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回族著名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之后,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梁君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梁君璧个性鲜明,性格刚强,书中说:璧儿还比母亲更胜一筹,天资聪颖,长于心计,家里的内外开支,都比母亲还有数。虽不识字,却全凭心算,安排得井井有条。刚刚十二三岁,就顶替了母亲大半,几乎梁亦清小小的“账房”。梁冰玉却叫她“管家婆”。我个人认为她是一个能干、做事果断、刚强,但眼里不揉沙子的人。
在小说中,她与妹妹梁君玉的矛盾最突出。首先梁君璧是韩子奇的妻子,由于战争爆发,韩子奇不得不带着他用半生心血收藏的珍贵玉器,随着沙蒙。亨特远渡重洋去了英国,受到感情挫折的梁君玉执意随韩子奇前往。没想到,因为战争他们在英国一住就是十年,十年两茫茫,他们与中国的亲人完全失去了联系。一再受感情折磨的梁冰玉却与相依为命的韩子奇产生了感情,并生下了女儿韩新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韩子奇在与梁君璧取得联系后,他们又不顾一切的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北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博雅宅”。他们没有想到梁君璧无法忍受这母女俩,韩子奇又不肯为了感情抛下爱子韩天星,绝望的梁冰玉留下韩新月后,独自回到英国。从此,这姐妹俩反目为仇,失去一切联系。表面看起来,梁君璧胜利了,可是从这一天起,韩子奇和梁君璧之间的夫妻感情也已名存实亡。从情感方面来说,梁君璧是失败的。
梁君璧是个独断专行且不懂感情的的女人。从儿子天星的婚姻来能看出这一点。天星与同厂的女工小容子感情很深,但梁君璧看不起小容子的出身,设计让小容子离开了天星,并暗中撮合天星与新月的同学陈淑彦结婚,而天星一切都被蒙在鼓里,使得天星在厂里抬不起头来。梁君璧亲手毁了儿子的感情,毁了他的名声,但她是最爱天星的,她想儿子设计人生,儿子不理解她,甚至恨她,因为她不懂感情。
其实梁君璧又是最大的受害者,她留住了韩子奇,但他失去了韩子奇的心。她把对韩子奇和梁冰玉的恨转嫁给了可怜的新月,其实当新月年纪轻轻撒手人寰时,她何尝不痛苦。
梁君璧虽然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却没有去珍惜她,也许内心的痛苦太多太多……
寒假在家看过《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记得当时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我,我躲在床上偷偷地用一个晚上就看完了整本书,很清楚地记得当时还因为开夜车看书给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顿。可能是当时看得太快有些囫囵吞枣吧,《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书中的基调有些压抑伤感,但情节却引人入胜,你总想着看完它。《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也成了我的一个读书情结,每当有人提起它时总想再细细地看一遍。这次去图书馆借书时看到有《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第一个就把它放进了怀里。回宿舍在周六的午后捧着书痴痴地看了起来。
虽然我是一个回民,但是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我只知道作为回族人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次看时因为有了大体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较快。作者给全书设置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穆斯林的家族中。伊斯兰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对我们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所以这也成为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描写细致的宗教场面,了解了有关穆斯林的许多风俗。作者本人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但在书中她并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十年动乱前到十年动乱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
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
我听到一声深深的叹息,来自九天之上。来自九泉之下,来自天地之间,其实只来自于书中,几乎一口气读完《穆斯林的敬礼》的我,在掩上最后一页的时候,心中的复杂情感,说不清,道不明,只隐约感到一丝悲凉。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在这本书中,我似乎明白了那么一点。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远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深情回望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提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整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整本书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荡气回肠。
读完这本书,我只能用“震撼”两个字形容自己的感触,也就难怪冰心称“这是一本奇书”,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难释手,书中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以及他们的下一辈韩新月,楚雁潮的爱情悲剧、牵扯着我的情思、不忍、同情,到最后却只能悲叹。我钦佩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敢爱敢恨,追求自由,我喜欢他们的坦荡与执著,欣赏他们的才华,感叹他们的不幸。这样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梁君璧?还是梁冰玉?还是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许谁也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幸与不幸,毕竟时代是无法改变的。
记得刘白羽先生这样评价梁君璧:“也许因为我是北京人,我生长在曾经富极一时而终又凄凉零落的大家庭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使我懂得梁君璧,她表面上显露着压人的威势,其实内心隐藏着一腔悲痛。”也许时代不同,也许是我们看问题的深度不同,也许是他有一般这样的经历,而我只是一个听故事的人,所以我是探不到梁君璧的那一腔悲痛的,我觉得她对梁冰玉的爱极恨极,很是不应该地用在了无辜的韩新月身上,拆散了她与朾雁潮这对苦命的情人,也断送了她本就不长的生命。我无法理解梁君璧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韩新月感到着凉。
从书中,再折射到现在,又会有多少这样以悲剧收场的爱情呢?还有多少人这追求灵魂自由的呢?
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倾听,用心去审视,我眼中的《穆斯林的敬礼》,是一个家庭不幸的命运,一个时代悲剧的收场。
大学时就看过一遍《穆斯林的葬礼》,暑假中我又拿出当年买的书重新感受了一次主人公们的悲欢离合,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爱情悲剧,心里还是很难平静下来。
作者对此书结构的安排也别具特色,作者在这一章写当今,而后一章又开始着重写过去。就如此的一环扣一环的。这样的一种构思方式首先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使我开始对小说写作的一些结构、布局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作者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以景寸情,情景交融,以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主人翁的思想情感,称托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从这本书的书名即可分析出结局蕴含着悲的意味。新月渴望母爱,打从记事起,她就没有享受过,幸好有一个疼爱她的姑妈,才让她隐约感受着母爱。照片上的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而现实生活中的母亲是那样的冷若冰霜,她多么渴望母亲能给她一丁点的爱,甚至是理解跟肯定。但事实确恰恰相反,“母亲”反对她上大学,反对她跟不是回族的人谈恋爱,甚至在她病危之即,还去刺激她。处处表现自己是为了维护自家的名誉跟对穆斯林的虔诚,但这一切让新月发出“她是我的亲妈吗?”的感慨,这是她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
她哭着问她的父亲,韩子奇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拿出了一封信,一封新月的亲生母亲写给新月的信。“新月,我亲爱的女儿:你还在梦中,妈妈却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来后会怎样哭叫着寻找妈妈……妈妈走了,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的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
看到这里,我也为之动容了,不知不觉也已泪流满面,书中的主人公更是泣不成声,新月想向母亲倾诉这十几年对她的思念跟内心的苦闷,但由于体力不支,顿时呼吸急促,不省人事。
拥有生命,便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乐趣。与书中的主人翁相比,我们不都很幸福吗?最起码我们拥有着宝贵的生命,这便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还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还苦恼吗?还为一些不如意的事而烦恼吗?珍爱我们的生命,树立我们的信心,相信没有过不了的砍,没有成材不了的人。
假期,学校布置了读书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平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习。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通过假期静心读书使我受益不浅,并体会到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503090
读一本书,改变一个人。
今天终于把《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看完了,我怀着极其复杂难以捉摸的情绪,开始写这篇读后感。
从学校里接到涛哥阅读任务的时候,我并未在意,单纯这个题目也未深究,等到读到一半的时候,哦!才感觉到了葬礼-死亡的气息。主人公新月那甜美的笑容和脱俗的气质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我就想如果我会画画该有多好,把她那种超凡的微笑画出来,可是我又不忍,无奈,任何画笔都难以描摹新月那种美,还有那淡淡地忧郁。
一代人,一家人,一个时代,两个民族。
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天星,韩新月,这个穆斯林家庭;奇珍斋,“博雅”宅,燕大校园,这几个地方是主人公魂牵梦绕割舍不断的根基。哦,对了,还有楚雁潮,这个谈吐儒雅,细心热烈的年轻助教。
一个人的生命难道如此脆弱吗?为什么灾难要一次又一次降临在这个纯洁美丽的十八岁女孩身上?为什么要让亲人离散,白发人送黑发人?韩子奇悲伤,韩太太悲伤,楚老师悲伤,悲伤的不应该仅仅是他们,还有那个时代!
白手起家的小奇子,为了报恩,与师傅之女梁君璧结合,共同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家。但是,什么是爱情一直在韩子奇的心中打了一个问号。他只知道报恩报怨,从未体会过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直到梁冰玉病重时的那一刻,当两双手相握,两颗心紧贴时,已到中年的已经有了妻室子嗣的韩子奇和正在青春热血的梁冰玉相爱了,这是一次不畏世俗的相爱,并且新月诞生,成为他们爱情的结晶,也是他们爱情的牺牲品!
可怜的新月两岁便离开了生母,可爱的新月无忧无虑地成长,成长为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爸爸眼中的掌上明珠,得到了好姐妹陈淑彦所认为的“幸福”。要强的她没有填写第二志愿,直接考入了燕大,当然,也是她的“小姨”曾经就读的学校。她在二十七斋有了好姐妹,她在备斋有了亲爱的老师,爸爸是国家干部,哥哥是工厂工人,虽然不是非常富裕,但是在别人眼中也是相当perfect了。
而最perfect的新月却是一个最最最弱势的人,把光辉集中在一个最柔弱最容易摧毁的人身上,可能也是一种手段吧!她清纯可爱,我看来是那种不施粉黛便能使周围的人神清气爽的女孩儿,楚老师谈吐文雅,而又积极上进,他表面的文静衬托的是内心的刚强与炽热,他热爱诗人拜伦,尊敬导师重视执教,又不放弃自己额外的翻译梦想。
鲁迅的《铸剑》开始翻译的时候,新月刚跨入燕大,是何等的活泼可爱健康,而当故事新编中最后一篇《起死》结束的时候,新月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早早的告别了这个世界,这个令她留恋又使她心生畏惧的世界,走时带着生母不曾见面的遗憾和对爱情的希望。
《葬礼》中有两处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描写,父亲韩子奇在临终时是半信半疑地念着“清真言”去世的;而女儿新月在临终时则义无返顾地呼唤着她所爱的老师“楚燕潮”的名字去世。
这两幕不起眼的伏笔其实是在暗示作者要表达的意图:穆斯林的上一代还在受着伊斯兰——这道宗教枷锁的控制,虽说半信半疑,但是无法完全摆脱。而穆斯林的新一代则已经大胆地冲破这道束缚美好爱情的枷锁——伊斯兰,将其彻底抛弃。
两幕临终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要表达的正是被她称为穆斯林的回回民族,在前进中的巨大的变革,回回民族要想发展,要想享受现代文明的主张如爱情之上等等,作者看来必须抛弃伊斯兰的枷锁。而伊斯兰又是回回祖祖辈辈守望着的信仰,在抛弃时必然产生强烈的镇痛。回回民族在这场抛弃与守望互相冲突的镇痛中获得新生。新月死了,可是在作者的笔下,新月是为了改变回回民族陈腐的现状而死的,她是回回民族变革发展的最前卫的烈士——用生命换取美好的爱情。作者在暗示回回民族要改变现状
,像其他民族一样文明先进,不受宗教的束缚,必须要经过牺牲,像火凤凰一样的死去,然后获得新的生命。
这是作者的理想,她爱自己的这个民族,但她的爱法与回族的穆斯林不同。她不认为回族的发展壮大在于恢复回族人对于伊斯兰的信仰,相反,她认为回族不像汉族等人那样享受美好的爱情与所谓文明的生活,障碍正是伊斯兰。因此这个民族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抛弃伊斯兰的枷锁。
韩子奇(代表回族的第一代革命者),没有完全的抛弃伊斯兰传统,但是他的伊斯兰传统已经有了动摇。
韩新月(代表着回族的新一代革命者),已经完全地抛弃了伊斯兰传统,义无返顾地走向她的理想。这正是作者的希望——新一代的回族正在抛弃伊斯兰教的束缚,回回民族的希望正在前方。
#564771
在这大量文字的背后,让我碰撞到了生命的美丽!着实让我触动的一个人——卢医生,可畏更可亲可敬!像母亲一样呵护着脆弱而坚强的韩新月。以下是她对韩新月所讲的一段关于莪菲莉亚的话:“我觉得这个莪菲莉亚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你看,她那么爱哈姆雷特,却连表达的勇气都没有,只会说,‘嗯,殿下’,面对宫廷里的阴谋和哈姆雷特的悲剧,她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委曲求全,这完全不符合我的性格!尤其令人遗憾的是,莎翁对她的结局无计可施,就让她疯,让她死,这也是令我不能接受的!她死的倒是很别致,漂在明镜似的水上,头戴奇异的花环:毛茛,荨麻,雏菊,长颈兰,轻轻唱着古老的歌……是的,很有诗意,很美,可是,这美还有什么意思呢?我不能欣赏这病态的美,死亡的美,我要看到的是健康的人生,那才是真正的美,生命的美!”这样激动人心的鼓舞韩新月的一番话,居然出自一位天天面临生死早看似已近乎麻木的五十旬的女医生之口,她对美的定义是那么不容置喙,她是那样的坚定心中的理想,坚定着对生命的美的定义!
正所谓“朝如青丝暮成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总是附加在生命上,无从抗拒也无从躲避,可当这种自然规律落在这样一个清新可人、聪慧热情和温柔善良的纯真少女身上的时候,我是那样的难以接受。她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对绚烂生命的渴望,然而,命运之神并没有被她的纯真和热情所打动,依然无情地带她走进了穆斯林的葬礼!同时令我潸然泪下的就是这段唯美而刻骨的爱情——楚雁潮和韩新月。他们相遇在北大,他们是师生关系,但是相同的热爱与梦想让他们越走越近。可是梦想还没开始启航,就要戛然而止。风湿性心脏病即将将她如花一样的生命送到了穆斯林的终点,楚雁潮的隐隐的爱被病魔催生并迸射出惊人的火花,他无法面对失去她的痛苦。于是他在病榻前终于向她表白。对于一个十九岁的少女而言,爱情究竟为何物?他也许并不完全明了,但是他能清晰的感受到那股来自心底最真切的呼唤,似乎早已注定了一切。我想,能相爱也是美丽的,不论结果怎样,真的,能相爱,就是美丽的……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飘渺……
我叹息着韩新月的悲苦,感悟着生命的真谛——生命因得到珍爱而美丽!和她比起来我们的幸福何止一点点,我们还拥有着生命,有亲人朋友的爱,有阳光暖暖地照着、微风徐徐地吹着,难道这些还不够吗?这本书给了我大大的启发和鼓舞,它教我想要咀嚼出生命的意义,就要把握当下的每一天,善待生活、关爱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论是你的人生之旅正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还是你现在的人生之路正充满荆棘,都请学会潇洒、学会珍惜吧,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会离开,一如也无法预知自己的到来。我们能做的,唯有珍惜和体验,用我们充盈的肌肤和鲜活的生命,去感知自认为美好的一切,微风、晨光、暖阳、猫咪柔软的毛绒、爱人温暖的手心……然后,在生命的年轮上,去实现花之绽放的美丽!
很早以前听过这本书,不知道里面的故事,甚至不知道是中国作品,却对它的名字产生了兴趣,迫切地想读一读。
在图书馆借了本,拿到手的感觉是,够厚,够破,有的人不喜欢读旧书,我倒还好,觉得图书馆的书越旧证明越多人读过,越是好书,如果借到不好的书,往往翻几页就还了,书是新的,当然这只是个人理解。
刚开始看的时候,除了新月的报考,其他的地方感受的是挺平和的,包括梁亦清一家清贫却安静的日子,然而,事情开始有了各种转折,有了冲突,有了悬念,看到最后,是满心的揪心,看到一半的时候实在忍不了了,先百度了故事梗概,可是真正看到那一章一节的时候,心里还是堵得慌。其实就是一个悲剧,或者说是一个个的悲剧组成了这个冗长的故事,三段夭折了的爱情:玉儿和韩子奇,天星和小容子,新月和楚雁潮,每一段都有让人唏嘘的地方,说到底是璧儿的霸道,她不容许她们每一对在一起,她总有自己的理由。
这个女人小的时候是可爱的,有灵气的,可是越长大越变成了一个跋扈的女人,她的无知是那个年代赋予的,她没有读过书,没有玉儿那样开放的前沿的思想,可以把人生都上升到精神层面,她只是个普通妇人,算计着她的小日子,不关心政治,只关心丈夫孩子,有她自己的执着和计较。
可是无论如何,我还是理解不了玉儿的,我理解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所造成的错乱,可是我认为,不管是怎样的爱情,都应以不伤害另外一个家庭为底线的,否则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是自私的代价。作为妹妹,她抢了姐姐的丈夫;作为母亲,她的离开以及留下的那封信最后断送了女儿的性命,缺席的那么多年的母爱,不是白发苍苍在新月生日拎块蛋糕就能弥补的,别说苦衷,所谓苦衷都是拿来在傻眼了时叙述的借口。
整个一个大悲剧,唯一让人暖暖的是那个甚至有点木讷的天星,他不管上一代到底是神马情况,只是心疼妹妹,每次看他疼新月的时候,都想拥有这样一个哥哥。
新月是幸福的,在最风华正茂的时候离开了,可她拥有那么疼她的天星,那么爱她的楚雁潮。若干年后,她爱的男人还会在她生日的时候去她的墓前拉她喜欢的小提琴曲子,对一个女人而言,这已足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