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方式与机制研究 摘要:在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绿色转型问题进行研究过程中,必须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开发以及区域城市研究置于核心地位。这一理论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通过对资源型城市推行绿色转型可对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不断实现当地的可持续。
在对绿色生态城市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促进绿色资源不断协调发展,在当地建立完善的绿色体系,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当今城市建设现状入手,结合相关城市建设的规划和政策,从城市的整体建设行为,环境的保护和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绿色材料和工艺的选取、绿色城市的建设和保护制度的实行入手,结合贵州省在全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对贵州省绿色城市建设的政策路线和举措进行深入的剖析,发现贵州在绿色城市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并且结合贵州的自身状况给出策略性的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绿色转型;
方式;
机制 Study on Green Transformation Mode and Mechanism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Absrtact: 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voluntary citie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city research must be put at the core. This theory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ll over the world.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further rationalization of the 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ntinuously achieve local sustain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green city and a smart city, how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reen resources and how to build a green city into a system is a problem worthy of our in-depth study. Start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combining with the relevant urban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policies, starting with the overall urban construction behavi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resource saving, selection of green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it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tection syste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in the ligh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national urban construction in Gu izhou Province. The policy routes and measures are analyzed in depth,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Guizhou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ities are found. Strategic suggestions are given based on Guizhou's own situation. Key words: resource-based city; green transformation; mode; mechanism 目 录 1 引 言 1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选题意义 1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1.2.1研究内容 1 1.2.2研究方法 1 2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基本理论分析 2 2.1资源型城市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 2 2.1.1资源型城市概念界定与属性特征 2 2.1.2中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与分布特征 2 2.2绿色转型基本理论探析 3 2.2.1绿色转型的概念认知 3 2.2.2绿色转型的方式与途径 3 2.3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方式与途径 4 3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现状分析 6 3.1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的产生与形成 6 3.2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能源开发历史贡献 6 3.3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现状 6 3.4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政策推进过程分析 7 3.5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存在矛盾与障碍分析 8 4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机制构建 9 4.1 建立贵州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机制 9 4.1.1 建立贵州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机制 9 4.1.2建立资源型产业绿色发展新机制 10 4.2 建立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机制 10 4.2.1建立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机制 10 4.2.2全面实施绿色开采制度与机制 11 4.2.3构建资源集约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11 4.3建立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差异化引导机制 12 4.3.1 资源枯竭及金属类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引导机制 12 4.3.2综合类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引导机制 12 5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4 1 引 言 要想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就必须要多方面进行综合协调,不断实现资源型产业、生态以及科技的系统型转型与创新。现阶段,这一类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并未建立系统、通用的方式方法,呈现出了明显的无序特点,缺乏配套的绿色转型体系。探索解决资源型城市生态建设、绿色转型和创新发展问题的途径和手段,是对资源型城市化绿色转型进行深入研究过程中的关键课题。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总体开发研究过程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1.2选题意义 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对于区域经济以及新型城市发展态势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对此展开的研究及讨论,其对绿色城市有序建设有着指导和借鉴作用。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其发展对资源有着较重的依赖性,当地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经济周期波动对其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这一类型在发展过程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即为产业结构的单一以及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就必须要通过绿色转型的具体理念与手段,不断对这一类型城市对资源的依赖问题进行解决。
1.2.2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法。在文章写作之前,笔者对资源型城市问题、机制、相关理论方法以及有关绿色转型的具体概念的文献进行了查阅。
二、比较分析法。对于不同理论概念进行了具体的比较。
2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基本理论分析 2.1资源型城市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在城市之中存在着密集的经济与人口,反映出人们对城市文明价值的向往,也说明了城市的平台和载体功能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城市概念的界定,对功能意义与价值有着较高程度的重视。
2.1.1资源型城市概念界定与属性特征 学界并未形成“资源型城市”的标准定义,我们通常所说的可利用资源包括矿产、石油、煤炭、森林等。这部分资源最为典型的特点是形成所需周期长、无法短期再生,因此一旦过度开发会使得资源所在地经济意义迅速削弱。
可从多角度分析资源型城市,首先,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资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它的一部分属于开发资源之前就存在的城市形态。另一方面,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城市雏形逐渐形成。综上所述,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当地自然资源高度依赖,资源产业在其产业结构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最低,最为典型的即为森林城市和矿业城市。
2.1.2中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与分布特征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十分庞大,达到262个城市。其中包括16个市辖区、58个县、62个县级市以及28个省份(市、区)和126个地级行政区。资源型城市占地面积在我国总面积之中达到40.71%,共计391万平方公里;
其中有54个城市属于增长型。79.77%的城市属于成熟型、衰退型。全国36.8%,也就是4.99亿人口涉及其中。
中国资源型城市分布特征 1. 人口多、数量大、分布广 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262个,其中城乡人口数量高达4.99亿,在全国人口之中占到36.8%。资源型城市在国内呈广泛分布状态,分散于28个省份之中,其总面积为39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40.71%。
2. 空间分布分散 国内资源型城市地区分布存在差异,其中中部、西部数量最多,各为83个,东部次之,59个,东北最少,数量为37个。整体来看,东北和中西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数量庞大,占到了总数的75%。
3. 城市类型多样 通过对产业的内容即可再生能力进行判断,可对资源型城市进行林业产业和矿业产业的划分,其中林业产业城市数量为 18,矿业产业为244个。以产业生命周期作为依据进行划分,则可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不同类型,其数量分别为31、141、67和23个。成熟型与衰退型在资源型成熟之中占绝大多数。
2.2绿色转型基本理论探析 2.2.1绿色转型的概念认知 绿色转型要求企业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出发点,对循环经济发展投入较多重视,不断对绿色产业进行培养,以多种方式来协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一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由传统发展模式转化为绿色发展的新型模式,不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政治、社会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
2.2.2绿色转型的方式与途径 要想对绿色转型的价值内涵进行深化,不断对区域绿色转型理论进行把握,就必须要对绿色转型的具体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区域行为主体进行充分的重视。文章指出,企业与产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可对西方经历理论之中规定微观行为主体进行借鉴,通过多角度来推动绿色转型的发展。
1. 企业层面 在不断推进绿色转型过程中,资源型城市必须要将企业的绿色转型置于首要地位。绿色企业理念要求企业不断对自身技术手段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循环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生态影响进行及时的消除。
2. 产业层面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具有支柱性地位,因此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加强对产业体系的合理调整,在战略转型不断推进过程中必须要对绿色产业体系的建立进行明确,实现绿色产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其为主体的技术产业集群、物流产业集群等。
3. 政府层面 政府的大力推动对改革的推行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政府必须要对自身所具备的市场经济管理功能进行明确,对绿色管理、绿色转型进行政府层面的指导与帮助。
2.3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方式与途径 资源型城市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必须要对其产业进行不断的升级,实现生态、技术的多重创新。
(一)产业维度层面 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这在资源型、非资源型城市之中并不存在差异。因此,在资源型城市开展绿色转型实际中,必须要对其产业的绿色转型进行重点考虑。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本身所具备的资源进行了大力度开发,整体来看,其产业结构对于资源有着较强的依赖,往往在当地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但资源的不断开采使得当地存储量下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资源枯竭,单一依靠资源的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严重不符,要想确保资源型城市可以较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相关单位必须要不断推进其支柱型企业的绿色转型。
产业绿色转型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努力来实现。首先,政府必须要进行制度变迁,通过政府自身强有力的手段可以破除企业对原有发展道路的以来,寻觅新的发展道路。中央和地方必须要形成联合力量,不断推动产业的升级发展,对其进行高层面的整体把握。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策略时要摆脱对短期利益的盲足追求,对区域产业发展与产业整体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科学产业结构的建立。其次,必须要对产业扶持机制进行建立。资源型产业呈现出了明显的沉淀资本高的特点,对于资金有着大量的需求,政府可通过政策性手段来对其进行定点产业扶持,利用金融手段来推动绿色产业的转型发展。第三点则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积累。现阶段经济竞争过程中,人才资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资源型城市之中工作人员呈现出了明显的低知识水平特点。但在其不断推动绿色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依托,因此当地必须都要对高素质人才资源进行有效的吸收。为进一步确保其原有工人对绿色转型的适应度,可对其进行深入的技能培训,提升相关技能;
此外资源型城市因对外来人才进行积极的吸纳,不断对自身的吸引力度进行提升,实现对外来人才的招聘和挽留。最后,必须要对原有合作模式进行更新。资源型企业与政府之间往往存在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但这一合作往往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绿色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在不断推进当地转型发展过程中 必须要对这一合作方式进行改变,政府、企业各司其职,通过对自身作用的分别发挥来推动企业市场化,建立高效率的合作模式。
(二)生态维度层面 资源型城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有着极强的依赖。但自然资源的开发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打击。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资源环境、生态成本提高的制约愈发明显。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点揭示。在资源型城市不断转型的过程中要对资源利用方式进行更正,加强对环保、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
要想推动资源型城市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绿色开采制度进行贯彻,对资源开发进行合理预防。二是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利用,不断推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三是要建立对生态进行补偿与恢复的相关机制,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即对城市生态存量进行稳定。四则要求对资产性产品的价格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其产权和收入分配机制进行进一步明确。最后,借助相关考核价值来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过程进行合理反映与评价。
(三)科技创新维度层面 资源型城市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改变对资源的高度依赖,不断实现科技含量的提升。但整体来看,资源型城市对于科技创新缺乏足够的认识,且创新水平较低,无法依据科技创新来不断推动自身的转型发展。
要想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就必须要对现阶段创新环境进行改善,建立全新创新体系,对相关资金进行高效利用;
此外还必须要建立适当激励制度,不断提高创新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要实现对绿色技术创新进行积极引导以推进其发展。最后,必须确定相关政策来促进其创新发展。
3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现状分析 3.1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的产生与形成 资源型城市具有一定的产业功能,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关注的原因十分明确:该类型城市在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以及市场化进程中对当地经济进行了过 度挖掘,使得当地出现了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问题”。因此国家必须要从制度层面来对其进行改善,不断推进其可持续发展。
3.2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能源开发历史贡献 在我国可支配能源消费之中,煤炭占到了70%以上,整体来看煤炭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能源之一。随着煤炭的不断开发使用,煤炭型城市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时期,大力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化新工业发展不断深入过程中,煤炭型城市本身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经济发展对于煤炭的需求也出现了一定的下降,且当地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城市的发展受到挑战。因此必须要对其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高效探讨。
3.3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现状 《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之中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进行了明确,其重点集中于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实际,不断推动其朝着精细加工方向发展,借助煤炭这一资源实现煤化工的进一步加工,利用高科技来推动现代煤化工业的发展。重点加快毕水兴煤化工产业带建设。努力升级传统磷化工产业,严格控制磷肥和复合肥生产能力,积极开发新的化肥产品,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精细、专业、高附加值的食品、医药、电子等系列产品。有序开发磷矿资源,推进开磷、瓮福煤电磷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国际新型化工产业基地。积极推进钡盐、汞工业的转型发展,在安顺、铜仁、黔东南等地建设国家级精细钡化工生产研发基地。推动钢铁工业向特种钢材料转变,重点发展易切钢、轴承钢、车轴用钢、弹簧钢、冷墩钢、超低碳电工钢等产品。推动绿色铸造。支持铁合金产业提高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重点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硅、锰合金产品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高纯铁合金、氮化系列铁合金、复合合金等产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消费、供应、技术等方面改革,对能源合作进行进一步加强,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推动当地建设成为国家级别的能源基地。当地可对风电进行进一步的开发,通过对社会资本的引入来实现对贵州高原山区的风电机组研发,利用低风速风机来实现风能资源的不断开发,在毕节、六盘水、黔南、遵义等地建立风电基地。对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进行不断推广,在上述地区建立光伏发电站。此外可通过垃圾发电厂的建设来实现人口密集区垃圾的有效处理。该地所蕴含的丰富浅层低温能同样可进行开发利用;
对核电项目前期工作进行合理推进;
不断实现对页岩层和煤气层的勘探,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对正安-习水页岩气勘测开发项目进行重点开展,实现黔北页岩气开发基地的建设;
通过对盘江、织纳、黔北矿区进行煤层气勘测项目的重点建设,实现三大煤层气开发基地的完善;
不断实现对地热资源的合理利用,除对遵义等地区浅层低温能进行利用外,还应当积极进行中深层地热资源的勘测。
3.4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政策推进过程分析 通过对贵州资源型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推进进行的研究可知,其对资源型城市问题的认识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政策上与国家基本保持一致。根据相关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建设和转型理念,结合《贵州省总体规划》的内容可以看出,贵州省的资源型绿色城市转型与国家的城市建设政策理念是吻合的。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就将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了一项基本的制度,我国“十三五”时期的总体规划中,强调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理念。由此看出,我国的政府政策对相关对绿色社会的的构建越来越重视。在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国家对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不再是侧重于单单追求经济市场的扩展,而是将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相结合,追求在保护环境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因此,国家政策在资源型绿色城市的建设上已经有了众多的涉及,力求在城市的发展中减少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工业污染的排放等不利因素。通过国家政策实现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废物的可回收利用和城市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可持续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贵州省的城市建设政策和规章制度在国家政策的框架内实施和发展。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贵州省虽然经济发展在国内各省份间并不处于突出地位,但省内环境也在发展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原本资源型绿色城市的建设发展意识不足,没有考虑省内经济发展对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省内经济发展以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为代价。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省内环境问题的突出,贵州省根据政策审时度势,提出了资源型绿色城市的建设。在《贵州省总体规划》和贵州省“十三五”的规划中,构建绿色城市、实现城市生态功能与其他各领域协同发展,以求形成能够自我节约、自我协同、自我发展、自我修复的资源型绿色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在资源型绿色城市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贵州省结合国家政策的总体要求,结合本省的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现状,由浅而深地推进资源型绿色城市的建设,实施了城市企业排污、节能减排,城市建筑尽量选用绿色材料和环保工艺实施“绿色建筑”,提倡人人爱护城市环境,坚决关停一些污染环境的企业,这些政策的推进,给贵州省的资源型绿色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打好了初步基础,积累了相关经验,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3.5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存在矛盾与障碍分析 现阶段资源型城市已经取得了产业、生态、社会以及经济转型的部分发展成果,但其仍无法攻克绿色转型过程中所面对的难题。目前正是这一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必须要建立不断推动其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机制,国家也应当对其进行财政倾斜,推动其朝着绿色、可 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1.国家资源、能源的刚性需求和资源型城市多元化发展目标的矛盾 我国工业化已发展到了中后期,现阶段正属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阶段。随着发展,对天然矿产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为进一步确保国家重要战略能越、资源的充足,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我们必须要不断扩大国内生产能力、缩减相关消费来实现能源生产能力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平衡。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均可通过发展来进行解决,但短期内,仍无法对国内能源和资源的刚性需求进行满足。在满足国家发展能源需求、确保能源、资源战略安全的过程中,资源型城市有着十分艰巨的任务指标。这一原因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造成了实际性的制约。资源型城市在现实发展过程难以对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进行合理的兼顾,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也无法得到均衡发展,为确保国家利益,城市利益往往受到了选择性忽视,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难。
2. 初步的资源型绿色城市建设并没有阻止环境污染加剧 贵州省在经济发展中虽然认识到了环境污染问题,但其仍旧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且环境污染还在日益加剧。长年累月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是几年就可以得到改善的。贵州省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1)资源损耗巨大,生产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巨大;
(2)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中所需的能源日益短缺;
(3)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企业的生产中环保意识不强,且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4)治理环境的成本大,所需的基金投入多,且治理起来复杂。这些上述问题使得贵州省在资源型绿色城市体制的建设上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想要解决,却需要很长的时期进行改进,不解决则对资源型绿色城市的建设是一种极大的阻碍。故而,长期历史遗留下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制约着贵州省资源型绿色城市的建设和体制的形成,使其举步维艰。
4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机制构建 4.1 建立贵州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机制 在推动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过程中,必须要对城市的实际状况进行考虑,因地制宜发展与其特点相适应的产业。
4.1.1 建立贵州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机制 1.建立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引导机制 资源型企业的绿色转型工程十分复杂,在不断推进这一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企业环保意识提升,对其环境责任进行充分的明确,其次需要实现生产、营销、管理等多个具体方面的制度转型。资源型企业的绿色转型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对绿色生产技术进行使用,推动中小型绿色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绿色管理体系的建立等。
2.引导实施资源型企业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技术 不断对资源型绿色生产和技术进行引入。通过绿色生产方式,资源型企业可对能源进行有效的节约,从而实现对能耗和污染的削减。在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及相关产品加工过程中,应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进行充分的重视,促进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床冲提高。而绿色技术的发展在企业绿色转型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技术主要有绿色开采、污染方式即生态修复等。通过绿色技术可对企业带来的资源损害及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良好的解决,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其综合发展,实现生态环境压力的有效减少。
3.引导中小型绿色企业发展 在绿色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对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以及绿色营销等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资源集约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企业综合效益的发展。
4.建立健全企业绿色管理体系 在资源型城市政府的指导和协调下,成立企业绿色管理委员会,确定企业的绿色发展方向,全面管理资源型城市企业的生态经济体系,建立企业绿色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企业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建立企业绿色管理体系。培育和造就绿色企业家应被视为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4.1.2建立资源型产业绿色发展新机制 1.建立绿色价格导向机制 水、天然气、成品油等资源产品在国内往往由政府进行统一定价。政府所进行的市场为导向的定价方式使得这一部分产品价格水平相对较低。矿产资源开发本身的外部性十分明显,而我国资源型产品在进行开发利用成本价值计算过程中往往并未对资源本身的价值、生态环境补偿以及安全投入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因此价格因素无法在资源型产品优化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这对于资源型企业、城市的绿色转型均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要对资源型产品的定价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与资源型城市的绿色价格体系相吻合,不断推动该类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而绿色价格体系的建立要求我们进行全成本价格核算,并以其为基础形成相关机制。在全成本价格核算过程中需要对资源开发保护、环境保护等多环节进行综合考虑,实现外部成本的内化,利用价格因素来对资源的稀缺性进行基本反映,从而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节约。
2.构建绿色产业投资机制 对资源型城市绿色产业投资机制进行合理构建,借助多渠道实现对资金的筹募,不断推进城市绿色产业的合理发展,破除资金这一因素所造成的绿色产业发展制约。通过对绿色产业投资进行进行合理规划,对其重点产业进行大力度资金扶持,不断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可以实现绿色转型项目投资过程中的基本资金需求。通过对各类融资平台的建设可进一步对民间资本进行吸纳,通过建立完善融资体系,借助多种方式来实现相关企业的有效融资,不断以投资手段来促进绿色产业的合理发展。
3.建立资源枯竭型产业援助机制 通过对资源型产业升级、转移专项基金的建立,可以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接替企业、国有骨干重大项目资本投资缺口等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不断对筹集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渠道进行拓展,除申请国家补贴、降低相关地区城市退保比例外,也可想政府、国际组织申请员工,通过多渠道筹募资金。此外,可通过资源枯竭产业关闭扶持机制的建立,实现对下岗职工的安置及再就业的专项资金扶持。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进行政策性倾斜,推动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当地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建立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机制 4.2.1建立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机制 1.矿山生态修复的规划体系 要想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结构、抵抗力、自我恢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维护和修复,进一步实现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就必须要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积极的修复治理,通过制度化手段来促进相关举措的推行。
通过矿山生态环境规划系统可实现对矿产开发及生态环境关系的合理协调。这一规划对采矿前、中、后不同时间段进行了合理、科学的约束。在采矿前即可对其生态影响作出一定的预测,相关部门可根据预测情况对采矿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实现生态环境成本的有效降低。
2.完善矿山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即为矿山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4.2.2全面实施绿色开采制度与机制 实施绿色开采制度要求比对共生、伴生资造成破坏,并实现对资源、生态环境的最低破坏。这一开采原则本质上属于保护性的发展原则。绿色开采制度的实施是从资源开采的源头治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从根本上对资源型城市的开发进行改变,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
1.绿色开采标准的制定与和绿色开采制约机制 结合当地的资源储量、利用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的特点和承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绿色开采标准的建立,实行严格的工业开采标准规定。
2.大力推进绿色开采技术 绿色开采技术是指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以实现低开采、高强度、低排放、减少资源开发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为原则。
4.2.3构建资源集约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在资源集约的综合利用机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对企业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进行提升,此外还要针对重点能耗产品建立一定淘汰、准入制度。第三是要建立资源集约利用的专项基金。
在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自身基本出发点,使用配套技术来进行发展,第三是要发挥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4.3建立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差异化引导机制 4.3.1 资源枯竭及金属类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引导机制 在对绿色转型发展进行引导过程中要对市场导向性记性充分的考虑,依据企业自身状况,结合产业、金融、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不断推动经济结构的平稳变化。
作为发展绿色转型引导机制主体的政府,在实施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地域资源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类,掌握本地资源的详细储备和利用状况,尤其要对有限资源、消耗过多的资源、即将枯竭的资源、金属类珍贵资源进行专门登记备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和消耗进行规划或保护,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制定出相应的资源保护制度,从法律和监督的高度上保护现有资源,对资源的使用开发进行严格的审批。但要注意到,即使建立起相关的资源利用制度,也要尽量减少各类资源的消耗,能节约尽量节约,能不使用尽量不去使用,最大限度地保护有限资源。
4.3.2综合类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引导机制 资源变化使得综合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同样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这一类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当持续以资源为出发点,以鼓励后续产业发展和经济多元化为重点。
在城市的方面的建设上,应该按照建设成本积极推进新型绿色材料的投入使用。在新型绿色建设材料的选择上,既不过分地提高建设成本造成经济负担,也要兼顾满足建筑的安全和设计。在各项产品的生产中,鼓励采用不断创新的节约型绿色技术、绿色包装,使得产品的性能在不断加强的同时形成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建立城市中的绿色经济市场,以更低的资源消耗、更小的环境代价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城市绿色转型的理论和实践引导城市建设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为城市绿色转型提供基础性支撑。
5 结论 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整体来看十分复杂,在其绿色转型过程中需要对区域产业、经济、城市发展进行综合研究。而这一问题的出现是资源型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通过绿色转型目标的确定,资源型城市可不断提升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结构、民生问题、产业布局、环境生态等多因素均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范围。资源型城市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的可持续同样需要对上述因素进行考虑,因此需要较为复杂的研究。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内在完整性与复杂性。
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贵州省资源型城市进行绿色化的转型发展,这是产业生命周期规定和持续发发展的总体要求。在该类型城市中,产业关联度较高的资源型产业是重点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具有支柱性作用,同时也是区域重点扶持产业,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相关性,其发展往往是相互联系的。由于生产要素在资源领域高度集中,以服务业、制造业为典型代表的非能源产业无法实现良好发展,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成为了当地的主要经济增长来源。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使得当地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资源枯竭,当地经济可能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因此,贵州省资源型城市在不断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对绿色转型投入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绿色实践——以山西省“大同蓝”为例[J]. 张义丰,张吉福,马彦平,马安全,赵晓宁,穆松林,张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8) [2]中国区域“资源诅咒”再检验——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 徐晓亮,程倩,车莹. 中国经济问题. 2017(03) [3]“资源福音”还是“资源诅咒”——基于门槛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 马宇,程道金. 财贸研究. 2017(01) [4]资源诅咒:测度修正与政策改进[J]. 安锦,王建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3) [5]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森林“资源诅咒”研究[J]. 刘宗飞,姚顺波,刘越. 资源科学. 2015(02) [6]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 王莉,李杰. 资源与产业. 2014(06) [7]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效果、瓶颈与路径创新[J]. 孙浩进. 经济管理. 2014(10) [8]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郭存芝,罗琳琳,叶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08) [9]生态文明视域下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战略框架及路径设计[J]. 徐君,高厚宾,王育红. 管理世界. 2014(06) [10]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关键要素识别与推进策略选择[J]. 朱远. 东南学术. 2011(05) [11]环境规制背景下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探析[J]. 刘晓音,赵玉民.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02) [12]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关键要素识别与推进策略选择[J]. 朱远. 东南学术. 2011(05) [13]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战略研究[J]. 高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14]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resource curse: A simplification and a comment[J] . James A. Robinson,Ragnar Torvik,Thierry Verdier.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2014 [15]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the “resource curs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 Hirdan Katarina de Medeiros Costa,Edmilson Moutinho dos Santos. Energy Policy . 2013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