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留琼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庆声景

重庆声景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2-27 13:43:12 点击: 推荐访问:

山城里的声声百态 ——重庆城市声景初探 摘要:在传统的城市研究中,视觉要素是主流研究对象,听觉体验常常被忽略,但事实上,城市的声音景观是城市景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山城重庆来说,独特的地形造就了它独特的城市形态,也令它的声音景观异常丰富。丰富的城市声景在带来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感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噪声等声景问题。本文以山城重庆为例,对城市景观中的声音景观进行了现状的评析和声景规划建议。

关键词:城市声景;
重庆;
现状;
声景规划 一、引言 人生有五感,虽然人类所获信息总量的80%是由视觉感知的,但就像微量元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样,视觉之外的感官体验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关于城市的研究中,我们探讨它的交通、绿化、建筑之类等等,这些基于视觉体验的优化被视为城市进化的至高原则,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他感官的体验——例如听觉。城市是有声音的,这声音里蕴藏着历史、表现着发展,与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城市的声音,是人类看似无法掌控的,一座城市感性的力量[1]。

1、声景 声景的概念最早是由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Gran于1929年首先提出,用来描写以听者为中心的声环境[2]。在1978年出版的《声音生态学手册》中,声景的定义是被个体或社会所感知和理解的声环境,它取决于人与声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义可指实际环境或意象环境。最近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声景定义为:个体、群体或社区所感知的在给定场景下的声环境[3]。

声景这个词类推于“景观”,其研究范围包括人们愿意和不愿意听到的声音。在这个领域中,声环境并不是简单地被当作一个可以测量的物理量,而是被视为由一系列蕴涵不同信息的声元素所构成的,具有可感知内容的现象[2]。

根据声音景观的声音特色,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基调音、信号音以及标志音三类。其中,基调音即背景音,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如风声、水声、喧闹声等等;
信号音也可以称作情报音,向人们传递信号,某种程度上会形成噪声,如警报声、鸣笛声等等;
最后的标志音也叫做演出音,一般是人们在某地独特的声音感受,具有最强的地域或时代特征[4]。

2、城市声景 城市的声音在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中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不同的城市也因地域、文化等等的不同决定了其声音环境的不同。虽然城市声景还未成为城市研究的主流方向,目前针对城市声景的研究还比较有限,但不容忽视的是,声音也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当我们听到留声机里的天涯歌女会想起上海,就像我们看到东方明珠会想起上海一样,声景也是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符号之一。

从功能上说,城市的声音有物理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1]。声音可以是声波,传递能量,像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城市中噪声的测定等等,这些是物理属性;
像交通鸣笛、救护车警车等声音,则在城市里被赋予了社会属性;
在歌剧院、音乐厅、电影院里,在方言流淌的摊贩间,声音又拥有了文化属性。声音的不同属性将声音与城市在不同的领域相关联,创造着不一样的声景。

二、 研究意义及价值 1、城市声景研究 要展开对城市声景的研究,首先要理解城市的时间空间结构。声音“即逝”的特性令其具有了流动性,人处于城市中感知到的声景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其次,要建立城市与声景的时空关系,把城市的历史、地理、文化等等影响因素一同纳入研究范围内。再次,听者对于声音的感受是有主观性的,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于声景的反馈也是不同的。在城市声景研究中,声音本身的特性、城市的时空结构、听者与环境的关系等等因素应进行全面考虑,才能为进一步的声景设计提供依据。

目前城市声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噪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中由交通、建筑、人流等带来的噪声问题日益突出。第二,某些特殊的以听觉为主的场所如音乐厅、电影院等的音质设计[4]。第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如公园、社区等的声景设计[2]。这三个方向只涵盖了城市声景很小的一部分,城市声景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付出。

2、研究意义及价值 目前的城市研究被实证性的地理学、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垄断,淹没了人文性的城市研究话语[9]。城市声音在城市研究中的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证明了当代城市文化特色的匮乏、城市精神的空洞。想要推翻“视觉霸权”,就要研究和重建城市的“听觉”。城市声音景观的规划,有助于创设更加和谐的城市文化生态。

我们的世界里不仅只有车流鸣笛,还有蛙鸣蝉噪、雨打芭蕉,还有溪流潺潺、古刹钟声,甚至生活里的一些琐碎声响等等,这些声音带给我们难言的陶醉和感动。可在城市中,这些美好的声音正在渐渐丧失,城市的进化侵占了自然的领地,这些依附于自然而生存的声景也被随之而来的坚硬声响而取代。因此在城市声环境的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在现有环境中如何预防如何去除,更要去创造、去设计,将那些迷失在城市中的声音重新找回。

三、城市声景现状:“山城”重庆的热辣之声 重庆地处西南山区,著名“火炉”之一,也是典型的“山城”。山城地形复杂的特点给予了重庆更加多维立体的城市空间,也在无形中使重庆的城市声景更加的多元化。重庆气候里的湿热,带给重庆人的不仅仅是对火锅辣椒的痴迷,还有一种浸入山城人灵魂的热辣。不像平原地区受空间礼制约束较大、声源类型较少,重庆的城市生活空间与城市交通或生活用地接触更为紧密,甚至有轻轨穿楼而过的“奇景”。由于山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重庆的城市声景中蕴藏着比其他城市更为丰富的声源和声景观类型。

1、方言 在讨论上海的城市声音形象的时候,作家王安忆认为,方言是其最有可能挽留的遗产[5]。对于重庆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一项不同地区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的调查中,重庆的西南官话使用率高达97.5%,位居榜首。作为方言使用率如此之高的城市,重庆的方言在城市声景中自然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虽然同在长江边,但重庆话可不像南京上海那样吴侬软语,重庆话里带着辣椒的辣气,总是噼里啪啦,和温柔搭不上边的声音。在笔者在此生活的三年里,深切地感受到了重庆方言的别具特色。例如,喊舍管阿姨都喊做“嬢嬢”,或者说各种阿姨都可以喊做“嬢嬢”,这和北方的习惯就很不一样,但喊起来确实有种更亲切的感觉,这是方言所有的独特魅力。

重庆的方言源自古巴蜀语,在多次社会变迁和人口迁徙中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南官话区其他方言的特色[6]。外地人到重庆来,大多数会出现沟通问题,毕竟倘若没什么基础,乍一听重庆话总会觉得语速太快音调太高而难以接受。哪怕是在重庆生活了一两年,如果没有好好学学重庆话就去跟正宗本地人交流,多半也要靠半蒙半猜理解对方的意思。

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哪怕是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渝中区江北区等等,也处处都是重庆话的影子。重庆的方言太霸道,有些城市是被城市化同化了方言,重庆则是霸道的同化着传入山城的普通话。作为城市声景里浓墨重彩的一笔,重庆方言虽然在全国范围内交际功能不强,然而在重庆人内部,其产生的高度亲和力和亲切感却不容忽视。

2、 自然 在日本的一项研究中,把不同的声音按照人们的好恶程度进行了排列,排在最前面的声音来自鸟类、潺潺流水、昆虫、青蛙、波浪和风铃,有45%~75%的受访者喜欢这些声音,而25%~65%的受访者既不喜欢也不讨厌这些声音;
排在最后面的5种声音来自摩托车、空转的发动机、施工、广告车和酒店的卡拉OK,有35%~55%的受访者讨厌这些声音,而 45%~65% 的受访者既不喜欢也不讨厌这些声音。由此可见,人们对于自然声的喜好程度要高于人工声[2]。作为一座“山城”,重庆就像在山林间开拓出来的城市,花鸟鱼虫山川草木样样不缺,自然也缺不了“自然声”。

在一项重庆主城区高层居住区声环境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城市居民在居住区内可以听到的声音中邻里生活声占16%、自然声占28%、交通工具声占34%,虽然自然声所占比例比较高,但自然声是以风雨声为主[7]。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居住区中,自然声中的植物声和鸟叫虫鸣等声音主要取决于绿化程度的不同,在难以实现大面积绿地的高层居住区,此类自然声不会是主导。而风雨声源于重庆独特的气候地域条件,不受其他人为因素影响,在此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是正常的。

除风雨声之外,在重庆城区内常年都能听到麻雀的叫声,还有灰喜鹊和布谷鸟等鸟类也会出现。由于养宠物的人数的增多,狗叫声也是重庆城市声音中出现较多的一个。

3、 火锅 人的五感其实是相通的,视觉的刺激可以传递给听觉,听觉的刺激也能够传递给味觉。火锅沸腾的声音传到耳朵里,让人能更深刻的感受到重庆的味道。火锅是重庆人的最爱,并且他们无辣不欢,当听到裹着花椒辣椒的红油在锅里翻滚的时候,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到坐在锅边的重庆人们畅快的表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曾说过:“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种别处听闻不到的声音,所有居住于此的人们都对此甚为熟知,并彼此分享这一秘密:巴黎的地铁汽笛声,罗马的摩托车轰轰声,以及纽约奇特的呼啸声。”[8]火锅的沸腾声之于重庆,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别处听闻不到的声音”。

除了食物滚在水里的声响,火锅串串所代表的城市声景里还有一样独特的存在——融合着方言的交谈和叫卖吆喝声。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广告形式变得多样,我们小时候大街小巷的吆喝叫卖声渐渐消失了,大多都变成了吸引人的各色招牌。但在重庆的一些街边小巷,你依旧能听到那些穿透力极强的重庆声音在诱惑你踏入店门,甚至由于间隔不远,由此会产生些许争抢。这些声音在重庆的城市声景里演绎出极热闹的声环境,也恰合了重庆的性格。

4、 交通 现代城市的机体运转依赖于各种交通系统,其声响常常被城市声音研究者考察,加以细致的辨听。由于路况、地面材料不同,轮胎质地不同,听到的车辆行驶声响会不一样。地铁和轻轨的运行,其速度感和铁轨摩擦声也不太一样。例如伦敦地铁的自动售票机和巴黎地铁的闸口就各有特殊的声效,而每个城市或国家的铁路系统都配有相应的一套声音识别系统,信息播报和音乐提示音的设计也都各具特色[8]。在重庆,轻轨和地铁与其他城市略有不同。受地形条件制约,重庆的地铁轻轨并不全在地下,时常会架在空中,或者穿山而过,甚至有时要穿楼而过。因此,重庆轻轨的声音是暴露在地面以上的,轨道摩擦声就不像北京那样经过了地面的过滤,而是毫无遮挡的由空气传递给耳膜,让人更震撼,但也造成了更大的噪声,是重庆城市声景中较大的一个问题。

由于重庆地形的影响,城市的居住生活空间与城市交通或公共空间的接触更为紧密,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城市噪声问题更为突出,如果缺乏良好的声景设计,则会导致城市声环境的杂乱。

5、 小结 声音是构成城市景观最为活跃的因素,而在热情似火的重庆,城市声景更为多变和复杂。不管是重庆话还是火锅的沸腾,这些“别处听不到的声音”构成了重庆城市声景里富有地域特色的独特景观。重庆的热辣之声让重庆拥有了别的城市无法复制的性格,却也造成了一些城市声景问题,我们只有把握好重庆的声音景观要素,对其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令其与城市整体景观相调和,才能让重庆的声景更和谐。

四、山城声景规划:从“减噪”到“美声” 城市声景中的各个要素并不是片面孤立地存在的,声音、听者和空间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城市的声音景观[2]。同时,如约翰•凯奇所说,声音无足而立。声音自身是非常脆弱的,不像其他城市景观一样拥有可保护的实体[8]。声音本身特性的难以保存加上各要素间复杂多变的关系,令城市声景的研究评价和设计成为非常复杂的过程。

1、 保护 重庆本身不同于很多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它的城市声景中保留着宝贵的自身特有的特色——从方言到自然,重庆是一个让人一下子就能“听”出来的城市。这份特殊的声音景观别具一格,然而却并不是不会被破坏的。现代化的进程在无形中影响着城市的声音,就像所有城市广场上都会响起的广场舞的曲声,像人们微信QQ相似的提醒声,这些声音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弱化了我们的感官,让我们敏锐的听觉慢慢退化。我们想要恢复城市的声态,首先要保护好它本有的特色特征。

对于方言而言,建立方言保护机制是刻不容缓的。在古代,交通不便、地域隔绝,由此而在各地产生了“十里不同音”的方言;
到了现代,交通发达、人口流动频繁,方言也受到了冲击。重庆的方言利用率是很高的,在如今城市内普通话流行、方言土语普遍被冷漠的情况下,是非常难得的。想要保护方言,首先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普通话代表着一个城市或地方与外界的交往程度、外来人口的规模、城市的宽容度等 ,方言则代表着一个地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历史的悠久程度[10]。对待这两者不能够厚此薄彼,既要推广普通话以利于公共交流,也要对方言多一点尊重,尊重不同的地域文化。其次,可以通过搜集采取方言音,并对其进行整理和保存的方式,将这种“易逝”的声景留存下来。当然,只靠记录保护的措施是不够的,还要让方言“活起来”,重庆的方言剧就是很好的方式。

2、 减噪 可以说,噪声一直是人类远离市中心的原因之一。在交通变得越来越便利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在远离市中心的市郊,甚至有“逆城市化”现象出现。不得不说,在车辆越来越多、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的时代里,想在城市里寻求一处安静的天地是不容易的。尤其在重庆,稠密的人口与稀缺的土地资源增大了其城市建筑的密度,也在无形中增大了人们生活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接触面,这样过多的交互将更多的噪声带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重庆的城市噪声主要在交通、工业、建筑等方面,尤其是轻轨和各种高架道路,在带给城市便利交通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持续暴露的、大音量高分贝的噪声。对于噪声的控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研究:首先是预防。在设计轨道交通、机场、高架路等噪声源时就要考虑到噪声大的问题,尽可能地选择远离人群群集区,减少噪声源头。其次是降低。在选择受限、无法远离居民区时,要考虑使用各种吸声材料、隔层材料等尽可能的降低噪声的影响。第三点则是要注意加强对噪声的监测,噪声控制不是一时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只有建立起系统的监测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解决对城市“减噪”。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利用其他声音来覆盖噪声的影响。例如在公园播放轻音乐,就可以很好的覆盖周围公路交通的噪声影响。

2、营造“美声城市” “美声城市”(Sounder City)的战略思想首先是由伦敦市长提出的。它属于对抗环境噪音战略的组成部分,预示着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实施市政建设后的听觉效果是否能达到“美声”的标准。在该思想中,围绕城市声景的快速变化、声音的消失和新的声音的出现、噪音污染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并对相关对策有一定思考,即如何创造性地应对声音环境问题的战略性思考[8]。想要建造重庆的“美声城市”,除了要在减噪方面作出调整和改善,还要为城市营造更高质量的声景体验。

首先是规划决策者,也就是重庆政府,要对重庆的声音景观加以关注,不合理之处要积极改造。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在重建前有一侧喷泉边的街道车流拥堵,使得人们看的到喷泉却听不到水声,重新规划后,人们因为听见了喷泉的水声而感觉广场有了生气[8]。从这一例子中可以看出,“美声城市”的改造让人们对于城市有了更生动的体验。规划决策者还需要加强对于城市声环境的政策保护,声音的流动即逝性导致了其难以保存,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恢复。

展开“美声城市”的战略还应提供声响设计的规范标准给新住宅、开放空间、城市开发项目,既要为住宅楼遮挡噪声,也包括创造新的具有高质量音景的户外空间。就好像法规约束着社会,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一样,“美声城市”的开展也需要规范标准的约束。完全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没有约束的发展会渐变成我行我素、意见不一的争论战场,真正的现实则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恶化。有了标准和规范,就有了大体的发展方向,就像城市规划里先有城市总体规划,然后再下分各个详细规划,最终实施的又结合了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美声城市”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声音艺术家、景观规划师、城市建筑师、建筑工程师、媒体艺术家们统统都可以一起合作,以创造性的新的方式重新定义城市空间。城市声景的设计绝不是个人能完成的个人英雄战,它不仅需要大规模的前期考察,还需要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城市声景对城市的影响以及究竟该如何改造才能顾忌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把社会各圈层的意见统筹起来,才能让城市声景被规划成真正的良好声态。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更不能将城市声景看作无关的“身外事”。首位凭借声音作品荣获2010年度英国特纳艺术奖的艺术家苏珊·菲利普兹,她坚持不懈地把声音作品安置在公共空间进行循环播放。比如格拉斯哥桥下、伦敦的金融区,甚至 Tesco 超市,让人们不经意地听到这些声音作品,进而思考声音与建筑、环境、城市历史的关系[8]。在声景三要素中听众也是重要的一环,只有当公众都了解到城市声景的重要性时,“美声城市”的改造才可以说是真正有了价值。要加强城市居民的责任感,可以让他们真实地参与到城市声景管理中去,建立公众投诉体系;
也可以开展一些趣味性体验性强的活动,例如重庆来福士的“城市留声机”活动,就让人深刻感受到了重庆的城市声音。

五、 结语 虽然声音景观的设计理念已经被引入我国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领域,但仍在探索阶段,还未投入积极实践。在对重庆城市声景的探索中不难发现,其地域性特色还未被完全同化,但城市发展对声景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尤其在噪声方面。想要对城市声景做出更好的规划设计,需要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对城市声环境的研究即是为了保护声音的丰富性,也是为了让人们能从更多的角度去感受一座城市,去聆听城市更生动的生命,与城市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声音,进入上海城市建设的空间轨道[N]. 文汇报,2015-11-24(011). [2]. 康健,杨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J].世界建筑,2002(06):76-79. [3]. 康健.声景:现状及前景[J].新建筑,2014(05):4-7. [4]. 葛坚,赵秀敏,石坚韧.城市景观中的声景观解析与设计[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08):61-66. [5]. 童薇菁. 打开耳朵,重新认识一座城[N]. 文汇报,2015-08-04(010). [6]. 罗秋雨.移民与现代重庆方言的形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04):6-10. [7]. 武斌. 重庆主城区高层居住区声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3. [8]. 芦影.城市音景,以听感心——作为声音研究分支的城市声态考察[J].艺术设计研究,2012(02):82-86. [9]. 刘士林.城市声音:一种新的城市史与城市文化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16(05):133-138. [10]. 辛儒,孔旭红,邵凤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地域文化保护与利用——以方言为例[J].河北学刊,2008(02):201-203.

上一篇:我爸爸我妈妈
下一篇: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推荐内容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