。提出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的要求,给学生充分操作和计算的时间。

师:下面,请大家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算.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学生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
(1)我是边摆边算的.1捆小棒是10根,20就摆2捆小棒,16 就摆1捆零6根,合起来,就是3捆零6根,20+16=36。

(2) 我先摆再算的。先摆出2捆小棒,再摆1捆零6根,把整捆的放在一起,是3捆零6根,就是36根,所以20+16=36。

(3)我摆小棒以后这样想:2捆加1捆就是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3个十加6个一就是36,所以20+16=36。

如果学生说不出方法(3),教师可启发: 师:把2捆和1捆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呢? 生: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

师:同学们通过摆小棒算出20+16=36。你们发现了吗?大家摆小棒的时候,都是先把整捆的加在一起,也就是先算20+10。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摆小棒,你会计算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说:
①先算20+10等于30,再算30+6=36. ②这样想:16里面有1个十、6个一,把16分成10和6,先算20加10等于30,再算30+6=36。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完成练一练的1,2,3,4题(可采用多种形式练习)。

第4题,小动物回家,先展示三个小动物,后展示他们的家,提问:每个小动物要回哪个家?然后设计试题。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代表一种动物进行口算,使每个学生都有口算的机会)。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聪明、热心的小朋友们的表现都很突出,即将下课了,你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两位数 20+16=36 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3个十加6个一就是36,所以20+16=36 20+10=30,30+6=36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要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算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不足之处] 学困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还没有理解。

[再教设计] 课堂上要多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交流和练习的机会. 第4课时 两位数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题及第43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操作、试算、交流等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简单减法问题中数量问题的关系,学会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3。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在操作、试算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口算两位数减整十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许多同学都喜欢做纸花,今天,我们来看一个同学们做纸花的问题。

(课件动态呈现问题情境) 师:从同学们做纸花的事情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同学们一共做了46朵花。

生2:送给幼儿园小朋友一些后还剩20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师:说一说求送给幼儿园多少朵纸花,可以怎样解答呢? 生:用做纸花的总数减去还剩下的20朵,就是送给幼儿园的. 师:怎样列式呢?教师板书算式:46-20. 2.师: 46减去20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操作,学生会出现不同想法:
(1)46里面有4个十、6个一,去掉2个十,剩2个十、6个一,就是26。

(2)把46分成40和6,先算40减20等于20,再加6等于26。

(3)直接从40里减20得20,20加6等于26。

(4)从被减数十位上4减去2,个位上的6不变.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算法。

3.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出了46减20的差,你觉得哪种计算方法好呢?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学生观察情景图,从中获取数学信息,列式并口算。(教材第43页练一练)
第1题,先说想法,再口算. 第2,3题,制成活动片,让学生反复进行口算。

第4题,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展示情境图。

四、自主小天地 今天我们学习了像46-20这样的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请小朋友们想一想,46是几位数?(两位数)20又是什么样的数呢?(整十数)那么你能把生活中发生的,类似这样的问题说给全班小朋友们吗?(即两位数减整十数)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聪明、热心的小朋友们的表现都很突出,即将下课了,你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吗?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整十数 46—20= (1)46里面有4个十、6个一,去掉2个十,剩2个十、6个一,就是26。

(2)把46分成40和6,先算40减20等于20,再加6等于26。

(3)直接从40里减20得20,20加6等于26。

(4)从被减数十位上4减去2,个位上的6不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教材上的数学信息,在充分操作和做题的基础上,经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学会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法。

[不足之处] 课堂中,对学生的活动情况的观察不够细致。

[再教设计] 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指导。

第5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例题及第45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体验算法多样化,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和算理的联系。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和算理的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鼓励学生说一说做过哪些室外劳动. 2.(教师出示教材图片,小兔子采蘑菇)让学生观察、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提出“一共采多少个蘑菇”的问题,师生列出算式。

生1:兔宝宝采了4个蘑菇。

生2:兔妈妈采了23个蘑菇。

学生说,教师板书:23+4=。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提出“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的要求,给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的时间。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先交流用小棒计算的,再交流口算的.使学生体会把单根的放在一起,与先算4加3的联系.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可板书. 生1:先摆出2捆零3根,又摆出4根,把3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7根,2捆零7根就是27根,所以23+4=27。

生2:23里面有2个十,3个一,再加上4个一就是7个一.2个十,7个一是27,所以23+4=27。

生3:把23分成20和3,先算3+4=7,再算20+7=27。

3。教师演示用计数器计算,边说边拨珠。

师:我们已经会用计数器表示数,计数器也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这样做先在个位上拨3个珠,十位上拨2个珠,表示23。23加4就在计数器的个位再拨上4个珠。现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有7个珠,十位上有2个珠,表示:23+4=27。

4.教师介绍用竖式计算的全过程。边说边板书,并结合摆小棒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的道理. 师:先写第一个加数23,再写 “+”和另一个加数4。因为4表示4个一,所以要和23个位上的3对齐,在数学上这叫做“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竖式写出来了,怎样计算呢?想想刚才大家摆小棒的经验,先把单根的合在一起, 也就是先算3加4,得7,7写在3和4的下面。先算3加4,在数学上叫“从个位加起”。再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只有2,就把2落下来。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45页)。

第1题,完成竖式。

第2题,可设计多种形式来进行练习。

第3题,要求学生看图,弄清题意,并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师:你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23+4=27 23里面有2个十,3个一,再加上4个一就是7个一。2个十,7个一是27,所以23+4=27 把23分成20和3,先算3+4=7,再算20+7=27
2 3  +  4  
2 7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讨论、交流的时间。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不足之处] 对学生算理的口头表达训练不够。

[再教设计] 除了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以外,还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6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题及第47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试算的过程中,经历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

2。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加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步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的道理。

【教学重点】
在操作试算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了解竖式和算理的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师直接说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并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2.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3.教师说明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师生列出算式. (1)唱歌、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2)唱歌比跳舞的多多少人? (3)跳舞比唱歌的少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提出27+8等于多少的问题,鼓励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2.全班交流。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再给学生展示个性化操作方法的机会。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先摆出2捆零7根,再摆出8根;
把8根和7根放在一起是15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是3捆零5根,一共是35根。

(2)先摆出2捆零7根,再摆出8根,从7根中取2根和8根凑成10根捆成一捆,一共是3捆零5根,是35根,所以: 27 + 8 = 35 3。提出“如果不摆小棒怎样算”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算法。教师可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方法一:先算7+8=15,再算20+15=35。

方法二:把8分成5和3 ,27+3=30 ,30+5=35。

方法三:把27分成20和7,把8分成5和3,3和7相加得10,20+10+5=35。

4。提出“想一想,怎样用竖式计算”的问题,在回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先写27加8的竖式,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8和7)对齐。

要使学生明白: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47页)。

1。练一练第1题,列竖式计算:
74+9=      7+46=      56+4=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进行算法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找出个别错题,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过来。

2.练一练第2题。

(投影出示)谁来读一读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读题后,列出算式,并解答。

3。练一练第3题和第4题,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四、自主小天地 把自己编的题或算式写在书上,并和同桌说一说。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27 + 8 = 35
 2 7  +   1 8  
 3 5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多让孩子说说这个结果是怎么算出来的?让学生讲出27+8的计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理解。

[不足之处] 强化训练不到位,造成会的不讲已懂,不会的还是不会,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

[再教设计] 多关注学困生,加强训练,让更多的孩子学会算理。

第7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题及第51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2。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的道理. 【教学重点】
结合问题情境,在自主尝试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的道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画片,让学生说出画片中的内容。

2。教师谈话引出教材上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了解图中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提出:“小强还有多少张“的问题,请学生列出算式,然后鼓励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 2。教师提出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的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3。交流学生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提出:如果不用小棒,怎样用口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教师演示用计数器计算。边操作边说拨珠、计算的过程. 师:我们用计数器计算过加法,计数器同样可以进行减法计算。这样算:计数器个位上有6个算珠,十位上有4个算珠,表示46,减去4就从个位上去掉4个算珠,还剩2个算珠…… 5.竖式计算. 在充分交流口算方法后,教师用竖式计算.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口算方法算出了46—4的结果,我们还可以写出竖式用笔算。

教师边说边板书. 师:用竖式计算减法,先写出被减数,再写出减号和减数。谁来说一说减数4写在哪呢?为什么? 师:因为减数4是4个一,所以要写在被减数46个位下面.大家想一想计算加法的时候,我们把这叫做什么(对齐)? 师:再算十位,被减数十位上是4,减数十位上什么也没有,所以就把4落下来。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51页)。

第1题,教师巡视:是不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第2题,教师读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独立列式计算。

第3题,采用排火车的形式让学生口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获取新知。教学形式尽量开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拨一拨算珠,摆一摆小棒,让学生动起来,师生多交流,尊重学生的选择,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不足之处] 对班级的课堂掌握能力不够,部分学生不理解竖式的算法. [再教设计] 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时,不要着急,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

第8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题及第53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能正确进行计算。

3。积极参加动手操作和交流活动,理解“个位不够减, 从十位借1再减”的道理. 【教学重点】
在操作、试算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初步理解“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再减“的道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由3月12日是植树节引出“为什么要植树”的问题讨论,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植树情境,让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信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列出减法算式。

2。鼓励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摆、算的时间. 3。学生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操作方法的机会。

(1)先摆出3捆零4根小棒.按要求应减去8根,我发现4根不够,就拆开一捆小棒,是10根,再加上刚才的4根小棒就有14根,从14根里面拿出8根,还剩6根。最后还剩下2捆零6根小棒,是26根,所以34—8=26。

(2)先摆出3捆零4根小棒。从4根中减去8根不够减,就拆开一捆是10根,从10根中拿出8根剩2根,2根和原来的4根合在一起是6根,最后剩下2捆零6根,是26根.所以34—8=26。

(3)先摆出3捆零4根小棒.拿走4根,还差4根,把一捆拆开是10根,从10根中拿出4根剩6根,最后剩下2捆零6根,是26根。所以34—8=26. 4.提出:“如果不摆小棒,可以怎样计算?”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算法.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4-4=30 30—4=26 5.用竖式计算,师生边讨论,边讲解,边板书减法竖式。然后讨论:怎样计算?发现个位上4减8不够减。学生说得不完整,教师补充并板书:
教师示范板书。重点讨论从十位借1,个位上如何减的问题。师:计算时,从个位减起, 4减8不够减,就从十位上借1,在“3”上面点一个点作标记,表示去掉了1个十.从十位上借1当10。


板书:
师:计算的时候,从十位借1当10,这个10可以不写,记在心里就行了。但3上面的这个“·”必须要点上。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6.师生共同总结出: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再减,注意十位上的数已经被减去1,别忘了,可以在十位上加个点表示。多请几位同学说说算法。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试一试(教材第53页)。不仅能让学生计算出得数,还应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练一练(教材第53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 第1题,三名同学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竖式计算. 第2,3题,先出示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式解答吗? 第4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 10 3 4 - 8 2 6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体现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注重学生的情感,自主选择。通过探究的过程,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足之处] 课后发现还有小部分学生,计算时,忘记十位借走1,还有些学生个位、十位的数位顺序弄错。

[再教设计] 今后的课堂教学要与课后练习相结合,不能只看课堂上学生口述算理,更要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重视学生课后是否真正掌握计算过程。

第9课时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题及第59页练一练第1,2,3,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在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解答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相差多少的简单问题,了解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叙述方式.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在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 程中,学习解答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相差多少的简单问题,了解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叙述方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情境图:
师:认真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认真看图,畅谈所知: 学生回答:妈妈今年32岁,我今年7岁。

(学生也可以说出图中其他信息:弯弯的月亮下,妈妈和小明在一起休息……)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并板书:
1.妈妈比儿子大几岁? 2。儿子比妈妈小几岁? 3.妈妈和儿子一共多少岁? (重点是前两个问题) 师:他们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列出算式 32-7=25(岁),并说出自己的算理. 师:“妈妈比儿子大几岁”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说(儿子比妈妈小几岁)?怎样列式呢? 学生列式,说出计算方法和算理。

32-7=25(岁). 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妈妈比儿子大几岁和儿子比妈妈小几岁是一个意思。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试一试)我们接着来看王大爷养小兔的问题。

师:观察图画,想一想,你知道什么了?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畅谈所知、交流、汇报,并列式计算.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59页)。

第1题,认真观察图画,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以提出:大燕子比小燕子多捉几只虫子?还可以提出:小燕子比大燕子少捉几只虫子?或者两只燕子一共捉了几只虫子? 第2题,教师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口算,要求学生正确、熟练地口算。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5题,身边的数学:让学生说说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 妈妈比儿子大几岁? 32—7=25 儿子比妈妈小几岁? 32-7=25 儿子和妈妈一共多少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直观操作,明确数量关系,紧扣减法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要让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直观操作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不理解题意,但是能列对算式。

[再教设计] 练习题的设计合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设计练习。

第10课时 提问题,并解答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2,3,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提出 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谈话引入,创设一个借阅图书的情景: 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图书吧?今天是借阅日,小朋友们都来到图书室借书.(出示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提问:你从这幅图中都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

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种问题:
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46-30=16(本) 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40-20=20(本) 两班一共借了多少本? 30+20=50(本)
3.教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怎样列式解答? 4.教师引导学生把提的问题告诉大家,但不必强求一定都提出这些问题来,能说几个就说几个。

学生自己边提问边列式解答.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问题: 小男孩班比小女孩班多借多少本? 30-20=10(本)
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46-40=6(本) 故事书和连环画一共多少本? 46+40=86(本)
故事书比英语读物多多少本? 46-30=16(本) 故事书和英语读物共多少本? 46+30=76(本) 连环画和英语读物共多少本? 40+30=70(本) 英语读物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0-30=10(本)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60~61页)。

第1题,要求学生看图说出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第2,3,4题,教师先讲清题意,要求学生熟练计算。

第5题,男生提出问题,女生解答完成。

四、身边的数学 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用具体事物创设类似的情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1)箱子里有10个空位,外边有13个瓶子。

(2)把外面的瓶子装到箱子里,还剩3个瓶子等. 然后教师可以真正装一装。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提问题,并解答 故事书还剩多少本?46-30=16(本) 连环画还剩多少本?40—20=20(本) 两班一共借了多少本?30+20=50(本)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来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因此在学习本课时,让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并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流利的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再教设计] 关注学困生,本节课多让学生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6单元 认识图形(二)
第1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的例题及第68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描立体图形,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等直观认识图形的过程. 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6个面的特征。

3。体验长方形、正方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从实物抽象图形,能描述出各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形”与“体”的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玩积木分类:挑一挑,将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积木挑出来. 1。小组活动,分积木。

学生可以搭一搭、摸一摸. 2.各自汇报分的方法(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例1。

1。摸一摸。

学生用手摸一摸挑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说说有什么感觉(可自由发言). 2。印一印。

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面蘸印印在纸上。

3。描一描。

印的同时沿着边描一描。

4。比一比. 收集印、描出的图片比一比,有什么感受。

5。分一分. 按自己的感受把这些图片分一分,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名称。

6。议一议。

结合教材第66页图形。

联系生活,议一议哪些物品的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哪些物品的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

(二)教学例二。

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说一说. (1)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正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2)你是怎么知道是正方形的。

结合前面的一些活动让学生摸一摸、数一数,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说明自己的想法.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68页)。

第1题,师:现在请同学们来参观小明家的厨房,用大家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找出哪些物品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的? (1)学生独立找,并与同桌说一说。

(2)学生反馈。

第2题,在方格纸中描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1)教师说明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展示、集体交流。

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练一练第4题,教师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摸一摸、印一印、描一描、比一比、分一分、议一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不足之处] 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验证,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 [再教设计]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

第2课时 认识三角形和圆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70页的例题及第71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图形分类、观察、想象等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圆的过程。

2。能辨认三角形、圆,初步了解圆柱、球的一些特征。

3。感受球形、圆柱的关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辨认三角形、圆,初步了解圆柱、球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体验三角形、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身边丰富的图形世界。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美术老师做剪纸时,剩下许多好看的纸片。这些纸片的形状有很多不同,还能拼出许多种图案呢?下面我们把这些纸片按你喜欢的标准分一分。(教材第69页图形) 生:小组活动、分一分图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总结学生的分法。

汇报自己分的标准。

2.展示按形状不同分出的图形. 讨论按形状的标准分出的图形各叫什么? 3.尝试说出各图形的名称。

给长方形、正方形之外的图形也取一个名字,认识三角形和圆. 学生尝试给图形取名字.数一数各种图形有几个? 4。体验。

你知道哪些物品的面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哪些物品的面的形状是圆形的? 男生和女生打擂,一对一的说。可以结合教室、身边的物品,也可以结合家中或自己看见过的物品。

5.研究球和圆柱。

(1)出示球,摸一摸球,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观察,用手摸,发表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体验到球没有平平的面。

(2)我们爱吃西瓜,猜猜西瓜切成两半,它的切面是什么形状呢(近似的形状)? (3)想一想,如果把球切成两半,那么它的切面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呢? 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展示球切开的面的形状,验证学生的猜想。

小组讨论、交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尽情地发挥想象,也可简要说明自己猜想的理由。

(4)摸一摸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什么形状的? 小组想办法验证上面和下面的大小关系。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71页)。

第1题,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第2题,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第3题,摆一摆。

(1)用摆一个三角形。

(2)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摆三个呢? (3)扩展:摆四个、五个…… 最少用几根小棒?其中有什么规律?(可放在课下去探索)
四、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游戏:七巧板拼图游戏.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和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将简单的平面图形进行分类的教学活动,在分类的过程中认识三角形和圆。最后,通过观察球、圆柱等活动,使学生直观认识球的切面、圆柱的上、下面的特点. [不足之处] 在猜想球的切面时,部分学生想象不到球的切面是圆形。

[再教设计] 提前准备能切的球体,让学生看到实物,帮助理解球的切面。

第3课时 折、剪、拼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例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把长方形、正方形折、剪、拼成其他简单图形的过程。

2.能按要求动手操作,能用语言描述自己操作的结果。

3。感受相关图形的联系和变化,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教学难点】
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各种图形组成的图案,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看图讲故事,并分辨其中学过的图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先让学生亲自折一折。

(1)拿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相等的两部分. (2)拿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相等的4部分。

操作:说一说折的方法,变成什么图形。(对角折、对边折)方法同上。

(3)拿一张长方形纸,把它折成相等的两部分,怎么折? 操作:说一说,怎样折和验证的方法(对角折、对边折、量一量,画线折多种方法)。

(4)探索自己方法的可行性。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折成的两部分大小是否一样. 独自操作,交流做法,说出你是怎么知道的? 2。剪一剪、拼一拼。

(1)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三角形。

小组合作,先说说怎样剪下来,再去拼。

交流拼成的图形,让同桌看看,并说明自己的做法。

(2)把一张正方形纸剪成4个一样的三角形,用这4个三角形拼成另外一个形状. 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自己的拼图,可以拼成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拼,交流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想法。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师:刚才,我们动手经过折一折,剪一剪,拼出了许多不同形状的图案,老师利用这些图形拼成了一个可爱的小熊。

师:现在,请同学们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现在的图案拼一拼,比一比哪些同学拼成的图案最有意思。

学生利用桌面上的一些图形动手拼一拼,最后集体交流. 2.数学冲浪(教材第73页)。

学生先自己试着找一找,再小组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觉得有趣吗?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折、剪、拼 对角折 对边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运用生动的课件,使孩子在浓厚的兴趣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图形的变化与拼组。

[不足之处] 教学活动中,只呈现了一些简单的范例,没有出示更多的实际范例。

[再教设计] 以后教学中,可以组织丰富的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

第7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页例题,第75页练一练第1,2题及自主小天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2.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会用竖式计算. 3。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生谈话,引出少年合唱团问题。

师:你喜欢唱歌吗?你都了解哪些唱歌的方式? 生:独唱、对唱、小合唱、大合唱等.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观察情境图,估计有多少人. 这里的估计不是估算,是一种对事物直观的数量感受,即数感。对学生估计的结果不急于作出评价。

学生说出估算结果。

2。提出问题,自主解答。

师:老师告诉你们参加这次合唱队演唱的有女生23名,男生22名,请你算一算合唱队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试着自己算出结果,并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计算方法。

除教材上的三种方法外,学生如果有其他的方法,只要计算正确,就要给予鼓励。

学生可能出现这些想法:
(1)23+20=43 43+2=45 (2)20+22=42 42+3=45
(3)还可能用竖式计算. 2 3 + 2 2 4 5 4。重点指导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如果学生出现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那么可结合交流进行指导,如果没有出现,那么教师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交流,并指导竖式的书写格式。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试一试(教材第75页)。

24+32=     53+26=     62+35= 和同学交流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2.练一练(教材第75页)。

第1,2题,教师读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和结果。

3.用30元钱买一把扇子和一个闹钟,钱够吗? 11元,18元 四、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自主小天地:用1,2,3,4,5中的任意两个数字组成两个两位数,再做加法。如12+21=33,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同桌互相说一说,今天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23+20=43     20+22=42 43+2=45     42+3=45 2 3 + 2 2 4 5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口算方法来解决计算问题,但本节课重点是学习笔算加法,难点是算法多样化。针对这种情况,要强调算理的必要性,为本节课笔算奠定基础. [不足之处] 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但我没有让学生想想可以吗?而是直接给出不可以。

[再教设计] 把一些学生做错的地方收集起来,到讲台上投影,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2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题及第77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操作、计算、讨论等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2。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 3。积极参与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 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进位加法中的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计算原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棒、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知 1.出示口算题. 6+7=     8+3=     5+8=     4+9= 5+27= 36+9= 52+8= 77+3= 让两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师:计算36+9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6加9等于15,再算30加15等于45。

2。笔算52+16和36+12。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探索算理。

1.在黑板上出示教材第76页题(果园里有苹果树36棵,梨树18棵,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树?),请学生列式. 生:36+18. 2.师:36+18怎样计算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二)掌握算法. 1.师:我们先看看用小棒怎么表示? 生:3捆小棒加1捆小棒是4捆小棒,6根小棒加8根小棒是14根小棒,10根小棒捆成一捆,14根就是1捆零4根小棒,加上4捆也就是5捆零4根小棒。

2。师:我们还可以怎样算呢? 生: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3。师:列竖式怎么算呢? 生:个位上6加8得14,就在横线下面对着的个位写4,14满十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3加1再加1得5。(老师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个十) 4.归纳总结。

师:如何计算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学生说出后,教师板书)
生:(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试一试(教材第77页)。

34+47=       27+63=       43+48= 2.说说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3。练一练(教材第77页)。

第1,2题,教师读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第3题,找3名同学黑板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36+18=54 3 6 + 11 8 5 4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课堂基础练习中,学生的作业中部分有错,一部分学生在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没有进位。

[再教设计] 课堂中多强调重点部分,同时这部分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熟悉竖式的计算方法. 第3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题及第79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运用计算方法判断和的十位上是几的过程. 2。能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会估算和的大致结果. 3.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对简单加法的大致结果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如何估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大致结果。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 师:(出示一节电池)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电池)
你们知道电池有什么用吗? 师:的确,电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方便,用途很多。

但是,你们知道用完后的电池都有哪些危害吗? 学生可能回答:如污染环境等。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环保教育。

1。教师具体介绍1节电池的危害程度。(兔博士网站的内容)
2.下面就是一、二年级的同学们回收旧电池的统计情况(出示教材第78页例题图)。

师:通过看这个统计情况,你都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一年级回收了25节旧电池,二年级回收了48节旧电池,合计就是求两个年级共回收多少节旧电池?列出算式是25+48。

3。师:两个年级大约回收了多少节旧电池?请大家先估计一下. 引导学生估计后汇报交流(说出自己估计的方法)。可能得出:大约60多节;
大约70多节或不足80节等。

4。师:大家估计后得出了这些结果,哪一个结果更准确一些?说一说理由。

引导学生说出:20加40等于60,5加8超过10(不足20),所以有70多节(不足80节). (二)自主探究,反馈交流。

1.究竟有多少节,我们大家来算一算。先独立计算,然后汇报交流。说出各自的算法. 可能出现这些算法:
48+20=68 68+5=73 40+20=60 5+8=13 60+13=73 25+40=65 65+8=73 2.师:经过我们刚才的估计和计算,我们知道了一、二年级的同学们共回收了73节旧电池.估计70多节更准确。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准确的估计,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计算是否正确.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练习,看谁估计得更准确,然后计算出来。

练一练(教材第78~79页). 第1题,先判断和的十位上是几,再计算。

37+56=       56+24=       63+25= 第2题,教师出示图片,找几名同学当青蛙(小蝌蚪的妈妈),其他同学当小蝌蚪(每个妈妈身上有一个数字,小蝌蚪身上有一些对应数字的算式)来表演小蝌蚪找妈妈. 第3题,教师读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讨论. 四、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二十几加三十几结果可能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同桌互相说一说今天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 25+48= 48+20=68 68+5=73 40+20=60 8+5=13 60+13=73 25+40=65 65+8=73 二十几加三十几结果可能是多少?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学生回收旧电池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引出数学问题。先让学生估计一下两个班的同学们大约回收多少节旧电池,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谁估计得更准确,然后进行讨论,使学生会估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大致是几十几. [不足之处] 因为第一次接触对加法算式结果的估算,所以学生掌握的不理想。

[再教设计] 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加法的估算。

第4课时 两位数加法计算的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题及第81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自己的方法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过程. 2.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能用自己的方法口算. 3。积极参与交流算法的活动,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知 1。教师出示试题卡片,让学生计算。

29+58=   39+46=   72+19=   66+26= 2.先估算,再计算. 猴妈妈领着小猴去摘桃子,猴妈妈摘了26个桃子,小猴摘了17个桃子,请你帮小猴算一算,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展示教材第80页图. 师:这里有红玫瑰24枝,黄玫瑰18枝,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枝玫瑰? 有几种算法呢? 2.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3。师:谁能说一下自己的算法呢? 生1:我是这样算的:24+10=34  34+8=42 生2:我是这样算的:20+10=30  4+8=12  30+12=42 生3:还可以这样算:24+20=44  44—2=42
师:以上几位同学的算法都很好,都是口算得出来的结果。但谁能说说最后一位同学的算法为什么还要减去2呢? 生:因为黄玫瑰是18枝,可以看成整十数20,20—18=2,所以结果要减去2。

师:真聪明!除了以上算法外,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生:可以用竖式计算. 师: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我们学习知识不但要掌握,而且要熟练运用。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81页)。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第2题,小狗啃骨头。

如有条件也可做成动画,设计成有趣的游戏。

引导学生看清题意,然后独立连线完成.全班订正. 四、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自主小天地(教材第81页)。

试着写出两个数相加等于整十数的算式。

五、课堂小结 把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看谁说得最多。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法计算的复习 24+10=34  34+8=42 20+10=30  4+8=12 30+12=42 24+20=44  44-2=42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主要安排的是100以内两位数的加法运算,综合以前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口算和笔算的同时,会进行进位和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不足之处] 对于估算的讲解比较少,导致学生在估算中错题较多。

[再教设计] 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多一些估算的讲解和练习。

第5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页例题及第83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2.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会用竖式计算。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谈话,引出北京申奥的话题。

2.观察北京申奥的情境图,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自己所知道的奥运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根据投票的张数提出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的,那么就让学生当即解决。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多伦多比北京少得多少票?”“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等等。

2.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点明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今天我们将重点解决“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这样的问题用减法解决。

3。教师反馈学生汇报的结果。

(二)解决问题。

1.根据“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引导学生列式估算。

学生可以进行估算解决问题,说清楚估算的过程. 2.尝试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最后组织全班集中反馈。

首先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之后把自己的做法在小组之内交流。

3。重点指导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5 6 - 2 2 3 4 交流时,如果有的学生没有用竖式计算,但计算结果正确,那么首先要给予肯定,然后鼓励学生,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吧!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提出计算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试一试(教材第83页)中的题目.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请同学们用竖式试着计算下面三道题。

94-53=      37-15=      68-62=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个别指导。

2。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重点了解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教材第83页)第1题,再交流计算的结果。

4.第2题,以游戏的形式练习,计算后交流,重点关注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5。第3题,教师读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四、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1.练一练第4题,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出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师:读题并观察情境图,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和问题?学生交流信息,提醒学生“司机和教师都要占座位”,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 2。交流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生1:42人加1名教师、1名司机一共是44人,46—44=2,还空2个空位。

生2:46—42=4,4-1—1=2,还有2个空位.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怎样用竖式来计算?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 5 6 - 2 2 3 4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将精力放在笔算方法上,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再列竖式计算。

[不足之处] 对练习形式的处理不够灵活,只是直接用了书上的练习. [再教设计] 在本课快结束时插入一些变化题型,可以一扫孩子们的疲倦,再次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第6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例题及第85页练一练第1,2,3题及自主小天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操作、计算、讨论等总结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2.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能正确计算. 3.在操作、试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 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退位减法并熟练地进行计算,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退位减法并熟练地进行计算,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笔算,掌握了竖式的写法,今天继续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来一起探索一下遇到个位不够减时该怎么计算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请一个同学读题:申办奥运,北京56票,巴黎18票,北京申奥成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算一算北京比巴黎多得多少票? 师:谁能列出算式呢? 生:56-18=。

师:该如何计算这道题呢? 2。学生打开练习本尝试解答,同时打开书看演示图,并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棒尝试摆摆。

叫一名学生在黑板进行板演,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的同时,认真地看黑板,纠正黑板上出现的问题。

3.认真思考笔算要注意什么?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  )减(  )。

4。师生一起摆小棒来帮助理解算理. 演示:56就是五捆六根小棒,去掉18根,个位上6减8不够减时怎么办?从整捆小棒中拿出一捆拆开就是十根,和外面的六根合起来是十六根,这样16根去掉8根就够减了,剩下8根,所以个位上算出来是8,十位上原来是5捆,刚才我们在算个位时拆了一捆,现在就剩下4捆了,去掉一捆是3捆,十位上算出来是3。

5.根据刚才我们一起演示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写算式,注意在算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记得点上退位点,和个位合成十几再减,记得在算十位时把退位的1减掉再算。

6。咱们共同来总结一下,退位减法的笔算应该注意:
笔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退1以后个位减是用哪个数减,最好打上退位点,防止忘记,出错。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试一试(教材第84页).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练一练(教材第85页)第1,2题,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检查学生对退位的掌握情况。

3.练一练第3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让“小兔子回家“,完成练习或出示图片连线。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四、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自主小天地(教材第85页)。

用1~9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数字组成两个两位数,再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如,21-12=9。你发现了什么? 先让学生理解“任意两个相邻的数字”的意思,再写出算式并计算,最后观察发现差的规律:都是9。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新本领?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北京比巴黎多得多少票? · 5 6 — 1 8 3 8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通过教具操作与演示,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说出计算方法,掌握写竖式的过程。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思路,介绍各自的好方法。

[不足之处] 课后从学生的作业看,有很多的地方出现错误。

[再教设计] 在今后的课堂上,不但让学生能动口、动脑,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讨出不同的思路与方法. 第7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例题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运用计算方法判断差的十位上是几的过程。

2。能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会估算差的大致结果。

3.在判断、计算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会估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大致结果。

【教学难点】
怎样估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大致结果.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谈话,引出集邮的话题。

2。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明有82张邮票,要送给红红28张等等. 学生提出问题:小明还剩多少张邮票? 3.求小明还有多少张邮票可以怎样列式? 82-28=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提出“估计一下小明大约还有多少张邮票”的问题,先讨论一下“估计”“大约”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自己估计。

不用具体算,把两位数看做整十数估算一下是几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 (1)把28看成30,82—30=52,因此是50多。

(2)82减20得62,再减8张呢,不够60张。

(3)把28看成20,82—20的结果是62,可能是60多等等。

2.提出蓝灵鼠的问题(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检验。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交流. 3。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并把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可能有:
(1)82-20=62,62-8=54 (2)10-8=2 ,72—20=52,52+2=54 …… 82—28的计算结果是54,估计是50多张更准确些.
4.提出“怎样估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

第一,把两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计算。

第二,先看个位上的数够不够减,个位上的数够减,结果是十位上的数相减的差;个位上不够减,结果等于被减数十位上的数减1,再减去减数十位上的数。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试一试(教材第86页):先判断差的十位上是几,再计算。

100—32=     47-25=      86—68= 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一说“100-32“的算法。

2。练一练(教材第86页)。

第1题,让学生读懂问题,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2题,鼓励学生多写出几个算式,然后引导学生发现100减去两位数的差的规律:差和减数个位上两个数相加正好是10或0,十位上两个数相加是9或10. 四、课堂小结 把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看谁说得最多。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估算
82-28= 82—20=62,62-8=54 10—8=2 ,72-20=52,52+2=54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对于初学估算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往往喜欢用口算的方法去代替估算,而要做到让学生产生一种估算的需要真的很困难.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关键词“接近”“大约”,从而拉开估算的帷幕。不追求一个准确的结果,而只要一个数值范围,正因为有了这层铺垫,学生对估算由模糊的认识到乐意的接受。

[不足之处] 部分学困生对估算的理解还是有些困难。

[再教设计] 估算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数学教师,只有更加深刻地去感受、去领悟估算在生活工作中的价值,才能自觉地在教学当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有关估算的方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这种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第8课时 两位数减法计算的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页例题及第88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自己的方法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过程。

2。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能用自己的方法口算. 3.积极参与交流算法的活动,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大客车和中巴车载客问题。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学生汇报.大客车准乘42人,中巴车准乘27人。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仔细观察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板书算式:42—27,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

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再减。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完成教材第87页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教材第88页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法计算的复习 42—27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再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不足之处] 学生使用竖式计算较多,对于其他计算方法还不够熟练。

[再教设计] 多引导学生使用更多的方法计算两位数的减法。

第9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例题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发现信息、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运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有用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选择有用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材第89页内容。

师: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2.教师说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教师板书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坐小火车和坐过山车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指导学生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的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需要知道坐小火车和坐过山车的人数。

师放手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列式呢? 师:由两个部分求总数是要用加法来计算的。

生:24+46=70(人)。

2.坐过山车的比坐小火车的多多少人? 师:怎样列式呢? 生:46-24=22(人)。

师:注意求一个数比另一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什么法啊? 生:减法. 师:下面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提出三个问题,并解答。

师: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89页). 你知道爷爷、奶奶的年龄吗?根据家庭成员的年龄提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课前了解家中长辈的年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家人的年龄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 1。坐小火车和坐过山车的一共有多少人? 24+46=70(人) 2。坐过山车的比坐小火车的多多少人? 46-24=22(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安排了在游乐园玩的场景,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了解到的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不足之处] 有一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不会从图中观察和查找有用的信息。

[再教设计] 多关注不爱表现的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与其他同学交流问题. 第8单元 探索乐园 第1课时 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93页例题及第94页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观察、发现、交流事物中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并运用语言描述事物中的规律,能解决有关简单规律的问题。

3。积极参加观察交流活动,体会有规律的事物在现实 生活中的广泛性。

【教学重点】
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教学难点】
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教材第92页内容。

师: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从图片上能看出这家超市刚刚开业,超市门口布置得多漂亮,大家看图观察一下,看看布置了什么东西呢? 学生根据图回答。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看图观察规律,提问:“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这些东西在排列上有没有什么规律?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找得全、找得准。老师将评出优胜小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解释规律就是图形或颜色是重复出现的。引导学生汇报:学生独立观察、发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和表达. 3.通过找出以上规律,让同学们想想规律是什么意思,从哪些方面找规律(图形、颜色的重复出现),可以把不重复出现的化为一组,有助于我们发现规律(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 (1)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颜色粉、黄、蓝重复出现)。

(2)彩带也是有规律排列的(颜色花纹重复出现)。

(3)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是按圆的、长的、圆的、长的的顺序排列的。

(4)学生还可能说出花篮里的花的颜色、花盆里的花的颜色、花盆的颜色等是有规律排列的. 4。找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例题,让学生找出3道题中物品排列的规律,小组内交流、讨论。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练一练(教材第94页). 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每组物品的规律,再动手画,对画得漂亮的同学给予表扬。

第2题,先让学生观察,找出每组图的排列规律,然后在教材上涂色。

第3题,找数字的排列规律。如果学生发现规律有困难,那么教师给予指导。

第4题,是一个创造性练习,鼓励学生自己确定规律,并涂色.交流时,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不同规律的机会。

四、课堂小结 找规律,鼓励学生用善于发现的双眼寻找生活中的美。同桌互相说一说今天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排列规律 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以超市开业的情境图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情境图的直接体验,体现出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习的愿望。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自己确定规律涂颜色的问题中涂的颜色太多,而没有形成规律. [再教设计] 在这部分内容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

第2课时 找数字之间的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页例题及第96页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发现图形中隐含的运算规律、找填数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图形中各数以及填数的计算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3。积极参加数学探索活动,获得愉快的体验和初步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找规律,按规律填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知 1。按要求数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数数,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怎么数? 师: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30,怎么数? 师:五个五个地数,从5数到50,怎么数? 师:十个十个地数,从10数到100,怎么数? 2。在括号里填数。

师:大家想一想,括号里应该填什么呢? 1,3,5,(  ),(  ),(  )
3,6,9,(  ),(  ),(  ) 师:为什么这么填呢,有什么规律?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图。

仔细观察教材上找规律第(1)题图,你会有什么发现?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观察得仔细? 2。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三个数字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3。师:三个数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第一个图上20+30=50,第二个图上40+35=75,第三个图上60+30=90. 4。师:很好,看来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就是说每个图最上面的数字加左下的数字等于右下的数字。

5.师:你知道最后一个图填什么吗? 生:60,因为45+15=60。

6。师:大家看看第二道题,自己试着做一做,找找规律。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最后一个图的问号,该填什么呢? 生:60,因为左右边框内的数字之和等于中间的数字,10+60=70。

7.师:你们完成得很好!前面我们学的是根据数字找规律,如果给出规律,让填数字,又会怎样呢?下面我们看这样一道题目(师出示教材第95页,按要求填数第(1)题)。

师:这是一个三角形,且每条边上都有3个数字,要使每条边上的三个数相加都等于30,那么空着的圈内应填多少,大家想想?(学生思考) 生:要从有两个数的边开始推算,这样每条边都有两个数已知,求第三个数就容易了。

生:用12+8=20,30-20=10,然后算10+7=17,30—17=13;
12+7=19,30—19=11。

8。师:真聪明!那么看第(2)题,要求使横、竖三个数相加都等于54,该如何填空呢?讨论一下。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横、竖三个数相加都等于54,中间的为22,54—22=32,只要横、竖两个圈里填的数相加分别等于32就可以啦! 9.师:回答的非常好.今天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只要善于动脑筋,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就很简单了。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教材第96页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交流时,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第2题,按要求填数的基本练习.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3题,教师给学生充分时间思考,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此题有难度,可以留作业,课下思考)
四、课堂小结 通过给出的规律,按数字之间的关系,填出正确的数字。你学会了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找数字之间的规律 1,3,5,(  ),(  ),(  )
3,6,9,(  ),(  ),(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内容通过观察、猜想、推理等发现数字中隐含的规律,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内容是个难点,部分学生理解出现困难。

[再教设计] 多设计一些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总复习 第1课时 数与代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第4单元认识人民币、第5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以及第7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认、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结合具体物品,感受100以内数表示的量;会用“<”“=““〉”等符号和词语来描述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运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发现规律、猜数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中的购物等活动,学习元、角、分的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体会加法的意义,知道加减 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口算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 5.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会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

6.经历尝试、探索和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使每个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100以内的数,运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学难点】
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会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做出本册书中有关数与代数的思维导图,本节课交流展示。

2.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交流汇报,全班同学补充,直至完善数与代数的内容。

3。教师适时板书: 4.教师及时总结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做好复习工作. 二、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在○里填上“>”“〈”或“=“。

(1)89○98      (2)72—8○60     (3)53○39+9 (4)87-25○87-20 (5)60+9○59+9 (6)88—80○88-8 (7)1元○100分 (8)4角8分○50分 (9)1角1分○9分 2。填空。

(1)78里面有(  )个一和(  )个十。

(2)92十位上的数是(   ),表示(  )个十,个位上的数是(  ),表示(  )个(  ). (3)比(  )多1,比69少11的数是(  )。

(4)最大的两位数是(  ),最大的一位数是(  ),最大的两位数比最小的两位数多(  )。

(5)和79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3.解决问题。

(1)在收废电池的活动中,丽丽收了35节,明明收了20节,婷婷收了16节.他们3人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2)秦老师昨天买了4串香蕉,每串有5根,秦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根香蕉?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有没有新的收获呢?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 数第3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1.用不同的方法数数2.100以内数的组成3.100以内数的读、写法4.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第4单元 认识人民币第5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2.整十数加减两位数3.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4.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5.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第7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2.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退位)3.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估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开复习,学生们非常喜欢,并积极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学生做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已经复习了一遍知识,课堂上孩子们互相交流补充,又进行了一遍复习,更加深了印象。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再教设计] 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2课时 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单元位置、第6单元认识图形(二)。

【教学目标】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图形;会用它们拼图;
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类;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感受位置、简单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图形。

【教学难点】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图形进行比较和排列。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课前要求学生做出本册书中有关图形与几何的思维导图,分别是教材第一单元位置、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本节课交流展示。

2。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交流汇报,全班同学补充,直至完善图形与几何的内容。

3.教师适时板书:
图形与几何第1单元 位置1.左右2.前后3.上下第6单元 认识图形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2.认识三角形和圆3.折、剪、拼 4。教师及时总结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做好复习工作。

5.教师需要强调,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思维导图的方法,本节课要注重观察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需要多多鼓励学生们的方法. 二、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数一数,填一填。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有(  )个
2.下图一共有(  )个小正方体。

3。看图填“前““后”。

在的(   )面,在的(   )面. 在的(   )面,在的(   )面。

4。填数字。

(1)一共有 (   )种水果. (2)从左数在第 (   )个;
从右数在第 (   )个。

(3)前面有(   )个水果,后面有(   )个水果.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有没有新的收获呢?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四、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第1单元 位置1.左右2.前后3.上下第6单元 认识图形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2.认识三角形和圆3.折、剪、拼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思维导图的学习,学生们的积极性仍然高涨,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足之处] 由于大家沉浸在展示自己的作品中,导致练习的时间减少。

[再教设计] 合理把握时间,有讲有练。

第3课时 综合实践与应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2单元认识钟表、第8单元探索乐园。

【教学目标】 1。会看整时,知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2。知道“大约几时”的含义,能根据钟面上分针的位置判断并描述大约几时. 3。会看半时,知道半时分针指着6. 4。能发现并运用语言描述事物中的规律,能解决有关简单规律的问题. 5。积极参加数学探索活动,获得愉快的体验和初步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了”和“大约几时”等,认识钟表上如何表示半时。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教学难点】
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了”和“大约几时”等,认识钟表上如何表示半时。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课前要求学生做出本册书中有关综合实践与应用的思维导图,分别是教材第二单元认识钟表、第八单元探索乐园,本节课交流展示。

2。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交流汇报,全班同学补充,直至完善综合实践与应用的内容. 3。教师适时板书:
综合实践与应用第2单元 认识钟表1.认识整时2.大约几时3.认识半时第8单元 探索乐园1.图形的排列规律2.找数字之间的规律 4。教师及时总结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做好复习工作。

5.教师需要强调,已经学习了思维导图的方法,本节课要重视学困生的问题,重点关注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鼓励。

二、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钟面上的又细又长的针叫(  )针,又短又粗的针叫(  )针。

2。时针走一圈是(  )小时,分针走一圈是(  )小时,时针走一格是(  )小时。

3.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    ), 也就是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

4.下面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

5.自己涂出有规律的颜色。

★ ★ ☆ ★ ★ ☆ ☆ ☆ ☆ ☆ ☆ ☆ ◇◇◆◇◇◆◇◇◆◇◇◇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有没有新的收获呢?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板书设计】 综合实践与应用 综合实践与应用第2单元 认识钟表1.认识整时2.大约几时3.认识半时第8单元 探索乐园1.图形的排列规律2.找数字之间的规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经过三节课的练习,学生们的思维导图制作进步非常大,内容也更丰富。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12:30和6时整还是有些分不清。

[再教设计] 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困生,帮助学困生更好地融入到复习中来。

推荐内容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