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写本课的“醋、燃”等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情感与价值 了解老北京的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的课件. 2。歌曲《恭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2)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体认读。
(3)对于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或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含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
独出心裁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悬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听乐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等,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象,来体会老北京处处悬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再读写腊八的部分,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出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四、总结全文 除夕是热闹的,家家灯火通宵,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老北京的春节的热闹和美丽。
教师小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个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中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关于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我注意语言的过渡,及时的评价,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学生大胆交流,在对话中不断感悟,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攻破教学重难点。
[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儿,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更好地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但还没有学会整理资料,不知道怎样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2 腊 八 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写“腊、粥”等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
3。情感与价值 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每组每人在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或感恩这大自然的馈赠,勾勒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黏黏的腊八粥包裹着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腊八粥》。
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
粥 咽 稠 熬 缸 脏 2。思考课文: 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能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标清段落)指名回答. 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板书:煮腊八粥-盼-想—猜-看—吃腊八粥)
三、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1自然段: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是煮粥的基本原料,“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是腊八粥煮在锅里的状态,为下文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腊八粥和想腊八粥这两段情节。
(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第二句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似的沸腾着”,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脏六腑。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做小结。
四、作业设计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深入感悟课文,理解重点句式 1。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腊八粥》这篇课文,请一位同学说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2。分角色朗读第2~13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进进出出” 说明了什么?“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出八儿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吗?如:馋涎欲滴、垂涎三尺。(板书:迫不及待)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中的“那”字应如何理解? 过渡: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些谎,多么天真可爱又有那么一点儿狡黠呀,颇有童趣,让人不禁捧腹大笑。毕竟他还小呀,从哪里能看出来呢? “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思考:为了能吃上香甜诱人的腊八粥,八儿开始计划怎样分粥?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 过渡: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碗,而“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因为“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说明八儿想吃粥的想法极其强烈。那么从八儿与妈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描写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有怎样的感受? 为了能多吃上几碗粥,八儿设定吃粥计划,并与妈妈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得到妈妈的同意后,八儿“得寸进尺”,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体贴、孝顺的孩子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感受到了八儿对家人的爱和妈妈对八儿的爱,充满浓浓的亲情和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3.在漫长的等待中,在听到无休止的“叹气”中,在看到“淡淡烟气”时,八儿变得更加焦急,“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那么八儿猜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儿、枣子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文章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它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
突出腊八粥在八儿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
4.过渡:“画饼焉能充饥”,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总结: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结果是:妈妈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盼望已久的腊八粥终于解馋了!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真可谓“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北齐·魏收《腊节》)。
二、续读赏析,体验感悟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显然,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而“人性”则是其文学理想的核心。
(分析吃腊八粥的场面)
三、拓展升华,课堂总结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生于荒僻神秘的湖南凤凰,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 西世界”,完成一系列小说《边城》《长河》等。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有中国“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
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甚至是“大哥”,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亲情是什么呢?或许是狂风暴雨下的避风港,或许是日晒雨淋下的小草棚,也或许只是一碗腊八粥,吃时觉得有些过于甜腻,回忆起来却已甜入心扉。
四、课堂总结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五、布置作业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充满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尝,将这浓浓的腊八情意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异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为了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作为本课的线索,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和“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现了八儿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异”.同学们轻松地感受到一个孩子的天真、嘴馋,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不足之处] 我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通过文字表达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也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地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孩子们体会得也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入,文本剖析得不够精当,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2)理解“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乡之情。
3.情感与价值 在品读第二首古诗的同时,体会女主人公因爱情受阻而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以及写传统习俗的古诗。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1~2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
二、整体感知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读诗句,明诗意。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感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京城,自然也吹入皇城里。皇城里的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间接写风的。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分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人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皇宫)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两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两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全诗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两句写白昼,三、四两句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呢?)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些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来赏析一首有关爱情的诗歌,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迢迢牵牛星》。
二、解题以及介绍文学常识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古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古诗十九首》(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十九首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说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背景介绍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
四、朗读 1.听录音,纠字音. 迢(tiáo) 擢(zhuó) 杼(zhù) 纤(xiān) 札(zhá) 脉脉(mò mò)
2.集体朗读。
尽可能地把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情感读出来并注意节奏。
五、文本感悟 1。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探讨:请从诗歌的语言、手法以及情感三个角度中的任一角度赏析诗歌。
问题设计:为什么用“迢迢“来形容牵牛星? 问题设计:“河汉女”即为织女星,那为什么诗中不写“皎皎织女星“而要写为“皎皎河汉女”呢? 问题设计:“札札弄机杼”中,哪个字运用得好?为什么? 手法角度:
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织女思念牛郎的悲切。—-泣涕零如雨 问题设计:“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诗人用“迢迢”修饰牵牛星,用“皎皎”修饰织女星,那是否代表牵牛星不明亮,织女星不遥远呢? 2。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非常熟悉,那么这个故事引入我们教材中,有何目的和意义呢?(主题探究)
借写牛郎织女因遭王母娘娘阻隔不能相见的故事来写现实中因当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很多恩爱夫妻隔绝分离。借写天上的神话,表达人间的悲情,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联系背景)
六、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圆月。)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 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我们今天这节课如果能够把《十五夜望月》这首短小的诗真正读懂,读通,那就是同学们的成功了。
2.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二、初读诗歌,明确体裁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先来帮大家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古诗。)从文体上来看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七言绝句。) 三、跟读诗歌,初步把握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响亮,而且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已经迈出了读懂诗歌的第一步。诵读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围,有的需要浅吟低诵,有的需要放声朗诵。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遍本诗的朗诵,初步了解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生听读)
师:下面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读这首诗。(生跟读) 师: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诗歌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的内容。(描写了诗人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望月时看到的院中景象;
抒发了诗人怀人的思绪。) 四、发挥想象,欣赏景色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字面疏通:庭院中的地面白色一片,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沾湿了绽开的桂花。
2。师:要真这样干巴巴地解释可真是把这首诗给糟蹋了,大家都不愿意吧?请充分地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最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来为我们描绘诗人想要描绘的景象。(150~200字左右,写在练习纸上。)
五、知人论世,体味情感 身处这样寂静清冷的庭院中,诗人生发出怀人的思绪来.怀人的思绪是怎样的?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后两句诗。
诗人和朋友一起来到院中赏月。有些版本的诗题下有注云“时会琴客”,说明在中秋佳节,诗人是和良友相聚的.中秋之夜的重点还在于举头赏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个时刻,全天下的人应该都在遥望着天空中的那一轮明月,只是,人与人、家与家之间望月的情形又各不相同。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哪些不同的场景呢? 六、课堂小结 1.对于景物的把握需要我们充分、合理地发挥想象,丰富诗歌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揣摩诗歌的情感。
2。要有意识地去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旨。
3。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在朗诵中加深情感体验.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写出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 飞花 东风 柳斜 白昼 日暮 蜡烛 轻烟 侯家 夜晚 迢迢牵牛星 离愁别绪天上牛郎织女王母娘娘阻隔地上人间男女社会背景影响 十五夜望月 王建 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 安静 孤独寂寞 熟睡的鸦雀 伤感 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 凄清 思亲念家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把握课型特点,自主解读诗意。体验和感悟诗情的基础是对诗意的准确理解。“诗词诵读“课型特点是以诵读为主,提倡在诵读中领悟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文后注释,在自主感悟和同学的讨论中去整体感受诗意,不做一对一的直译,在字词的理解上不“锱铢必较“。
2。遵循年级特点,合作鉴赏诗文。高年级的诗词诵读教学,教师不应该止步于引导学生对诗情的体验和感悟,还要适当地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本课的鉴赏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情的多元解读。对《寒食》一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首摹景诗,选景典型,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既然诗的主题没有定论,教者在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给学生.只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即可。
[不足之处] 我不喜欢学生记住教参的诗句理解答案,也不喜欢学生借助手上的资料书去读背标准正确的诗句理解答案,因而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总是答案不客观,有时考试时也理解得不彻底,看来今后需要在古诗教学上灵活对待。
4 藏 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真朗读课文,理解“咆哮、吞噬、开山鼻祖、优哉游哉”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章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3.情感与价值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点与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方式查找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
藏戏和藏戏面具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它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
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二、初读课文,了解生字词 1。齐读课文,画出你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板书。
脱缰 咆哮 吞噬 琼结 开山鼻祖 青面獠牙 优哉游哉 藏(zàng cáng) 哄(hōng hǒng hòng) 教师简单解释生字词.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课文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前3个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
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自由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第8自然段到最后,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第8~14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第15、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
第17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第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代代师传身授下去。)
2.自由读第8~14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都象征了什么。
4.自由读第15、16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前后呼应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第8~14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生读:第15、16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第17自然段。
四、比较《北京的春节》与《藏戏》在写法上的异同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
从内容上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 术特色. 从表达顺序上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顺序。
从表达方法上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从语言风格上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设计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藏戏戴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三五天没结束传奇来历:为民造福、开创藏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我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深受感染,纷纷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藏戏的材料。接着学生便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质疑,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简单的问题随时解决掉。再赏析文章,读一读课文,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谈的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足之处] 整个课堂被浓浓的藏戏包围。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 (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 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节日风俗.老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会儿选一位代表起来发言. 四、写家乡风俗 同学们说得很好,有的同学选取了独特的最具家乡代表性的风俗,有的同学介绍了家乡风俗的来历,有的同学给我们描绘了参加节日活动时的具体情景,讲得都很生动细腻.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来写一写我们家乡的风俗.老师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写一个片段. 同学们写得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说风俗,谈家乡,绕不开一个“情“字。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
五、知识拓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课下同学们还可以到网上查找其他地区的风俗,拓展自己的视野。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了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通过这种风俗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 七、作业设计 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作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 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
三、修改习作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和编排顺序。
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
五、习作欣赏 老北京的春节风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时便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风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蒜开始,就有了“年味儿”。民谣讲:“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 庙宇用黄纸等.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庭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上“全院生辉”等春条。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夜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肉、羊肉、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
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意味着早立子…… 老北京的春节风俗真有趣! 六、作业设计 再次修改《家乡的风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家乡春节的有关风俗习惯,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春节风俗的对比,了解家乡春节的独特民风民俗,同桌之间展开讨论,共同回忆交流。接着观赏春节晚会有关表演视频,加强回忆的同时也再一次感受春节热闹欢快的气氛,为本次习作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交流写作方法,首先回顾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一课的写作方法,独立思考详略如何得当,并可简单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同桌交流准备详写部分的内容。
[不足之处] 整个课堂被浓浓的节日气氛包围。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这节课上完,不足之处还是不少的.例如在幻灯片的切换上,耽误了时间。又对学生汇报的内容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帮助,有些汇报内容量太大,学生不知如何取舍。这些都是以后要注意的.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交流,感受《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汇报的方法,交流总结书写技巧。
3.情感与价值 积累和珍惜时间有关的古诗,感受时间易逝。
【教学重点】 通过交流,感受《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教学难点】 积累和珍惜时间有关的古诗,感受时间易逝。
【教学准备】 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积累珍惜时间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完《北京的春节》这一课,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二、交流写作手法 1.教师提问:作者是怎样使过春节这一独特习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2。学生交流.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过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过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悬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3。教师总结。
学习《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并将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三、感悟习俗,积累写作 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2)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2.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 3。教师出示: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 ;
过年的时候吃鱼: ; 建筑上雕刻蝙蝠: 。 4。师: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 5。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积累 了解更多的习俗,把好词好句积累到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
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清洗钢笔;
选择易溶 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掺和使用。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二、书法欣赏 1.教师出示教材书法作品. 2。师:同学们,请观察下面的字,交流你们的发现。
3.学生观察后,交流书写技巧. 4.学生练习书写. 三、日积月累 1.配乐朗读《长歌行》。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含义。
(1)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2)朝露:清晨的露水。
(3)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4)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5)百川:大河流。
(6)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7)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8)徒:白白地。
3。学生交流汇报。
4。背诵古诗。
四、拓展积累 积累珍惜时间的古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我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深受感染,然后纷纷介绍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古诗。学生深深感受到时间易逝,应该珍惜。通过交流汇报的方法,让学生自学自己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如学生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教师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完善. 第2单元 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作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情感与价值 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作品内容。
【教学难点】 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设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一个人要生存需要哪些最基本的条件?(指名回答)如果失去了这些最基本的条件,人还能生存下去吗? 2。师:(出示图片)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鲁滨逊,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他在一个荒岛上,没有吃的东西,没有住的地方,又有野兽出没,竟然生活了很多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鲁滨逊漂流记》,跟随鲁滨逊去体验一下那惊险的荒岛生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的脑海里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鲁滨逊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他是怎样生存下来的?他是怎样克服困难的?是什么让他生存下来? 4。简介作品,引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梗概 1。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课文,借助掌握的语文知识与技能,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现在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主要内容,师归纳学生运用什么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从主要内容中总结小标题。(板书:遇难荒岛、克服困难、获救回国) 3。走进梗概. 默读“梗概”,把鲁滨逊在岛上所遇到的困难及克服的办法做上记号,思考怎么简要概括出来。
4。指名交流。
没有住的地方.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地方,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
食物来源困难。从破船上搬下来的东西吃光了,就去打猎、捕鱼、养山羊,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没有人陪伴他,很孤独.鲁滨逊救了一个野人,教化他成为自己的帮手。
三、交流精彩内容 1.师:我们读了小说的梗概,并概括了主要内容,将一本巨著读薄了。原著中,有很多地方写得引人入胜,再次走进文本,把书读厚。浏览节选的内容,看看节选的片段大致在小说中的哪个部分,说出你的理由。
2。学生自由读,找出写得精彩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后充分表达)
3.交流“好处”和“坏处“,男女生对读。
读着读着,你们一定会有所发现,好处和坏处对比的内容不是随意排列的,在表达上有一定的奥妙。(按人生存的需要排列,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
4。对于处于绝境中的鲁滨逊来说,这种排列有什么作用?它给鲁滨逊带来了什么?我们联系表格前后的内容来说。(生自由发表见解)
5.师引读:接着我读的地方往下读.“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 生:(读文)“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6。师:这段话精彩至极,你从中听懂了鲁滨逊怎样的心声? (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板书:积极乐观、理智面对 四、存疑导向,走向名著阅读 师:你们说得好,遇到困境的时候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理智地面对现实,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获得心理安慰。我们的体会来自于鲁滨逊的话语,来自于精彩的故事情节。一部名著除了有吸引人的情节,还有很多句子引人深思,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 五、作业设计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世界著名的长篇小说,情节曲折,向来拥有众多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找原著读一读,情节比课文写得更具体、更有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谋生存是每个人最起码的本领.同学们将面临人类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应怎样学会生存呢?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鲁滨逊漂流记》。(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读课文前给自己确定阅读目标——课文讲了什么事。组织交流一下。(知道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以后,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2。自己认真读课文。边读边记内容,练习讲课文里的故事。读一遍记不下来,再读一两遍。
3。小组讲故事。一人讲,其他同学补充. 三、重点研读 细读课文内容,知道鲁滨逊战胜了哪些困难。
1.自读自悟,思考:鲁滨逊战胜了哪些困难?是怎样战胜的?画出有关句子。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帮助从“食物、住所、安全、孤独”几方面进行归纳。
四、谈体会,感悟谋求生存的道理 1.从鲁滨逊战胜种种困难的非凡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教师酌情点拨。(要有生存的勇气,积极想办法,改善生存环境。)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逊”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你也可以有属于你自己的名言,当自己的座右铭或送给其他人。你会怎么说呢? 3.学生动笔书写后交流。
【板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 遇难荒岛、克服困难、获救回国 积极乐观、理智面对 困难:食物、住所、安全、孤独 道理:要有生存的勇气,积极想办法,改善生存环境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课的内容比较浅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我先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讲一讲鲁滨逊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最后,学生交流一下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2.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时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逊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逊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 [不足之处] 本课教学中,学生读得次数少,学生没有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所以在讲述鲁滨逊荒岛生存的故事时不是很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多读课文,再谈谈从鲁滨逊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逊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6 骑鹅旅行记(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尼尔斯是一个勇敢、知错就改的孩子. 3。情感与价值 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阅读长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咱们班同学几乎都在读一本书,这本书是—— 生:《骑鹅旅行记》. 师:你们喜欢这本书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上一节读书交流课,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这本书,一起回忆尼尔斯的这次奇妙的旅行,一起回味《骑鹅旅行记》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快乐,一起交流读完这本书的收获。(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长篇作品的节选,这就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骑鹅旅行记》. 这部作品迄今已经被翻译成50余种文字在世界发行,还被改编为动画片,很有趣。让我们快读读吧!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垂头丧气:形容失望或受到挫折时情绪低沉的样子。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2.自己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学习方法提示:
(1)借助教师提供的原著故事简介. (2)与同学探讨交流。
3.全班汇总,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 集体讨论:你认为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寻找课文中语句为发表感受的依据。评价要点:勇敢、知错就改、淘气、调皮。) 四、交流学习体会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如:积累了词语:垂头丧气、跃跃欲试、头晕目眩;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人物特点;有了继续阅读的兴趣等等。
五、作业设计 1.将文中的好词好句画一画,读一读. 2.可以找到原著读一读全文。
【板书设计】 骑鹅旅行记(节选)调皮、淘气勇敢、知错就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谈话导入。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迅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整体把握,学读一本书。从学读封面,读作者开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以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及作品人物,并为下一步感知故事情节奠定基础。
[不足之处] 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对书中精彩片段的品读还不够深入、透彻,教师的点拨引领作用体现得还不够充分,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进.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默读课文,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3.情感与价值 阅读名著片段,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汤姆·索亚是一个调皮、喜欢冒险,而又十分勇敢、富有正义感的孩子。
【教学难点】 在默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收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冒险吗?你们有过冒险的经历吗?试着讲一讲.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美国同名长篇小说中的节选内容。(板书课题)这部书是马克·吐 温的四大名著之一。(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3。(出示汤姆·索亚的插图)这个小男孩就叫汤姆·索亚,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今天我们一同来认识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一读。
(2)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学生汇报交流。
4。通过阅读课文,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了解? 生1: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
生2: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独立。
三、交流探讨,精读品析 1.观图猜想。
(出示洞中迷路的插图)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幅插图,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从两个孩子的表情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紧张、神秘、刺激)看了插图,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交流,预设。(他们有没有获救?他们是怎么走出山洞的?)
师:下面就带着我们的疑问,默读精彩片段。两个孩子得救了吗? 生:得救了。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找到他俩了!“ 师:哪个词最能表现人们此时此刻的心情?(欣喜若狂)从哪里看出人们欣喜若狂? 预设生交流: 生1:“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这句话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人们兴奋的心情。
生2:“街道上就挤满了衣衫不整……高声喊着:‘快来看!找到他俩了!’”这句话表现了人们兴奋得顾不上穿衣服,相互奔走相告。
师:是啊,这种大喜的心情和前面的大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所谓“大悲大喜,先悲后喜。”大师就是大师,写文章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语言主要以夸张幽默著称。现在我们以大喜的部分为例,你觉得哪些描写最吸引你?为什么? 2.结合内容,感知人物。
师:在这段经历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说一说。
(例如,从在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的时候,独自利用风筝线探路,最终找到出口中,感受到汤姆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
从身体恢复后立即去看望生病的朋友哈克中,感受到汤姆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从讲精彩历险的过程,还不忘大肆渲染一番中,感受到汤姆是个顽皮的孩子。
从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去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中,感受到汤 姆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 师:我们刚刚采用的读书方法就是把书读厚.
3.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四、作业设计 1.马克·吐温是作者的笔名,关于他笔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你能否去找找? 2.你还想知道汤姆的其他故事吗?去读一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吧。
【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放弃搜索,陷入悲伤灯火通明,汤姆得救讲述历险,看望哈克调皮、喜欢冒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出个性。读懂片段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考的火花,既形成独到的认识,又达成共识:扬善惩恶,真与善是永恒的教育主题。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没有把握好,总认为孩子会说不出来,对孩子的引导耗费了很多时间。因为这时学生已经预习,对于故事内容应该比较熟悉,或者我应该在布置预习的过程中就让孩子以历险为重点,去概括历险的经过,这样在课堂上时间就可以省出来了.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如何与别人同读一本书。
2。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比较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 3.情感与价值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激发他人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进行口语交际时,尽量做到语言通顺、连贯;
倾听时注意礼貌. 【教学准备】 多媒体动画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 二、教师出示《鲁滨逊漂流记》
1。同学们都知道多读书的必要性,但我们必须读好书.要知道文章的大概意思. 2.学生自由读完后,交流概括《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师做简单小结。
三、交流探讨 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4。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5。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交流之前,想想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可以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哪怕你的想法与大多数人都不一样. 交流时,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对于不同的想法,想想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和同学分享交流之后,说说你对这本书有了哪些新的想法。
四、现场推荐 1.看来读书还真得讲究方法呢,下面我们就从读过的书中挑选你认为好的书介绍给同学。如果你的推荐能够引起同学们阅读的兴趣,那么你的推荐就成功了。
2.个别学生上台推荐。
3。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议优点和不足。
4.小组内互相介绍、推荐。
5。自由交流推荐心得.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交流上有困难的学生。) 6.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听了同学们的推荐,老师真想也读一读,大家肯定也有同感。希望大家都能常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我们和好书交朋友吧! 六、作业设计 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坚持经常性的阅读课外书籍,逐步形成热爱阅读、热爱书籍的感情。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堂“同读一本书“口语交际活动课,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阅读量与对书籍的见地,在班上掀起一股阅读的热潮.在教师的引导激励下,学生表达的欲望特别高涨,应该说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口语交际“课。
[不足之处] 这是一节“口语交际”课,学生说的比例当然要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说得并不多。因此,我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尽情说,先四人小组交流对好书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报。接着是小组内一个一个地轮着说,然后组内讨论推出一本最好的书, 推选的代表在全班说时,组员还纷纷自发地起来补充推荐理由。
习作:写作品梗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写作品梗概。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写作脉络,把握要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学会写作品梗概。
【教学难点】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读书吗?你们都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喜欢读的书籍. 3。我们学习过《汤姆·索亚历险记》,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4.学生汇报交流。
5。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写作品梗概。
二、引导明确什么是梗概 我们在用文字向别人介绍一本书、一部影视作品或推荐一篇文章时,常常会用到写梗概的方法。“梗概”也是一种应用文体,常用于给电影、电视和小说等作品做简单的介绍。写梗概,就是把书、文章或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三、梗概要求 (一)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二)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1。保留“主干”,去除“枝叶”. 2.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三)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四、练习概括段落 1.出示《汤姆·索亚历险记》文本。
2.个别学生上台概括。
3.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议优点和不足。
4.小组内互相讨论、概括. 5.自由交流心得。
6。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长话短说要简明;
详写略写要分清; 中心顺序人称都不变;
关键要素说清楚。
六、作业设计 写《鲁滨逊漂流记》梗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佳作引路,章法导引 1。老师这节课先请你们来欣赏一篇佳作,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和想法。
2.引导学生从写作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来评点。这篇习作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二、再次习作 学生列好提纲,开始作文。
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
三、修改评议 1.请拿出你的习作,回顾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先自己进行修改. 修改步骤:
(1)修改错别字。
(2)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3)修改啰唆的段落。
2.引导学生回顾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根据习作要求同学间互评互改,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四、欣赏佳作 (一)全班推荐佳作,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
1。大屏幕展示佳作,师生共评改. 2.引导学生课下继续修改习作。
3。让学生谈修改习作的收获体会,誊抄习作,引导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
(二)习作讲评。
1.肯定长处,培养自信。
2。学生宣读作品,师生共赏,教师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五、总结点评 1。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下次习作注意. 2.表扬表现突出者、习作进步者……给每个学生鼓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誊写习作 规范、工整地把习作抄写在作文本上。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独立作文的能力。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审题、确立中心、选材等方法。习作指导时不但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作文要求允许的最大范围内给学生表达的自主权,以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语言表达还有待加强,过渡语衔接得不是很流畅。写作指导不应该只是作文课才讲,应该渗入到平时的每一节语文课中。这一点,在以后的语文课教学中我会注意。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阅读名著时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在词句段的运用中,能够掌握仿写的写作能力。
3.情感与价值 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 在阅读名著时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
【教学难点】 在词句段的运用中,能够掌握仿写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课,通过学习我们产生了阅读名著的兴趣,也学会了写作品梗概.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看看谁能发现文字运用的内在美。
(课件出示教学内容) 二、交流平台 1。师: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著名的人物?还记得他们是谁吗?他们出自于哪部文学名著? 2.学生汇报. 3。大家喜欢读这些名著吗?这些名著中有你们喜欢的人物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走近名著中的人物,一起来评价他们。
4。学生交流汇报. 5。在小组中互相讲一讲自己所读的名著中所喜欢的人物及他们的事例,喜欢同一人物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把自己选择的事例说一说,互相启发,再调整一下自己的思路,把自己的独特的认识讲出来。
6.指名汇报。
对于学生在汇报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同学要及时指出来并加以纠正。
三、教师小结 师:表述的人物必须是自己喜欢的,人物的事例必须最能表现人物的特点,表述自己对人物的看法是重点,不能过于详细地叙述事例,而是要提取事例. 四、布置习作 根据写作提纲及交流的材料进行习作书写,重点书写自己对人物的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2.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3.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二)再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盼望 饿 安静 喜欢 厚 (三)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课件出示教学内容) 二、日积月累 1.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告诫人们读书不可囫囵吞枣,而应该用心。
2。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
3.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到这句话的人感觉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脚力好赖,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
三、布置作业 积累好词好句。练习仿写。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先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学生之前做了预习,学起来更有自信了。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这对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处] “日积月累”部分的理解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只是老师用口述的形式简单地说给大家,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理解,以至于在背诵时死记硬背,感到困难。
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鼓励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2)扩大阅读面,广泛阅读,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外古典名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外古典名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论名著,激发情感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名著故事吗?最近读了什么名著?书中有哪些有趣的人和事?快来给老师讲一讲。
(学生代表讲自己喜欢的名著故事.)
2。小结过渡:从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读名著真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快乐.所以,我们要多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让课外阅读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课件出示: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二、回顾经典,品味人生 1.你读过这本书吗? 漫步世界名著花园,每一本名著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你触摸到它的那一刻,便是奇遇的开始。正如泰戈尔的诗句:“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若能不期而遇,我想我会无限惊讶地停下步履。” 《鲁滨逊漂流记》就是这样一本令人无限惊讶的书。翻开它,你会看到一个人如何在绝境中变成自己的国王,一座岛如何从荒芜之地变成微型的文明社会。二十八年,鲁滨逊凭借自己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辛勤的劳动,成就了一段传奇。
2。课件出示《鲁滨逊漂流记》中精彩片段. 学生自由读一读。
3.小组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鼓励阅读,激发兴趣 1。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2)设置情境。
师先将文章内容进行大致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让文章的内容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个鲜明的场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3)引人入胜。
师通过将文章中的内容编成一个情景剧的模式,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对故事进行演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2.鼓励学生读更多的名著故事。
四、课堂总结 有些名著读起来,不像流行读物那样通俗易懂,但想到能成为经典的书必定不简单,你就会让自己沉下心来读,越读越有味。读名著之前,大致了解它的写作背景,能帮助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读的时候,如果能做一些读书笔记,收获就更大了。
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让我们置身于名著的海洋,品味百味的人生吧! 五、布置作业 给家长简要说说你读过的名著故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所以我注重导读题的设计,从学生的个性发言中,给以非常有益的启发:语文教育要真正认识、激活孩子的巨大潜能,在欣赏、理解古典名著时,孩子的审美眼光和感悟能力并不亚于成人。
[不足之处] 本节课欣赏名著语言的环节占用了课堂时间的大部分,给学生读的时间有限,要多留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品味。
第3单元 8 匆 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写“挪、藏”等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写作方法。
3。情感与价值 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3.“匆匆”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学会6个生字. 2。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三、小组合作 1。读准词语: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
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3。小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句子重点练读。
四、读文解疑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读课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自主阅读,感悟体会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方面吗?(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
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2.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3。细读课文,画出作者抒发感受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 只有匆匆罢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二、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们想到些什么? 三、倾诉友情,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们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
四、作业设计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逃去如飞—-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加强对重点语段的品读、理解,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的无奈和惋惜。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感受时,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受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中,把抽象的时间流逝通过具体的事物写具体。
[不足之处] 我感觉本节课中还有些欠缺.学生的交流虽然还算成功,但不够深入,仅停留在部分成绩好的同学之间,学困生还没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因此很少发言。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成功。
9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的“绽、搓”等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品析课文,重点关注文章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3.情感与价值 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和孩子在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重点】 重点关注文章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 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和孩子在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给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盼望”的心路历程。)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 “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这样一个题目?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二) 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本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
4. 那么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的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5。如果把第一自然段中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三)重点研读,体会人物感情。
1。自读课文第二部分,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2。
“……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几句都满怀期待的心情. 3。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了? (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个星期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4。“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几句对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心情的愉快。
5。“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是怎样来体现不好挨的? (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而且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6。整个上午“我“都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 那两条不停顿的腿在“我“眼前晃动,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这一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三、小结 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四、作业 抄写词语。
蚂蚁 唠叨 耽误 惆怅 惶恐 依偎 逝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
二、 新课讲授 (一)
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焦急,执着。)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我一声不吭.”这一部分写出“我“的心理是怎样的? (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要洗,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这一句是什么描写?写出了什么? (环境描写,写出了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忽然明白了什么? (今天是没有希望出去了。)
第6自然段中“我”的心情由之前的等待到期盼落空的失望。
2.“我现在……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的描写,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为什么光线“漫长而急遽”? 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表现出男孩儿无比悲伤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悲伤,无以言表. “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表现了男孩儿内心的悲伤和无奈。
梳理人物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执着——失望-—悲伤 相对应的时间也发生了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二)进一步感受人物。
1.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还是不是一位好母亲?说说你的看法。
第7自然段中: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从这些动作和语言中,表现出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试图来安慰“我”,看出她对“我”的怜爱。可以感受到母亲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迫于生计只能不停地劳作. 2.可能有些同学会产生疑问,“我”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拉着母亲出门,而一定要等母亲停下来呢?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
(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 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能够兑现给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孩子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三、小结 本文运用多种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我”盼望出门的心路历程。提示我们正确地与家长沟通。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语言的过渡,教师的及时评价,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大胆交流,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主要从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感受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地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明白真情自然流露在文章中的作用。
(2)懂得作文的步骤,能够自主列提纲进行习作。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使文章能够达到真情自然流露的效果。
3。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倾吐内心情感的欲望,努力把自己的感情表达清楚。在习作过程中,感悟习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和学习写作的方法,引导训练,从而掌握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方法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几篇感人的文章和片段。
3。习作范文《别了,语文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令人潸然泪下的文章吗?你们有思考过文章为什么这么具有感染力吗?其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打动人心,就离不开真情实意。我们都想写出感情丰满的文章,但是许多同学作文时却偏偏不能让真情自然流露出来,文章由此显得晦涩、乏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怎样才能让真情实感在文章中自然流露。
2.理解课题.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用真情打动人。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真“的含义的呢? 学生说,教师总结: (1)真人真事;
(2)亲身经历;
(3)符合客观实际的事等。
二、感受情感,师生互谈 1。师:叶圣陶曾经说过“学生的作文也就是他的生活”,可见文章再现生活、流露真情的重要。下面给大家发几篇文章,请大家仔细阅读,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为之动容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秋天的怀念》的片段,《背影》的片段,两篇学生作文。) 2。学生说,教师总结:
(1)精描细绘见真情(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2)万事求实见真情(真实事例,合情合理);
(3)直抒胸臆见真情(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
(4)巧妙地安排结构(设置悬念、线索安排、欲扬先抑等手法);
(5)用第一人称描写叙述。
3。师:大家说得棒极了!确实任何好的文章都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那么真情也需要我们用语言渲染和修饰,才能达到感人的效果。下面给大家播放一些影片和歌曲片段,大家觉得是哪些语言、哪些动作、哪些情节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的? (1)播放录像①:表现亲情的一则广告;录像②:电影《我的兄弟姐妹》片段;歌曲③:《天亮了》片段. (师旁白:大家即将听到的这首歌是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曾打动了亿万听众,可是这动人的歌声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真实的、催人泪下的故事.那是1999年10月,在贵州的一个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 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儿子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
(2)学生说感受,教师总结:善于用语言描绘细节;
及时捕捉到生活的细节。
4。激发学生情感回忆。
三、回忆情感,确定内容 1。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想一想你有过哪些情感体验。
学生交流,全班汇报。
(屏幕出示:好的情感体验——畅快、感动、欣喜若狂、归心似箭、激动、盼望、欣慰……不好的情感体验——惧怕、愤怒、难过、追悔莫及、忐忑不安、愧疚、沮丧……)
2。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想一想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和同学们交流分享一下。
3。教师有感而发。
听了这些感人的故事,我也想把自己的真情分享给大家。(出示《平淡之中见真情》片段:我作为一名教师觉得特别幸福。虽然我曾因学生的幼稚而生气过,也因自己的努力不能得到及时的回报而灰心过,还因别人的不理解而怄气过,但我还是感到幸福.因为每天学生带着真诚的问候让我感到从教的欣慰,课堂上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让我感到从教的神圣,他们的信任让我感到从教的快乐。我更加觉得幸福的是和学生在一起会永远年轻,不会忘记运动会场上师生共同加油呐喊的情形,不会忘记“红五月大合唱“时群情激扬的情形,不会忘记操场上我们打雪仗时的天真……) 四、指导写法,学习表达 同学们,如何让你们的事例更加具体,让感情更加充沛呢?请大家看这段话。
(出示精彩语段) 思考:这段话还可以怎么说? 要求: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把情感的变化写清楚。
五、布置习作 现在你可以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理清顺序,列出提纲,努力让感情自然流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佳作引路,章法导引 1。要将感情在文章中自然流露,想一想,在本单元所学的课文中还有哪些描写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回顾,汇报. 2。出示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
默读作文,结合批注,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我“的感情变化的. 3.引导学生从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来评点.思考问题:这篇习作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二、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1。同学们,把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内容写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写的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2。拿起你的笔,快捕捉要表达的情感吧。
(1)学生自拟题目,列好提纲,开始作文. (2)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 三、展示分享,点评修改 1。指名展示分享自己的习作。
2。指名点评,教师相机指导。写好的同学上台读,然后全班同学点评. (1)引导学生自评:你觉得自己的作文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2)学生互评:他的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还有哪些不足(你还有什么建议)?(看看这位同学有没有把真情流露出来.) 3.修改习作. 请拿出你的习作,回顾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修改步骤: (1)修改错别字。
(2)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3)修改啰唆的段落。
4.引导学生先回顾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根据习作要求同学间互评互改,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四、欣赏佳作 1。全班推荐佳作,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
(1)大屏幕展示佳作,师生共评改。
(2)引导学生课下继续修改习作。
(3)学生谈修改习作的收获体会,誊抄习作,引导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
2.习作讲评。
(1)肯定长处,培养自信。
(2)生宣读作品,师生共赏,教师予以鼓励和肯定。
五、总结点评 大家写得棒极了,做到了感情真切,结构完整。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对于真情,我们要用真心去体会,用语言去描摹,用技巧去渲染,用构思去完善. 六、誊写习作 规范、工整地把习作抄写在作文本上。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文以情感人”,要想让学生写出的文章能打动人,首先得让学生自己感动,有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以情促写,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因此,在教学时我自始至终都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借助观看录像,听感人故事,欣赏精彩片段等多种方法的情感渲染,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悟到真情。
[不足之处] 学生往往忽视了生活中的细节,认为家庭活动太平常,以致不能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情,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枯燥乏味。今后,我应以“指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真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真情”作为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其达到情不自禁、跃跃欲试的状态,让他们对真情的表达有了更多的情感投入后,更加注重对细节的描写. 第4单元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 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约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大屏幕出示:《马诗》) 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教师点评)
(3)齐读古诗。(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 (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 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诗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积雪。燕然山上的新月,如一把弯钩高悬在连绵的燕然山上。
通过对第一、二句的学习,你知道写的是什么吗? (写的是边疆战场的环境。) 5.讲读第三、四句。
解词。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马笼头.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诗意:我何时才能骑上头戴金笼头的骏马,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自由地驰骋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呢? 后两句仅仅写马吗?表达了什么? (借马抒情,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2。你会背这首古诗了吗?自己试一试。
3.指名学生背诵。
4.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5.集体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马诗》. 2。请你先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给他们讲一讲诗中所表达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这首诗的特点是借物言志。接下来我们要学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你们知道“吟”的意思吗?(吟诵)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你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的呢?于谦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 1.回顾之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的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从“若等闲““浑不怕“中体会到石灰面对磨难时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抓住“清白“一词,理解:清白用来比喻石灰的什么特征?(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骨碎身),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平事迹,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课件出示:周敦颐的《爱莲说》。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篇古文里,你读到了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石灰吟》。
2.搜集更多爱国诗词佳作,和同学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顾导入 1.背诵《马诗》《石灰吟》。
2。交流: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3.小结:借物言志. 4.今天我们要学的诗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他是“扬州八怪”之一——拓展“扬州八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呢?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1)“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一个“咬”字会使读者想象竹根盘绕的模样,想象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2)“立根原在破岩中。“
立根:扎根。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连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它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它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
击—-打击。)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出示课件)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了吧!(小结:借物言志) 6。有许多古人喜欢竹子,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以及:
宋代徐庭筠《咏竹》中的“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宋代王安石《与舍弟华藏院君亭咏竹》中的“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研究。
五、布置作业 1。默写《竹石》。
2.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板书设计】 马 诗 [唐]李贺 沙如雪月似钩写景 金络脑踏清秋抒情--杀敌报国 石灰吟 [明]于谦 颜色:清白 志向:坚贞不屈、洁身自好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立根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 借物言志坚劲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从词语教学入手,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我们总结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报效国家,不惜牺牲生命。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交流和研究,同学们可以悟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分析,古诗教学亦应当善于抓住关键句、重点词来予以突破。
[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互动交流的时间也少,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更少了。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授,没有真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文本的挖掘也不够深入。下次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受更多的诗中的韵味,掌握更多的学习诗的方法。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读写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章通过李大钊的外貌、神态等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作用。
3.情感与价值 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与敌人做斗争的表现,体会光荣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李大钊的资料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有那么几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前辈。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出示练习:课文除第1自然段,是按 顺序写的,主要写了 、 、 、 这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课文除第1自然段外,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讲了四个时间段: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3.师小结:这篇文章是作者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回忆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以及父亲被害后,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你还想起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也采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 出示练习:《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 的表达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 》也采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自读生字词. (2)小组互相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对未掌握生字词的学生及时加以辅导。
(3)指导易错字“僻、哼”等字的书写。
(4)学生按结构归类抄写生字。
避 瞪 执 绑 靴 魔 阀 三、理清思路,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课文内容第一、二部分。
2。默读课文并思考: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几部分呢? 指名汇报交流。
3。自主再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从这两部分的描写,你认识了一个怎么样的李大钊? 4.学生自主学文之后在小组合作交流。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
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做上记号,待全班合作探究时解决。
5。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对“知道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 A。你小孩子家什么都不知道 B.你小孩子家知道的不多 C。你小孩子家不应该知道 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通过反复阅读,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出示练习:我哪能离开呢?请换种说法。
6.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1)“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 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李大钊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李大钊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7.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作用. 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呢?(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1)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时对“我“含糊回答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回答的态度做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出示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认识了一个 的李大钊。 (2)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心剧烈地跳动”“恐怖的眼光”。“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态度”。
出示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还认识了一个 的李大钊。 8.教师小结. 四、内化情感,升华品质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三、四部分,找出能突出李大钊同志精神品质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式,那么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了哪些内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同志。
二、体会忠贞,学习品质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问题:李大钊同志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能看出来?请画出相关句子和词语,并在旁边写出你的体会. 2.自主读书并思考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随机品读.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出示练习:这句话抓住了人物的 描写,说明了 . 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 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出示练习:
①从“瞅了瞅“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 。李大钊同志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②“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是抓住了人物的 描写,可以看出 .李大钊同志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4。师:学习了这一部分的内容,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体会沉重,触动心弦 1。过渡: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李大钊先生的写照.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四部分,并思考一下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2。学生自主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
出示练习:我知道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4。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大家找出文中相照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说说下面每组中相照应的句子有什么好处。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②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③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④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⑤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5.小结: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6。知识小擂台。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慈爱( ) 镇定( ) 占领( ) (2)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中的“伟大的力量”是指 。 (4)学了《十六年前的回忆》,我认识了一个 的李大钊。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2。教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把和平之花呵护得更好吧! 五、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李大钊或者其他革命前辈的书籍.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形势严峻 工作紧张→忠于革命(1—7)被捕时:不慌不忙 态度严峻→视死如归(8—18)被审时: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坚贞不屈(19—29)被害后:伤心过度 记住日子→为国捐躯(30—33)忠于革命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生进行自学方式和学习收获的调查、交流,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梳理问题时紧紧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解决问题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注意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形象和革命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获得审美乐趣。学生学会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并进行运用,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拓展。
[不足之处]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日后应多多注意。
12 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彻、迁”等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1)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毛泽东的资料——他生活时代的情况,他写的其他诗篇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在每个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里都镶着五个字,在每个公安厅里也镶着同样的五个字,在很多的政府部门里都镶着同样的五个字……你知道是哪五个字吗?(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为人民服务。)
2。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指导:这源于毛主席的一次演讲。一九四四年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演讲,题目就是“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的演讲,是毛泽东民生思想和伦理思想最灿烂的展示,这篇著名的演讲从一九四四年以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五名同学读全文,纠正字音,检查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注意读准字音:悼dào 炊chuī 受难nàn 送葬zàng 迁qiān 鸿(hóng):鸿雁。鸿毛,鸿雁的毛,比喻事物轻微或不足道。通过谜语记字形:一只鸟落在江边。(鸿) 鼎(dǐng):①三足两耳器物。②正当,正在。鼎盛。
铭(míng):勉励、鞭策自己的文字。座右铭. 死得其所:所,处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精兵简政:精简人员,缩小机构. 追悼:怀念死者,表示哀悼。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2。指名读全文,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画下来。
3。质疑问难. 三、揭题引读,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解释“服务“: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为人民服务即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工作。
本文是以什么命题的? 2。毛主席在什么时间、地点、场合发表的这篇演说?(结合预习提示回答)
3。教师简介张思德同志生平事迹. 张思德同志是中共中央警卫团的战士,18岁参加革命,经历过长征,负过伤,一直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直到在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虽然他只活了29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4.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每个自然段向我们讲了什么问题?(学生可简要回答)
四、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1自然段。
从这个自然段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并勾画出重点词语。
(第二句与中心联系最密切,讲的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重点词语有“完全““彻底”。“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目的决不休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 2.学习第2自然段。
(1)朗读课文,画出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4)从生活中找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英雄的例子来谈一谈。(例如江姐、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
(5)小结:这一自然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者的人生观。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为下节课做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读课文,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二、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这一自然段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和逻辑严密的一组复句加以论述。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3)出示投影。
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①找出这一自然段中的关联词,并在书上加上着重号。[因为……所以……(因果);
如果……就……(假设);
只要……就……(条件).] ②每句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四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第五句讲意见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
第六句讲只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的队伍就会兴旺起来。
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4)通过学习这一自然段谈谈我们党为什么日益壮大,从而成为执政党。
2。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人民,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并分别把这三部分内容读出来.)
(3)默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3.学习第5自然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三、总结,拓展 1。朗读全文.
2。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文章的中心是为人民服务。全文围绕这个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
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
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
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五个方面,思路十分清楚。这五个方面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准则,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3.联系实际谈体会.
(不仅要联系过去的,还要联系现在的。例如现实生活中的徐虎、李素丽等英雄模范都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的先进事迹。)
4.指导背诵第2、3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并讲给你的家人听. 2.勾画本课中你喜欢的警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会背。
【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 我党的宗旨(完全、彻底)
↑ 死的意义——为人民不怕牺牲面对批评——为人民不怕批评面对困难——为人民搞好团结比泰山还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它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时,我扮演毛主席发表演讲,演讲内容都是提纲,而无具体内容,学生听后,都笑了,有趣且不具体的演讲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懂得了议论文只提出论点,不进行论述是不具体的,从而加深了对议论文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注重从题目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悟道理,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燥的议论文变得易学。
[不足之处] 课前,学生没有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学习时理解课文有些难度。由于学生对于历史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所以在联系时代背景创设情境教学时,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今后教学中,要增加历史知识的教学,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读课外书,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 13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几种描写方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情感与价值 (1)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题 (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他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
2。你们知道这描写的是谁吗?
3。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一位英雄,他曾经挽救了三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会发现课文很长,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吗? 2.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仅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3.学生汇报交流。
三、走进课文 1。老班长欣然接受了照顾伤员并带着他们走出草地的任务,但眼前就遇到了难题。请大家交流思考一下,他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1)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难题就是缺少食物。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让学生交流对“到处”的理解。
(2)(大屏幕出示: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地 。)让学生补充并谈谈对“合不拢眼”的认识。 2。如何解决三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他终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做鱼钩、钓鱼。) 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天总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秘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秘密呢? (1)学生交流,引出“回味”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回味”的意思。
(2)接着问:当“我”看到老班长皱紧眉头把鱼骨头和草根咽下去时,“我”的心情如何? (大屏幕出示: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3)你能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5)如果你是这位老班长,你会这样做吗?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5.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的语句吗? 6.“我”发现秘密后,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1)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集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的心情描写的语句.(大屏幕出示: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3)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7.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2)老班长昏倒了,“我们”每天喝着老班长弄的鱼汤,而老班长面对着“我们”为他做的鱼汤却一口也没喝,谁能说一说为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追问:你觉得老班长有没有完成任务?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这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的语句吗? 8.(大屏幕出示: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让学生补充。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作者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老班长精神长存,流芳百世.) 2。用“金色的鱼钩“作课题说明了什么? (“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 3。总结: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鱼钩,它万分沉重。这鱼钩,是一种深深的怀念,还是一份革命的力量,更是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啊!在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让我们用一首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一起来缅怀他们!(课件出示)
五、布置作业 课后实践活动: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尽职尽责舍己为人忠于革命 金色——鱼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尊重了学生的多元解读,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长征的艰辛,感受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多元解读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交流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挖掘. [不足之处] 由于课文篇幅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所以教学过于紧凑,读的形式不多,课文理解得不够深入。而且,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感人,还多用了一些时间,可是效果不是很好。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不深刻,读得欠缺感情。看来,还要加强朗读训练。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即兴发言的基本常识。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迅速构思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 克服口语表达时的紧张心理。
【教学重难点】 勇于表达,克服紧张心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新课导入 口语表达的才能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古人就说过:“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种比较特殊的口语表达样式——即兴发言.这节课根据教学需要,我把大家分成两大组。
二、出示《老秀才选婿》小故事 一个老秀才,有一个独生女儿。他开了一家书院,要在三个优秀学生中挑选一个做自己的女婿.一天,他准备一桌酒席,请三个学生到府上,由女儿出题考。题目是:用“糊糊涂涂”“清清楚楚”“容易的容易”“难上的难”填句组成四句短文,且将这四个词放在每句的末尾。
A.张三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触景生情:“雪在天上糊糊涂涂,落在地上清清楚楚,把雪变水容易的容易,要把水变成雪难上的难。“ B.李四看见客厅的字画也顺口吟诵:“墨在砚池中糊糊涂涂,写在纸上清清楚楚,要把墨变成字容易的容易,要把字变成墨难上的难。” C。王二酒足饭饱,慢慢吟来:“这桌佳肴美酒弄得我糊糊涂涂,可我心里清清楚楚,小姐选我容易的容易,我选小姐难上的难.” 要求两组派代表第一次发言阐述本方观点:(1)谁被选中。(2)选中理由。
教师总结即兴发言的概念。
即兴发言,是一种在特定情景下事先没有准备的临场说话的口语样式。它的特点是即景而发,随机而发,短小精悍. 三、即兴发言的技巧 (一)迅速构思. 1。要确立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从实际出发,为发言寻找一个切入点。
3。要有精彩的开头和结尾。
(二)克服紧张心理. 1。发言要有备无患。
发言内容要有必要的准备。在现场,自己可以想想讲些什么例子.一旦上场,充满自信,临场不乱,就能有效地控制紧张心理. 2.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采用一些调节方法.比如随机应变法、调节情绪法、心理暗示法等. 四、课堂实战 每位同学在小纸条上写一个说话的题目,然后折起来。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随便抽一个,做一次即兴发言。发言之后请其他同学稍做评价,再由教师总结. 五、课堂总结 即兴发言测试成功的标准。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语言流畅. 3.观点明确。
4.内容吸引人。
5.能用真实可信的事例说服人。
6.上场镇静. 7。声音响亮、抑扬顿挫. 8.动作自然。
9。口头语少。
10.目光交流.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关于即兴发言的文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出“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 2.表现了学生口语交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由于学生在新课开始后经充分探讨,清楚地明确了“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在“即兴发言”前又安排了分小组讨论演讲的话题、内容、方法等,所以在举行班级“小小即兴演讲会“的口语交际活动时,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较好地处理了“训”和“练“的关系。
本课教学做到了先“训“后“练”,“训”“练”结合,“训”中有“练”,“练”中有“训”,以“练”为主.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不足之处] 有些方面教师引导得不够准确,没能让学生直接了解到老师表达的意图。如果在即兴发言的环节能组织学生先分组讨论再汇报,可能效果会更好。对于之后学生抽签上台进行即兴发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习作:心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间相互表达、交流各自的愿望。
(2)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清晰、连贯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畅谈自己的心愿,抒发内心的情感.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写出充满真情、充满想象的习作。
3.情感与价值 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文从字顺,具体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如何审题,怎样拟题,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导入 每个人都会有愿望,而且大都各不相同。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是你已经实现了的愿望?哪些是虽然没能实现,但极有可能实现的愿望?哪些是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或根本没有可能实现的愿望? 选择你最想说的讲给同学们听。
二、说心愿 1.学生说出想实现的或没有实现的心愿(可以多个)。
过渡:心愿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愿。能够实现的心愿固然美好,那些不能变为现实的心愿却也不乏为一些美丽的梦想、真诚的愿望. 2.用一两句话把自己最想实现的心愿写在纸上,装进心愿瓶. 3。师:你愿意把你的心愿与大家分享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你有了这样的心愿之后自己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要有条理地把你的心愿告诉我们,同学们先静静想一想。
4.同桌互说。
5。畅谈心愿.(抽取心愿瓶中的纸条确定表达心愿的人或者是选定自愿向大家表达心愿的人。)(教师相机指导及板书习作内容.)
(1)形成心愿的原因. (2)没有实现的心愿。(渴求或者盼望愿望实现的过程) (3)实现的心愿。(实现的过程)
三、指导习作,找寻启发点,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1。引导学生先确定自己是想写现实一点、容易实现的愿望,还是想写想象类的、天马行空似的愿望. 2.在这样的文章中,我们都应该写些什么呢?需要在作文的字里行间回答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的愿望是什么? (2)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愿望? (3)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望,我做过哪些努力? (4)假如实现了这样的一个愿望,我又会有哪些表现? 四、文章开篇指导 1.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式的文章开头指要写什么直接说出来,直接进入文章主要内容。例如我们要写《我的心愿》这篇文章,可以这样开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我也不例外,我也有自己心中想要达成的愿望,那就是,我希望自己能……”这样的表达直接引出了作文的内容,一目了然。
2。逐渐深入。
开始的几句话作为引导,慢慢接近作文的主要内容.以《我的心愿》为例,可以这样开头:“那天同学过生日,我们好多同学都去表示祝贺。就在吹蜡烛时,有同学说:‘闭上眼睛,许个愿啊!’听了这话,我的心不由得一动:我的愿望又是什么呢……”这样就把作文的内容引出来了.这样的写法含蓄、引人深思。
3.设置问题。
记得以前我们的小学课本上有这样一篇课文《奇异的海底世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一开头就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海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神秘的海底世界吧!“这样一个问题就直接引入正题,引入要写的内容,提起读者兴趣。想一想,《我的心愿》要怎么设置问题。
五、布置作业 动笔写作文,写完后,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 古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感叹过:“旧句时时改,无妨说性情。”而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也曾说过:“捻断数茎须,才得春风又绿江南岸”.好的文章词句,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无数次修改才得来的.上节课我们练习了一篇作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行讲评。
二、复习作文要求 1.确定中心。
2。编写提纲。
3。开头与结尾. 4。过渡与照应。
三、总结点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引用痕迹明显,不会合理地运用摘抄的内容。
2.详略不得当,重点不突出,段与段的内容基本一样多. (二)基本功方面的问题: 1。错别字多。
2。不会分段。
3。词语使用不当. 4.词语句子啰唆。
(三)优点: 1。想象力丰富. 2.语言流畅,论证严密。
3.构思精巧,独辟蹊径。
四、作文讲评 1。评头论足(最佳贡献奖):(投影)引导学生思考。
(1)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选取了什么材料?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2)你认为本文主要病因在哪?怎样修改? 2。全班讨论,帮助修改。
3。小组讨论,相互修改习作. 4.自己整理修改后的习作。
五、总结寄语 成就一篇好文章很难也很容易,关键是看能否做一名生活的有心人,勤观察、勤思索、勤动笔,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能够勤学苦练,就一定会写出一手好文章。
六、布置作业 将修改后的习作写到作文本上。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习作指导时不但重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不偏离作文主题的基础上,最大范围内给了学生表达的自主权,以培养他们写作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能力。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采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写作十分有效,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将游戏融入到作文训练中,教学生玩中写作,写中再现玩趣,使作文成为最轻松平常的事。这样,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再也不会觉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不足之处] 老师在作文批语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兴趣。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过分批评,会导致孩子没有自信心写作文。所以教师要用赞赏的眼光去批改,并通过作文批语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学习上的动力,心理上的平衡。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能够了解常用的开头与结尾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2)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朗读来进行掌握和积累。
(2)通过阅读,来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 (1)感受优秀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美,及其达到吸人眼球效果的重要性。
(2)通过对古诗中事物的描写,来感受诗人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生掌握几种经典的开头与结尾的方法。
2.通过阅读,来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通过对古诗中事物的描写,来感受诗人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前查阅好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2。找些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语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句话叫作“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像放鞭炮一样,一鸣惊人;结尾呢,应该像撞钟一样,清音有余。可见,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多么重要呀!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好作文,真正当个小作家,我们这堂课就来学习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二、讲解方法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的开头方法有很多,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一简,二新,三美”。简,指的是开头要简洁明了,不啰唆.新,指的是开头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美,指的是开头能给人以美感。
那开头的方法有什么呢? 1。点题式。即一开头便照应题目,简洁明快,开门见山。(一学生举例来读运用此方式的文章的开头,比如我们学习的第一篇作文就是点题式。)
2。引用式。引用名言警句、诗歌、谚语、人物语言等。(举例)
例1:“红红的眼睛白白的毛,短短的尾巴长耳朵,身披一件白皮袄,走起路来轻轻 跳。”哈哈,大家一定都猜到了,没错,这就是小白兔。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就是小白兔。
例2:“我家有只小花猫,吃饭老是要撒娇。给它一碗鱼拌饭,鱼儿吃完饭没少。吃完鱼,还要叫,喵呜喵呜要要要。”这首儿歌多有趣呀。咦,怎么感觉它描写的就是我家的小花猫呢? 例3:俗话说:“狗是忠臣。”所以,我喜欢忠厚老实的小狗. 问:谁的作文也采用了“引用式“的开头呢? 假如我想写有关父母的爱的文章,可以引用我们学过的什么名言呢?(“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
如果我想写有关努力学习的文章,我可以引用哪句古诗呢? 如果我想写有关团结的文章,我可以引用哪句谚语呢? 3.设问式.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这也是我们同学常用的开头方式,那谁写的有关小动物的作文用了这种方式呢?给我们读一读.(学生读)
例:同学们,你们养过小动物吗?我曾经养过一只小狗,它的名字叫彤彤。
假如我们写有关植物类的作文,比如写荷花,用设问式怎样开头呢? 4.描写式。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动物,用美的语言写出其特点。
例1:狗是一种可爱的家畜。它的听觉、嗅觉都十分灵敏.它善于看守门户和搜查物品,还会讨人喜欢。
例2:胖乎乎的身上长满了洁白的长毛,像穿了一件雪白色的皮袄。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对铜铃般的眼睛,一对三角形耳朵像两只小粽子竖在头顶上,一张小嘴的两边长着几根银白色的胡须。那条又粗又长的尾巴,像一条大辫子,在它的身后甩来甩去.这就是我们家可爱的小猫——欢欢。
例3:金鱼体态奇特,色彩鲜艳,浮游水中,婆娑起舞,宛如水中盛开的花朵,是一种天然的、活的艺术品. 例4:一进家门,“残忍”的一幕出现在我的眼前。哇!整个家一片狼藉,纸片满地都是,鞋子东一只西一只,这又是小白做的好事! 5.联想式.由此及彼,运用排比、比喻,引人入胜。
例1:最近我家来了一位“新客人”,它就是可爱的小猫—-咪咪。
例2:我喜欢小狗,喜欢它的机灵可爱,喜欢它的善解人意,喜欢它的忠厚老实。所以,我也养了一只小狗。
那如果你想写小猫,试着用上联想式。
6。对比式。用别人或别的事物比较。
例:俗话说: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有人爱鱼,有人爱狗,还有人爱兔子……而我独爱小猫! 试着写一个。
7.接近式.写相关的事物然后引出写作对象. 例1:我非常喜欢加菲猫,所以在家里养了一只与加菲猫样子相似的小懒猫。我给它取的名字也叫“加菲“. 例2:在我的小床边有一个特殊的小床,是半圆形的,就像倒了的竹筐。我在它的上面盖上了漂亮的小花布,还在里面铺了松软舒适的小褥子.这就是我的好朋友“阿飞“的床。阿飞是谁呀?它就是我家的小花狗。
如果我想写小鱼,可不可以描写它的鱼缸呢? 三、阅读你所搜集的文章开头,看看作者采用了哪种开头方式 同学们自由朗读,可自由讨论. 四、写一写,说一说你所写的小动物的文章的开头方式 1.小组朗读组员所写内容,再讨论怎样写会更好. 2.全班讨论。
五、总结 最后老师想说,写文章虽有章法,但并无定法,只要写得详细、生动就是好文章。所以只要同学们开动脑筋多积累、多学习,你们还会写出更好的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词句段运用 1。大声朗读书上的诗句。
2.介绍这些诗句写的什么事物,表达了什么情感。
(1)岩竹,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2)梅花,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节操。
(3)荷花,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赠刘景文》第一、二句。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二、同学们展示积累的诗句 1.《石灰吟》明·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表达出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松树,赞颂了人的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和那个特定时代的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 3.《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表现出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三、读句子,谈感受 1.大声朗读书中所给句子,谈谈有什么特点。
(外貌描写刻画人物)
2。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作用. (1)通过外在表现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在人物刻画时又起到加强的作用。
(2)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起烘托作用。
(3)外貌描写是正面刻画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 (4)主要是对人物的容貌、体态、神情和服饰的描写。对人物的外貌抓得好,就能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四、日积月累 1。师范读。
2.生大声朗读. 3。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
5.试着背诵。
五、作业 1.背诵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2。多读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句段。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语文终究姓“语”,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形象不能是课本的翻版,而是充满个性思辨和众人智慧的个性化知识体系,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空间的知识框架。活动的开展首先要考虑的是千方百计给学生带来认知的欢乐,让学生在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等活动中不断将知识积累、储存。
[不足之处] 学生课前准备明显不足,下次这类课程应多嘱咐学生自己课下充分准备。课上互动应该再多一些,这样课上的氛围活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能更足一些。
第5单元 14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故事内容。
3.情感与价值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搜集孔子的生平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学习《学弈》
一、整体感知,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句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研读探究,理解文意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那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还是诵读。下面 我们再读课文,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位老师教两名学生下棋的故事。文中哪一句话介绍了这位老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3。结合译文了解句意,找出停顿,练习朗读。
结合译文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善: 诲: 援: 4。文中没有提到学生的名字,我们来给他们起个名字。
(1)一人为“专心致志者”,这个称呼合适吗?理由呢?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理解句意,找出停顿并练习朗读。
问:还可以怎么称呼这个人? (2)另一个人起什么名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来学习)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5。这两个人的名字如果送给你,你喜欢哪个名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文中的结果是怎样的?找出相关句子理解并朗读。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6.他们俩都跟弈秋学习,结果却不同,是他们的智力不一样吗?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学习结果?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一谈。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师: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作业 复述故事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 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我们是怎样学习《学弈》的?回忆学习《学弈》的方法,总结归纳.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古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孔子东游: 问其故: 此不为: 日中时近也: 如车盖: 多知乎: 日始出: 两小儿辩日:
2。哪位同学能说说全文的意思?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觉得他哪些地方说得不恰当,可以指出来。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同学们看我们提出的几个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小儿辩何事?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太阳是早晨的时候离人近,还是在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2.他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可以看出他们俩的观点(截然相反)。
3。两个小孩是如何辩论的呢?他们分别有什么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5。同样是在观察太阳,两个小孩说的也都是事实,为什么他们得出的结论却截然不同呢? (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一个是从视觉的角度,一个是从触觉的角度。)
6.这时候孔子来了,两个孩子都想请老夫子下个结论,可结果如何? (孔子不能决也。)
7。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8。这个问题两小儿答不出,孔子也答不出,难怪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9.在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六、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七、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板书设计】 学弈
弈秋(善弈)
对比其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
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结果不一样
两小儿辩日日初出 日中一儿:近(大)远(小)一儿:远(凉)近(热)孔子不能决也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设计上,漫谈接触文言文的体会,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采用创设情境法,精美的竹简文言文、诗情画意的古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提高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不足之处] 不必采取对译法。有效的方法是,学生反复读懂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学生如有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贯通全文。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句,做到准确断句.下次一定多注意教师范读。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写“溅、蕊”等生字,正确书写“诞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 启发的语句。
3。情感与价值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初读课文,查找生字 (板书课题)出声自读课文,自己动手或者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
二、学习重点词语,提出疑难问题 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三、检查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划分课文层次,掌握课文结构 文章可以划分几个层次?是用什么结构来论述的? 三个层次,总—分—总。
全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三件事情。(了解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件事情。注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的作用:过渡和递进。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六、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2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波义耳发现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微”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2)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波义耳问了些什么问题。
(3)再读第3自然段,交流波义耳的研究结果。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波义耳 紫罗兰遇 盐酸变红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3.学习第二个事例。
(1)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2)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3)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1)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2)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第1、2自然段. 读第1、2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第6~7自然段。
(1)自读第6~7自然段。
(2)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观点:团结就是力量。师:请学生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 2.学生自由谈。(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事例的搜集,可以来自于书籍、网络、经历……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很新颖,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语言很精练。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波义耳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
对学生汇报的第二个事例,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
对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至此,不再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而是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地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等。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不足之处] 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还是有很多遗憾: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应该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我一向强调语文课要加强感情朗读和感悟,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16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注意“蟀“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①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②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③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④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三、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地总结,注意“添”字的读音和写法。
4.重点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注意下列生字的音节。
琴弦(xián) 清脆(cuì) 立即(jí) 玻璃(li) 蝉(chán) 5。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书写.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要加强生字的书写。
四、再读课文,自由交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二、默读课文,回忆旧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三、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一)指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看来,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在这一自然段中有一处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分号用来分类,分号前是大自然发出的声音;
分号后是在生活里的声音。)
(二)品读第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秒针走动的声音.) 4.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1)“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2)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3)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5。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一直好奇手表为什么能发出声音。作者的童真和他坚持不懈地想知道真相的心理。) 6。“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为什么又不说了? (因为作者慢慢长大了,懂得了表为什么可以发出声音.)
7.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声情并茂。
8.指名分角色朗读。
9。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我”好奇心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四、《表里的生物》是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文中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五、拓展与运用 1。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
2.全班交流。
3。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完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趣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认知、猜测)表能发声(好奇) 表里有生物(推测)证实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得多、提问多,而学生接受少、吸收少的问题。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不足之处] 学习第1自然段中的并列句式时,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容易领会,因此没有对学生加以引导,致使部分学生对并列句式根本不理解,从而对教学效果略有影响。
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制有待提高。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准字音,理解“憎恶”“鄙夷不屑”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合理展开想象的重要。
3。情感与价值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喜欢上科技. 【教学重点】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喜欢上科技. 【教学难点】 了解展开合理想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有关科技的知识。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读通顺。
3.指名朗读,说说文章大意. 4。指生说大意,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二、深入了解,探究文章 1。第1个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时间,能让学生们直接了解到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章说一说玛琪那时候的学习方式和现在的学习方式有什么不同。
(1)现在:文字都印在纸上,静止不动的. (2)玛琪那时候:文字在荧光屏上,可以滚动的。
3。理解“憎恶”:憎恨,厌恶. “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
4。从玛琪鄙夷不屑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什么? (玛琪不太喜欢学校) 5。结合文章说一说,玛琪的老师和现在的老师有什么不同?可小组讨论。
6.派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或老师指导. (1)
机器老师:程式化教学,不会因材施教,在家里教学. (2)老师(人):会根据每个孩子心智的情况来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固定的教室上课. 7.通过托米的讲解,玛琪对学习的态度有变化吗? (对学习感兴趣了) 8. 在机器人老师上课的时候,玛琪在干吗? (想象在学校上学的情景,孩子们是多么欢乐)
9.相机教学,玛琪那个时代之前可能就是我们现在,在科技发达之后的孩子们,都向往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们畅所欲言。
10。教师总结:科技的发展可以给人类带来便捷,同时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所以我们既要发展科学技术,也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三、探讨交流 1.文中的两种学习方式,你喜欢哪一个?说出相应的理由。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四、拓展迁移 推荐同学们多读有关科技的文章,激发学生们对科技的热爱。
五、布置作业 1。想象如果你生活在玛琪失望的那个年代,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2。完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文字科技发展前:印在纸上,静止科技发展后:在电视屏幕,滚动老师机器:程式化人:人性化通过对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能让孩子们以读促悟,通过对对比的写作手法详细的说明,让孩子们了解了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们自读自悟。整堂课的效果是好的. [不足之处] 有些问题教师的指导不够及时和恰当,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们的意见,通过适当指导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理解。对于问题的设置有点死板,应多换几种提问题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住老师,精神集中,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 口语交际:辩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认识辩论,积极参与辩论,通过开辩论会认识到遇到问题时可以展开辩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丰富认识。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辩论应有理有据,引导学生善于用事实说话,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辩论,明白事理,达成共识。
【教学准备】 1.准备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的录像. 2。设置最佳辩手和相关奖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认识辩论 1.观摩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录像,初步了解什么是辩论。
2。引领学生谈谈观后感。
二、明确辩论要求 1.用普通话辩论,语速适中,语言表达既要有条理又要清楚明白。
2.要力争讲清楚自己的观点,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3.辩论赛流程。
(1)立论阶段. (2)驳立论阶段. (3)质疑环节。
(4)自由辩论。
(5)总结陈词。
三、选题,全班辩论 1.学生自由讨论三分钟。
2。推选双方各四人进行辩论,其他同学和老师做评委. 3.教师提出辩论要求、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1)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从不同角度分析,以理服人。
(3)运用反问增强语气。
(4)辩论时说话要文明有理,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又不失诙谐幽默. 4。分组辩论。
(1)全班分正方反方调整座位。
(2)进行辩论。
(3)教师、学生评选出优秀小组,颁发奖品。
四、老师总结,达成共识 五、布置作业 挑选感兴趣话题,自行组织辩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采用了相关的教学策略与形式.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教师干涉过多,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应充分尊重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在同学们语言没有组织好时应及时给予帮助。日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写假设类想象作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激发学生思维,丰富习作素材。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启迪学生展开大胆、丰富、新奇的想象.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有序地、主次分明地说和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同学们,每当我看了《西游记》就想:假如我能像孙悟空那样神通广大该多好;
每当看到同学们那天真快乐的样子,我就会想:假如我能回到童年该多好;每当我工作劳累的时候,我甚至会想:如果我能像机器人那样不知疲倦,那该多好!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愿望呢?(学生自由发言) 2.多媒体课件显示. (1)沙漠:看见这么荒凉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 (2)火灾:看见这么可怕的烈火,你会想些什么? (3)水灾:看见这么恐怖的场面,你会想些什么? 3。揭示题目。
二、明确要求,领悟写法规律 1.想象要大胆、合理,假设的推测要有理有据,情节要生动有趣。
2。适当地融入科技感. 三、指导选材,启发引导 1.启发谈话:同学们,这类想象作文写什么都可以.如果你想探索宇宙的奥秘,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有一对翅膀的人;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粒药丸、一个机器人…… 2.大胆想象,确定目标: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3.优秀例文欣赏,读一读。
4.独立选材,分组互议。
四、扶放结合,自己练说片段 1.先把自己的想象说给别人听。
2。小组交流。
3。独立构思,完成习作初稿。
五、课堂总结,学生写作 想象是人们热爱生活的标志,同学们以自己的想象、新颖奇特的构思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表达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欣赏——精彩题目 1。师:故事除了情节曲折感人、角色鲜明之外,题目是否吸引人也很重要。在这方面咱们班里可是高手如云。请看大屏幕,让我们一起进入——精彩题目写作室。来,我们一起读…… 2。学生齐读. 3。师:多好的题目,想听听它们的故事吗?老师和你们一样急不可待.老师挑选了一篇故事,我们一起来听读。
二、诵读-—优秀习作 1。师:小作者是谁?请你来给大家诵读。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2。小作者诵读。
3。师:真不错!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从故事好听,×××真厉害,×××对×××有好处,我很喜欢×××人或物,我觉得×××是个×××的人等句式回答。)
4.师结合板书相机穿插习作要点进行点评。
三、展示——赏读交流 1.师:老师相信好故事不止这两篇,对吗?现在请各小组的组长将6人分成两组,每组3人。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读自己的文章中最满意的片段,再推荐出一个最优秀的片段,让全班同学欣赏. 2.学生集体交流,教师指导或参与. 3.师:请各小组推荐的一个小作者起立.请小作者有感情地朗读片段,其他同学谈谈听后的感受,师生共同评价,感悟习作要求和方法。
四、诊疗——集体修改 1。师:同学们,“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刚才为我们朗读片段的小作者,如果能根据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进行修改的话,他们的文章将更精彩感人。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习作(中等文章)。请看大屏幕。
2。学生快速朗读习作。
3。师:这是修改要求,大家齐读一遍。预备——起! 板书: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对在什么地方适当补充情节、对话,或增加角色提出建议。
4.学生齐读. 5.师生共同评改。
师:请同学们按照以上方法,两两互改。开始吧!(放轻音乐)
五、自疗-—自我修改 1。师:同学们,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了。文章千改万改,还得自己改才是最好的方法。那自己怎么改呢?大家认真思考后相互交流观点。
2。板书:自己读一读,改字词、句子;
想一想同学的建议,适当补充情节、对话、增加角色的内容。
3.学生齐读后自我修改,修改后再读给小组成员听。(放轻音乐) 4.指名一生诵读自改后的文章. 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作文讲评课就要结束了,这堂课以后,相信同学们都掌握了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习作中能够认真修改,勤于动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导入语比较新颖,能充分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理,从而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独立作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读与写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读”去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 教学指导不够充分,限制了学生们更宽更广的想象力。在评改这一课时,教师应多给同学们一些方向和意见,这样就不会导致有的同学找不准方向,摸不着头脑。应激发孩子们的评改兴趣,通过评改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交流,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能体会到引用的好处. 3。情感与价值 能通过对书法的学习,对中国的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交流,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能体会到引用的好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六年来你在学习中走过的每一步,感受一定会很多,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二、交流学习习惯,谈收获 1。读一读“交流平台”中的提示. 2。学生先思考、回忆自己的学习习惯,组织好语言。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 4。小组讨论,综合学习方法和习惯. 三、全班交流,归纳整理 四、温故知新,推测词义 1.同学们思考、回忆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 2。分组讨论,相互补充. 3。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词语大意。
4.教师进行及时指导和修正。
5。词语意思. 走马观花:走,跑。意为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自愧弗如:弗,不。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声泪俱下:俱,一起。一边说一边哭。形容极其悲恸。
不以为然:然,对;不错。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过犹不及:及,达到。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赴汤蹈火:汤,热水;开水。跳进滚水,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五、体会引用的好处 1.指生读句子。
2。自由讨论在文章里使用引用的好处. 3。生发言,师补充。
4.整理引用的好处。
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5。引导同学以后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适当地采用引用的写作手法. 六、拓展 找一些带有引用的句子让同学们加深对引用的理解和运用。(课件出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选择笔头富有弹性、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
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姿势正确)
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中的名言名句.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含义。
3.抄写背诵。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向学生推荐阅读《论语》等古文著作,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教师的启发能够做到表达流畅,思维逻辑清晰。课堂上比较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恰当,个别语句表述不太严谨.应该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要争取给学生们做一个好的榜样,带一个好头。
第6单元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回忆往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制作成长纪念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组织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对活动过程的阶段性回顾及个性化汇报展示,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成就感,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活动过程的阶段性回顾、个性化汇报展示,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成就感,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难点】 制作成长纪念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组织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你们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你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
这六年,是你们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让我们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这六年的小学生活制作成一本有特殊意义的成长纪念册,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吧。
二、回忆往事 六年的时间,发生非常多的事情。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一个时间轴来回忆我们的小学生活. 1.填写时间轴。
借助时间轴来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记录值得我们细细回味的点点滴滴。可以把 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填写在相应的时间点上.如果有照片的话,可以把照片贴在相应的事件旁边. 2.大家做好时间轴后,可以分享自己的难忘回忆。
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同学分享,如令人难忘的集体活动,舍不得的人,有特别意义的物品,或者一两个关于成长的关键词…… 三、阅读材料 学生认真阅读书中所给材料. 四、制作成长纪念册 一起回忆了小学生活之后,我们大家来用心制作一本具有特殊意义的成长纪念册,珍藏这段难忘的成长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段时间为了制作好我们的成长纪念册,大家都在积极地准备.今天我们就一起商量商量怎样把这个栏目制作得更好,让我们继续踏着成长的足迹,去感受浓浓的师恩吧! 二、师恩难忘,活动载情 1.“教诲深深“(评语组) (1)交流活动计划,介绍活动过程。
预设:
生:大家好!我们是TL小组,因为阅读材料中的《作文上的红双圈》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我们会想到:是啊,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用他们的心血为我们写了多少评语呀!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评语大搜集。大家看,我们小组就是按这份活动计划行动的(出示活动计划,并简要介绍). 评语小组活动计划 调查搜集途径 调查内容 人员分工 教导处;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成长记录册》
期末评语 同学保留的作业 作业批语(家庭作业上激励的话);作文批语;
同学珍藏的礼物 老师所赠送的礼物、奖品上的评语
(2)展示评语,讲述师恩。
预设:
生1:我们小组搜集到的评语挺多的,为了方便和同学们交流,我们用数码相机把它们都拍下来了,大家看!(生展示材料)
生2(深情讲述):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的这则评语给我的帮助(鼓励、触动)最大……
(3)寻求帮助,分类筛选。
预设:
生1:我们打算把这些评语都放进纪念册里,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生2:内容太多了,版面不够。
生3:先进行分类筛选再放进去会合理些。
生4:要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评语,例如那些可以体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给予关心的评语。
师:“分类筛选”确实是个好主意!大家再分组商量商量,帮TL小组出出主意,看看怎样分类筛选。
生(各小组提建议):可以按“多位老师给一个同学的评语”这个思路来分类筛选;
可以按一位老师给一位同学的评语来分类筛选;
还可以按年级来分…… 生(TL小组):同学们给我们提了很多好建议,(几个成员商量)那我们就先采用××同学的建议,把蔡老师给大家的评语筛选出来。(现场用课件点击、操作)
生:光蔡老师的评语就这么多呀!汤老师你说怎么办?
师:是啊,这么多评语不可能都放进纪念册,那大家帮他们挑一挑吧!
(4)以“一位老师给一名同学的评语“为例,引导如何筛选。
预设:从学习、生活、赞扬、鼓励等不同角度,各选一则有代表性的评语。
出示评语,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发表看法:
例1:老师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脑子如此机灵的你会做出这么不聪明的事,欺负同学,捉弄女生,什么时候你才能不被请到校长室呢?老师期待着.
例2:虽然,课间,你“生龙活虎”,喜动“干戈”,你真是个会让老师生气的学生,但是,老师还是发现了你身上的优点:尊敬老师,聪明机灵,课堂上的你总是那么活跃积极,相信不久的将来老师再也不会接到其他家长的告状电话了,不是吗?
例3:最近一段时间,老师期盼中的你并没有出现,你还是你!涌上为师心头的是一阵阵揪心的酸楚……当我家访时看到你的母亲因为别人的告状而难过失落的样子,为你的学业充满企盼的眼神,不知你心里作何感想?妈妈、老师、同学的爱时刻围绕着你,难道你感受不到吗?我们大家还在期待着一个全新的你!
例4:你的改变真让老师惊喜!后半个学期,你写的字清楚端正,作业基本上能完成,大伙儿也都夸你会帮助同学,大家都对你竖起了大拇指,“有志者,事竟成”,孩子,继续努力!
例5:恭喜你,孩子!当你一次次主动地帮助同学打扫教室时,当你为一道道难题凝神沉思时,当你弯腰拾起地上的纸屑时……作为老师的我,真想为你欢呼!老师能够想象到你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才学会了克制自己,扔掉了“淘气包”的绰号!孩子,好样的!
例6:今天的辩论赛上,你精彩的表现让老师和同学们惊叹、折服!希望你以此为 新的起点,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老师永远是你的支持者,为你加油!为你鼓劲儿!
(5)小结。
师:我们在对评语做进一步的整理筛选的过程中,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的关心、鼓励,或表扬,或批评,这都是老师们心血的浇灌呀!
上述流程,均为学生自主活动,活动的主持者是学生,活动的互动交流者是学生。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和探究活动,彰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个体性”教学思想.
2.“精彩瞬间”(照片组)
(1)照片触情,勾起回忆。(小组成员一边展示照片,一边分工简要解说)
预设:
生:和老师一起度过了六年的时光,如今即将分别,我们想用照片来留住和老师在一起的美好瞬间,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回忆之旅吧!
(2)生生互动,创意命名:给照片加小标题。
①小组出示困难,寻求帮助。(出示一张没加标题的照片)
预设:
生:这些照片让我们想起了很多往事,我们想把照片放到纪念册里,于是给照片加了小标题.但是对这张照片,我们想不出特别合适的标题,能帮帮我们吗?
a.各小组讨论,加标题。
师:大家讨论讨论吧,然后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写在纸条上。
b.出示各组拟的小标题(贴到黑板上),全班评议。
(评议要点:是否简练,是否符合照片内容,是否令人感受到成长的足迹里老师的付出)
②根据共识,评议修改.(出示另外两张加好标题的照片)
生:谢谢大家。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加小标题还有这么多学问呀!看来我们加好的这几张也得好好修改修改。大家有没有什么建议?
(3)教师小结。
师:这些凝练的小标题使一张张照片成为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不仅给照片加小标题要讲究,作文的标题也得讲究,一个准确、简洁、有文采的标题,对整篇文章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师恩浓浓”(作文组)
(1)小组长三言两语汇报本活动小组的名称、收集材料的途径、作文类型(记叙文、书信、诗歌)等,并表达对提供材料的同学的谢意.
(2)欣赏习作。(寻找成长的足迹,感念师恩)
(预设)生:这些作文写得很好,同学们能从各自的成长过程中,选取独到的事例,再现老师对同学们的鼓励、教育和关爱,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请大家与我们一起再来感受“师恩浓浓”!
①深情诵读习作《老师,我想对你说》。
②片段赏析(两个).
(3)引导评议。
(是否表现出老师的特点,是否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选材是否得当)
(4)教师小结。
是啊,老师就是用这样睿智的话语、爱抚的动作,给予我们关心、开导、督促,激起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评价梳理,加工提升 1。教师梳理小结各组的活动成效。
(从小组合作的策略、表现主题的角度、收集资料的渠道、加工资料的方法等方面)
2.集体讨论如何完善本栏目的加工制作。
预设:
(1)编写目录。
(2)修改文本,文本排版,美工修饰。
(3)个性创意设计。
二、点评 看到同学们今天的精彩呈现,我感受到了你们浓浓的感恩之情。六年来教过你们的所有老师一定倍感欣慰、幸福!但是,今天更让老师欣喜的是,你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老师相信在下个板块的活动中,你们一定会完成得更加出色! 三、阅读《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红双圈》,体会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及对学生的引导和付出。有感情地朗读两文。
四、总结 难忘的小学生活使每个同学都成熟了很多,每位同学都提升了自我,在学习上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在生活上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我们师生之间也有了了解。在这分别的时刻,作为你们曾经的班主任老师,以后的朋友,我仍有许多叮嘱,仅当毕业留言和对今后学习生活的一点点参考。
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人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老师眼中的你是独一无二的,只要继续努力学习就都有成才的机会.所以,毕业后的你要勇敢地面对脚下未走完的路,你们又处在同一“起跑线”了,要勇往直前,不要退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由于契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教学本组教材时,我发现同学们的参与度都很高,尤其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活动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献计献策。还让同学们说了自己类似的经历,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勾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回忆。课后同学们通过写建议书、写一次难忘的活动、写一封信给老师等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和老师、同学的不舍之情.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真情,感人至深。
[不足之处] 在活动过程中,个别环节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一度迷失了方向.下次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当引导角色。
依依惜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阅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2)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3)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4)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2.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用心感受老师的辛勤耕耘,在浓浓的师恩中找寻成长的足迹,并以此为动力,继续前进。
【教学重点】 1.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2.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3。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
【教学难点】 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为同学写留言。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1。师:你看过哪些晚会?都有哪些节目? 2.同学们,要毕业了,我们也准备一场毕业联欢会吧! 二、交流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师:你们喜欢什么节目呢? 2。师小结:节目的形式有很多,小品、歌舞、话剧等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3。小组讨论,起草节目单. 三、讨论制定联欢会的方案 1.包括哪些步骤。
2.确定目的、时间、地点、准备流程。
3.要准备:选主题,定节目、编排节目、撰写主持人台词;布置会场,购买东西;编写节目单、写活动方案等。
4。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工. 5。公布分工结果。
四、学生根据分工准备联欢会 五、开展毕业联欢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1。全班进行有感情地交流,畅所欲言。
2。面对分别,大家可能有好多想要说的话,今天,我们就给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二、谈话,拓展思维 1.你觉得我们可以给老师写些什么? 2.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 3.生独立思考。
4.集体反馈并评议。
三、动笔,写一写 1.教师相机指导。
2。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笔下的每个字、每句话都表达着对老师的爱戴、赞美和留恋,对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布置作业 把给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1.导入主题. 回忆总是要过去的,明天我们就要分离了,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呢? 2。朗读指导. 二、合作交流 1.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2.学生自由读“活动建议”。
3。指名反馈,教师归纳. (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3)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三、品读体验 (一)阅读《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相信同学们读了这首抒情诗后,都被深深感动了,那么这首诗是为谁而创作的呢?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呢?(生自行反馈) 2.教师小结。
3。学生自由地读,体会情感. (二)阅读《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1。同学们对华罗庚的演讲有什么看法?学生相互交流看法。
2.指名说看法. 3。教师总结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1。师:写信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好方式。接下来读阅读材料中这篇文章. 2。生自由读,思考:信里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3。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阅读《毕业赠言》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师:你们读出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种什么情感?读出同学之间的一份什么情谊? 3.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毕业赠言》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和爱戴之情,《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用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么能不难舍难分呢?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给老师的一封信》《毕业赠言》.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是本学期的一组综合性学习的文章,孩子在离校之际与同学、老师、母校都有说不完的话。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尤其是对陪伴他们六年的班主任老师,课堂上孩子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他的点点滴滴。其中饱含着深情,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将心里话读出来的时候,有的同学激昂、有的同学悲伤,这些都体现孩子们真实的一面。孩子们在写作文时,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学过的写作方法都运用到写话练习中,有的同学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将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拟人、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这也是最真实的一节课。这次语言积累的一次综合应用,效果鲜明. [不足之处] 虽收获满满,但也有不足:这个单元是综合性学习,有很多的实践内容,绝大多数同学都做了班级纪念册,有的做得很精致,但有的还需要完善。比如说照片部分,许多同学没有;
奖励部分,有些同学的奖状已经丢失,无法收集,是遗憾.再有,写毕业赠言的同学不太多. 古诗词诵读 1 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 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重章叠句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艺术魅力. 3。情感与价值 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重点】 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情感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节选),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
二、背景介绍 《诗经》和“《诗经》六义” 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学生交流汇报.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预设: 师: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生1:我觉得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写的地点是什么? 生:归乡途中。
师:关于这首诗谁能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3: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四、文本赏析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戍边战士思乡) 2。这首诗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 (不是) 3。选文开头没写思乡,而写家乡的杨柳和满天的大雪,这是哪一种修辞手法? (对比)
4。大家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抒胸臆,直接写战士的思乡之情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用对比的手法,将昔日离开家乡时正值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拂,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此时战士归乡途中满天飞雪的寒冷孤寂作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渲染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5.再看选文有什么特点? (对偶句式,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齐读体会) 6.选文前两句的创作手法是什么? (以乐景写哀情) 7.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选文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 (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
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8。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试说一说。
9.多年在外作战,音书断绝,家乡的亲人还在吗?人事变化大吗?(“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战,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2.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学生交流汇报。
六、作业设计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板书设计】 采 薇(节选)
昔 杨柳依依 今 雨雪霏霏 手法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思想感情思乡愁苦归家悲伤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
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处] 《采薇》(节选)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时内心的苦痛和归乡时悲伤的心情。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难。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好,希望下次可以得到改进。
2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能谈谈自己学习古诗后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古诗. (2)结合注释学习古诗。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古诗,感悟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再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元二,原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理解“使”的意思。(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解读“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介绍诗人。(课件显示王维简介)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
你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是怎么评价王维的吗? 课件出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三、理解诗意,入境悟情 (一)粗读字音。
1。过渡:同学们对王维的了解可真多!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自由读) 2.点拨“渭”和“浥”的读音。学习生字“渭”。
3.谁愿意把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班读)
(二)细读,解诗句,品诗情。
1.理解第一、二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小声地多读几遍这两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主要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青青、新”,并结合“朝雨”图、“客舍”图、“柳树”图去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渭城。)那谁知道渭城在哪儿?(学生答)请大家认真地看图,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美景描绘出来?(指名答)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同学们读得真好!可是这么美的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有。)为什么?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6)教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教师激励性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都很舍不得,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 生3:因为他们充满了离别愁绪,心里很难过,不舍得离开,所以没有心情欣赏。(你也很会体会!)
(7)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板书: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所以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欣赏。诗中提到了柳树,你们知道古时关于柳树的典故吗?(学生汇报)
(8)点拨:“柳”与“留“谐音,还表示挽留之意,看着这满目青青的杨柳,朋友终将远离而去,他们怎不伤感离别呢?所以,读前两句时,我们还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美,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并且语调要相对舒缓些,声音相对低沉些去指导学生品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1)过渡: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要分别了,元二要到哪里去了呢?(安西。) (2)要经过哪儿?(阳关。)阳关在哪儿?(学生答)
(3)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派情景。你能说一说看完图之后有什么感受吗?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阳关以西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也就是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 (4)过渡:元二即将远行了,好朋友要分别了.这一走,也许两年,也许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能相见。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5)学生思考、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深厚的感情,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6)带着感情,尝试读最后两句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这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学生说诗意) (8)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见。王维 百感交集,对朋友的深挚情谊都浸透在这浓酒之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最后两句) (9)他们喝下这杯酒了吗?(生:喝下了.)顺势引导学生,让学生融入诗情中。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离别的酒。)师:既然是离别的酒,喝一杯够不够?那么王维又劝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这又是一杯怎样的酒?(生:友谊的酒.)师:友谊的酒就更应该多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这还是一杯怎样的酒?(生:祝福的酒.)师:祝福的话太多了,知心的朋友,再喝一杯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这更是一杯怎样的酒?(生:浇愁的酒。)师:离别的愁说也说不完,远行的人,喝了这杯浇愁的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有感情地朗读,沉醉诗境。
1。过渡: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朗读这首诗送送元二吧!(课件出示诗歌,并配音乐《阳关三叠》)(全班读) 2。指导学生背古诗,配上音乐。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王维诗中的写景名句,学生试着吟诵。
2。学生试说画面。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朝雨新柳图 知诗人,解诗题 临行劝酒语 抓字眼,明诗意 依依惜别情 想意境,悟诗情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设计这一课我力争把教与学结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感悟诗情的同时基本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和步骤。在备课的时候,我首先查找一些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解诗题,知作者;
重读悟,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我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这一方法进行的.经过这堂课的实践,我觉得这一方法是可行的.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自认为我的教学特色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
[不足之处] 尽管这一节课有个别成功之处,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因为我们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高效课堂,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我一味地追求高效、大容量,导致很多教学环节都浅尝辄止,匆匆而过,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没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3 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 深入学习《春夜喜雨》,通过诗后注释,了解诗句意思。
3。情感与价值 阅读《春夜喜雨》,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深入学习《春夜喜雨》,通过诗后注释,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阅读《春夜喜雨》,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境(播放音乐《春夜喜雨》) 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曾出现无数诗人。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各指的是谁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春夜喜雨》。
二、学习《春夜喜雨》
(一)解诗题。
(二)读古诗。
1。引导学生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并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2。通过师生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读诗。
(三)明诗意。
1.回顾以前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和课后赏析,小组合作解诗意。
2。提出不懂的词句,师相机点拨。
3。师生交流诗意。
(四)悟诗情。
补充材料: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当官被贬,后被作乱的叛军所虏,冒险逃回,之后做官又遭贬斥,这些经历,都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创作了大量关于百姓疾苦的名篇。后来,他抛官弃职,几经辗转,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成都,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定居。在这里,他亲自耕种,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也是在这个时候,写下了《春夜喜雨》这首诗。
1。根据材料,生自由发言,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师相机介绍“喜“为诗眼,并介绍何为诗眼。
三、细读诗文,体会情感 1.读课题,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喜) 2。诗人因何而喜? (好雨、知时节、润万物) 并联系写作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 启发:你读着读着,从哪一个字或词特别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并说明原因。
逐联分析,根据学生情况补充。
一、二句:好、知 三、四句:潜、润、细 五、六句:俱黑 七、八句:湿、重 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字词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3。背诵全诗. 四、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喜”字统摄全篇,表现作者因雨下得及时而喜悦的心情.赞美了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品诗方法: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喜→喜爱春雨 学法:借助注释品诗意 巧抓诗眼悟诗情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以读带动课堂,分层次达到目标,遵循了教学规律。这样,学生积极性较高,学习氛围浓厚.在朗读上我采取了“三读”来体会诗歌的方法: (1)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诗的意思,让学生读懂。
(2)让学生读出韵味。
(3)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 (4)悟读,感悟意境,体悟情感,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注重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对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我让学生课前收集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做得相当好。另外,对词语的品析,学生相互间交流得认真、详细. [不足之处] 1.译读的环节突出不够,影响学生掌握诗意. 2.时间把握上有问题,导致结尾匆忙。
3.一堂课下来,总是得失兼有。教学就是不断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们的学习方法的过程,我相信,只要有勇气,有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就一定会在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趣导入 我们学过不少歌咏春天事物的诗句,还记得吗?(生回忆)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歌咏春天景物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讲授新知 1。读诗题,你从诗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早春”二字点明了季节;“呈”是说作者写的这首诗是送人的,并且说出了呈送的对象: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你对韩愈了解多少?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但此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三、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的大致意思. 译文或注释:
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如同酥油一样细腻光滑,绿茸茸的细草,远看似青,而近看似无。这种景致正是一年中最美的,胜过春末满城拂动着的如烟如雾的杨柳. 2。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早春景色的?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四、赏析诗句 1.本诗中的“润”字用得很好,你觉得呢? 一个“润“字,写出了雨丝的轻细和柔和,有滋润的意思,同时和缓而不朦胧,又有无声的隐含意,表现出在草色呈现之前,雨滋润小草而不被众人发现的原因。
总之,一个“润“字,形象生动,余味绵延。
2.韩诗写春草“草色遥看近却无”,人们都说这句诗写得妙,说说它妙在哪里。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好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3。会心一悟: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近视,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有的事,朦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细部却又说不清楚了。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见识了。看待社会形势,何尝不是如此。
4。我们上课伊始所举的诗句你喜欢哪一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5.拓展阅读 展示: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在三、四句的基础上试创作一首完整的七言绝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背景(小草)春的使者早春胜暮春 早春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学法引领,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学习的方法。在这次课堂中,我以“三读”——读准字音、读懂诗意、熟读成诵这一学法为线索,让学生按部就班充分自主学习. 2.充分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体现,这次教学,我通过设计多个环节,利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在读准字音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去通过朗读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最后在读中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一个阶梯式的朗读模式,真正地实现让学生在读中悟意,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3.运用竞赛,让学生乐于积累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特别是竞赛、游戏环节更是他们的最爱。如这次教学中“古诗词背诵”竞赛环节的设计,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们以大组为单位,成员之间一起合作讨论,集思广益,利用翻阅资料等各种方式来为自己的队伍加分,在这样一种欢乐、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更好地融入课堂,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让学生从竞赛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会积累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不足之处]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主导,为了使学生在短暂的一堂课中获得更多的知识,首先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简洁凝练,要能从繁复的文字中抓出要点.如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就过于冗长和啰唆,总觉得学生还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还可以更完善,于是变成了带着学生“绕圈子”,既拖慢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又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从多次试课的经历中我仔细观察了我每堂课下来学生举手的情况,发现课堂初始大部分同学举手还是比较积极踊跃的,但到后面举手的同学基本上就固定在极个别同学之间。我仔细反思了学生举手回答后我的每一次评价,评语整体比较单一,语气也比较平淡。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如果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仅仅是简单的一句“你真棒”“你读得真好”,那学生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务必是大受打击的,所以教师应该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要多给予学生中肯、富有激情的激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这样学生自然会前赴后继地调动思维、积极配合老师,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 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3.情感与价值 懂得渔民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准备】 1。搜集诗人范仲淹的相关资料。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启发谈话,解释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悯农》(其二)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 教师出示古诗:《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哪位同学能把它读好? (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读得可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们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
(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全班齐读。
4.了解诗人。
学生小组讨论所调查的诗人资料,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师补充总结。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己读古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读诗。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注意:“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5.学生练习读古诗.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6。学生齐读。
7。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深入学习,读诗解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1)出示注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思考诗句意思。
(3)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4)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1)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被打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3)小结: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漂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1)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
(2)诗人对捕鱼的人的同情.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交流补充,师适当总结。
4。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5.练习背诵古诗. 四、细读诗文,体会情感 1。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请大家自由读读下面这段话。
(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3。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4。“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漂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1)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看到了小船,看到了汹涌的波涛。
“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危险——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卷”和“打”这两个动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
(2)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
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农民劳动很辛苦。
5.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试着说一说。
6。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
五、课堂总结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是宋朝诗人范仲淹的名作.全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六、布置作业 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但爱 鲈鱼美 (吃鱼者) (鲜美) 江中:一叶舟 出没 风波里 (打鱼人) (危险)
渔民生活 苦难艰辛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目前,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学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儿童学习古诗文,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我国的古诗文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儿童通过学古诗文,既可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美的体验。使其终生受益.本文的教学正是让孩子们通过这个小故事,来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互动交流的时间很少,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也很少,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授,没有真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课本插图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应该让学生感受更多的诗中的韵味,掌握更多的学习诗的方法。
6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 深入学习《泊船瓜洲》,通过诗后注释和赏析,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的情节,进入古诗诗境,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江西临川,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2。解课题,质疑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知道“泊”读“bó”,而不读“pō”的呢?怎样理解这个课题? (2)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3。交流学诗方法。
二、初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 1.本诗的多音字很多,浏览古诗,怎样确定“间、数、重、还”的读音? (1)抽生读,谈一谈确定多音字读音的理由。
(2)抽生分别说其他字的解释,确定读音。
2.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 ”画出来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了解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师生合作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3。弄懂了这个问题,诗意就一目了然了,同桌交流。抽生说诗意,知诗情,悟诗境。
(1)作者泊船在长江北岸的瓜洲,离家乡南京远吗? 就“远“与“近“展开争论,找出各自的理由。
在遥远的古代,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火车,单靠着双脚和一叶扁舟要翻越几重山和跨过滚滚的长江水,可谓是万水千山,可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般的近? (2)引读悟情: 因为作者心里想的是——故乡,脑里装的是-—故乡,嘴里念的是——家乡,因此不觉得家乡远了,不由念着,生读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情不自禁地吟着:京口…… 情深意切地念着:京口…… (3)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你知道哪些描写江南的诗?在这首《泊船瓜洲》里诗人同样写了江南的美,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得美呢?“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 (4)而“绿“字前的“又”字我们得好好品一品,“又”代表“又一次”,家乡的哪些景物会循环往复,轮回地来来去去呢?学生练习说话:燕子飞了,又飞回来的时候,春天去了,又再来的时候,草儿枯了,又再青的时候. (5)想想诗人曾经有哪些美好的生活. 三、知背景,入诗境 1。古诗学到这里,如果你是诗人同船共渡的朋友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他。学生再次质疑。
教师补充介绍资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摇摆不定,最后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
从这一段介绍中,你又知道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 2。诗人深知,这一去,一定凶多吉少,而年迈花甲的他,早已厌倦了朝廷的尔虞我诈,可只要让他去做宰相,他就一定去,主张变法改革,而他只要施行新政变法,守旧派依然会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他只能忧心忡忡,踌躇满怀,将这满腔的千般不愿万般不情,都化作叩问苍天,质问明月-—这是发自肺腑的质问呀! 3.积累有关明月的诗。
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似乎作为古代诗人思乡的标志,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儿时念的“举头望明月“,亦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一个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
四、 回归主题,总结写法 作者将这千古的思乡情怀,是通过写事还是写景表达的? (写景抒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2。小练笔:把你想象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用一段话描写出来。(如果能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写景的好词佳句会更好.)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古诗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语意、语法等都有很大变革,且内容少而空洞。常常会出现教师没动力教,学生没兴趣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古诗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巧用推想,不失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不足之处]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为迎合这次活动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所以下次课上要注意这些问题。
7 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远教资源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想象和写作能力。
3。情感与价值 用远教资源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游园不值》诗句的意思,感受这首诗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朗读领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发兴趣,精讲引思 1.(课前)集体背诵一首古诗。我从同学们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反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歌颂了祖国山川田园之美,赞扬了英勇将士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今 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诗。(板书:游园不值)
2。(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播放《春江花月夜》)诗人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访友人,准备同他一起赏花品春,不料天不作美,园门紧锁,友人不在,一扇柴门隔断了视线,这不免令诗人扫兴,心中升起一股惆怅之情,正当诗人彷徨无措之际,不经意间抬头四望,眼前豁然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现眼前:高高的墙上,一枝红杏从园中伸了出来。诗人有所感悟,写下了《游园不值》这首诗.(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自读-—交流读—-小组读——齐读(掌握节拍)
2。复习古诗学法: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晓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3。同学们通过课前的搜集资料,在大家交流后,进行简单的整合.然后进行汇报第一部分的内容。(知诗人,解诗题)(学生回答的内容略;师生互动)
4.利用你手中的各种资料,自学第二部分内容。(合作完成)(抓字眼,晓诗意) (1)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古今汉语不同特点。(学生回答的问题略)
(2)师点拨“怜”在汉语中有“可怜”“爱惜”两种解释,这里应该是“爱惜”的意思.“小“字意与“大“相对,这引申为“轻轻”。
(3)读全诗。
(4)完整地说说诗意。
三、学生质疑,乐于探索(入诗境、悟诗情) 1.学生质疑的问题。
2.师问一个问题:你认为园主人是怎样一个人?(淡泊名利的人) 师点拨:小中见大,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红杏”一词一语双关,喻园中主人闭门隐居,但他的美德、名声在外。说明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是压抑不住的。
诗人本来要扫兴而归,一转身却看到墙头脉脉含情的一枝红杏,蒙着阴影的心情顿时一亮,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板书:扫兴、喜悦) 3。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更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前两句应该读出扫兴、惆怅之感,后两句应读出欢快、喜悦之情)
4.指名读,齐读。
诗人虽然没有看到满园的春色,仍然满腔的喜悦,请同学们看着课文插图给这个园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再想象一下满园的春色是什么样的。
5。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之中,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背诵全诗。同学们试着跟着音乐来唱出来。(自拟题目,写一则短文) 四、思维拓展,延伸探索 1.春色是多少古代文人墨客笔下不息的主题。老师这里也有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投影出示)(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自由欣赏,小组自定. 2.齐读,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细细体味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春色吧!(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同学们还搜集了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或者叶绍翁的诗句?让我们大家共 同来分享。(小组选一名同学读) 4.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抒发对春天的感受吧!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掌握诗人的方法去发现、去感悟、去动情.但无论用什么方法,应因文而宜,与时俱进,去雕琢、去彩饰,返璞归真。
五、布置作业 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题诗作画。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未遇主人扫兴 春色满园喜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由于教材对诗中的一些词作了注释,所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发挥想象理解诗意,避免了冗长沉闷的串讲,效果较好.但学生对诗的后两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未能体会出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时启发点拨,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课后我还布置了诗改文的训练,由于学生对原诗理解得较好,所以不少学生写得令人满意,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
[不足之处] 不尽如人意的是学生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不能体会出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时启发点拨,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才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
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第一是要读好古诗、背诵好古诗,这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第二是能够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对古诗进行“翻译“,对于关键字,必须知晓它的意思;第三则是对古诗的意境有所感悟,尽可能地走进诗人的世界,揣摩诗人的心境,对古诗的主旨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能力还比较低,对于第一个目标的达成,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第二个目标要教师辅助完成,对于第三个目标的达成,则需要及时点拨,才能做到想象意境,体会感情,明白道理。
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与价值 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人生。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的妙处。
【教学难点】 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六年,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分别“。“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到来了,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生答)
师: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课件出示——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王观写的一首词。
齐读课题。
读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解词题.生反馈。
再读课题,想一想这首词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词句 指名读。(字正腔圆)
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三、理解诗意,诵读悟情 1。请你们再读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生自由交流. 精读,品悟词情。
2.引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
3。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生交流。(课件出示图片,生欣赏)
4。指导朗读。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吧! 生读,生评价。
5。课件出示“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板书:景)
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一美丽景色。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次朗读,了解词中的大意,描绘的景象,作者表达的情感。)品读“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6。师: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课件出示)
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 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了朋友,此时作者 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师: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啊,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想象鲍浩然回到家里会是怎样一个情景。
(引导理解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
师:想到朋友将要享受幸福。作者的心里还会难过吗?还有什么离别之苦呢?于是作者说——“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生接读。
师: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不舍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啊? 7。让我们带着理解来读读这首别具一格的词。有感情地朗读。
8。配乐读文。
四、励志感悟,品味人生 师:是啊,同学们,“相见时难别亦难”,尽管离别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痛,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诗人王观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面对? 生:要乐观一些。
生:要多多劝慰,将未来想得美好一些。
师:如果真的有一天,你们离开了我,在离别之前会对我说些什么呢?能用学过的古诗中的诗句赠给老师吗?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此“君”非彼“军”哈!(生笑)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我叫汪伦吗?(生笑) 生:不及老师送我情! 师:我更想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师生情”!虽然你们会离开我,志存高远,各奔东西,但我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走不出老师的心! 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请写一段话,用上一句诗或词,表达对即将离别的老师或同学的深情。
六、结语 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古诗园中畅游,同学们采摘到了最美的花朵,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同学们以书为友,与诗同行,博学强记,善于积累,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借 眉眼盈盈处-—景 (轻松)
抒 千万和春住——情 (祝福) “情有所依”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并且在理解的过程当中结合朗读。第二,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初读本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学习本词.第三,抓住重点,帮助理解。在学生自学之后,让学生提出没有解决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抓住“眉眼盈盈处”“千万和春住”。提问:从哪里感觉到很美丽?为什么一定要和春天住在一起?学生认真思考回答。这样一来本课的难点通过回答就自然解决了。
[不足之处] 当然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课堂气氛虽然十分活跃,但个别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起来,在教学中还可看出孩子们的知识面窄,在表达时,有些学生表达的内容不够准确.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9 浣 溪 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词。
(2)了解和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 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感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近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学识高,品行正直,而政治道路却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会感到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 3。教师由此发问: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投影):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鸣”,比喻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1。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2.全体、个人配乐朗读全词。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师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 3.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八、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2.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九、全词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抒发了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词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
【板书设计】 浣溪沙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从指导朗读到领悟,教学环节看似简约,实则不简单,时时处处都紧扣教学目标,扎扎实实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体现我巧妙灵活、简练明快的教学风格。课堂上既有朗读方法的细致指导还有学习诗词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以致用,凸显诗词教学的语文味。
[不足之处] 在最后升华主题的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好,教师的语言铺垫不到位,事先设计好的内容没完成.学生的情绪没有带动起来,导致课堂氛围没有达到高潮。另外时间分配不均,导致检测、仿写没有落实到课堂上. 10 清 平 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掌握意境分析题与手法鉴赏题的技巧。
3.情感与价值 在品读诗歌的同时,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寄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词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 体会这首词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词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黄庭坚的资料和生活时代的情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是春天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2.写作背景: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诵读赏析 (一)一读全词,整体感知 阅读注释,掌握词意。
思考1: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惜春)
思考2: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思考3:此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二)二读全词,评品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他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予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啭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留给词人的,只有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词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词人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的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四、总结归纳 黄庭坚词的特色: 1。平淡朴实,委婉含蓄. 2。构思新奇巧妙。
3.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五、作业 背诵本词。
把你的理解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清平乐由现实到幻觉思春(归何处)寻春(无形踏)唤春(归来住)由幻觉到现实问春(知踪迹)解春(蔷薇开)惜春(不复归) 惜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我们总结出了词人的思想感情: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离去时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不足之处] 不喜欢学生记住教参的理解答案,也不喜欢学生借助手上的资料书去读背标准的词句理解答案,因而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总是不客观,有时考试时也理解得不彻底,看来今后需要在诗词教学上灵活对待,不能再如此偏执了.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