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本书,读不一样的书,能从书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体会。读书不能只读其文字,还要体会书中蕴含的道理,这才是读书的根本。
现在的我已经六年级了,读的书也上了一个层次,不再像以往读书只读一些简单的带有图画的书了,已经开始读纯文字的书了。以前看书就是为了好玩,读到里面有趣的故事,却从来不去想书中想要表达给我的东西是什么。甚至很小的时候,字认得不全,都是父母读给我们听或者把书中的文字换个简单容易理解的方式给我们说出来。现在随着我逐渐的长大,我越发认识很多字,也能够自己去看一些书了。
最近所读的书都是我们这个年纪读的,里面不认识的字我现在也都能自己去认识。随着年龄的增大,我知道读书不再是简单的事情了。就比如现在我也读童话故事,但是这回读书就不是看它有不有趣里面,而是要自己去理解故事中带给我的道理,是它要我明白什么。读一本书,不只是打发时间那么简单,有时候它给人们带去的是对更多生活中要懂得的道理。每一个童话故事里面都有着智慧,有着哲理,是为了让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书中的人物的要表达出的感情以及事情的发展状态。自我大一岁,我就已经努力的去读懂书,行希望在书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读一本好书,带给人的是很大的帮助的,可以丰富人的内涵,积累更多的素材,为自己将来写作提供帮助。小学生的读书世界也可以像大人那样丰富多彩,再也不是单个的看其味道,我们也希望可以真正的跟书打交道,与书做朋友。读书就品书中情感,知书中意思,看懂作者要去表达的主旨。书带给我的是享受,是一种乐趣。我现在读的书都是我能够努力读懂的,这让我很开心。读书也可很快乐,可以带进书中的世界,在书中畅游。
一次次的读书,我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在未来的读书之旅中,我会更珍惜读书的重要意义。我相信读更多的书,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帮助自己完成学业。同时读书还需静下心,只有真正的入书才能体会到里面的世界,我很喜欢这样去读书,可以心无旁骛,不去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只知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够。
书,陶冶了我的性情;书,丰富了我的知识;书,开阔了我的视野;书,给予了我人生的启迪。以书相伴,人生就会有大不同。生活可以清贫,但不可以无书。博览全书的人,往往知识丰富,能集众家之所长于其身,因此能使人喜欢读书,将使他终身受益。
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多读书,读好书。可仍然有一些人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对读书产生兴趣,兴趣才是的老师!
读书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取广泛的知识,陶冶情操,还能使孩子得到放松休闲,缓解焦虑,调节情绪,与孩子一起读书,既能留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处,又能要求自己也养成读书的习惯,一举两得。
经常读书的人会思考,知道怎么才能想出办法。他们智商比较高,能够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会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读书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对人性的认识,锻炼心胸,逐步训练感受幸福的能力,培养自信心,形成实践能力。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养成阅读习惯将受用终生。阅读习惯是在心灵深处装了一部发动机,一个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知所措。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做到教会孩子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让孩子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养成读书的习惯。”让孩子“多读书、乐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日益成为我们每个家长的共识。近年来,以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培养孩子读书习惯为目的,与孩子一起开展读书活动,使我们全家人受益匪浅。
我们家崇尚“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成长。”从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以来,我们家长把学校推荐的必
读书目进行了认真研究,还抽空学习了许多家教方面的书籍。在阅读中,我们不断总结读书的经验,形成了一些适合我们家庭的读书方法。
首先,我们尽量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找一些相关的,充满童趣的书藉,和孩子共同阅读,慢慢地孩子的知识面会变得开阔起来,思路会变得活跃起来,当碰到问题,会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而为了解决这许多的为什么,他就愿意去看更多的书,就近一步激发了他看书的举趣,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他以前不感兴趣的领域,探索的乐趣,拓宽了他的兴趣面,以此类推,形成良好的循环。对每个孩子来说,书本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了无尽的想象。我们作为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领孩子去阅读,让他们发现阅读是一种有趣的、愉快的经历。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就算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共同来读书,在充满亲情的氛围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沉醉于书的世界里,享受读书带给我们的快乐!书,使我们家长由对孩子教育的无知变为略知一二,使我们自己的事业起飞,使我们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在一个充满积极向上,乐于学习,与书为伴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是快乐,健康、自立、博学的。
其次,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或者也可以不急着回答,反而提一些问题要他回答,启发他主动思考,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哪怕他的想法是粗浅的,偏颇的,也不要粗暴而简单的否定,有许多事情,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答案。可以耐心的解释,可以激烈的讨论,彼此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对方,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向纵深发展,倘若相持不下,可以一起再查资料,再看书,寻求最佳答案,这样可以使他接受的心悦诚服而又自然而然。此时,家长也增长了以前没有关注的或者没有兴趣的知识,达到了和孩子一起积累一起成长的目的。
另外,我们家设立读书专项经费,鼓励购买图书。为了营造一种读书的气氛,我们自主购买订阅一定数量的书刊、报纸,如《课堂内外》《我们爱科学》、《读者》、《七彩语文》等,每月都到书店书城去转一转,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荡漾在书海中,体验一种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让孩子建立自己的小书柜,在书房里把书进行归类,孩子自己的书由孩子自己整理摆放,让他拥有自己的书柜。我们与孩子共同读书,定期交流读书体会。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这样说过:“我们做父母的,一面要事事以身作则,一面要处处留心小孩所处的环境,使他所听的,所看的都是好的事物。这样他自然而然地受了好的影响。”我们会创造机会带孩子走进自然,阅读自然,感受人文。为了让孩子保持一种学习状态,丰富感性知识,我们有目的地带孩子去感受周围的世界,如带孩子去北京,眺望在雄伟的万里长城上,感受中华历史的悠久、华夏儿女的智慧,让他看一看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广场、国家体育馆,丰富历史知识,丰富生活内容,丰富情感世界。平时,我们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的读书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调查报告、书签制作、手抄报、读书征文比赛等,使他从小就受到语言文字美的熏陶,并且能将这些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
与孩子一起读书有很大的好处,我们共同经历着书藉带来的喜怒哀乐,同样的心情让我们和孩子贴的更近,可以感受到孩子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以便于及时调整方式方法,更好的为孩子创造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对于父母来说,千万不要奢望可以教给孩子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给孩子一个“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成长,包括身体的,感觉的,情绪的,认知的,心理的,精神的完整成长,而不只是被灌输属于父母的认知和技能,那样的人生无味而无趣。纪伯伦在他的《致孩子》中这样写道:“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在梦中不能想见的,你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因为生命是不能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孩子是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你无法预定他的轨迹。
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并不是一日之功,它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做家长的考验,我们应督促孩子每天都进行阅读。在读书中遇到问题时,要及时提出,我们做家长的应尽量正确的回答孩子的疑问,遇到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时要翻阅其它书,一定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疑问,要帮助孩子提高思维空间,进行知识储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和孩子一起快乐的读书吧!
自己是大的对手。——题记
暑假里我读完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原著,感受十分深刻。和小时候我读注音简单版的感受不同,那时我喜欢打打闹闹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喜欢故事中他和一个又一个妖怪打斗的精彩场景。现在我却很佩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我觉得他能通过一个个想象力丰富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的道理,尤其是“真假美猴王”这回,表面上是另一个捣乱的假悟空,但是细细想来,背后的寓意真是让人深思回味。
这个章回主要讲述了六耳猕猴假扮孙悟空,来到凡间到处惹是生非,变作美猴王,甚至还打伤了唐僧。孙悟空得知此事之后,与假美猴王大战了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其他菩萨对于两猴也是真假难辨。最后他们打去了如来佛祖那里,如来佛祖慧眼一看,假的就被识破了,然后悟空就将六耳猕猴打死了。
看过这章的人都知道,六耳猕猴乃是孙悟空的怨气所化,它们连打斗的招式都一摸一样,它们的相似度极其高,所以不用说唐僧师徒了,连观音都对其难分真假。谁说六耳猕猴就不是孙行者的复制品?
也许六耳猕猴就是另一个孙悟空!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六耳猕猴理解为孙悟空内心深处另一个黑暗的自己。人有善恶之分,猴也是如此,作为普通的猴子,或许可以向往绝对的自由,可以偶尔使坏,但是孙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是为了成佛的,所以他需要去掉自己的劣根。在《西游记》的最后一回中,师徒四人取得了真经,最后成了佛,如果六耳猕猴没有被打死,那么孙悟空恐怕是成不了佛的,他依然会有大闹天宫的勇气,依然有去阴曹地府修改生死簿的胆量,他无视规则、挑战底线。所以六耳猕猴在本书中应该是孙悟空完成自我救赎的一个障碍。最后,他在佛祖的指点下,勇敢地战胜了自我,自己亲手打死了六耳猕猴,也打死了内心中另一个可恶的自己,从此他真正实现了自我的统一,也向成佛迈出了实质性地一步。
我每每想起这章就会回味,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该这样呢?虽然没有佛祖的指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来接受前人和高人的指点。家长们通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同学比,比上培训班的数量和效果,比投入学习的时间,比取得的学习成绩,但是其实我们不应该总是和别人比较,虽然比较或许会产生一定的动力,但是有时候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拿现在的自己和以前的自己的比,看看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更努力,看看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更多的进步,看看今天的自己怎样才能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打掉原来的自己,重新找回自己。
在生活中,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希望每个人都能勇敢地面对新的自己。
暑假里,我读了《荒野的呼唤》这本书,书中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讲了一条名叫布克的狗,被主人的园丁助手曼纽尔卖到了北国。它有过四个主人,经历了许多磨难。
在第一个主人手里,他差点被狗的头领史皮兹杀死,但最终学会了生存的法则;第二个主人让他拖着沉重的货物,一口气跑了两千四百里;第三任主人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狗,自己也很无能,最后他和他们的狗一起掉进河里淹死了,只有布克被他的第四任主人救了;第四任主人和布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布克为主人立了好几件大功,在主人被杀害后,他替主人报了仇。最终,布克回归荒野,成了一群狼的头狼。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掩卷深思,感慨万分。首先是布克坚强的生存能力,他的众多伙伴,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危险后,只有布克活了下来。我觉得社会也象一个大战场,一旦倒下去,要不赶快站起来,你就完蛋了。悲伤会把你彻底打垮,然后吃掉你的灵魂。只有站站着的人才能生存下去。
站着的人应该让自己站得更高,才能不断进步,并继续寻找更高的立足点。其次是布克对第四任主人的浓厚感情。在布克的生活里,只有他的第四任主人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感情像一根绳子似的把他不断从荒野里拉回来。他救过主人一次命,替主人立过好几件大功,在主人被杀害后,他又想方设法替主人报了仇,并且在每年主人被杀害的那天,他还会回到那个地方纪念主人。相比之下,我们人对动物的感情就要差多了。第三点是人的贪心。第二个主人因为贪心把布克他们给卖了,第三个主人因为贪心想得到金子,穿过已经开始融化的湖面,结果掉进湖里淹死了,就连第四任主人也是因为贪心想多拿一些多矿石而被人杀害了。贪心,真是人致使的弱点。《荒野的呼唤》的确是一本好书,是一本能震撼人心的书,希望大家一定都要看一看。
书,给我带来了好品德。在书中,我是一只如饥似渴的小鸟,吸允着点点滴滴的知识,然后满载着这些知识我飞翔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有清风为我祝福,有夕阳与我做伴,把这些知识带给每一位爱书的人。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自由。在书中,我是一片晶莹剔透洁白无暇的雪花,没有心灵上的尘,思想上的俗,有的只是书中源源不断的高贵品德。
当我将这些品德都酿成自己的果实时,我就可以如同雪花一样纷繁扬扬的洒落下来,为枝头点缀,为屋顶披彩,让仁攀类感受这雪花般的白色世界。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纯洁。在书中,我更是一叶飘摇不定的小船,追随着书中的脚步,我这叶小船无时不在感受现代都市的气息,自由女神的雄健标致,埃菲尔铁塔的浪漫浓情,金字塔的神秘古谱,俄罗斯的热心豪迈。这些,只有在书中我才可以领略到。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哥乖,爱书的人是永远渴望书的,无声的书会奉告你有声的世界,生活中,许多标致你会错过。但是,书中的标致世界会永远为你敞开,等待你的到来,那么我们就去好好把握它,不要让它逝去,抓住永恒的标致。
要记住:爱因斯坦曾说过:智慧没有了书籍,便如鸟儿折了翅膀。书,给我的乐趣不仅是消遣,它补充着我精神上的空虚,而我如饿狼一般步猎着书中的一切。书,是我的灵魂。读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畅。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生版的《史记故事》,书中所选的都是《史记》中的精华,它从远古的五帝一直写到西汉武帝时期。这些故事不仅精彩有趣,而且还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历史的一扇大门。通过这本书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如卧薪尝胆的勾践、负荆请罪的廉颇、飞将军李广、还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
所有故事中让我受益最多的应该是《毛遂自荐》。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的毛遂,在赵国平原君需求人才时,不顾别人的白眼,勇于自我推荐。到楚国后的关键时候,他软硬兼施,向楚王陈述利害,说服了楚王共同抗秦。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是非常佩服毛遂的。可也有人认为毛遂的行为违反了中国人谦逊的美德。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不错,谦逊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我们也应该知道物极必反。谦虚得过火,便成了自卑。二十一世纪强烈地呼唤着"毛遂自荐"的精神。中国有句俗话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酒香,自会香飘万里。其实并不是完全正确的,酒再香,又能传出多远?茅台酒,够有名了吧,但我们为什么会知道这个大名,是闻到了酒香吗?相信路远的都闻不到,是广告让我们认识了它。像“统一鲜橙多”“旺旺碎冰冰”“康师傅方便面”等等等等,在广告里谁不把自己说得美味无穷,让人垂涎三尺呀!其实这发扬的就是毛遂自荐的精神,正因为这样,他们的产品才卖得那么火。如果他们在广告里说“旺旺碎冰冰,吃了牙会冷”试想会是什么结果呢?
想要实现理想就要勇于自荐!只要觉得自己某个方面还行,就要勇敢地去做,哪怕失败了,也是一次生活的体验,就当为下次的成功积累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本学期开学第一天,老师在班上问:谁愿意当语文组长?语文组长在我班可是个“领导”,不仅有收发本子的权力,还有协助老师管理班级的特权呢。是老师最得力的小助手,想当的人肯定不少,可环视教室一周,我发现举手的可没几个?为什么?没自信呗!我也有些胆怯,生怕举了手老师又不选我,那还不糗大了。此时我想到了毛遂,他当时挺身而出的时候也还只是一名普通的门客呀。再说了,我在班上人缘、成绩都还能说得过去,干嘛不试试呢?于是我勇敢地举起了右手,当我看到老师向我点点头露出欣慰的笑容时,我仿佛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似的,心里甭提多骄傲自豪了。因为在克服胆怯的同时我的自信又增加了几分。
我每天都感受着母爱,却总是不知母爱的伟大,也没有细细体会过,读了这篇文章主要的是“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推动了生的希望,母亲身有重病而不去治疗,反而来照顾“我”,因为照顾“我”,没有时间自己喜爱的花,使花死了。母亲几次想带“我”去北海公园走走,散散心,而每次都被“我”冷言拒绝了。终于有一次,我同意了,可是没有去成,母亲就病逝了,没想到她到就要死的时候,还是挂念着她的儿子。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那个带着重病照顾孩子的母亲,是多么坚强啊!文章中还写到:对于“跑、踩”之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因为“我”双腿瘫痪,再也不能跑,再也不能跳,再也不能踩了,所以母亲怕提这一类的字,“我”会伤心难过,说明母亲对“我”的爱是多么的体贴入微啊!
我想到我的母亲,她平常对我也是体贴入微、无微不至的。我想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用点点滴滴的小事来证明她们对孩子的爱,也就是因为这些小事让我们这些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