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留琼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党史故事人物事迹4篇

党史故事人物事迹4篇

来源:党史学习 时间:2022-10-23 11:10:03 点击: 推荐访问: 事迹 事迹介绍 事迹介绍500字左右

篇一:党史故事人物事迹

  毛泽东在延安与乡亲们相处的感人故事

  时间:2016-07-30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2634 次

  毛泽东是一位一生都与老百姓水乳交融的人。人民热爱领袖,领袖关心人民。

  尤其是在延安工作生活期间,毛泽东与当地的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无论他 住在杨家坪、枣园,还是王家坪,逢年过节总将左右邻居、老乡请来一起欢度佳 节……由此,引出了一系列毛泽东与拜年有趣、感人的故事来。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不管工作多忙,每年春节都要到当地基层政府向民众拜 年。他借这一年一度的特殊时机,一是加深同民众的感情,进一步密切与民众的 关系;二是直接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和改进工作作风;三 是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民心民情,以便更好地制定大政方针和政策。

  1941 年春节前一天,毛泽东带领几位领导干部和身边工作人员一早就来到 枣园乡政府向民众拜年。

  当毛泽东走进乡政府院内,乡长杨成富和乡里几位年长的老人就急忙迎出门 来。毛泽东见状,马上加快了脚步,笑着上前与大家一一握手问好。在一片欢声 笑语中,大家簇拥着毛泽东走进窑洞里坐下,你一言我一语地亲切攀谈起来。

  毛泽东说:“今天第一件事是给大家拜年,第二件事是征求大家对当前工作 的意见和看法。”

  大家听毛泽东这么一说,便自然而然地将所见所闻如实讲了出来,情不自禁 滔滔不绝地谈起边区如何如何兵强马壮、抗战形势大好的情形来。

  毛泽东听了,微微一笑,摆摆手说:“今天我们不说这些,说点别的。” 乡亲们即改口谈起军民团结鱼水情深,党中央和民众心连心。

  毛泽东摆了摆手说:“不不,大家要谈我们不足的地方,谈我们的缺点和错

   误。”

  顿时,在场的人一下子都愣住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谈什么是好,显得 十分拘谨。

  毛泽东看出大家心里有顾忌,不便启齿,就引导说:“我们共产党是真心实 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都是要让大多数人开心满 意,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欢迎。”说到这里,毛泽东看了 看大家,接着恳切地说:“如果听不到你们的心里话,得不到你们的批评帮助, 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不了解你们的希望和要求,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方向和目 标,我们的决策就会出现偏差和失误。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呀?”

  毛泽东这番话语,使大家陷入了沉思。大家想:世上,哪有一个达官显宦不 愿听老百姓为他们歌功颂德的话语,可唯独今天的共产党领导人偏偏爱听老百姓 的批评意见。这个世道真变了。于是,大家敞开思想,便无拘无束地谈起自己的 想法和看法。有的说:从打部队来到陕北,征用的公粮太多,老百姓负担不起。

  也有的说:吃粮问题解决不了,老百姓生活困难就会加重,部队也得不到很好发 展……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的意见越提越多。

  对于这个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早就引起了重视,可只是没有办法解决。这 里的人们都知道,陕北地处黄土高坡,土质贫瘠,几乎年年收成欠佳。近几年部 队来到这里,人口剧增,吃粮就更不够了。再加上国民党对边区实施经济封锁, 粮食和一些生活用品被禁运。原先划定的延安、延长、延川、绥德等 26 个县归 边区管辖,作为八路军的募补区,先后被国民党抢过去 5 个县,耕地面积大大减 少。这样一来,边区粮食紧缺和经济不景气就可想而知了。当时一度出现民心动 荡,对边区政府和部队都有些微词,甚至有人诅咒毛泽东。在这种情况下,党中 央和毛泽东对民众不但没有追查压制,反而一面鼓励民众畅所欲言,直舒胸臆, 一面从工作上查找原因。1939 年 2 月,党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民众的批评意见, 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并向全党全军发出了“精兵简政”、“自己动手,丰衣足 食”的伟大号召。毛泽东身体力行,不声不响地开荒种地,置身于普通群众之中, 体验生产规律,探求发展之路。虽然大生产开头两年边区粮食产量有大幅度增长, 粮食紧缺有所缓解,但是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毛泽东一直在考虑扩大 生产规模,彻底扭转被动局面。1940 年 9 月,延安自然科学院按照毛泽东的意 图,由副院长郝笑天和生物系主任乐天宇为正副队长,组成了一个考查队,对陕 北地理条件作了全面考查。他们每到一处,就把那里的森林、气候、地质、土壤 等自然状况一一记录下来。最终,他们发现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通过科学 分析论证,认为这片土地很适合耕种。回到延安后,他们立即向党中央和毛泽东 写了一份建议开发“南泥湾”的报告。毛泽东看到这份报告,心里特别高兴,便 找来生物系主任乐天宇进一步了解情况。最后,毛泽东问乐天宇:“那里的土地 那么好,为什么这么多年人们没有开发呀?”乐天宇一时说不太清楚。毛泽东指 示他说:“麻烦你带几个人,再到那里作一次详细考查。‘要知上山路,需问砍 柴人’。你们到那里后,多找些老百姓,听听他们的意见,特别是听听老年人怎 么说。”乐天宇他们再次来到“南泥湾”,通过走访和座谈,老百姓告诉他们:

  “南泥湾”地处干旱地带,雨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遇上一年收,仓满囤子流。

   乐天宇他们把“南泥湾”周边老百姓对这片土地作出的结论带回了延安,汇报给 了毛泽东。毛泽东听后,心里一直在盘算:如果开发这片土地,遇到荒年颗粒无 收,那就劳民伤财,若是不开发,扩大粮食生产就是一句空话。他决心一时难以 下定。

  今天,毛泽东想利用拜年的机会,听听民众的意见。毛泽东见大家发言差不 多了,他肯定地说:“你们提的很好很对,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还得请你们帮 助想想办法。”

  这时,大家提出了许多开荒以增加耕地面积、加强田间管理以增大粮食单位 面积产量等有效做法。

  毛泽东又有意地说:“这些我们都可以做到,但是,老天不下雨,干旱怎么 办?能不能打井浇灌?”

  大家告诉毛泽东,陕北地表水太深,一般地方是打不出水来的。接着大家又 告诉毛泽东,今年陕北不会有干旱现象,并说:龙年日炎炎,蛇年雨绵绵。去年 农历龙年干旱,今年蛇年就该雨量充足了。

  毛泽东听了惊奇地“啊”了一声,急忙问:“陕北有这么一说?”

  大家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人们都这么说。毛泽东笑着又问:“准吗? 不准怎么办?谁负责?”问得大家一片笑声。

  一句农家谚语,就是一个自然现象,一个还说不清的自然规律。毛泽东在回 来的路上,显得异常高兴,他似乎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获得了开发“南泥湾” 这片荒凉土地的信心。春节过后,党中央毛泽东就作出决定,号召边区党政军民, 把大生产运动再向前推进一步,所有单位和个人,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订出生产 计划,规定出生产指标。并命令 359 旅开赴“南泥湾”垦荒种地。

  这一年,果真像民众说的那样,陕北风调雨顺,各种农作物都没有受到任何 灾害,边区人民获得了特大丰收。党政军民各部门都按计划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任 务,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目标。这一年,359 旅开荒 11000 多亩, 收获粮食 36 万多斤,为解决边区粮食紧缺和繁荣经济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历史 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一年,免除了农民公粮交纳和税收,人民生活水平一下 子有了显着提高。由此,民众真正认识到,毛泽东和他领导的共产党、八路军所 做的一切,都是造福人民的。

  第二年春节一到,民众怀着感激之情,积极热情地组成秧歌队,喜笑颜开地 涌到党中央驻地,他们一边打着腰鼓一边高呼:共产党毛主席大生产运动决策伟 大英明!前来欢迎秧歌队的毛泽东听了民众的喊声,边走边对身旁的周副主席说:

  “恩来呀,我们伟大英明什么?是困难逼得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去向人民拜年磕 头,人民指给我们一条生路。是人民伟大英明啊!”

   在“大生产运动”初期某年初一的清早,边区农民劳模吴满有与儿子吴凌旭 喜气洋洋用土车子推着养到 300 多斤重后宰杀好的一头猪,要给毛主席他们送 去。

  半路上迎面遇到了两个熟悉的老乡。面对老乡的疑问,吴满有笑着说:“我 不是要出去卖掉这么多猪肉,是要送到咱延安的一个大户人家去的。”老乡还是 不解地摇摇头。吴满有进一步说:“如今的共产党,你说,算不算咱中国最大的 大户?!”说得两个老乡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起来,一个说:“原来满有兄是给 中央政府机关送肉啊!嗯,中!中!中!满有兄到底是边区的特等劳动英雄,比 俺们就是想得周到些!”吴满有说:“二位兄弟对不起了!今天俺推的这猪肉不 能卖给你们了。改日,等新猪出圈了,俺再宰杀几只,让大家来尝尝鲜。”两人 走了。吴凌旭和吴满有继续往前走着。吴凌旭一边走,一边说:“爹,咱们这样 一路走过去,会遇到很多熟人的,都这样回答他们的询问吗?”吴满有很得意地 说:“对!我这也是宣传嘛!让大家也学学我吴满有,多想想咱们的毛主席朱总 司令,多想想咱们的八路军将士!”……

  吴满有父子推着一车猪肉进入驻在延安的中央办公厅院子。刚将车子放下, 恰好遇见了毛泽东。

  毛泽东笑着问:“吴满有,我还说要去你那儿拜年呢,你这就来了!”

  吴满有说:“哪能让主席跑山路,去我那山旮旯呢。我领着儿子向主席拜年 来了,顺便送点肉给主席您和朱总司令打打牙祭。”吴满有忙叫儿子吴凌旭给毛 主席鞠躬行礼。

  毛泽东望着吴满有推着的一大车肉,说:“这大新年,你咋把一整头猪都送 过来呢?也该留点猪杂给孩子们打打牙祭呀。”

  吴满有说:“八路军将士在前方杀鬼子,春节还不知道吃什么呢。您和朱总 司令指挥千军万马,这样动脑用神,不吃些肉,那可不行!”

  毛泽东说:“你杀了一头猪,连个猪下水都没留给自己,全部送给我们吃。

  这很让我毛泽东感动,也让我心不安呢。”

  吴满有忙说:“主席何出此言?”

  毛泽东说:“你吴满有是这样赤胆忠心为共产党,为八路军将士着想,我毛 泽东心里过意不去啊!我们为老百姓做的事情太少了!”

  吴满有说:“主席您大可不必这样自责,支援抗战,打垮日本鬼子,我吴满 有不能上战场,只能用种粮食,养猪羊牛来支援。这大过年的,你们都是离乡背 井来到陕北,莫说是送一头猪,就是送上十条牛也是应该的。”

  毛泽东说:“有你吴满有这样的好百姓、好人民支持,我们还怕小日本吗?

   抗战很快就会取得胜利的!”

  

篇二:党史故事人物事迹

  党史故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1921 年 7 月 23 日召开, 而党的诞生纪念日 是 7 月 1 日。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 各地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 铭、陈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陈公博,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他们 代表着全国 50 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在会议 进行过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闯进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于是,最后一天的 会议,便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艇上举行。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 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1921 年 7 月 23 日召开, 而党的诞生纪念日 是 7 月 1 日。

  为什么两者的时间不一致呢?为什么 7 月 1 日成了党的诞生纪念日 呢? 把 7 月 1 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毛泽东于 1938 年 5 月提出来的。当时,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 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人。他们回 忆一大是 7 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材料,一时 无法查证,所以就把 7 月 1 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最早见于中央文件是 1941 年 6 月。当时,中 共中央发出 《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 抗日四周年纪念指示》 。

  《指示》 说:

  “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 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 这是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的把“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 文件。

  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 根据新发现 的史料和考证成果,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 1921 年 7 月 23 日。

  虽然党的诞生纪念日并不是党的一大召开的具体日期, “七一”这个光辉的节 日已经深深地铭刻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它成为人们每年进行纪念的一 个重要节日,也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部分

  

篇三:党史故事人物事迹

  含着脉脉深情,我读完了《黄继光》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闭上眼 睛,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黄继光那光辉的形象怎么也挥散不去。

  忆往昔峥嵘岁月,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岁 月,耳边又回响起嘹亮、威武、雄壮的红色摇滚--中国人民志愿军 战歌。为了保卫祖国 ,为了保卫家乡,打败美帝保卫和平,我们的 先辈去朝鲜打仗,英勇战斗是民族的脊梁,鸭绿江水在静静地流淌, 嘹亮地军歌在耳边回荡。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黄继光就是无数雄纠纠 、气昂 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好儿女中的一员。为了在黎明前攻下 597.9 高 地,身中数弹的他像暴风雨中的巨人一样顽强地站起来,冲了上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豪气贯日月,英风动大地”。

  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趁势攻克了敌人的阵地,夺取了胜利。这真是“我 自横刀向天笑”,多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啊! 当我读到“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 交给我吧!”这句话时,我浑身发热,黄继光是多么主动呀。可是我 连妈妈交给的的任务都不做,比如说妈妈常常对我说,长大了,能帮 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就拿扫地来说吧,一天,妈妈叫我扫地, 我随便扫了一下,很不干净,妈妈见了,批评我说:“戴健,你连这 点家务都做不好,还能干什么?”妈妈就要我重新扫地,我找了一个 借口,跟妈妈顶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一切,我多么不 对呀。

   当我读到“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 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这句时,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泪水无 声地滑落下来。黄继光,这个伟大的战士,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忍着 伤痛,像巨人一样冒着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黄继光,一个普 通志愿军战士,却有一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力量鼓舞着他 呢?哦,是最光荣的爱国主义和国 际主义精神,促使他将生死置之 度外。而我呢,却连一点小小的磨难都经受不起。遇到一点鸡毛蒜皮 的事就大呼小叫,那一次,我在改正考试发下来的试卷,这是一份提 高卷,我做错了好几题,马马虎虎地应付修改,然后拿给爸爸看,爸 爸耐心地讲解,我听得不耐烦,生气地说:“你没完没了,真烦。” 爸爸严厉批评我,说:“遇到难题就绕道走,你这是逃避困难。和革 命先烈相比,你还差得远呢!”是啊,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虽然谈 不上战争时代浴血奋战,但连起码的学习困难都不敢去战胜,我是多 么渺小啊! 同学们!当你读了这篇文章,你不感到黄继光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吗? 黄继光不正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 尸还。”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无数志愿军烈士永远长眠于朝鲜 半岛的三千里江山,多少手足 、忠魂埋骨它乡,这正是英雄“山草 离离兮掩我骨,沧海荡荡兮浸我尸”的豪迈绝唱! “斩尽妖魔平天下,山河日月重安排。”正是这支由无数个黄继光组 成的、高举毛泽东旗帜的人民子弟兵,他们铁血军魂所铸就的钢铁长 城,忠勇耿耿,精忠报国,纵横无敌,谁与争锋,打败了号称世界第

   一的美帝野心狼,保卫了新中国摇篮,保卫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奠 定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自古英雄出炼狱,拓马长枪定乾坤!”我 们的幸福今天,正是英雄们在昨天以生命热血创造的明天,没有他们 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青年一代何惜百死报家 国,要为祖国、家乡的富强崛起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洒泪 祭雄杰,扬眉剑出鞘。青春儒钢的我 ,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 让四方来贺!!

  

篇四:党史故事人物事迹

  1963 年岁末,周恩来、陈毅一行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为期九天的访问。经过了 民间活动、官方活动,加上阿方举行的跨年晚会后,已经是除夕之夜的凌晨四点 了。

  的翻译范承祚在四楼的办公室里整理好一天的翻译文件资料后,已经是凌晨 四点四十分。他蹑手蹑脚地下楼,准备回到位于房间隔壁的他的卧室。

  就在他尽可能放轻脚步怕吵着时,一声无比亲切熟悉的声音传来:“小范啊, 怎么还不休息啊,明早还有事呢。”

  定睛一看,只见身披旧尼大褂,站在走廊尽头和警卫员在谈什么事。他不理 解为什么说明早还有事,因为明天是大年初一,而且经他翻译的行程安排表上, 明天上午是没有活动的。但是小范也没敢多问就回房了,累得合衣躺下,领带都 没有解开就睡着了。

  第二天,天朦朦亮时,的换班警卫就把小范叫醒了,“快起来,等你呢。”一 看表,才早晨五点多,他想起凌晨说的“有事”,就敢忙爬起。

  来到大厅,看到已经穿戴整齐的周,神采奕奕,风度翩翩地从行宫的汉白玉 台阶上拾级而下,完全看不出他已经连续参加了几天的活动,而且很可能昨晚又 是一夜没合眼。

  金碧辉煌的大厅经早起的工作人员清扫收拾,已经又焕然一新,想象不出两 个小时前这里刚办过一场盛大的狂欢。此时大厅几乎没有任何人,显得很安静。

  可就在刚走到了大厅里,大厅的门竟突然打开了,涌进来几十号阿尔巴尼亚 行宫的工作人员。他们在一大清早做完打扫后,没想到来自中国的也这么早就起 来了。

  于是他们惊喜万分地涌到的身边,都想一睹周的风采。而似乎并不吃惊,他 一个个地与这些清洁员、厨师、接待员、仓库保管员等握手问好,给他们拜年。

  有拿着簸箕的清洁女工局促地站在墙角,不好意思上前,也一并地上前握手,表 示感谢。

  这时,小范才明白说的“有事”原来是这么回事。特意在大年初一的早晨, 在没有任何事先安排的情况下,来给阿方的工作人员拜年。

  遗憾的是,因为现场没有任何中方和阿方的官员,也没有中外记者,所以这 温馨的一幕,没有留下任何图片和报道,只是在这些工作人员的心里,留下了永

   远值得回忆的感动。

  1935 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

  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 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 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 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 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老 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 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部队下山后,徐 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 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 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 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 服?"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局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就向亲属子女 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 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

  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子女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认真 执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的爱人于若木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上下班和 陈云走的是同一路线,尽管顺路,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 陈云的小汽车。

  他的女儿陈伟华在 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从农村考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 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工作。

  考虑到教学一线教师紧缺,她在陈云的鼓励下毅然放弃了国家机关的工作岗 位,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直至退休。陈伟华弃 政从教的事迹成为当时教育界的美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陈伟华忆称,“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到江西,在那里待了 2 年 7 个月,“一 家 7 口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后来姊姊曾到江西给父亲做饭,照顾他的生活 10 个月”。

   爸爸对姊姊说,“你在我这儿 10 个月,没有给国家干事,是为了照顾我,你不能 拿国家的工资”。让姊姊把这 10 个月的工资全部退给了单位。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