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自在独行》——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
很久没有看完一本书了,懵懵懂懂看完也觉得没啥收获,本来不打算写读后感,但是喜欢写读后感强迫症的我突然意识到,没有收获也是收获,于是又开始叨唠两句。
没有收获,那是因为你可能没有认真去看,仔细去读,身心不在书本,体会从何而来。确实,我都是挑着看的,有些写的很幽默,有韵味我边看边笑,忍不住念出来;有的文邹邹,一个石头写的多宝贝,感觉太矫情,就直接跳过。我想这不也是看书的一种方法吗,不要纠结于收获,更不要纠结完完整整看完,享受过了便是。也许某一日,你又会忍不住重新读起,又有不一样的体会。
读书真正的收获不是当下看完的时候,而是在未来某一日,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变成了你特有的容颜,散发出你独有的味道。
回过头仔细想想,整本书作者分为五个板块,分别阐述生命地睿智,人生的悲心,大地的魂灵,万物的情怀以及天空的禅意。从讲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到后来成为作家经常独处的生活日常,在作者眼里,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个书桌,一把琴都是有生命的,与之对话,一起生活。能够写的如此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作者肯定是用心观察过,研究过,只有用心生活的人才会努力去发现生活的美。每一个在我们看来如此普遍,如此不值一提的事物,在作者眼里都是生命的象征,都是有使命的。所以一个人的时候,作者不觉得孤独,因为陪伴他的已经太多。我们之所以觉得作者矫情,只不过境界不同罢了。
我们也许应该向作者学习,学习如何独处,如何善待生命,如何热爱生活。
尘世纷杂,《自在独行》是贾平凹先生给予每个孤独的行路人的赠礼。生命的行者,乐于在孤独中寻找生命的本真,从容潇洒,自在独行,让生命之花灿烂在孤独的旅途上。
孤独有许多种。人一出生,父母亲人陪伴着走过了人生的多个站点;长大成人,爱人孩子又陪伴着走过了人生的多个站点;老至垂暮,或许是医生护士陪伴着走完人生的旅程。我们在一步步失去,一步步迈向死亡。“越长大越孤单”,我们在岁月的流逝中体会孤独。可这孤独,却是你必须经历的,何不从容面对?
贾平凹在书中说:“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人在成长就在一步步给自己修建坚固的堡垒,一步步走进孤独。一个人过着灯红酒绿、盛友成群的生活,恰恰最是孤独。因为在一片灯火酒绿的迷幻下,看不清周围的一切。他们的孤独,是内心的不真实。此时,你何不换个月朗风清的地方,享受与朋友对座品茗的乐趣?
“我见过相当多郁郁寡欢者,也见过一些把皮肤和毛发弄得怪异的人,似乎要做孤独。这不是孤独,是孤僻。”贾平凹先生说:“神圣是真正的孤独。”如果一个人已经伟大到超越众生,那么这个人在无法攀登的顶峰上俯视众生时,我想,他的内心充盈的不是骄傲或是蔑视鄙夷,而是孤独。
但孤独,更多时候意味的是强者。无敌是多么的寂寞!人生,我们都在攀登自己的山峰,期望抵达自己的终点,在攀登,一步步变强,便是一步步走向孤独。读后感·孤独有许多种,但真正的孤独,不是把郁郁寡欢挂在嘴边,更不是特立独行,标新立异,而是能耐得住内心的寂寞,成就不一般的事业。
我们在一步步走向孤独,孤独是每个生命征途的终点站,所以,我们不必惧怕孤独。走在孤独的路上,我们无需接受怜悯和同情,走在孤独的路上,我们仍然从容不迫,我们不需要追赶,不需要等待,只需在孤独中寻找生命的本真。享受孤独,自在潇洒,不需怜悯,不需同情。每个人都会走向孤独,而恐惧走向孤独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强者,会使生命之花灿烂在孤独的旅途上。
这是一个怎样的灵魂,游走在自己的世界里,那里有他的爱,他的情,也有着他的痛苦和欢乐。
这灵魂是自由的,自由的你心生妒忌。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放浪形骸,随心随意的游走,带着我们走三边,去白浪街,逛五味巷……吃一口新现宰的羊肉,喝一碗劲冽的美酒,尝一尝那苦的难以下咽的茶水……一切都那么的随性,可有有着满满的醇厚的味道,自是抵消了一切的旅途辛劳。
这样的灵魂也是最有情的。亲情太重,生活太难,那笔墨虽不着刀锋,却总在我内心深处刺了一刀,痛的我心跳,痛的我泪在眼里打转,痛的我无法继续读下去。我自无法从容,可他却在那里娓娓道来,像在阅遍了人生才可以从容体会生命的睿智。不知他落笔时可也曾是泪往心里流……
这样的灵魂是自在的,自在的有着自己的规则。那是一双锐利的眼睛默默地观察着这个世界,他是这个世界的看客,体会着这人生百态,却从不与这世界纠结,懂了,也释然了。爱了就是爱了,恨了就是恨了,坚持的就是自己的坚持。在他的世界里有一片花园,虽然自己也厌过、烦过,可总还在天天认真打理,那里自有情趣,可别人却经常无从体味。
这样的灵魂是孤独的,孤独的别人以为那是闲云野鹤般的潇洒,真是行于天地般的禅意。看着他玩石头、拓壁画、弹古琴……看似逍遥自在,可当真乐以忘忧?而我却被一种深深的孤独冲击着,心被那文字揪着,透不过气。当真孤独的人可以没家,可以整日与兽骨、顽石为伴?当真这样的快乐只可独享?用爱好占满了自己的时间,空间,身体,就能明白人生的意义,就能求得一分安宁,明白人为什么活着?
有人说,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好比一个圆,圆越大圆周所接触的未知世界也就越多,就越知道自己的无知。于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也是一样,自我的世界越是强大,与外界的平衡也就越发的困难,就越发的会困在自己的小花园里,就会越发的孤独。“尘世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自在独行,只是又有几人可以成为圣人,可你又是否有着圣人的那强大的心理世界。
书是贾平凹的新著《自在 独行》,一本40多年来创作的散文精粹。书名禅意浓浓,犹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醍醐灌顶之力。书中,他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但最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让每个生命的行者在读书中懂得孤独的真义。贾平凹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能让他觉得自在得,要么是行走在西北的大地,要么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所以,读他的文章就有一种“长河落日圆”及“悠然见南山”的视觉冲突和情绪碰撞。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脸长得像西北大地那么粗糙,他的文字嚼起来像羊肉泡馍那样入味,他的哲思听起来像秦腔那样旷达。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是智慧必然来自孤独。很多人不理解,女孩子那么努力,最后还不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做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烦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但是,做梦容易守梦难,如果有一天,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磨灭了你对梦想的热情,请摸摸胸口,皮肤下那颗滚烫的心脏,每一声跳动都铿锵有力,用心去听,那是多么不甘放弃的节奏!
我一直坚信自己有更好的价值,读书十载,不是为了让自己去做一份不需要太多智商与情商的工作,走上成为一名聒噪妇女的路。好在,上天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公平豁达的,毕竟,美好的人生,从来不会降临在稀薄的生命里。我虽然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我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我虽然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我从不羡慕别人的成功,那些风光,不过是因为她们在你看不见的时候,流下了你想象不到的汗水。我也有生命自备的锄头,只要抬起手来亲自动手,也可以砸开自己与世界的这层屏障,在单调枯燥的生活里竖一扇宽敞明亮的落地窗。
特别喜欢《自在独行》封底的四句话: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就如先生所说,不会为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不会因一时荣辱而狂妄和消沉,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界,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了!
这是一本小散文集合。因为孤独,因为独行,才能有时间去好好观察身边的场景,才能有心情去体会一花一树、才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去发现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独行容易,达到自在却需一个心里的境界。书摘: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勾下头,理性地想想,人怎么细细的,一个脖子。顶一个圆的骨质的脑袋,脑袋上七个洞孔,且那么长的四肢,四肢到稍末竟又分开叉来,形象多么可怕!更不敢想人得不停地一吸一呼,其劳累是怎样地妨碍着吃饭、说话和工作啊!是的人是有诸多的奇妙,却使作为具体的人时不易察觉而疏忽了。
读完这本书的每篇文章,会发现许多从小生活里悟出的大道理。书中很多的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不曾经历过的。书中开篇描写母亲的有一段文字,动情地描述了当时母亲独自拉扯子女长大的不易,仿若那架纺车正在我们耳边响起。从细节中描写出母亲在“我”记忆中生活的不易和艰难。
贾平凹在书中说:“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人在成长就在一步步给自己修建坚固的堡垒,一步步走进孤独。一个人过着灯红酒绿、盛友成群的生活,恰恰最孤独。因为在一片灯火酒绿的迷幻下,看不清周围的一切。他们的孤独,是内心的不真实。此时,你何不换个月朗风清的地方,享受与朋友对生活的乐趣。
书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关于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总能以自己狭义的方式来谈这样永不会过时的话题,也显得十分有趣。“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气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平常心对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样,才不会累。
比较喜欢文章里有几篇这样的描述,《说孩子》篇里,“一个家庭组合十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人的心是一辈一辈往下疼的”。《说美容》篇里,“戏比生活逼真,谎言比真理流行。”《五味巷》篇里,“妻子依旧是乳,丈夫依旧是水,水乳交融,谁都是谁的俘虏;一个不笑,一个不走,两个笑了,孩子就乐,出来给人说:爸叫妈是冤家,妈叫爸是对头。”生活里就是这样平常的细节,才是大乐。
孤独有许多种。人一出生,父母亲人陪伴着走过了人生的多个站点;长大成人,爱人孩子又陪伴着走过了人生的多个站点;老至垂暮,或许是医生护士陪伴着走完人生的旅程。我们在一步步失去,一步步迈向死亡。“越长大越孤单”,我们在岁月的流逝中体会孤独。可这孤独,却是你必须经历的,何不从容面对?
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寥寥几个字,可能是我买下这本书最关键的理由之一。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龋龋独行着的,哪怕是整日生活在一起的亲人,也有各自的悲欢喜乐,他不懂你的,你不懂他的。
看着这本书的每篇文章,都会发现许多小生活里的大道理。书中很多的生活是我们不曾经历过的,开篇里描述母亲的那一段文字,真切地描述了那时候独自拉扯子女长大的母亲的不易,仿若那架纺车正在我们耳边响起,而我们是否也曾这样注视过母亲的细节,是怎样把我们抚养长大。
这本书所讲的是个人、是群体、是生活中琐碎的器物与文化的独行,比如在“西大三年”这一章里,“他数过,从宿舍到教室是五二四步,从教室到图书馆是三零二步……”这样精确的数字,是一个人独行时才会有的反应,是孤独与小心翼翼的表现。
每一篇的文章都很有意思,关于父子、孩子、房子女人等等,作者总能裹以促狭之意来谈这样永不会过时的话题,也总是显得十分有趣。“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气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平常心对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样,才不会累。
比较喜欢文章里这样的描述,《说孩子》篇里,“一个家庭组合十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人的心是一辈一辈往下疼的”。《说美容》篇里,“戏比生活逼真,谎言比真理流行。”《五味巷》篇里,“妻子依旧是乳,丈夫依旧是水,谁都是谁的俘虏;一个不笑,一个不走,两个笑了,孩子就乐,出来给人说:爸叫妈是冤家,妈叫爸是对头。”生活里就是这样平常的细节,才是大乐。
我们都在独自孤独着,但是我们又在这样热闹的世界里穿梭着。这样的状态并不矛盾,并不是所有时间里都必须要维持孤独的状态,那种感觉是自己给的,自己要有自己的孤独,自己的自在。
但是有种孤独是无奈的,是被人“排挤”在外,看似生活在众人之间,但是却被众人孤立。
在《人病》这一章里,我看到了深深的共鸣,书中描述的是作者自己因为肝病导致被别人嫌弃,哪怕是他用过的东西也立马被损毁。“当他们用滚开的热水烫泡我的衣物,用高压锅蒸熏我的餐具,我似乎觉得那烫泡的、蒸熏的是我的一颗灵魂,我成了一个废人,一个可怕的魔鬼了。”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曾经到亲戚家做客时,亲戚家就有人因为这样并被隔离在团圆的餐桌之外,一个人独自坐在旁边,端着几样从大盘里分出来的菜,默默地吃着,一言不发。那一刻,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孤独的,难受的,像是被世界隔离,我不知道当事人是怎样的想法,但至少在一个旁观者看来,若是换做我,心里是不太好受的吧。喜欢一个人独处是一件事,但是人毕竟是群居动物,离群了还是会孤独。
把一切有意变成无意,让自己活得自在,哪怕是孤独也要不虚此行。千万不要变成“我是人间惆怅客”的那般嘘吁感叹。
看完《自在独行》的第一篇就满满地划了许多喜欢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读,生活两个字包含太多,一辈子也要看很多东西,怎样的心态去观察去对待,有些能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也能在书里面读到一种从容的感觉。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
——贾平凹
人生在世,有许多不如意,能给自己的或许只是一份自在,不必在意众多人的想法,不必考虑太多的事故,一本书,一杯茶,一个角落,享受那份怡然自得。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创作成就斐然,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近日在读他的散文集《自在独行》,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一次次泪水浸湿衣襟。在感动之余收获了一份心灵的自在与安宁。
贾平凹的这本书要写给生命中的每个孤独的行路人。他在其《舍得》篇中写道:“会活的人,或者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他在其《朋友》篇中说道:“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而在其《好读书》篇中,他认为好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一本书,有不同的感悟,有人生哲理,有对爱的感动,也有对生活的态度,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被他的语言魅力所吸引,为他独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绝,更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
贾平凹的小说,我已读过五部——《浮躁》、《废都》、《秦腔》、《老生》、《古炉》,其各有特色,我尤其喜欢《废都》和《秦腔》,喜欢其中亦真亦假、如梦似幻的故事,喜欢其质朴却不失高贵的语言,喜欢其反映出的西北大地上的人人事事的变迁与那份对人性命运和社会发展的细致观察与真实拷问。如今,怀着敬畏与欣喜的心情读完这本平凹先生四十年的散文选集,我想说很多话,但却又自感捉襟见肘,竟不知从何说起。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在每一个行路人的世界里,生命和万物所呈现出的东西,是有所不同的。时代一直在发展,社会一直在变迁,人又要随着岁月的打磨和经历的丰富而成长、成熟乃至老去。在这本长短不一的散文集里,我看到了平凹先生童年的乐趣、少年的苦难、青年的迷惘、中年的烦恼、老年的厚重,也看到了无论在人生的任何时期,他对于自然和古朴的热爱,以及他始终如一的对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他像是一个孩童,以纯粹的内心观察着生命中的一切馈赠和打击;他像是一个哲学家,喜欢思考,喜欢用大脑来进行各项运动;他是高产的文学大师,既能写下优美的文字,又能缔造传奇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孩子时的纯真与自强,看到了他成名后的烦恼与困扰,看到了他虽然从外在脱掉了农民的皮但骨子里仍然保持着中国农民(准确地说是西北农民)所特有的品质。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平凹先生不是与世隔绝的修行者,他是一个真实生活的体验者,而他也经历过不同角色(农民——作家——教授……)的转变,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与幸福苦难,无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无论是低迷与高亢,他对文字的那份热爱,他的静默独行、他的伏案疾书,都让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敬佩。在遥远的西北,黄土大地上的农家孩子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勤奋获得无数殊荣,这个朴实却不乏幽默的西北作家也因为自己的叛逆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正统,进而遭受批评与非议。有时候,我们只看到表面的一些东西而盲目跟风,可当我们能够直视自己,直面自己的聪明与愚蠢、直面自己的高雅与猥琐、直面自己身上一切的善与恶、美与丑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能像平凹先生那样,获得一份自在和安宁,获得一份静默独处的快乐?
现代社会的节奏已经越来越快,不仅城市里高楼林立繁华喧嚣,就连乡村也盖起一栋又一栋的别墅,引进了一批又一批高科技的现代工业文明产品。我时常在想,人的一生,或者说像我这种农民的孩子的一生,是否就是不断地努力拼搏,靠自己的一切力量挤入城市,而成为一个工薪阶层,乃至中产阶级呢?当然,曾经年少无知时,尚敢高声朗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类的豪言壮语,如今在985的大学里打磨了四年,又在社会大学里打磨了三年之后,或许是畏惧退缩了,亦或是成熟现实了,对于很多豪情和梦想,都已经深深地埋藏于某个角落,而长久地不敢碰触、不敢挖掘。当我匆匆忙忙地行于路上,当我云里来雾里去地借飞机高铁之躯穿梭在神州大地上的时候,我闭上眼睛想不起自己是谁,而一些文字、一些书籍,又给了我力量,让我想起自己仍然是那个西北农村走出的少年,虽然年岁增长,青涩不再,可那个留着胡子、长着小肚子的青年,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童年时攀山涉水、长大后一路求学、毕业后四处辗转的情形。他想,他是一个喜静不喜动的人,可他天天都像个跳梁小丑一般,活跃在祖国各地,表演着自己的杂耍,这本身虽然荒谬,但或许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修行吧!否则,真正的自在独行,又如何修得出来呢?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不言孤独,偶尔做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先生说:“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能坚持住了的,源头必定是出自喜欢。像是村叔说的,喜欢的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能把一项事情坚持做两年,三年,五年,十年,这份坚持就是个体存在价值最好的证明,我渴望我能拥有这份‘任性’,我希望我的这份任性可以维持的久长。
他长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所有的事物在他的描述下就像是在看一幅卷轴画卷,景色人情一点点的铺展开来,不疾不徐,不多不少,不露声色的代入,先生自己也说,他做文章,不可类那种声色俱厉之道,亦不可沦那种轻靡浮艳之华。所以才写出了这大的朴实吗?这份朴实并不是常言说的接地气儿,而是将地气儿写出了艺术味儿。
将喜爱的事物和见过的风土人情写成一本书,每一个字好像都是生动活泼善良的,没有鞭策,没有愤世嫉俗,即使是在先生生病的时候,活在在谈乙色变的人群中,在人人避之不及的环境中,只有自嘲的苦涩,却没看到怨恨的意味。一花一草一木,一罐一琴一桌,珍爱的事物每样都抱着爱怜感恩的心情颂一颂,颂自然,颂人情。先生并非是仙风道骨的,而是在仙风的吹拂下,一样尝尽了人间的苦涩。
我所理解的散文是要将所见所得所感以一个平和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大意境般的存在,或以故事代入,或以风景描述代入,可以看到一份由内散发出的力量,可以看到一个场景不博大恢弘却有着广阔的空间。如同春雨一般,细细密密的,润物细无声。
也许如书名一般,在世间,人总是孤独的,自在独行。自由,并不是断了线的风筝,没有线控制的风筝,风吹不动它去翱翔天际,它所有的自由感,就在断了线的一瞬间。没有绝对的自由,那些有着执念的艺术家,他们应该也一样有一根线连接着地表层,大概。
青春期的时候将自由镀上了一层华华丽丽的外衣,衣服上星光闪闪,明晃晃地扎眼睛,所以憧憬着,渴望着。会认为摆脱现在的生活就会自由,会认为离开了父母就会自由,会认为外边的世界无限宽广,任何一个地方除了现在所站的这块土地,地面上都有漂浮着梦幻的七彩泡泡在跳跃,那种无厘头的幻想,那种年轻的张狂,城市的天空,即便是工业化烟囱冒出来的烟,好像也是香的,吸一口进入肺腑,还以为这就是追寻已久的大城市的味道,闻起来分外的洋气。所以以后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会不由自主地做一个深呼吸,就好像当地的空气和自己长久以来一直闻的空气含氧量高低不同似的。幼年的无知和浅薄,对爱情,对自由,对物质,对很多事物都如同入了邪教般的盲目崇拜,好在入教资历也一样的浅薄,所以就早早的从缠绕着荆棘的花丛中跳将出来,慢慢的不想成为花了,倒更倾向于一株野草,那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野草。
人毕竟是群居的生物,得有朋友,有家庭,有工作,还会有孩子,在生活种扮演着形形色色的角色,做朋友的朋友,做父母的孩子,做同事的同事,做孩子的父母。也许在做这些角色的年龄时间上有区分,但无疑这是我们生活存在的价值。生活的欲望,除了诗和远方,也落不下茶米油盐酱醋茶,如先生所说,“孤独的灵魂在空荡的天空中游弋,但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既要保持灵魂的清洁自在,又要继续用皮囊操持着吃喝拉撒,两个世界切换自如,用尘世的皮囊吃饭,用非尘世的灵魂读书。所以,先生所说的自在,是灵魂的自在,所讲的独行,也是灵魂的独行。怕只怕,徘徊在灵魂和皮囊的夹缝中,向往着脱俗,又留恋着尘世,两方都不可得,憧憬着那边的清洁高雅,眼馋着这边的纸醉金迷,这样的人往往不快活,既不脱俗,也不流于俗。
生命是一项顶级艺术,如何生活体现了单个生命存在的价值,如先生和他的琴棋书画,如农民和他的日落西霞。
一棵树木,千万片叶子,都是叶子,却一片不同一片,能说出哪一片重要吗?纵然是苍鹰,可揽天下雄风,是凤凰,可集天下色彩,但要是歇栖下来,也不过只是占一根树枝呢。
天下最劳心者,文人,最劳力者,农夫。劳力者给了劳心者以粮食,劳心者却不能于劳力者有所作为,不觉喟然长叹!
全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个独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现了个人与世界相处之妙,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心灵的安慰。全书文字通俗质朴,作者笔下的每一座山都拥有特立独行的灵魂,每一朵花都是不同样的婀娜,每一株草都是别样的苍翠欲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抵如是。
生活的美。在于用一颗平常心去体验和感受他的真实,真实的无华、率真、自然,真实的得到与失去,真实的喜悦与悲苦。一处风景,一场梦,一件作品,一餐美食,一个孩子的笑脸……,美存在着;错过一班车,朋友间的误会,走路摔了一跤,被泼妇狠骂一顿,……美也存在着。换个角度,换种体验方式。美,需要寻找和发现。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用平常心,过自自然然的生活,这是贾平凹先生以及许多先生要告诉我们的。
看完全书,给人一种悠然见南山的舒适感,莫名的使人内心变得波澜不惊。唯一有些遗憾的是书中的新作极少。虽然篇篇是好文,读起来韵味十足,但心里仍期待更多新作。每个年龄段对人生的感悟自是不同,希望能听到贾平凹先生更多的心声,引着自己少一分执念,多一些豁达,自在前行。
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全书最后的四句话:
从容是真,宽释是福
有敬无畏,乐而忘忧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我一向不敢阅读中国文学书籍,因为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来说这个老国家的深厚文化底蕴像巨石一样压倒在我心上让我久久不能喘吸,我没有经历过那么多时代的变迁,黑暗与光明的交替,我始终不能消化那一代人伟大的思索,那一代人经历了一个国家的成立变化发展,是活着的近现代史,那么的生动细微。平凹先生便是那个时代催生出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品读《自在独行》,以我的岁数是不能有什么深刻的体会的,只能浅显地理解皮毛。平凹先生的散文质朴却又深刻。这本书内容上写的是平凹先生的一些情感兴趣爱好,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见解,都是极其智慧又有趣的事情。但是从整体上又是在写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意义在于“自在”二字。从书的第一章开始先生写的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因此看出先生是个喜静的人,讨厌敲门声,热爱静虚村安静自在的生活,先生也是个从容的人,夏日闷热难耐,不急读首好诗降下思想上的燥热,先生得了重病却依旧坦然,想着这样就没人来敲门了。第二章先生讲了众多世上的人和事,下棋的人吃烟的人父子女人各有个的独特乐趣。第三章先生展示了各地的乡俗文明,陕西秦腔的震撼,五味巷的柴米油盐,走三边三种文化聚集走一起的奇妙的和谐…第四章先生诉说了他对于物的情怀,先生爱搜集文物奇石树木,并且在其中发现了无限的奥秘。第五章先生讲到了天地自然,草木云雨变成了意象充满了哲思。
本书是先生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的。而我就是其中之一,我相信每个人的一生中一定会有一段黑暗迷惘的时期,你的对自身的认同感变低,对生活没有计划,并且可能开始寻找人生的意义,但是找来找去没有一个明显显现的意义。这是一个艰难的时期,可能一些细微的事情就能挫败我们,所以先生写这本书是想让我们懂得孤独的真义,要以一种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不要过分克责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去放眼看世界看身边的人事物,可能我们就会有一个全新的发现,不要觉得一个人的孤独有多么可怕,其实有的时候一个人能走得更快,更能感受到平静,更觉得自在,孤独是酒,醇香醉人。“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