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荣,东北师范大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_史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兼)、中_史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东北师大副校长等职。1991年获国家特殊津贴、省优秀教师、长春市劳模等称号,他主持的研究所在全国高校147所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评估中荣获首榜。8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省部级规划项目7项,获奖17项。撰写主编《_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30部,在《求是》、《中_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应邀为15个省市学界讲学、出席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大会演讲。
2018年5月11日,中共吉林省委发出了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号召,5月16日,《吉林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高高举起信仰的旗帜——追记全国中_史学家、研究专家、我国中_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教授”的文章,对郑德荣生前先进事迹进行连续报道。对照这样的学习榜样和楷模,我自己觉得差距很大,必须努力学、认真学。
郑德荣同志毕生信仰坚定,勤奋创新、为人师表,不仅是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见证者和贡献者,更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为人师表的楷模。他坚持“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拼搏精神和“严谨、扎实、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在学术上不断进取,探索创新,为党的理论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
一、学习他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
每名共产党员都要像郑德荣同志那样,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用信仰的光芒,照耀前进道路上坎坷;把对信念的追求,落实在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具体工作中,通过不懈的勤奋努力,绽放出信念的力量。每名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学习郑德荣同志,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我们的事业才能步入辉煌,“十九大”
确定的宏伟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二、学习他探索创新的精神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进步的力量。郑德荣同志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每一名基层干部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要求我们具备面对复杂局面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必须学习他的探索创新精神,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增强履职能力,我们的工作才能稳中求进,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三、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必须学习他的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职责,认真做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服务员”这个身份,自觉摆正位置,一切以为民、利民、便民为宗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办细。用过硬的思想素质、过硬的本领以及过硬的服务水平真正将群众放在心上、职责扛在肩上、责任落到实处。
郑德荣同志是新时代的先进,更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我们要认真学习郑德荣同志的崇高精神,同学习宣传贯彻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以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以善作善成、勇创一流的作风,改革创新,奋斗姿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好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而拿出自己绝大部分工资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与迷恋网络的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精心引导,细心照顾,使他们戒除了网瘾。华坪县民族中学的学生和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校园妈妈”、“张妈妈”。张桂梅为之苦苦追求的梦想一天天成为现实,她让伟大的母爱在奉献中不断延伸。
我们学习她,首先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为一个党员,张老师放弃了进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学校,一身病痛的张老师教学上几十年兢兢业业,承担学校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女生工作,妇女工作,语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务工作。除了住院没向学校请个一天病事假,教学成绩突出,她说:“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大家决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大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要认真学习张桂梅同志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优秀品质;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
只是英雄离世得太早,我们还来不及唏嘘,他已飞往天堂,也许他真的是天使,上面召唤他了,他该回家了,该好好休息了,他真的太累了。
近期我党支部组织开展了以“学蓝云,找差距、创佳绩”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蓝云同志的感人事迹深深地触动和震撼我们每个党员的心灵,也激发了我们要成为一名_的决心。
医生本来不是他的职业,却因为村民的急切需要,而放弃本来稳定和喜爱的工作,依然背负起五乡五弄人民健康的责任,从一个职业跨入另一个职业,在常人看来都是那么难以理解,而于他却是哪里需要去哪里,回乡教书刚开始亦非他本愿,只因那时候缺师少教,村里的知识无人普及,他才选择的教师工作。后又因山里村民们生命健康没有保障,才弃“文”从医。从始至终,他心中都是以人民需要为目标,努力踏实地为人民做实事。坚守着一颗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一种习惯,一种坚守,一种坚守,一种信念,一种信念,一种人生。蓝云的一生是短暂的,却是无悔的,他真正做到了像保尔·柯察金所说的那样:“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人们感叹“人心难测,世事艰难”,人们为各种利益奔波劳碌,尔虞我诈倾泻而下,清澈欢快而义无反顾地展示了世间最原始的美好和对美好的追求。瑶山里永远不会忘记那背药箱奔波的背影那夕阳下灿烂的光辉,那朝阳升起的希望。哪里需要他,他就会在哪里出现,多么唯美善良的本性啊。只是英雄离世得太早,我们还来不及唏嘘,他已飞往天堂,也许他真的是天使,上面召唤他了,他该回家了,该好好休息了,他真的太累了。
他走了,但他的事业,他的精神却将永远影响和指导着我们,他是我们每个党员,每个人学习的楷模。尤其是即将迈向工作岗位的我们,蓝云的精神对我们的指导意义真的很大。我们不用再削平脑袋要进大医院,脚踏实地地学习,将来到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去,真正为人民做实事、办好事,哪里需要我们哪里就是我们的去处。拭去心中那些为名利的尘埃,以蓝云同志为明镜,人生又怎能会失去意义呢?
蓝云同志的精神处处闪着平凡而执着的光辉,然而平凡的生活早就他非凡的人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些人死了,打他却还活着。”是的,蓝云就是其中一个这样的人。让我们永远都记住吧!
邱军是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层干部,在华池县挂职副县长主抓扶贫期间,他始终把事业扛在肩上,把群众放在心上,用心、用力更用情,扶贫、扶智更扶志,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最后一刻。8月31日,中宣部追授邱军“时代楷模”称号,庆阳市党员干部收看、学习邱军先进事迹后纷纷表示,要向邱军学习,一心为民,奋力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努力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邱军以生命赴使命,他对扶贫事业的担当,正是对南梁精神‘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诠释和具体实践。他会永远活在华池人民心中,激励着每一名共产党员踏着他的足迹前进,继承弘扬南梁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履职尽责。”南梁干部学院副院长徐振伟说,“离家千里来到华池,邱军从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方法与形式,将国有企业的优势和帮扶相结合,帮助老区群众脱贫奔小康。他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动,对南梁精神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的注解。”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邱军主动请缨,来到华池县,从化工行业尖兵变成老区的一名扶贫战士。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千头万绪的工作需要我们用脚步去丈量,用真心去感知,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邱军始终与老乡同甘共苦、心手相牵,与村民拉家常,一步一步走进百姓心里,了解村民所想、所需,想办法谋出路解答乡村振兴之惑,凭一颗赤子之心、一股干劲韧劲,带领群众摆脱贫困,最终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这片红色的热土。他虽然走了,却赢得了百姓的认可和不舍,换来了老乡的美好生活。”庆阳市委机要和保密局报务科科长、环县天池乡曹李川村原驻村干部辛荣钰说,邱军同志带着遗憾走了,却给脚下的土地带来了温度和希望。大家都应向邱军同志学习,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学习他立足平凡、心系群众,学习他胸怀大爱、无私奉献,从回望中汲取前行力量,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限度将自己投入祖国伟大建设当中去。
庆阳市委组织部机关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勾州锋与邱军打过很多次交道,两人非常熟悉,他对邱军的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十分欣赏。“邱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生命践行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在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为老区人民如期顺利脱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勾州锋说,邱军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融在一起,面向群众,躬身服务,他把人民装在心里,让困难群众重燃了生活的信心;他把责任扛在肩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牵挂着扶贫工作。他虽然离开了,但他却活在很多人的心里,他是新时代为民服务的典范、党员干部的楷模。
“我是一名驻村干部,体验过刚到华池时面临的各种环境和习惯差异,但邱军同志始终心怀热诚、精神饱满,把奉献和回馈农村作为新使命,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他千方百计为发展找办法、为群众致富找路子,养牛、扦插沙棘、直播带货、对接培训等,让群众走出了困境、享受上了发展红利,他是帮扶干部的好榜样。”庆阳市委宣传部干部、华池县紫坊畔乡堡子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文涛说,群众对邱军同志十分想念,是因为邱军以生命肩负担当,为群众办了一大批实事,邱军在华池这片热土上淬炼洗礼,成为新时期践行南梁精神的楷模。
“邱军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扶贫干部的初心和使命,用青春和生命谱写出一首壮丽的赞歌。我们扶贫系统的同志经常见到他在华池县贫困乡村访贫问苦,挂职两年多的时间里,邱军把群众的困难和需求牢牢记在心头,想方设法向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争取帮扶资金,协调发展牛羊产业,促成化学工程集团职工与贫困群众结成一对一帮扶关系,在他的积极联络协调下,很多贫困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当地群众感念在心。现在,他虽然牺牲了,但他焕发的精神力量必将激励我们在践行初心使命的道路上积极奋斗、努力进取。”庆阳市乡村振兴局农村帮扶科科长南元平表示,在新的征程上,他将继续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为全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苦干实干、努力工作、再添新力。
“我人生的价值在于改变了一代人,不管有多少数量,只要他们过的比我好,我就满足了!”这是张桂梅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她的一生贡献给了教育事业,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她是伟大的,无私的。看完了她的事迹,也让我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我出生在云南的一个边陲小镇,所幸,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在我身边也有过同样的事情发生,我清楚的记得我的一位初中同学,没有上完初中就回家了,她的家在云南的一片山区里,后来我在朋友那里得知,她是回家结婚了,家里给介绍了一个对象,所以只能放弃了上学的机会,那时对于我来说,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现在想来,也许那个同学的一辈子就被圈禁在了大山深处。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我也还没有明白知识是如何能改变人命运的,但是,现在的我,在错过了的学习环境和的学习时间后,我明白了,还记得高中时,我妈妈也常和我说让我好好的学习,不要一辈子就蜗居在一个不大的城市,以为自己所处的这一片天空,就是整个世界。那时的我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干什么都要和父母对着来,现在我也曾不止一次后悔过当时没能早点懂事,没能听父母的好好学习,但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踏入教育这个圈子是我没有想到过的,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也有想过要读教育,但是在父母的劝说和自己对于未来的迷茫下,我放弃了,而是选择了在当时看来似乎比较吃香的计算机系,走进教育的圈子,也算是偶然,在大学时,朋友介绍我去做一个兼职,是市教委给的一个初中生科学实践课程,我当助教。有一次,因为安排上的失误,有两个孩子没有安排老师上课,负责人让我临时带两次,那是我第一次作为一个老师上课,课后的成就感是巨大,后来我开始在不同的机构做兼职,毕业后来到了高思,也算是正式走入这个圈子。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做教育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教育强国的重担,一开始,我也想亲自和学生们传授知识,但是我自身的能力限制了我,后来我想,给学生们介绍适合她的老师,能够从侧面帮助到也是好的,一开始这个工作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家长找我,说老师特别好,孩子有提升的时候,这种满足感上升到了一个极点。进入教育行业,我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学到更有用的知识,让他们的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性,这样就够了。虽然我们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确实帮助了一些孩子不是吗?但是当这份工作给我带来满足感的同时,也有家长的投诉和谩骂,我也动摇过,也想过要不要继续下去。但是今天这则新闻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张校长在创立学校之初,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也有过很多人的不理解,但是她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下来了,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起码是三代人会因为读书而改变自己的未来,我感受到了教育强国的重要性。
北京的教育环境确实比一些山里的环境好了太多,给我们的感受自然也没有山里老师那么强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是肩负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希望和信赖,更肩负了教育强国,国家兴亡的使命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是少年强的重要一环。我们的力量很弱小,小到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未来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我们的力量也可以很强大,只要被家长和孩子们信赖,我们同样可以改变千千万万个孩子的未来。
我还记得小时候的第一位语文老师,那是一个从大城市来的语文老师,很漂亮,普通话也很标准,正是在她的教育下,我的普通话没有大多数南方人的口音,那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也记得我的最后一位语文老师,一位有着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我是他的最后一届学生,也是他告诉我,年轻就要敢拼,敢闯,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会有着我意想不到的精彩。这两位老师都在我人生的重要时期对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我更加记得去年的高思年会,年会上须老师向我们展示了高思和其他一些边远学校的合作,也带着我们的产品走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也告诉我们有无数的孩子可以享受和北京同样的教育资源,对于北京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对于那些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窗,人生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们常说一个词——言传身教。我想新闻里那个想考到东三省的女孩,也是受了张校长的言传身教吧,不想自己的人生以后局限在一个地方,想要有很多的精彩,能看到,她说起目标时,眼睛里都是有光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能做的还是太少,我也许不能影响一代人,但是我能努力做到影响身边的人,不忘教育的根本,也不忘我的初心。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去教教那些孩子,也想有一个亲自改变他们的机会,也想亲口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从思想上改变他们。
苏琪同志自1992年从西北政法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平安法院工作以后,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先后被省、海东法院、地、县机关、分别授予 “先进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女法官”等荣誉称号,三次立功受奖,并于2014年荣获第十一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基层法庭是人民法院的前沿阵地。苏琪同志1992年参加工作伊始,即被安排到平安县法院三合法庭工作。1995年,苏琪同志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法官。从担任法官的第一天起,她自感法官的责任重大,为了无愧于法官的神圣称号,在工作中丝毫不敢怠慢,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精心审理好一个又一个看似细小,却关系农村、社区和谐稳定的民事案件,用一个女法官特有的细腻和耐心化解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纷争。院里把她安排到平安法庭工作,她愉快的接受了工作调
整。接手的也都是家庭纠纷等一些案件,这些案件往往涉及家庭成员间的一些家务利益冲突,处理起来费时、费力。据不完全统计,苏琪同志在平安法庭工作的4年时间里,共审理和参加合议婚姻家庭案件近323件,由于工作耐心细致,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双休日,在大家的眼里是一个悠闲、舒适的代名词,“法官没有双休日,因为当事人没有双休日”,这却是苏琪同志对双休日的另一种解释。在平安人民法庭工作期间,她共利用双休日审结案件14件,许多案件都是因为当事人受到她的这种工作精神而感动,使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有人说,“选择了法官,那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贫”。苏琪同志从事审判工作十四年来,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始终坚守审判岗位,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名利所惑,坚韧而执着地守望着那架法律的天平,坚守着心中司法为民的理想。十几年来,苏琪同志办案877件无一错案,调解率达
78.9%。拒吃请50余次,拒收礼折合人民币5000余元。“柔情只为群众,铁骨愿护公平”。正是多年来满怀忠于法律、服务群众的一腔热情,苏琪同志才能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唱响着一曲曲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忠诚之歌。
如果知道自己的生命开始倒计时,还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一些事,这样的人有吗?有。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56岁的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就是这样的人。近日,在央视《面对面》采访中,张院长讲述自己带病抗疫的故事。他正在用有限的生命时间,与病毒抗争。他对自己的生命淡然微笑,让人过目难忘;他对人民的生命关爱心声,令人由衷敬佩。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作为疫情的主战场,医院收治病人超过800例,张宁宇带领全院600名医护人员,奋战了30多天。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每天往往凌晨2时刚躺下,4时就得爬起来,接无数个电话,协调、处理各种突发事件。“雷厉风行”,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张定宇微笑着为自己打圆场:“全院都晓得我性子急、嗓门大。性子急,是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是一个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慢慢都会失去知觉。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我身为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非常时期、危急时刻,必须坚决顶上去。就在他日夜扑在一线,为重症患者抢出生命通道时,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却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接受隔离治疗。可是分身乏术的张定宇,却顾不上去看一眼妻子。除夕夜,张定宇从接到市卫健委的电话后,脚不着地忙碌起来,先后接待了4支医疗队500多名医护人员。安顿完已是凌晨。大年初一早,张定宇就开始为进驻医疗队调整空间布局。他坚定地说:“身为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非常时期、危急时刻,必须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坚决顶上去!”
我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只能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全院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一瘸一拐的脚步,缘于渐冻症的折磨。这是一种罕见的绝症,无药可治。说起自己的病情,张定宇微笑着说:“这个病的名字真的很形象,上下楼梯的时候,腿真的跟冻住了一样。”张定宇从来不说,是因为不想影响同事。可是回忆与病毒争分夺秒的29天中,内心最艰难的时刻,眼前这位硬汉,忽然湿了眼眶。“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我们结婚28年了,我也害怕,怕她身体扛不过去,怕失去她!”
我愿用渐冻的生命,与千千万万白衣卫士一起,托起信心与希望。在灾情关头,张定宇总是冲锋在前,四川汶川地震抢救伤员;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在巴基斯坦蒂默加拉医院接生……这样一位施恩于人的白衣卫士,却总把“感恩”二字挂在嘴边,“我非常感激我们的同事,我们的护理队伍、我们的医生队伍、我们的检验队伍、我们的后勤队伍,我非常感激他们。”他认为,自己仅仅是带领指挥大家,在给大家提供一些服务而已。虽然他说自己没有他们做的更多。眼下,他还在生命极限状态下,与白衣卫士们一起,继续托起无数人的生命与健康。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为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张定宇就是中国的脊梁。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张定宇致敬,向张定宇学习。大疫当前,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像张定宇那样,不忘初心、勇担使命,为打赢战“疫”防控阻击战贡献一份力量。
张定宇,人民的好院长,武汉人民感谢你,党和祖国感谢你。祝愿你健康平安。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