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见你们俩,便觉得十分憨态可掬却又无比亲切可爱。得知我们国家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你们成为了冬奥会和残奥会的吉祥物,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一份骄傲。
一看到冰墩墩,我就觉得这只熊猫是与众不同的,比那些普通的熊猫多了些灵气。一只冰糖葫芦里的熊猫,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出了你这个独一无二的熊猫。你似宇航服的冰壳,五彩斑斓的光环,印着红心的手掌,轻而易举地博得了我的好感。黑白的熊猫千篇一律,可是你却充满科技感,活活有生机。看到宣传片里你在太空遨游、赛场驰骋,我越发期待2022年的到来。
与冰墩墩不同,见到雪容融,最大感受就是年味,热热闹闹的中国年味。熊猫是中国的专有标签之一,象征着中国国宝对世界的普及。而灯笼就是中国传统技艺的历史,代表着点亮梦想。说起灯笼、看到灯笼会理所当然地想到:哦,那是中国灯笼。如意似的.灯把、和平鸽与天坛相交错的纹路加上喜庆的代表“瑞雪兆丰年”的白雪,我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你这个年味十足的红灯笼。
冰墩墩和雪容融,一个代表着运动员的冰雪般的坚强意志,一个代表着温暖的包容和交流,这是中国态度,更是中国精神。从1980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到一位位中国选手在冬奥会上摘金,再到中国获得冬奥会的举办权,北京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双奥”城市,这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更是中国综合实力的发展。
虽然距离2022年还有两年,可我忍不住憧憬两年后的情景,各国选手们齐聚中国,努力拼搏着,在滑雪,滑冰,冰球,冰壶的赛道上各展英姿。而我作为一名小学生,便要每天加强体育锻炼,把身体炼得棒棒的!等冬奥会开始了,我一定要去现场看比赛,并带去我最真挚的祝福!
冰壶
冰壶,两队之间比赛,每队四人,两队轮流掷球,不仅需要使冰壶准确到达营垒的中心,同时让对方的冰壶远离圆心,最后以冰壶距离营垒圆心的远近决定胜负。冰壶1998年正式列入冬奥会比赛项目。
比赛场地:国家游泳中心
冰球
冰球亦称冰上曲棍球,是多变的滑冰技艺和敏捷娴熟的曲棍球技艺相结合,对抗性较强的集体冰上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穿着冰鞋,手拿冰杆滑行拼抢击球,运动员用冰杆将球击入对方球门,以进球多者为胜。
比赛场地: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馆
花样滑冰
花样滑冰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相继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迅速开展。1872年奥地利首次举办花样滑冰比赛,1924年被列为首届冬奥会比赛项目。
比赛场地:首都体育馆
速度滑冰
速度滑冰简称速滑,滑冰运动中历史最为悠久,开展最为广泛的项目。1763年2月4日在英国首次举行15公里速度滑冰赛。1889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首次举办世界冠军赛。男、女速滑分别于1924年、1960年被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
比赛场地:国家速滑馆
短道速滑
短道速滑于1905/06年起源于加拿大和美国,1992年被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
比赛场地:首都体育馆
1.残奥单板滑雪
是在一个人造的雪道上进行比赛,雪道设置多种障碍用于跳跃和翻转。比赛时只使用一个雪板。每个运动员有三次比赛机会,选取最好的两次相加录取成绩,用时少者名次列前。比赛场馆在云顶滑雪公园场地A。
2.残奥越野滑雪
参赛运动员为肢体残疾和盲人/视障的运动员。根据功能损伤不同,运动员可以采用站姿滑雪,也可以采用坐姿滑雪,在一对滑雪板上装备一个椅子,运动员坐在椅子上滑行。视障运动员与一名视力正常的引导员一起参加比赛。男女运动员采用传统技术或自由式技术在短距离、中距离和长距离(2.5km至20km)进行比赛或参加团队接力。比赛场馆在冬季两项中心。
3.残奥冬季两项
项目总比赛距离在6-15km之间,每圈2.0-2.5km,采用自由式技术滑雪3或5圈。期间运动员必须击中10m远的射击靶,每次脱靶将被惩罚增加总的路线时间。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在于比赛中的身体耐力和射击精准度之间转换的能力。视障的运动员通过声音信号辅助,依靠信号强度,指示什么时候运动员射击。比赛场馆在冬季两项中心。
4.冰球混合团体
冰球混合团体项目相当于奥运会中的冰球项目。参加这项运动的都是下肢残疾的运动员。比赛时,双方上场队员各6人,比赛分三局进行,每局15分钟,中间休息15分钟,进一球得1分,得分多者为胜。他们用冰橇代替冰鞋,球杆较尖的一端用来推行冰橇,用像船桨的一端击打冰球。
5.轮椅冰壶
轮椅冰壶是冬残奥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且具有很高的技巧性。轮椅冰壶运动员必须坐在轮椅上进行比赛,比赛采用和健全人同样的规则,差别仅在于轮椅冰壶比赛没有刷冰,且投壶者必须在固定的轮椅上掷壶,除了可以用手掷壶外,还可以用投掷杆挂住壶的上方来掷壶。
6.残奥高山滑雪
残奥高山滑雪和冬奥会的高山滑雪项目一样,残奥高山滑雪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一项运动。运动员需要同时掌握速度和敏捷度来完成比赛,下坡时速度可达100公里/小时左右。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