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故事:溥儒不为名利所动
溥儒,字心畲,书画家,清宫宗室。为人清室。为人清正,不慕权势,富有民族气节。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并企图吞并整个中国,扶植亲日势力,溥伟贪图荣华富贵投入日本帝国主义怀抱。溥仪做了满洲国皇帝,成了日本_下的傀儡。溥仪为了显示"皇恩浩荡",下诏书召见宗室,封爵,溥儒当然也在被召之列。可他断然加以拒绝,隐居于西山为家,连字画也不卖,周围的人竟不知道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溥心畲,都把他看做普通家夫。抗战胜利后,他辞去国民党的国大代表,拒绝参加政治活动,以卖书画为生。一生保持清白的人品。
#481591
屈原,一个可与日月争辉的人,一个为国为民的英雄,也是一部悲壮的史诗!
乱世
天地不仁。当春秋战国天下大乱之时,才人辈出,百家争鸣。而屈原,就在这么一个战争纷纷的年代出生。是上天设计好的命运,还是他自己注定得承受这痛苦:空有一身的理想,却不能得到施展;一身正气,却被小人陷害;一颗爱国之心,却最终只能看着国家灭亡……然而他在不断奋斗,奋斗,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帮助国家兴旺起来……
诗
一首离骚,让天下人知道了帝王权贵的丑陋;一阙天问,唤醒了天下人沉睡的良知;一曲九歌,传唱了世间一切可传唱之事。他的诗词,没有李白的洒脱,没有李清照的婉约,没有辛弃疾的豪放,但正是他那脱俗的诗词,让人领略到了语言的精妙。“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我仿佛感受到身穿战甲手拿武器的战士,抖落厚重的征尘,把战友的头颅搁置颈项的惨烈。这是屈原在悲歌,在祈祷。
爱国英雄
他,怀着报国的理想,带着满腹经纶来到政治舞台。这是英雄展示自己的舞台。他励精图治,大整朝纲,然而,正是他的正直,给他带来了灾祸:蒙受小人祸害,被两次流放,亲友相继被迫害……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造就了这么一位举世无双的英雄。
结局
然而,他也是人,即使他有卓越的贡献,脱俗的才华,还是摆脱不了世俗的结局:他走到汨罗河边,望着那滔滔的江水,“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苍凉的声音刺破了黑夜,弥漫在风雨中。万声寂静,星光早已隐藏起来。夜,更加幽寂;风,更加放肆;雨,更加张狂。屈原抱着一块石头,纵身跳到水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声音,在大地上空,久久盘旋。
这难道就是英雄的结局。
“树上的鸟儿在与我一起欢畅,云在与我同行,大地在为我祈祷,也许我的梦想还很遥远,也许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我一生的经历,也许……也许……”
我在《不屈的天使》这本书认识了一个人,她叫赵晨飞,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自己。她生时因为缺氧导致她语言与行动能力有限。她只上过六年特殊教育学校,但是却完成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这本书记载了她坚强而又追逐梦想的生活中平凡的快乐。悲伤。
她多么不幸,我们拥有着她从未体验的幸福。她的身躯有着缺陷,而她却拥有一颗坚强的心!几年来,她用鼻尖和下巴在电脑上敲出了一个个字,而一个个字又汇成了她的心声!命运注定她有缺陷,但她同时又乐观的享受每一天。在健康人眼里,残疾人是弱者,而这些“弱者”却用另一种方式创造出奇迹。
晨飞,坚强和追逐梦想是她的形容词,虽然身体上有着缺陷,但她还是朝着梦想之光不停的追,而不是像我们一样做事经常半途而废。
没有人的人生是一路阳光大道的,但我们要学会享受那辛酸,挑战辛酸。
晨飞,虽然她表面上的翅膀已经折断,但她的心灵一直朝着梦想飞翔,而我也要像她一样,展开一双隐形的翅膀!
伴随着历史的轮回,许多事物都被岁月消耗殆尽,而被筛选下来的不朽之物,则是人类的精华和结晶。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历史,去捡拾遗失的美好。
我们小步在汨罗江边,沉浸在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哀号里,“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誓言里,和着波浪的翻腾,望着混浊的江涛随风而去,不禁低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面对小人的挑拨离间,众臣不名辩是非,屈原带着愤恨与无奈被流放边境,倡导国家团结的壮志未酬,为君主效力的愿望未圆,谁也无法理解忠臣的赤诚之心。就这样,在那个阴雨朦朦的日子,带着极度愤慨的心理,屈原终于远离了世俗,远离这个充满污秽的世界!
的确,他本可以享受莺歌燕舞,但保卫国家的责任心让他努力力挽狂澜;他本可以与君主一样沉浸在欢乐之中,但楚国的弱势让他忧心忡忡,终于,他绝望了,将生命断送在大海里……
广博的大海包容了屈原,洗清了他所容忍的屈辱。他曾经的宣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寻回了他的清白,他的壮语:“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将刚正不阿诠释;他自谦:“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体现了自我完善。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坚定不屈的意志,将爱国精神推向了高潮。当我们在五月初五感受当年的意境时,愿我们的诚心能赎回秦王的罪过!愿喧闹的场面能将屈原的灵魂唤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屈原迸射出的强烈爱国之情,体会他的远大抱负!
他的出生注定要与中华民族的兴亡联结在一起。他曾经决定学医,一心想改变国民愚弱的身体,却又感触到“即使身体如何的茁壮,也只能作为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他——鲁迅,从此用他那刚仞的笔尖去唤醒铁屋子中的大众。我敬佩鲁迅,敬佩他高尚的人格;敬佩他卓越的文学笔力;更敬佩他那犀利的批判眼光。我对他的敬佩是骨子里的敬佩。
我和他的第一次相逢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是很喜欢自己儿时的,有快乐,有伤心,有很多记忆难忘的事情,所以我们聊的很投入。渐渐的,我们成了朋友,在后来他一直伴随着我。如果我不曾结识他的话,我的生活将会多么的暗淡。我欣然了。
他赠给我一本他的书《朝花夕拾》(其实是我自己买的,就当是他送我的吧!)我不知反复读了多少次,一味的想寻找他的影子,这却使我与他变的更加的生疏了。有一次,似乎在梦中,又像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我透过他蓬松的头发,依旧看到他怒斥与彷徨的面容,他无法逃脱这个世界,周围满是严冬的肃杀。他拿着药,回忆自己的故乡,又想到了范爱农,抹着自己嘴角边上的血丝,他已经是一个吃过人的人。于是他狂叫,别人都以为他发疯了,只有我知道,他在呐喊:“救救孩子!”
虽然说的是吃人礼教,却是以血荐轩辕,去唤醒国民。现在的国民不在愚腐但我仍然感受到了民族的劣根性虽说是从少部分人中得出的结论。
他离开了我,不辞而别。我不曾责怪过他,他只是不想让别人做任何纪念他的事,管自己生活。这样,他在我心中的地位更加永恒。我在捡整他的手笔,看到这些,又想起了他往日的岁月。夜晚,走在湖边,只听得见湖水流动的声音,从水声中透露出人间的祥和。我从无知到沉思,从缺陷到改变,应该也看到他带给我的影响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他在我身边,应该可以树立出自我的独立人格吧!
真希望鲁迅能和我在一起,漫步在湖边,宿谈民族大事,对他、对我也可以真正深入民族黑暗面的审视。
把自己奉献给民族是我的理想,哪怕是个平凡的人,与他一样。
“我看到自己死后,一只苍蝇停在我的脸上,舔着我的鼻尖儿,于是我恼怒的说:‘阁下,我不是什么伟人,你无须在我身上寻找作论的材料。”
感言:如果真是一篇好的作品的话,就无须过多的讲述自我赞许的言语。
爱国故事:杨靖宇临危不惧
1940年2月,在风雪弥漫、摄氏零下40多度的大森林里,东北抗联杨靖宇同志遭到敌人围追堵截。两个警卫员一个英勇牺牲了,一个身负重伤隐蔽在树洞里。他只身一人,边打边走。
他刚到黑龙江濛江县保安屯附近,就被敌人的坐探发现了。不一会儿,一大群敌人扑了过去。杨靖宇选择了一棵大树作掩护,拔出两支短枪,左右手同时向敌人射击,独身一人和几百个敌人打了一个多小时。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被他打回去了,一批批的敌人倒在了他的面前。
杨靖宇身负重伤,枪里也只剩最后一颗子弹了。他坚强挺起高大身躯,深情注视祖国壮丽河山,用热血和生命,高喊“_日本帝国主义!”随后壮烈牺牲。
日本强盗把他的遗体运到医院解剖,发现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野草、树皮和棉絮。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杨靖宇就是靠吃这些东西,坚持战斗的。
#481594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用崇尚忧国忧民的美德来约束自己,即使为此牺牲生命也不足惜。
屈原高尚的精神为后入所追求,在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齐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在后世人眼中可谓是一大伟人。“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中,不被世俗权贵所迷惑,“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全天下正遭受着饥寒痛苦的老百姓,而自己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不顾生死纵身一跃跳入江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面对朝廷的腐败,君王的昏庸无能,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被楚怀王接受,最终楚国被强秦打败,满怀悲愤的他投江自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屈原的一生,远大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实现,一生不得志,想要隐退却却又心系祖国和天下人民而不能隐退。不仅思想伟大,还“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高洁的人格,纯正的心灵,为后世之人所敬仰。在不得志面前,他懂得“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即使受挫,也始终坚持“虽体解勿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观点,他忠贞不移,不改初衷。用“吾独好修以为常”来表现自己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此付出的自觉态度,而不为世俗所改变。又“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熟异道而相安?”表明屈原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正所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屈原不仅是为人正直高洁,心怀大志,还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的著作,他的著作也是受后世名人所夸赞。在《艺概》中:“顿挫莫善于《离骚》,自一篇以至一章,及一两句,皆有之,此所谓“反复致意”者。”在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又被赞之:“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屈原一生所留下的,不止是这些诗篇,留下的更是他高洁的人格和那为我们所学习的宽阔胸襟,为人民着想心系祖国的精神。这样的伟人,历史将会永远记住。
数千年前,汨罗江中,沉入了一个伟大的灵魂,那纵身一跃,是他近乎偏执、狂热的爱——对国家社稷,对百姓苍生。巨鲸落,万物生。屈子用他不屈的忠魂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赞歌,我们见证着他的不朽,他也在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中国,影响世界!
徜徉《楚辞》,吟诵《离骚》,那“兮”字顿挫,正是诗人深藏内心的无奈和“宁溘死以流亡兮”的勇毅;那“香草美人”,岂止是浪漫?如不是对楚地一往深情,怎能一草一木,字字含情?屈原的世界,从文学到思想,一脉相通。他是楚地的精魂,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其爱国情怀早已凝聚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代代传承。“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各种形式的纪念,让我们在心底长存那份敬意,那份澎湃,那份认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为追求国家富强,上下求索,九死不悔。他忠于楚国,在理想无法实现时,没有择木而栖,而是始终心系家国。尽管国家孱弱无能,却从未选择放弃。屈原已降,这种坚定爱国情怀代代传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跳海殉国的陆秀夫;为救亡图存而死的秋瑾、赵一曼;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和高薪职位,怀着赤子之心毅然归国,扎根西北荒地,致力于两弹一星事业的程开甲……时代不同,精神不改。忠贞的爱国情怀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从古至今,百虑一致,屈子身上的爱国之情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追根溯源,屈子为我们诠释了“爱国”二字的真正内涵,它是一种认同,言行合一,赤胆忠诚,至死不休。怀有如此之情,才会视国如家,国强家富。任何年代,我们都需要这份爱国情怀,如此我们才能让自己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快车道,才能兑现我们儿时的诺言——为国,贡献一己之力!
粽叶飘香,又到端午。关于端午的种种传说,又再现脑海。望向湖畔,忆起楚国一代伟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关于屈原,连他是哪朝人自己都不大清楚,唯一能够明白的,就是屈原不忍看自己的国家灭亡,投至泊罗江。上历史课,说屈原大无畏,拥有大胆质疑的理性精神,屡次劝说楚王莫信秦。可提议不被认可,反遭迫害,流放人间,直至江中,以示清白。
相传屈原投江前遇一渔夫,渔夫惊讶:“子非三闾大夫也?”可想当时屈原苦笑,浅浅摇头。遇问之为何落得如此田地时,无奈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反问:“何不与世推移?”屈原不从,大叹:“安能以皓皓之白,而以蒙世俗之尘埃乎?”至此稍觉屈原似乎太过自负,而且暗想屈原也傻,为何不看大局之势而行,非得自寻死路?留得青山不怕没柴,日后再细想怎样挽局不好吗?
关于疑问,自看前人评价屈大夫,至王逸叹:“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方才明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苦心。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五月初五,泊罗江畔一声水响,既而化为宁静。已明白屈原的志向,投江乃示忠心,明清白,便想明为何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一直不见尸体,于是后人为寄哀思,于此日荡舟之上,投掷米团,免遭鱼虾攻其身。
细想屈原投江时,又是怎样一种情怀?是心中大释?还是含悔而死?想到渔夫走时的莞尔笑歌环绕江前,便明屈原带上清白而去,留下淡然而离。他笑叹今朝,笑看释怀。不与多言,只以《离骚》献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惜未将真理求出,自先奔赴湘江,留下离骚,让世人明孰是孰非。
屈原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红尘一瞬,两千多年的岁月也是转眼即逝。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那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允世俗尘埃染皓皓之白的屈原,终将留予世人心中,一代又一代地看其释怀一切,淡然一切。
粽叶飘香,又到端午。端午之际,屈原仍在。沧浪之水,或清或浊,难以明确。只能遂去,不再复言。
伴随着历史的轮回,许多事物都被岁月消耗殆尽,而被筛选下来的不朽之物,则是人类的精华和结晶。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历史,去捡拾遗失的美好。
我们小步在汨罗江边,沉浸在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哀号里,“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誓言里,和着波浪的翻腾,望着混浊的江涛随风而去,不禁低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面对小人的挑拨离间,众臣不名辩是非,屈原带着愤恨与无奈被流放边境,倡导国家团结的壮志未酬,为君主效力的愿望未圆,谁也无法理解忠臣的赤诚之心。就这样,在那个阴雨朦朦的日子,带着极度愤慨的心理,屈原终于远离了世俗,远离这个充满污秽的世界!
的确,他本可以享受莺歌燕舞,但保卫国家的责任心让他努力力挽狂澜;他本可以与君主一样沉浸在欢乐之中,但楚国的弱势让他忧心忡忡,终于,他绝望了,将生命断送在大海里……
广博的大海包容了屈原,洗清了他所容忍的屈辱。他曾经的宣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寻回了他的清白,他的壮语:“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将刚正不阿诠释;他自谦:“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体现了自我完善。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坚定不屈的意志,将爱国精神推向了高潮。当我们在五月初五感受当年的意境时,愿我们的诚心能赎回秦王的罪过!愿喧闹的场面能将屈原的灵魂唤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屈原迸射出的强烈爱国之情,体会他的远大抱负!
爱国故事:从小就有爱国的勇气
1910年,瞿秋白进常州中学读书这所中学的校长和一些老师,经常对学生讲述清朝政府_的事实,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少年瞿秋白在校长、老师的教育下,非常关心国事,常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来勉励自己。
他取了一个名字叫“雄魄”,表达他救国的抱负。他曾指着脑后那条长辫子对同学说:“这尾巴似的东西,我们非把它剪掉不可!”第二年爆发辛亥革命,他马上把自己的辫子剪掉。
1912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当上临时大总统,残酷_革命力量,中国人民依旧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年10月10日,常州城内家家要挂红灯笼庆祝“双十国庆节”,瞿秋白却把用黑墨写有“国丧”两个字的白灯笼挂在门口。他说:“这个‘民国’就要名存实亡了,哪有什么国庆,明明是国丧!”一直挂到第二天天亮。
#481592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