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基层治理涉及?宽、量?、事多,直接?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俗话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摇”!我们党是执政党,要实现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严格坚持党的全?领导,必须要建强和巩固基层政权、基层组织,必须要确保基层治理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就是要切实贯彻党领导?切的最?政治原则,严格执?党的政策、?针、路线,优化党领导基层的治理机制,构建新时代基层治理新格局。推进基层治理,也是是满??民群众对美好?活新期待的重?举措,必须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才能让基层组织化被动为主动,更好的理清治理思路,端正服务动机,始终把为?民服务作为最基础的基层治理准则,以对群众需求的精准分析,建?健全基层治理政策制度,把为?民谋幸福落到实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具体要抓什么??、着?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党组织?络结构,优化街道党委——社区?党委——?格(?区)党?部——楼栋党?组——党员中?户”的组织架构,同步建?商圈楼宇、?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探索街道党委领导下的组织体系,推进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运?,全?服务城市基层治理。与此同时,要同步加强群团组织建设,营造“党建带群建”的?作氛围,发挥共青团、妇联和?会组织作?,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建好四?队伍。建好党员队伍。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让党员更多地参与到中??作,让党员队伍成为推动基层治理?作中的??中坚?量。加强?部队伍建设。新时期对?部的能?素质要求越来越?,加强?部队伍建设,要加强?部的能?建设和作风建设,提升?部在处理突发事件和适应新形势下?作的履职能?,带动???部积极投?到社会建设中来。建?社区?作者队伍。?前,社区?部、?格员是社区?作的主体,建??个稳定的社区?作者队伍,是开展社区?作,推动社区基层治理的最基本保障。在合理合规的情况下,稳步提??资待遇,逐步提?政治待遇,加?部门资源向社区的倾斜?度,为社区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持,?励?格员、社区?部报考社会?作者资格证,让更多专业的?来做专业的事。建好志愿者队伍。就疫情防控?作看,志愿者成为了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量,要把建?志愿者队伍列?基层治理?作的?项重要内容,建?志愿者服务点,为志愿者们提供更多参与到社会服务的机会,同时要建?志愿者激励保障制度,?励更多的社会群体加?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第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治理的落脚点是改善民?,提升居民?活的质量。?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得怎么样,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指数。我市近?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投?了较?的??、物?、财?。?如?旧?区改造,但是要想把基层治理?作做扎实,光靠硬件基础设施是不够的,还要同步加强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要持续加强社区?格管理?作,建?街道?格化综合管理中?,开发智慧?络平台,提?对应急突发事件的能?。要加快放管服改?的推进?度,完善便民服务?络,提??上业务办理能?,要将资源向基层倾斜,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怎么抓好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协调机制,履职尽责。建?联动?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局?。有关部门和?业系统要积极谋划、部署,带头推动,带头参与。既要履?职能职责、积极指导,?要履?好共驻共建责任。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堡垒”作?,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改善民?,发挥好志愿者队伍、妇联组织、村民监督委员会等组织作?。?、抓推进、抓落实。基层治理在基层、靠基层。基层党委要强化作风建设,提?党委班?履职能?,分?明确,加强指导,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完善议事决策制度,规范党委会议事决策事项、程序、规则,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统筹协调各?、领导基层治理的作?。三、结合实际、强化服务。坚持问题导向。基层党组织要找准突出问题,按先易后难、轻重缓急的顺序逐个解决。要结合党建?作先进做法,综合运?乡风民俗、居民公约、法律政策、道德舆论等?式,加强基层的治理。建全服务机制。基层治理并不是全部?动作、??笔,要着?解决好群众?边的操?事烦?事揪?事,提升服务?平,将群众?事及时化解,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27卷第2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No.22021年3月
J.CENT.SOUTHUNIV.(SOCIALSCIENCES)
Mar.2021DOI:10.11817/j.issn.1672-3104.2021.
02.
014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
潘泽泉,辛星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摘要:经由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能够破解社区治理困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面对空间行政化、治理碎片化、党建悬浮化等社区治理困境,社区党建能够推动社区公共性建构、服务性供给与邻里空间打造;党组织网络治理能够推动社区社会网络重构、社会资本培育与治理效能提升;党建动员能够推动社区耦合式发展、协同治理与协商共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党整合社会”的社区实践,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社区治理;党组织建设;中国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文章编号:1672-3104(2021)02?0153?11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是联系我国广大群众的桥梁。政党如何整合社会,基层党组织如何引领中国基层社区治理,成为新时代基层党建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国家关于基层党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基层党建和基层社区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政党整合社会,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培育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有利于实现政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本研究基于政党整合社会的理论基础、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境况,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转型与发展的实践经验,重新思考如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区治理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考虑中国基层党组织整合基层社
会的制度环境、实践困境和实现路径,重新检视如何经由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实现我国基层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早期中国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国家通过行政吸纳等治理策略将社区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以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整合。传统的科层制管理往往通过权力的强制性手段、自上而下配置各类资源,导致拥有“低治理权”的基层社区高度依附于政府。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单位制解体和住房商品化,中国基层社区出现了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参与弱化等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导致基层党组织网络在社区治理过收稿日期:2020?10?20;修回日期:2021?01?2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社会学研究”(20&ZD149);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市社会治理转型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19ASH003)作者简介:潘泽泉,湖南武冈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联系邮箱:***************;辛星,安徽宣城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区治理、社区党建
154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7卷第2期
程中被边缘化。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党—社会”分析范式中“政党整合社会”视角,基于中国基层社区治理实践,探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基层社区党建实现对基层社区的有效治理,如何经由基层社区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目标。
(一)
政党整合社会:范式、问题与方法
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与社会治理实践中,“国家—社会”这一分析范式中的“国家”抑或“社会”,始终有“党”的存在和“在场”,党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政治保障和社会整合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国家-社会”范式中纳入政党这一重要力量,经由“国家-政党-社会”范式重新诠释、反思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国家—政党—社会”分析范式聚焦于政治过程中国家、政党与社会之间的耦合互动、引领整合及其相互影响,聚焦于现代国家经由政党下社区实现现代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政治整合。政党是特定阶级的领导力量,是为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1]。政党的功能表现为行使国家权力、动员民众合作和实现社会整合。其中政党动员民众合作的功能在政治体系中能够代表大众与公共权力进行沟通,发挥其联结人民群众与公共权力的作用。任何政党都必须妥善处理其与社会的关系,重视其社会职能,通过动员民众、组织民众、服务民众,发挥其在社会领域的价值引领和政治整合功能。
“国家—政党—社会”范式中政党整合社会的问题向度与方法意识强调政党作为政治行动者所具备的“政治能动性”与“相对自主性”。群众的凝聚力、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集体利益的认知都可以通过政党整合或政治行动来塑造,任何集体性的行动都可以通过以政党为代表的“政治组织”或“政治过程”进行整合而产生。通过对社会成员政治意识的培育和组织动员,实现政党组织网络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与渗透,进而达到政党整合社会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
基于“国家—政党—社会”范式中政党整合社会的分析路径,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向度与方法意识展开论述。
第一,“国家—政党—社会”范式中政党整合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日益差异化、碎片化、原子化的社区变成具有凝聚力、拥有集体认同感的“政治行动者”“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抑或“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多元分散、利益原子化的个体的有机聚合[2],从而塑造出具有共同利益诉求、集体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的“社会”。
第二,“国家—政党—社会”范式强调政党主动塑造和整合社会,强调政党作为能动主体对社会的塑造功能。以政党为代表的政治组织与政治领袖,通过组织动员、利益整合、话语建构、阶级认同乃至现代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建构等政治形式[3],塑造出具有主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群体,从而打造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利益共同体”或“政治集体行动者”。
第三,“国家—政党—社会”范式中政党整合社会强调政党作为政治行动者和群体行动的价值引领者,实现其表达性和代表性功能。政党通过代表群众利益的政治行动和利益共同体的话语表达,发展出一套政治话语,将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中存在的分歧和结构性冲突转化为具体的诉求和压力;通过利益整合的政治过程或者政治行动,生产出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利益群体,从而打造基于政党权威的“利益共同体”或“命运共同体”[4],并通过政党的组织、动员和
协调功能,达到缓解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第四,“国家—政党—社会”范式中政党整合社会过程体现了政党的“耦合”功能。通过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区治理的耦合互动,着眼于把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党员组织起来,协调沟通社区内各类社会单元,从而推进基层政权建设与基层社区治理之间相互促进和发展。政党作为社会“共同意志”的组织者、凝聚者和合法性意志的承载者,通过政党话语的建构和耦合过程,将现实生活中分散的“议题”和多元的“矛盾”编织成一个自洽性、完整性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可以说,具有主体意义的社会群体的形成,是一个“化多为一、化分散为联结”的政治过程[5],也是一个政
政治与社会研究
潘泽泉,辛星: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
155党整合社会的过程。
(二)
经由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制度环境与中国实践
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社区作为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其话语和实践一直呈现着“本土化”的制度化演绎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生政权不断强化城市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实现基层社会自我维持和与国家逻辑意图的统合配合[6]。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正式确立了居委会体制。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建立了以人民公社、单位制、街居制和户籍管理为核心,以全能主义和绝对“管控”为特色的政社合一的社会管理模式[7]。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单位制的松动、解体,既存的对社会资源、人员绝对控制的社会管理方式经历着新的风险和挑战,面临着新的治理困境。为解决新时代社区治理困境,学者们提出了整体性治理[8]、技术治理[9]、柔性管理[10]等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强调社区治理要从改变治理理念、扩大参与主体、采用新的治理技术等方面促进社区建设的内生性力量生长与内源式发展。
经由对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中国基层“社区化”治理的演绎过程的历史回顾发现,早期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忽视了政党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一直是国家与社会、政党与社会互动整合的空间。经由政党整合社会是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关键和前提,经由政党力量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从而实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进步的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政党整合社会不同于西方,西方政党领导下的社区服务于政党的政治利益、政治竞选,服从于“选举政治”的需要。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国家治理体制。社会治理要充分发挥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利益的核心领导作用,始终坚持共产党对社会治理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行动和
组织网络向基层社区下沉、渗透和融入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政权合法性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的过程,是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党下社区”“服务下社区”“文化下社区”的过程,也是一个政党或现代国家政权在基层的合法性建构、实现社会整合、重建基层社会秩序、打造新的“利益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因此,本文提出的政党整合社会,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下社区的过程”,是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过程。
二、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
社区治理实践与现实困境
在中国传统的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由于对科层制逻辑和行政路径的依赖,我国地方政府难以割舍对社区的“管理情结”。在垂直、纵向科层制管理模式下,国家权力强化对社区事务的自上而下的干预、渗透与控制,导致社区治理的自主性、内生性力量发育不足,社区治理“内卷化”加剧,进而致使社区的价值取向与作为居民情感利益共同体的文化发生偏离。作为社区治理核心和引领力量的基层社区党组织,由于对社区治理资源的动员和整合能力的欠缺,在治理实践中与社区诉求脱节,难以实现其治理目标。(一)
社区治理空间实践、空间行政化与自治空间异化
社会科学范式的变化,源于“空间转向”,即“空间作为一个解释自变量的出现”。空间重构与空间治理是新都市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体现了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变化,受社会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影响,社区研究也迎来了空间转向。20世纪70年代,受滕尼斯二元对立分析方法的影响,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基于城市生态学研究,将地域空间纳入社区概念,实现了社区研究的空间转向[11]。社区是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一种社会性的空间存在,基于地域空间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互动使社区呈现为一种社会空间[12]。在以马克?戈
156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7卷第2期
特迪纳为代表的新城市社会学看来,空间与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空间能够形塑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通过具体的实践推动空间变革[13]。按照空间唯物论“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14],社区是具有共同地缘的居民生产、生活、交往和互动的空间。因此,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过程,是一个空间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经由社会空间的政治过程实现政党整合社会的过程。
在空间治理视角下,社区空间因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层制逻辑和“行政路径依赖”,导致空间治理行政化,使得社区治理实践背离国家治理方向,导致国家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异化。在具体的社区治理过程中,尽管国家政权强调社区居民自治,但在行政科层制管理的“总体性支配”下,基层社区治理陷入行政化窠臼,导致社区组织设置、人员安排、工作职能、工作方式、经费保障等出现全方位的行政化倾向[15]。国家权力渗透、行政主导的基层社区不再是中性松散的区域社会,而是由自治空间异化为城市政府的权力空间[16],应然的社区“自治”与实然的“行政化”之间出现了“悖论”,呈现出制度、政策工具以及实践等多要素在社区空间中胶着互动的现实图景。空间治理行政化、社区空间异化与治理悖论源于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的历史惯性,也源于国家权力合法性建构过程中国家社会动员能力的不足。基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社区参与主体利益诉求的差异化、碎片化和多样性现实,立足于空间视角,中国基层社区发展成了“权力博弈的空间”“行政化了的空间”。基于科层制逻辑下的政治性建构、资本逻辑下的市场性建构和日常生活逻辑下的社会性建构共同作用下带来的空间正义性风险中[17],社区自治的空间逐渐被异化。(二)社区治理内卷化、利益?责任连带制衡断裂与情感?利益共同体价值缺失“内卷化”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广泛采用的概念,戈登威泽对文化发展模式的探究、吉尔茨和黄宗智对农业发展模式以及杜赞奇对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讨论均使
用了“内卷化”分析路径。学术界运用“内卷化”概念描述的是一种没有实际发展或效益提高的社会变革和增长[18]型态。在国家科层制管理体制下,社区治理的行政化嵌入造成了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协同缺失,强化了社区居民的异质化和利益多元化、碎片化,导致利益?责任连带制衡关系的断裂和社区治理“内卷化”加剧,进而带来社区治理失效、公共权力异化、社会风险聚集等问题与挑战,使社区建设与发展偏离了其作为具有共同地缘、情缘的情感?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取向。
首先,从基层社区治理的现实条件来看,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大规模的流动,人户分离现象突出[19],致使社区居民异质性不断增强,居民的身份、职业、地位和价值观等区隔化愈发明显,社区基层党组织与居民间的利益?责任连带制衡关系发生断裂,难以形成情感?利益共同体[20]。其次,从基层社区的治理模式来看,由于对传统社会管理的路径依赖,政府将自身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运作模式复制到社区居委会,使得其人员产生、组织模式和经费管理趋于行政化,导致社区缺乏实质的自治权力,治理模式日益固化。最后,从基层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来看,街道、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社区多元治理主体间协同不足,各主体间产生博弈关系并形成张力。另外,由于社区的社会组织发育迟缓,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也不高。
总之,社区治理的“内卷化”、利益—责任连带制衡断裂与情感—利益共同体价值缺失这一社区治理困境,导致基层社区管理出现缺位、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管理和服务成本过高、公共产品匮乏等方面,导致包括理念失灵、参与失灵、组织失灵等在内的社区失灵[21]。
(三)社区治理碎片化、动员能力弱化与党建“悬浮化”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社区治理内卷化、社区自治空间异化以及社区居民利
益—责任连带制衡关系断裂与情感—利益共同
体价值缺失等问题,迫切需要基层党建来引领
解决。
政治与社会研究
潘泽泉,辛星: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
157在中国的社区治理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这是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在基层社会的生动实践。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党组织在嵌入社区治理结构、引领社区治理过程中面临着治理资源整合、治理诉求对接、治理技术革新等诸多挑战。一是社区党组织的组织机构松散。社区内各层级、各类别党组织间融合度不高,对社区内治理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进而带来社区治理资源的碎片化。二是社区党组织仍然扮演着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抓手”。在实践中推行“行政化治理”,更多迎合“行政型诉求”,与社区共治的差异化诉求对接不够,治理权威性不足[22]。三是社区党组织的动员机制式微[23]。传统社区党组织主导的社区治理依赖强大的国家行政资源和统合力量,依赖自上而下的“动员式参与”[24]或“行政动员”,致使社会力量的社区参与度偏低,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淡漠,导致社区居民参与的“协同性”难以实现[25]。四是社区党组织的社区治理水平不高。社区党组织由于其对社区公众事务的横向统筹协调能力不强,对互联网、新媒体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欠熟练等业务操作方面的不足,致使其在社区治理中难以有效“进场”,从而使党组织对基层社区治理的领导出现弱化、虚化和“悬浮化”的现象,使社区治理呈现“重建设、轻治理”的局面。
三、经由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
领基层社区治理的路径
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发现,当下中国基层社会的政治整合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向基层社区延伸、渗透和发展的结果。基层党组织通过对社区居民的组织化动员、社区化党建、服务性供给、社会资本培育和社会网络融合等路径,全面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将基层社区改造成由现代政党领导和组织的整体性社会,即体现为“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过程。
(一)
空间治理、社区化党建与基层社区空间生产
在中国基层社区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如何经由社区化党建与基层社区治理的空间生产实现政党整合社会、最后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按照居民生产生活实践和社区空间生产的逻辑,可以将社区空间分为国家治理与居民自治互动的政治空间,居民居家、休闲、娱乐的生活空间以及居民交往互动的邻里空间。面对社区治理的空间转向,社区党组织经由社区空间,通过衔接自治与共治,打造“一核多元”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实现对社区政治空间的公共性建构;通过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强化社区生活空间的服务性供给向服务型、支持型转变;通过将文化、利益与制度等多元视角嵌入社区的邻里空间,完成居民社会资本互动网络的重构,从而推动社区治理的再组织化,规避社区治理的空间正义性风险,实现对社区空间的有效
治理。
1.社区化党建与社区空间的公共性建构在基层社区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领导地位既是宪法明文规定的,也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直以来,“去行政化”是社区治理的主导方向,但是“去行政化”不能误入“去政治化”的歧途,不能以“去行政化”为借口而否定基层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领导作用。在社区政治空间中,通过社区化党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居民、社会组织等社区主体协同,构建“一核多元”的共治体系,开展以提升组织能力和行动能力为核心的“区域化党建”,以整合治理资源为核心的“平台化党建”,以强化治理效能和行动能力为核心的“技术化党建”等“社区化党建”创新[26],以摆脱行政路径依赖,衔接自治与共治,实现核心价值引领、共治平台搭建、治理资源整合与多方行动协同,从而强化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整体性引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实现对社区政治空间的公共性建构,推进社区空间的有效治理。
15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7卷第2期
2.社区化党建与社区空间的服务性供给在基层社区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行动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增进社区居民的公共福利,是社区党组织开展社区治理的重要遵循。社区党组织应发挥党的组织优势,通过设置党支部、党小组、楼栋党员服务岗、党建网格点,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搭建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和沟通平台,依托“互联网+”打造智慧党建平台等措施,畅通居民服务诉求的收集渠道,完成政党社区组织的再造,从而实现与居民生活空间的充分“贴合”。社区党组织向服务型、支持型、枢纽型党组织转变,通过“吸纳”政府和社会服务资源,链接和整合社区内现有的公共资源,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推动公共服务向社区生活空间的有效延伸,使社区成为居民享受社区治理成果、充分保障个人权利的自主性、有尊严的空间[27]。
3.社区化党建与社区邻里空间性打造在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社区党组织以文化、利益与制度等多元视角嵌入社区的邻里空间,通过“政治嵌入”“功能嵌入”和“结构嵌入”,建构横向的“党组织网络”和“社区行动者网络”,对社区进行嵌入式网络治理,以提高社区参与度,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从而完成对居民社会资本互动网络的重构。在文化视角下,针对社区居民由于社会急剧转型而产生的文化惰性和文化焦虑,社区党组织以扁平化的组织嵌入、参与式的党员嵌入、平等式的服务嵌入等路径,通过生活化、柔性化的社区文化服务推动基层社区文化与生活实践的融合,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公共议题,形成公共价值理念,主动维护和整合社区公共利益,提升居民对社区的依恋度,进而培育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28],使居民将社区参与转化为自觉行为。在利益视角下,居民社区参与不高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利益多重耦合性关联”[29],社区党组织针对行政化服务与居民差异化、碎片化诉求脱节等现象,通过强化“元治理”与“协商治理”,推动社区公共服务与公共需求的契合,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实现“利益
共同体”重建,从而提升居民的社区参与水平。在制度视角下,社区党组织充分回应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根据社区类型、居民特点制定促进居民社区参与的规章制度,推动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保障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提升社区参与的有效性,实现与社区治理结构的多重“耦合”。社区党组织的社区空间实践和对社区空间的再生产,推动了基层政府、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间的充分互动和协同合作,使得社区的政治空间、生活空间、邻里空间不再彼此割裂,而是呈现出连续谱。社区党组织网络在社区的延伸和发展因其权力来源的合法性、组织动员的多样性、党员个体的主动性,成为规避社区空间正义风险和危机治理的有效途径。党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基层社区的深度嵌入和广域覆盖,激发了社区治理各方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了社区空间整合和社区治理的再组织化,完成了政党对基层社会的整合。
(二)党组织网络建设、社区社会资本培育与社会网络融合
在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中,社区党组织网络建设有利于培育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本,促进居民社会网络融合。社区党组织应改变传统的“单极化”社区治理现状,以治理信息的充分流动和治理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新型网络治理框架和治理模式,经由党组织网络治理,引领和强化社区居民间的横向交往与互信,进而推动社区治理、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融合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政党整合社会”的基层社区治理实践。1.生活共同体培育与社会网络重构社区是有相同地缘的居民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经由党组织网络建设,社区居民通过共同党组织生活和党组织网络互动实现社会网络扩大、社会资本提升和生活共同体培育。社会资本中的党组织网络重构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嵌入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结构中的行动资源[30],通过社区社会资本中的组织、网络、互惠和信任,能够促进社区主体间的有效合作,提升
政治与社会研究
潘泽泉,辛星: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
159社区治理效能。基于社区认同的党组织网络互动,使社区居民的社会网络从非亲密性、异质性向亲密性转换,实现“弱网变强网”,而社区的党组织网络化趋势,能够提升社区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和组织化程度。社区人本空间的营造,社会组织的成长,社区治理网络结构的完善,能够有效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增进居民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为培育社区的社会资本创造结构性条件,从而规避由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空间的极化引发的社会网络封闭化、同质化和社会资本网络的弱化[31]。
2.组织化过程与社会资本培育在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党组织可以通过网络建构、组织化过程和社会资本培育,在治理模式变革和互动空间建构的过程中,提供居民社会资本培育的土壤。首先,社区党组织通过整合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力量,将各类社区治理主体纳入治理协同体系。其次,通过设立居民议事、决策、监督平台,探索“社区自治、议行分离”的治理框架和协商式的治理模式,以推动社区动员和建立居民间互动互惠互信关系,进而提供社会资本增生的空间[32]。最后,通过指导社区居民自发孵化和培育兴趣小组、互助组织、志愿联合会等社区组织,开发公共性文化活动项目等措施构建和拓展社区居民交往互动的空间,积极回应居民生活、交往和发展的诉求,经由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社区居民社会资本培育与增长。
3.社会网络融合与治理效能提升在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网络融合能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在治理实践中,社区党组织通过构建枢纽型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域化党组织网络,来实现治理信息的充分流动和治理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联结社区中拥有不同资源和权力的个体,促进社会网络的构建与融合。社区党组织为寻求居民个体需求的最大“公约数”,通过营造公共空间,培育公共文化,回应公共诉求,提供公共服务等措施,来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兴趣,培养和鼓励社区居民之间的人际信任,以推动社区居民的公共事物参与由被动式到配合式、再到
主动式的转变[26],从而实现社区治理、社会资本与社区融合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政党的社区治理效能。
(三)
耦合式发展、政党动员与多元主体协商共治
在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党组织建设应加强与社区治理结构的耦合,复归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职能,以组织动员、项目动员和精英引领等方式积极推进社区治理,强化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实现社区治理的“再中心化”和再组织化。1.耦合式发展与协同治理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的“政党下社区”,蕴含了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性关联”“本土性契合”与“耦合式发展”,体现了党组织和社区实现结构、功能耦合的可能性,能够推动基于科层制管理的“垂直治理”“分散治理”“悬浮治理”“权威效能治理”等向基于党组织网络、社区自组织网络的“扁平化治理”“网络化治理”“参与式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等治理方式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适应新时代多元、分化、开放等发展特征的前提下,运用中国本土情境下的政党组织优势和富有弹性、黏合力的政党运行机制,对民众和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和组织动员,充分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功能。在中国城市的基层社区,直接与社区民众互动的政府机构是街道办事处,而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组成了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主体。从政党基层组织的建构过程来看,从街道党工委到社区党支部,再到依托业主委员会、物业、社会组织等成立的党组织,党的组织网络嵌入到社区的各个领域,与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密切耦合。社区基层党组织凭借其作为执政党所具有的政治优势和权威,通过整合社区资源、耦合组织功能、完善治理结构等措施,既承载了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嵌入,又沟通了居民间基于社区行动网络的横向联系,推进了社区治理由“垂直式管理”向“扁平化治理”转变,促进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之间的耦合互动,为开展治理动员奠定了组织耦合式发展的基础,提供了
16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7卷第2期
组织保障。2.政党动员与协商共治健全社区动员体系,促进社区基层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行动,是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内在要求。社区党组织作为推进社区自治的组织载体,应发挥好政党统筹、整合和引领的组织功能,通过政党动员,积极推进社区治理动员,以促进实现社区多元主体间的协商共治。一是政党的“组织化动员”。社区党组织围绕社区治理目标,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通过搭建社区动员的联动平台和联动机制,发挥基层政府、居委会、居民个体、社会组织各自的优势与作用,从而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无缝联动的社区组织化动员格局。二是政党的“项目化动员”。社区党组织基于政治、民主、服务、文化、权利等多种社区治理要素[32],通过项目化动员和项目化服务实施文化建设、志愿服务、社区营造等社区治理项目。项目化动员可以有效吸纳群众和社团、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等多元社区主体的广泛参与,有利于构建合作型参与的社区治理框架,形成基于公共理性基础的“多元协同”的治理局面。三是政党的“精英引领式动员”。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党员是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共产党员既是社区党组织的成员,也是社区居民的一分子。社区党组织通过设置网格化、网点化的党员示范岗,建立党员结对帮扶、定点联系机制,将党员这一“社区精英”以“网格化”的方式嵌入社区治理结构,从而实现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全面引领。政党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动员和协商共治,通过授权赋能推动了社区治理重心下移,激发社区成员的参与意愿,实现了社区治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与协同,使社区治理超越“多中心”“泛中心”治理状态而实现“再中心化”[21],破解了社区治理转型面
临的现实困境,最终实现了政党对基层社会的整合。
四、结论与讨论
在中国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经由政党整合
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过程,是政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面对以行政化、内卷化、碎片化为主要特征的社区空间异化和价值偏离,经由推进基层党建,经由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实现社区空间整合、社会网络培育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协同是社区党组织有效嵌入社区治理结构,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重要前提和路径。在中国基层社区,通过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即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整合社会”的政治行动和政治过程,将利益和资源碎片化、行动个体化、政权和服务“悬浮化”的社区变成具有政治行动力、社会治理效能感和集体认同感的“政治行动主体”,建成具有凝聚力、幸福感和信任感的“治理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抑或“命运共同体”,能够塑造出具有共同利益诉求、集体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实现多元分散、异质性、流动性的个体之间的有机聚合。可以说,现代中国将“一盘散沙”的社会整合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政治社会,得益于政党向基层社区的延伸和渗透[33]。经由“政党整合社会”“政党下沉社区”“政党嵌入社区”,政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政治整合作用。社区党组织通过对社会力量进行动员,将原子化、异质性、流动性的社会力量组织到社区治理共同体中来,引导并推动他们参与社区的政治生活,从而实现国家政权在社区的合法性建构。
在中国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新时代的“政党整合社会”的政治行动和政治过程,体现为社区党组织通过对社区空间的公共性建构、公共性服务的提供、多元嵌入和利益关联等措施推动了社区治理的再组织化。在“政党整合社会”过程中,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治理网络,能够有效规避社区治理的空间正义性风险;实现了以治理信息的充分流动和治理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路径的新型社会治理框架和治理模式的构建,能够增强社区居民间的互动互信互惠,促进社区治理、社会资本与社会网
政治与社会研究
潘泽泉,辛星: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
161络融合的良性互动;复归了政党的社会政治职能,通过组织化动员、项目化动员和精英引领式动员的措施,积极推进社区治理动员,强化社区治理主体间协同,从而驱动社区治理的再“中心化”和“组织化”进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实现“政党整合社会”需要社区党组织作为“共同意志”凝聚者、“合法性意志”承载者、社区利益代表者、社区矛盾主要协调者、基层社会自治的主要推动者,通过政党话语建构的政治过程和持续不断、充满智慧、富有创造性的政治行动,将现实生活中分散的“议题”和多元的“矛盾”编织成一个自洽性、完整性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员通过组织网络、利益整合和组织化动员,将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中存在的分歧和结构性冲突转化为具体的诉求和压力,能够有效化解矛盾,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实现社会整合,增强社会稳定。通过党组织的政治动员、政治话语的建构、利益诉求的表达和解决,以社区为代表的中国基层社会发展成为具有凝聚力的“政治集体行动者”“政治共同体”,成为具有社区认同、集体意识和政治行动者的“生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形塑出集体性社会力量,逐步迈向“社会治理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政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之,在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政党下社区”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组织网络、社会资本培育、共同体打造向基层社区下沉、渗透和融入的过程。政党整合社会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社会的合法性建构、实现社会整合、重建基层社会秩序、打造新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党整合社会”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过程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先进性,在政治上的开放性、动态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在政治行动中表现出的强大动员能
力和创新能力,彰显着“中国智慧”,增强了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WANGPuqu.Basisofpoliticalscience[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5.[2]
安冬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GRAMSCIA.Prisonnotebooks[M].Trans.BAOXu.Beijing:People"sPublishingHouse,1983.[3]
张跃然.反映社会还是塑造社会?——国外社会学讨论“政党—社会关系”的两条路径[J].社会学研究,2018,33(3):216?241.ZHANGYueran.Societyreflectedorsocietyarticulated?Twoapproachestotheparty-societyrelationshipinoverseassociologicalliterature[J].SociologicalStudies,2018,33(3):216?241.[4]
CROTTYWJ.Partysystemsandvoteralignmentscross-nationalperspectives[J].TheJournalofPolitics,1968,30(4):1119?1120.[5]
LACLAUE.Onpopulistreason[M].London:Verso,2005.[6]
毛丹.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型构——1949—1954年居委会档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8,33(5):139?163.MAODan.TheconstructionofurbangrassrootssocietyinPRC:Researchonarchivesofresidentialcommitteefrom1949to1954[J].SociologicalStudies,2018,33(5):139?163.[7]
朱涛.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变迁与基本经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4):11?17.ZHUTao.Changeofsocialgovernancein70yearsofnewChina[J].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2019,19(4):11?17.[8]
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52?58.ZHUQianwei.Fromnewpublicmanagementtoholisticgovernance[J].ChinesePublicAdministration,2008(10):52?58.[9]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6):104?127.QUJingdong,ZHOUFeizhou,YINGXing.Frommacromanagementtomicromanagement——Reflectionsonthirtyyearsofreformfromthesociological
162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7卷第2期
perspective[J].SocialSciencesinChina,2009(6):104?127.[10]
孙悦,郭松洋.走向柔性社会管理[J].兰州学刊,2013(7):213?215.SUNYue,GUOSongyang.Towardsflexiblesocialmanagement[J].LanzhouAcademicJournal,2013(7):conceptofinvolution[J].SociologicalStudies,2004(5):96?110.[19]
付晓光,段成荣,郭静.城市人户分离现状及其引致原因[J].城市问题,2015(3):81?85.FUXiaoguang,DUANChengrong,GUOJing.Internalseparationofregisteredandactualresidencesandcauses213?215.[11]
约翰·J·马休尼斯,文森特·N·帕里罗.城市社会:城市与城市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MACIONISJJ,PARRILLOVN.Urbansociety:Cityandurbanlife[M].Beijing:ChinaRenminUniversityPress,2016.[12]
申南乔.社会空间还是政治空间:社区空间性质分析——基于应然和实然的视角[J].地方治理研究,2016(4):61?70.SHENNanqiao.Socialspaceorpoliticalspace:Ananalysisofthenatureofcommunityspace—basedontheperspectiveofshouldbeandbeing[J].LocalGovernanceResearch,2016(4):61?70.[13]
马克·戈特迪纳,雷·哈奇森.新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GOTTDIENERM,HUTCHISONR.Thenewurbansociology[M].Shanghai:ShanghaiTranslationPublishingHouse,2011.[14]
李小敏.国外空间社会理论的互动与论争——社区空间理论的流变[J].城市问题,2006(9):89?93.LIXiaomin.Aspatialcomprehensionofthemovementandsenseofurbancommunity[J].UrbanProblems,2006(9):89?93.[15]
徐昌洪.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化及其治理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4(1):103?110.XUChanghong.Studyontheadministrationofcommunityresidents"committeesanditsgovernance[J].SocialismStudies,2014(1):103?110.[16]
杨敏.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区意涵之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878?882.YANGMin.OnessenceofcommunityintheprocessofChinesesocialtransformation[J].WuhanUniversityJournal(Philosophy&SocialScience),2006(6):878?882.[17]
潘泽泉,杨金月.寻求城市空间正义:中国城市治理中的空间正义性风险及应对[J].山东社会科学,2018(6):104?110.PANZequan,YANGJinyue.Seekingurbanspatialjustice:TheriskofspatialjusticeinChina"surbangovernanceanditscountermeasures[J].ShandongSocialSciences,2018(6):104?110.[18]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6?110.LIUShiding,QIUZeqi.Thediscriminationofthe
forit[J].UrbanProblems,2015(3):81?85.[20]
易臻真.城市社区治理的内卷化危机及其化解——以上海市J街道基层治理实践为例[J].人口与社会,2016,32(1):22?30.YIZhenzhen.Involutionofcitycommunitygovernanceandcrisisresolution:AcasestudyofsubdistrictJinShanghai[J].PopulationandSociety,2016,32(1):22?30.[21]
张开云,王雅珠,赵虎.党建引领、多元联动与居民为本:社区治理创新的基本向度——基于“赤岗经验”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79?185.ZHANGKaiyun,WANGYazhu,ZHAOHu.Party-buildingguidance,multiplelinkageandresident-orientedgovernance:Basicdimensionsforcommunitygovernanceinnovation——AresearchbasedontheexperiencefromChigang[J].FujianTribune,2019(6):179?185.[22]
陈亮,谢琦.城市社区共治过程中的区域化党建困境与优化路径[J].中州学刊,2019(6):9?23.CHENLiang,XIEQi.Thedilemmaandoptimizationpathofregionalpartybuildingintheprocessofco-governanceofurbancommunity[J].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2019(6):19?23.[23]
刘博,李梦莹.社区动员与“后单位”社区公共性的重构[J].行政论坛,2019,26(2):117?123.LIUBo,LIMengying.Communitymobilizationandthereconstructionofthepublicityposunitcommunity[J].AdministrativeTribune,2019,26(2):117?123.[24]
王冠.动员式参与与主体间性:居委会的社区参与策略考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98?102.WANGGuan.Mobilized-participationandintersubjectivity:Aresearchontheresidents"committee"scommunityparticipationstrategy[J].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SocialSciencesEdition),2011,27(4):98?102.[25]
何雪松,侯秋宇.城市社区的居民参与:一个本土的阶梯模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5):33?42.HEXuesong,HOUQiuyu.Residentparticipationinurbancommunities:AChineseladdermodel[J].Journalof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19,51(5):33?42.[26]
杨妍,王江伟.基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现实困境实践创新与可行路径[J].理论视野,2019(4):78?85.YANGYan,WANGJiangwei.Toimprovetheurban
政治与社会研究
潘泽泉,辛星:政党整合社会: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实践
163communitygovernanceby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grass-rootspartyorganizations[J].TheoreticalHorizon,2019(4):78?85.[27]
陶传进,张丛丛.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协商制度中的融入与角色再造[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12?119.TAOChuanjin,ZHANGCongcong.Community-levelPartyorganizations:Integrationandremodelingincommunityconsultationsystem[J].JournalofNan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18(5):112?119.[28]
黄立丰.建构文化认同:“嵌入式”党建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浙江宁波F新型农村社区的探索思考[J].理论月刊,2019(10):153?160.HUANGLifeng.Constructingculturalidentity:Whyandhowcanthe"embedded"Partybuildingbepossible[J].TheoryMonthly,2019(10):153?160.[29]
冯敏良.“社区参与”的内生逻辑与现实路径——基于参与-回报理论的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4(1):57?62.FENGMinliang.Theendogenouslogicandrealisticpathof"communityparticipation"——Basedonthetheoryofparticipation-reward[J].SocialScienceJournal,2014(1):57?62.[30]
刘春荣.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J].社会学
研究,2007(2):60?79.LIUChunrong.Stateinterventioninthecreationofneighborhoodsocialcapital[J].SociologicalStudies,2007(2):60?79.[31]
潘泽泉.社会空间的极化与隔离:一项有关城市空间消费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科学,2005(1):67?72.PANZequan.Polarizationandisolationofsocialspace:Asociologicalanalysisofurbanspaceconsumption[J].JournalofSocialSciences,2005(1):67?72.[32]
姜晓萍,田昭.授权赋能: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新样本[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23(5):64?71.JIANGXiaoping,TIANZhao.Empowerment:AnewmodelofurbancommunitygovernanceledbythePartybuiding[J].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P.C.(ChineseAcademyofGovernance),2019,23(5):64?71.[33]
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J].学术月刊,2007(8):13?20.XUYong.“Thepoliticalpartygoestothecountryside”:Moderncountryintegratingtothehomevillage[J].AcademicMonthly,2007(8):13?20.
Socialintegrationbypoliticalparty:ChinesepracticethatPartybuildingguidescommunitygovernance
PANZequan,XINXing
(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75,China)
Abstract:ThegovernanceofgrassrootscommunityguidedbyPartybuildingthroughsocialintegrationbypoliticalpartycansolvethedilemmaofcommunitygovernanceandbuildacommunitygovernancepatternofco-construction,co-governanceandco-sharing.Facingthecommunitygovernancedifficultiessuchastheadministrativeizationofcommunityspace,thefragmentaionofgovernanceandthesuspensionofPartybuilding,communityPartybuildingcanpromotecommunitypublicity,servicesupplyandneighborhoodspacebuilding;Party’snetworkgovernancecanpromotethereconstructionofcommunitysocialnetwork,cultivationofsocialcapitalandimprovementofgovernanceefficiency;Partybuildingmobilizationcanpromotecommunitycouplingdevelopment,collaborativegovernanceandco-governancethroughconsultation.Thecommunitypracticeof"socialintegrationbythepoliticalParty"undertheleadershipoftheCPCinthenewerahighlightsChina’sinstitutionaladvantagesandgovernancecapacity,boastsofdistinctiveChinesecharacteristics,andcontributes"Chineseexperience"tothedevelopmentoftheworld.KeyWords:thepoliticalparty;CPC;communitygovernance;partyorganizationconstruction;Chinesepractice[编辑:游玉佩]
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汇报
XX社区围绕镇党委政府“加强党的领导,优化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共治,促进居委自治”的工作目标,以“党建提质增效,治理转型升级”为主题开展工作。
一、完善党建体系,聚力社区治理
XX社区地域广、资源多,因此区域化党建有基础,社区治理有载体。一是依托XX社区党委、居(村)委、社区“两新”党委三级区域化党建联动网络,将XX社区现有“两委”成员单位如XX派出所、XX肺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小学等多元主体凝聚起来,使现有“两委”成员单位互相联动尽快参与到XX社区治理事务中。例如XX肺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联动开展卫生医疗进社区活动;XX派出所可以在XX肺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小学进行安全宣传、法治宣传等等。二是构建XX社区党委、居(村)委、社区“两新”党委三级区域化党建联创机制。创建由XX社区党委统筹规划、居(村)党委落实任务、社区“两新”党委多方参与的三级协作党建工作机制,责任明确,分工到位。以党建带动社建,助力社区建设:形成社区服务联动机制,XX社区区域各单位联动开展社区服务,聚力社区服务,共筑社区繁荣发展;形成环境卫生联抓机制,XX社区区域各单位分片分区抓牢环境卫生工作,共筑社区美好环境;形
成文体活动联谊机制,XX社区区域各单位合作举办各类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共筑社区积极氛围;形成社会治安联防机制,XX社区区域各单位联手治安防范,共筑社区安全防线;形成公益事业联办机制,XX社区区域各单位本着服务居民的目标,联合开展各类公益进社区活动,共筑社区文明习惯。三是形成联治制度,积极推进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党建联建,结对帮扶,做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参与社区治理事务,做到集众智、聚众力、解众忧、排众难,聚力社区治理。积极推进区域化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进行党风、党纪教育,每年由XX社区党委牵头联合辖区各单位每两个月举办一次党风党纪学习教育,全年不少于五次。积极推进区域化党员监督制度,四是探索联赢模式,XX社区辖区内拥有XX肺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资源的特点,借此打造有特色的医疗党建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医疗进社区活动,将医疗资源输送到社区服务中,达到了“就地取材”的效果。
二、打造党建平台,推动社区发展
打造区域信息化特色党建平台“红色磁场”,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将“红色磁场”打造成人人皆知的党建、社建、群建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一是搭建研讨交流平台,将“红色磁场”打造成党员群众交流互促的纽带。开展“走基层、查实情、问计策”活动,方便党员干部掌握XX社区基层民情、了解基层民意,及时找到社区基层治理难点,用交流研讨的方式找到解决方案。二是搭建教育培训平台,利用“红色磁场”平台,开展“社区自治共治”主题课程。鼓励XX辖区内党员积极参加学习,让党员深入了解社区自治共治相关业务及相关知识,为今后党员进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工作打下基础。三是搭建活动凝聚平台,将“红色磁场”打造成为组织党员志愿者活动的牵头者。通过志愿公益活动,拉近党员与群众距离,凝聚人心。将XX社区从上至下通过平台活动团结在一起,共同推动社区发展。
三、强化党建作用,助推社区服务
强化党建作用,建立党员服务基层长效机制,以“党员进社区、志愿做公益”为主题,推动各村居委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志愿者活动和各类公益服务活动,拉近党群关系,助推社区服务。第一,强化党组织宣传教育作用。由XX社区党委牵头,各居(村)党委实行,针对XX社区环境卫生、平安建设以及便民服务等与群众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发动本辖区党员进行宣传教育志愿服务活动,使居民群众有一个良好意识,营造和谐社区良好氛围。第二,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XX社区党委打造成为居民群众的“避风港”。组织XX社区各居(村)党员对本辖区特困家庭进行定期慰问志愿服务活动,了解特困家庭心声,帮助特困家庭走出困
境。营造XX社区党委独特的“不嫌弃、不放弃、团结、互助”的文化氛围。第三,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针对XX社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特点,在平时积极筹划组织“党员为老服务”活动,特别是在重阳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以敬老爱老为主题进行宣传,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组织活动,营造社区敬老爱老氛围。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扬至XX社区的各个角落。
四、夯实党建基础,解决社区矛盾
XX辖区地域广,小区数量多,人口密集,社区矛盾纠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可由XX社区党组织牵头,各村居党委实行,通过各种方式,夯实党建基础,与群众共同解决各种社区矛盾纠纷,引领社区自治共治。一是建立社区代表会议提案制,广泛征集、及时梳理各居民区意见建议,做到知民意、悉民愿,体察民情、了解民心,及时发现社区矛盾纠纷点,及时解决,做到用群众的办法解决群众问题;二是建立社区事务管理约请制,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约请区职能部门列席社区代表会议和居民区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一般情况下,村居委会可约请镇政府职能部门,约请主体与被约请对象平等协商和合作处置,共同推进解决社区“急、难、愁”问题,做到用民主意识解决民生问题;三是以党建引领群建,以群团服务功能为核心,积极推动基层群团组织发展,扩充群团组织数量,最终做到
有足够多的优秀群团组织协同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做到用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总结5篇
1.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总结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基层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基层治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因此,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迫在眉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
1.建立基层党组织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中枢力量。通过建立基层党组织,可以实现基层治理结构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2.加强基层干部培训
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工作的生力军。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升干部素质和工作能力,可以更好地推动基层治理工作。
3.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基层治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基层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4.强化社会组织建设
社会组织是基层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力量。通过强化社会组织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推动基
层治理工作的发展。
5.推进基层民主
民主建设是基层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推进基层民主,可以更好地发挥群众作用,实现基层治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总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治理工作愈发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
1.构建基层治理机制
基层治理机制是指通过各种机制和渠道,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性。
2.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工作的中坚力量。通过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力量和作用,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建立目标管理体系
目标管理体系是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目标
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的科学化,以达到更好地服务地方居民的目的。
4.加强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是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政务公开,可以更好地增强政府和居民的互信,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的发展。
5.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依法治理,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提升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总结
基层治理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则是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有效性,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路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
1.落实党建责任
党建责任是实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前提,它体现着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2.完善基层组织体系
完善基层组织体系是提升基层治理工作的有力支撑。通过建立并完善党组织体系,可以更好地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基层治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4.提高基层干部素质
干部队伍是基层治理工作中的核心所在。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可以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的发展。
5.加强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推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
4.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总结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可以更好地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的改善与创新,实现良好社会秩序和宜居社区的建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
1.建立基层党组织
建立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建立严密完善的基层党组织,才能实现基层治理工作的有效
开展。
2.提升基层干部素质
基层干部素质是基层治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提升基层干部素质为重点,可以更好地推进基层治理工作。
3.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基层治理工作的必由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民众服务需求,为基层治理工作提供必要技术支持。
4.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社会组织是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和进步。
5.深化基层民主建设
基层民主建设是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深化基层民主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民力量作用,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总结
基层治理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是提升基层治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总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
1.建立基层党组织
建立基层党组织,可以更好地发挥党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只有建立健全的基层党组织,才能更好地推进基层治理工作。
2.提高干部素质
干部素质是基层治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干部素质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作用,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社会组织是基层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将有利于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的创新和进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4.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
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基层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效率和准确性,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工作。
5.发挥民主优势
民主优势是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优势。发挥民主优势,将有利于深化基层治理民主建设,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民主化。
企业党建MODERNENTERPRISECULTURE社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苏珂中共天津市武清区委党校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3-076-01摘要 社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决定了社会治理现代化方向及成效,也是国家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现实。社区党建需要立足于社区多元主体共治实际,构建新格局、完善共享共治机制、搭建服务工作平台,促进引领社会治理领导与组织能力的提升,巩固国家社会治理中社区党建战斗堡垒的重要地位。关键词 社区党建 社会治理 创新作为社会微观单位的社区,是民生保障与改善的重要依托,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我国大力推进的城镇化背景下,社区承担的社会建设、治理及公共服务等职能进一步加大,社会治理中发挥社区党建的引领作用,也逐渐成为了现代化社会管理的关键性内容。这也就突出了增强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应当将以往的治理模式摒弃,入手于社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方面,积极创新探索,促进社会治理成效的提升。一、社区党建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一)政治引领作用正确的政治引领,是促进社区规范发展、完成社区公共秩序维护必不可少的内容。社会治理中,社区党建的政治引领作用体现在:其一,对于党中央及上级党组织下达的决策部署,能督促基层社会贯彻执行,确保社区坚定不移的遵循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方向;其二,有效管理并监督包含政府、社会组织及社区居民等社区多元化治理主体保障社会治理的运行是依法依规的;其三,重大事件或突发情况产生之后,保障社区党员及群众始终能够坚定政治立场,致力社区治理全局利益的维护。(二)社会协调作用要想促进社会治理的增强,就需要将社区党建中的社会协调作用充分发挥[1]。具体而言:其一,社区各单位及组织间一旦产生利益矛盾,需要积极展开协调,促使治理网络得以维持稳定;其二,社区居民与各单位、组织间一旦有冲突产生,需要积极展开协调,促进多元主体社会责任的顺利履行,以此将社区群众中各单位及组织的公信力保持;其三,社区居民内部一旦有纠纷产生,需要积极展开协调。同时,日常治理中邀请居民一同参与,优化治理效果。(三)文化引导作用社区党建在社会治理中能够发挥下述几点文化引导作用:其一,帮助社区居民形成现代市民意识,同时增强他们的法治素养;其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认识,增强道德修养,并使其文化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其三,在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时,能够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性,将外来文化融入社区治理目标中,促进社区全新自治公约的形成,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居民在公共治理中的参与成本减少。二、社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策略(一)构建党建引领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社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中,需要着重关注党组织的优势发挥,在党建工作体系的作用下加大对社会力量的吸引度。一是社区党建需将秩序治理“维护者”职责严格履行。建立党领导群参考文献:[1]陈飞.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人民论坛,2019(24):212-213.[2]王铭.基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着力点[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19(08):53-56.众自治组织工作制度并加以完善,在规避直接介入治理的基础上促进社区党建参与统筹协调工作,将共建互补、分工协作引入社区治理中,提高治理效果;二是社区中政府派驻的机构,需将执行治理策略的职责发挥,通过职能转变,由其他治理主体掌握更多的自主授权。同时,应当增强政策支持;三是社区各单位与组织,以核心内容看待居民自助互助服务供给,在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下,严格履行社理“协作者”的职责;四是在居委会机构领导的作用下,强化自我教育、服务及管理,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充分体现社区治理“自治者”与“参与者”的职责。(二)构筑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社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必须科学构建左右协调联动、上下衔接贯通的体制机制,坚持整体推进、系统谋划,在各方面各层次联手共进的基础上,促进扩大整体治理效应[2]。加强“线上+线下”整合力度,联合“网络+网格”,在社会治理各方面深入贯彻社区党建工作,并在各级党组织协调与统筹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下,社区党员做好表率,联合社区公众一同持续改善民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形成,进一步发挥社区党建引领作用,优化社会治理效能。(三)搭建协调沟通和项目服务工作平台为了与社会治理信息化、网络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社区党建应当积极运用以手机和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促进社区信息化处理及应用能力的增强。同时,通过微信、社区论坛等新媒体的运用,在社区党建中引导各个治理主体踊跃参与,在社会治理中引入互联网及大数据,以此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项目治理服务平台的搭建,需要将社区原本分散的治理资源整合在一起,将各个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并调动,逐一落实社会治理项目清单,妥善处理社区党建脱节于社会治理的问题,依托社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创新。三、结语作为社会微观单位的社区,在政权建设、社会治理之中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而在社会治理期间,应当始终以社区党建创新为导向,积极创新社区党建及社会治理工作,促进社区自治能力、社会创新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各单位、组织及全体居民的齐心协力,共建和谐社区。76MEC2020.3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范文五篇
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突出抓好党组织主体责任落实,切实发挥好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党委党建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党委党建范文】一
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近年来,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认真落实指示,主动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不断探索非公经济党组织在服务、协调和引导等方面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和发动作用,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引领。
强化党群服务搭建共享治理平台。政治引领、做好服务,是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的两大主要功能,其中,做好党群服务、强化服务效果,既是党组织的宗旨,也是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通过党组织对各个组织机构的凝聚引领,搭建全员共享的治理平台。党组织要引导群团组织开展全方位的员工服务工作。例如,以党建微信公众号为载体,打造一个集党建宣传服务为一体的自助式和一站式员工群众服务平台,开通党员信息线上填报、党费在线收交、党建活动在线预约;纪委开通书记信箱,全面接受员工对党组织和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妇委会针对女员工生理特点,建设母婴室、准妈妈专用就餐区等;工会搭设在线代办居住证申请与续期、补充医疗预约参保、住院慰问申请、员工意见反馈等便捷通道,让党建微信公众号成为一个24小时在线的党建服务平台。
强化组织建设实现治理精准定位。群众对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注点,不仅仅是量大面广,更重要是满足自身需求。因此,有效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既要有广度涵盖,也应重点实现“精准定位”。基层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需要通过强化自身组织建设,对可能参与事务、领域中的各种组织进行统领整合,在不同级别、不同隶属、不同空间的组织之间建立联系,精准定位群众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情况、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及解决,从而实现基层党组织、基层
社会管理和基层公共服务的协作化、精准化。立白集团先后成立党委、纪委、武装部、统战部、工会、团委、妇委会等,从不同角度、不同范围、不同职责、不同渠道,实现组织无死角、员工全覆盖,让每名员工都说事有人听、遇事有人管、干事有人帮。把公益活动与党建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每年组织不同主题的关爱留守儿童手拉手公益课堂;结合重大政治主题,开展形式灵活的党性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引导正能量实现区域化带动。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即通过党组织之间存在的广泛交流、严密组织关系,形成特定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的沟通、协调机制,而这种协调机制的构建跨越行政区划界限,迅速形成整体联合效应。通过党组织引领和传播,迅速实现经验推广、典型效仿,产生区域治理效果。我们在全国首创党建网络直播平台,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党建活动网络直播的党组织。通过手机直播平台,向全体网友展示党建活动实况,穿插思想政治教育、邀请大家在线参与互动,把网络直播平台打造成党课移动课堂,迅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吸引全国各地党组织专程参观考察学习,在网络直播这一新的信息传播平台上弘扬正能量、唱出党建红。
【党委党建范文】二
最近,安徽人民出版社以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为标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着力打造“智慧党员活动室”。活动室以一台55英寸全高清多功能交互智能平板为载体,融合一套“智慧党建”信息化平台软件。
“智慧党建”软件由系统服务、展示端、编辑端3部分组成。系统服务程序用于处理信息读取和存储,展示端用于展示信息,编辑端用于编辑信息。软件里面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内置了大量的党建学习内容,通过模块化设计,使用者可以方便地进行自定义和内容管理。安徽人民出版社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通过多媒体立体化的呈现方式,让党员活动室“智慧”起来,使基层组织建设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党委党建范文】三
如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这个地势陡峭、石山环绕的地方,竟有一个道路畅通、屋舍俨然的村庄。“我们村党总支53名党员一起,带领群众发展中草药材种植等产业,带动81户307人脱贫,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说起这些,广西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总支书记吴天来笑容满面。
陇雅村的变化,正是凌云县抓党建促脱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们注重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确保党的力量挺立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凌云县委书记伍奕蓉说。
20xx年5月,在完成村“两委”班子换届后,加西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实现了年轻化——村支书劳庭铁是个“80后”,班子里还有两名“90后”。
“7个自然屯、12个村民小组,共276户1245人,村民大部分为壮族、瑶族……”谈起村里情况,劳庭铁如数家珍。
除了班子年轻化,在村级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凌云县明确优先推选和不能推选等标准,全面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确保将群众满意、组织放心的能人选进村党支部班子。
20xx年起,全县实施“村党支部建设年”活动,将党建与脱贫攻坚同步规划、同向推进、统一考核,将全县领导干部脱贫攻坚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加大脱贫攻坚考核权重。
凌云县实施党员致富带富“领头雁”工程,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带富能力强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深入实施农村党员创业带富计划。同时,县里还鼓励和支持党员带头创办合作社,组织有帮带能力的党员与重点脱贫对象结成对子,带动脱贫致富。此外,全县还开展“村企结对共建”帮扶活动,20xx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覆盖,全县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在内的11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万元。
把党组织建在精准扶贫第一线,凌云县通过先进带后进,结对加快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后进村如期脱贫。全县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协调作用,整合产业相同、地域相连的合作社,成立合作社联合社,有效带动解决850户4500名贫困人口脱贫。
“旱季缺水、雨季内涝”的洼地还能发展食草类养殖产业?这是伶站瑶族乡陶化村村民以前从没想过的事。村第一书记孙涛带领村党支部,“把能人吸收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带动群众在荒芜的洼地种植耐旱涝能力强的牧草,发展食草类养殖产业,将洼地变成了村民的“聚宝盆”。
“因村派人、选优配强”,凌云县加大驻村帮扶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各类党员干部沉到脱贫攻坚一线,实现每个村都有1支驻村工作队、1名扶贫专干,每个贫困村都有1名第一书记,每户贫困户都有1名帮扶责任人,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
【党委党建范文】四
如何把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优势,推动城市基层党建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期待?8月23日,太原市委正式印发出台《“新时代堡垒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十二条措施》《关于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着力提升城市基层党建组织力,在全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其中,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为该市近十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
紧紧围绕省委“两个走在前列”目标要求和“五个扎实”工作要求,太原市高点站位,高标准谋划。《“新时代堡垒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提出:20xx年为基础建设年,20xx年为巩固规范年,20xx年为全面提质年,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具体行动包括一把手引领、达标升级、整顿提升等10项。其中,城市基层党建双提升行动将通过加快推进思想观念转变、加快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等7项举措,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和城市基层治理能力同步提升。
目前,太原市城镇化率达84.7%,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导致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组织架构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基层党建就是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在中组
部调研指导基础上,太原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和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努力探索具有省会城市特点和太原特色的城市基层党建路径。
《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十二条措施》以“三基建设”为统领,紧扣观念陈旧、方向不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突出问题,主要措施有:建立健全市、区(市)、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明责、履责、考责、问责体系;加快推进社区党组织功能转变,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加快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建成1个市级党群服务中心,6个城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大批街道、社区、产业园区党群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加快推进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建立下沉事项目录清单,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精准有效、投放到位。
街道体制改革是城市基层治理和城市基层党建的先手棋,一招破题,满盘皆活。《关于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基层。15项改革举措主要有:加强党对街道工作的领导,落实街道对市、区(市)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任免征得同意权等6项权利;聚焦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梳理、汇总形成全市统一的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职责清单;调整优化街道机构设置,把“向上对口”转为“向下对应”,原则上按照“4+2”模式,综合设置党建办公室、公共管理办公室、公共服务办公室、公共安全办公室,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街道综合执法中心;强化街道财政经费保障,各区(市)每年按不少于120万元的标准保障街道运转经费。
【党委党建范文】五
“这个扫码很好,老百姓遇到什么事情,扫一下就可以向上面反映。”近期,浙江金华兰溪市诸葛镇长乐村村民方素球发现,当地推出的干部监督微信扫码举报新平台,专门受理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投诉举报,很受群众欢迎。
让群众监督干部变得“触手可及”,是金华市开展“不担当不作
为”专项整治行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金华市全面开展“不担当不作为”专项整治行动,探索形成促进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十法”,即以思想引领、清单压责“把方向”,以对标核查、开门问诊“揪问题”,以立体分析、销号整改“治病号”,以正反对照、媒体问效、优进绌退、容褒两促“激活力”。组合拳打下去,干部精气神立马提了上来。
以思想引领行动
以明责促进履责
金华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关于担当作为的重要论述汇编成册,作为各级党组织“三会一课”必学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班次的必修课程,并组织各地各单位围绕“敢担当有作为,当好新时代金华答卷人”主题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部署开展新时代“金华精神”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担当作为的思想根基。
该市还成立“不担当不作为”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梳理出六个方面30种不担当不作为情形的负面清单,制定问题自查自纠“十个一”工作清单,对行动迟缓、落实不力的12家单位进行通报,7人因落实主体责任和分管责任不到位被约谈。
逐项对标查问题
开门问诊听意见
为找准不担当不作为具体问题,金华市组织各地各单位对年度公开承诺的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以及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民生实事等进展情况进行对标核查,从中梳理问题2709个,完成整改2206个。
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和重点人员存在的突出问题,该市集中开展重要会议重要文件贯彻执行情况、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推进情况、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三项“巡察式”检查,并把发现和问责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与选人用人检查一并纳入巡察检查重要内容。今年以来,通过“巡察式”检查已排摸各类问题线索248条,结合七届市委第三轮巡察对10家市直单位进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项检查,已排查出问题线
索11个,并逐一查核落地,对16名责任人予以问责处理。
“干部怎么样,群众感受最真切。”该市紧密结合大调研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征求干部、群众、管理服务对象、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从中梳理和排摸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线索。义乌市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不担当不作为”投诉举报专窗,已收到意见建议61条,采纳落实50条。
问题立体式研判
整改销号式推进
金华市结合干部大监督体系“151”工程建设,探索建立问题筛选式梳理、走访式了解、多点式谈话、印证式调查、定性式研判“五段立体研判”机制,对不担当不作为问题进行系统比较、立体研判。在对某市直单位领导班子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时,认为该班子担当不够、战斗力不强、重点工作推进不力,结合市直单位领导班子调整,分步统筹对正职和3名副职进行了转岗交流,充实了4名年富力强、工作干劲足的干部,班子干事劲头和战斗力明显提升。
坚持问题边查边改、真查真改。金华市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出问题整改公开承诺,并落实问题销号管理。金华交警针对文明城市创建中非机动车违法问题突出现象,在全国首创试行“非机动车掉头车道”,极大方便市民出行,大幅提升了路口守法率。为解决人社窗口办事人员较集中的“老大难”问题,金华市人社局推出“午间1小时”党员志愿服务等举措,将平均办件时间压缩至5分钟左右,得到市民称赞。
干不好的挨板子
干得好的有干劲
“促进干部担当作为需要系统谋划、综合施策,要打好严管厚爱的组合拳,使敢担当、有作为在全市蔚然成风。”金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余杰说。
为此,金华市选树正反典型,组织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评选出各领域、各层次“担当作为”好班子好干部30个;市本级通过媒体公开通报两批11起“不担当不作为”典型问题,各地各单位通报问题
226个。主动曝光7个“蜗牛”项目。330国道上跨宾虹西路立体交叉工程因延期被曝光后,相关部门知耻后勇,奋战15天实现通车,成功脱掉“蜗牛”项目的帽子。
选好人、用对人,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金华市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今年以来,46名干部因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受到组织处理,21名干部因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受到党纪政务处分,34名实绩突出、敢于担当的干部被提拔。同时,出台《关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意见》,对4名干部启动了容错程序,激发干部拼搏争先的干事创业热情。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城市社区的表现形式,而社区党建则是社区治理的基石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通过深化社区党建改革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成为当前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构建新型社区治理格局
近年来,XX区全面推进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综合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促进和带动了社区治理的深入推进。
以社区综合党组织为核心,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全区95个社区全部成立综合党组织,区直部门和街道190名处、科级干部担任挂点社区综合党组织的兼职委员,452名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同志以“兼职委员”身份进入社区综合党组织领导班子。社区综合党组织所属支部延伸到各个小区、楼宇以及驻社区的“两新”组织,形成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
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实现两个“全覆盖”。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楼宇园区建党、行业协会建党等多种党组织组建方式,全区范围内共建立各类社区党组织518个,“两新”组织党组织370个,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社区实现两个“全覆盖”。
抓好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选优配强党组织班子。2014年全面开展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综合党委(总支)领导班子成员573名,社区综合党组织书记兼任居委会主任84名,“一肩挑”比例842%;
社区综合党组织、居委会班子成员“交叉任职”494名,比例821%,优化了社区综合党组织班子,整体结构更趋合理。
探索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理顺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三者关系。居委会承担居民自治功能,社区工作站承担行政性的事务,社区综合党组织则是社区各类组织的领导核心,通过区域化党建共驻共建机制,协调所有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化解矛盾纠纷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明确和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以社区综合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社区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格局。
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发挥党组织服务功能。全区95个社区推广建立党员民主管理社区提案制、居民议事会,香蜜湖街道建立区域化党建“三个平台”(即党群议事会、党群服务中心、维稳调解联席会),南园街道建立基层党建“一站两委三平台”。加强党组织与社区群众的联系沟通,有效服务居民群众,化解内部矛盾纠纷。
设立社区党代表工作室,提供党代表履职平台。95个社区均设立党代表工作室,作为党代表在社区开展接访群众等活动的阵地。社区党代表工作室与社区党
员(党群)服务中心共享平台。建立健全社区党代表工作室管理制度,明确工作室职责,充分发挥工作室在听民声、传民意、解民忧、聚民智、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利用网络媒体渠道,建立基层党建信息化平台。全区各个街道、社区充分运用网络、微信、微博、QQ群、博客、电子邮件、内部网络论坛等网络工作平台开展社区党的工作,创新党组织生活方式和党员活动形式。同时,加强XX政府在线、XX网、XX发布微博、XX民生微信等“两微两网”和社区家园网的五大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平台建设,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利用网络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引导舆论的能力。
推行“两代表一委员”植根服务基层行动。加强对“两代表一委员”的联络服务和履职管理,自2012年9月以来,“两代表一委员”共进社区开展活动5300人次,接待党员群众22770人次,入户走访7920户,受理社情民意1894件,已办结案件数1863件,效果良好,深受社区党员群众欢迎。
开展“五进社区”服务群众活动。推广开展“五进社区”(即区委委员、党代表、机关党员、党员志愿者、党群工作者进社区)活动,通过开展“民意直通车”活动、“一把手”办千件实事活动、“党代表接待周”活动、“党员社区服务”活动、“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社区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民生微实事”整合社区治理资源。出台《XX区惠民“微实事”项目实施试行办法》,斥资3000万元根据社区居民的意愿确定项目安排实施。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支持热心公益的企业捐赠、赞助等。
建立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在原来实行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共驻共建、党代表进社区联系群众、机关党员进社区等10多项工作制度,在全区95个社区全面推行党员民主管理社区提案制、居民议事会、“党员责任田”等制度,并通过活动促进制度落实,有效提升社区综合党组织的影响力与带动力。
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区委直属各基层党(工)委书记向区委专项述职抓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切实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制定实施党支部(党小组)责任区制度,根据社区内物业小区和党员分布情况,划分成若干个片区党支部,将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延伸到楼栋和居民家庭。
完善落实社区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建立财政保障为主、党费为辅的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抓好社区党务干部培训,区委组织部、各街道党工委先后举办专题培训,组织学习社区党建、社区治理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政策规定,有效提升了社区党务干部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
深化社区党建创新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升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水平。”XX区结合三中全会精神和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探索以社区治理现代化为导向的社区党建新路子。
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社区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领导和决策核心。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做大做强区域化党建,全面提升党在社区的整合和动员能力,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建设。从理顺社区管理关系入手,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决策层、社区工作站为执行层、社区居委会为议事层和监督层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社区各种组织的职责和议事规则,切实保证各种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多方互动,有效推进依法治理与民主自治在基层社区的有机结合进程。
完善社区共驻共建共享机制。创新街道党工委机构设置形式,在街道党工委增设1—2名兼职委员,由辖区内党员人数较多、影响力较大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参加街道党工委党建工作会议,参与区域性党建问题的研究与决策。建立健全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工作情况考核考评体系,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群众评议与自我评价相统一的原则,由街道党工委、所在社区综合党组织和居民群众对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评议,增强共建机制的驱动力。
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从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和社区治理实际出发,培育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原则,在资金、政策、人
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主动为社会组织搭建服务平台;
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引导其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形成合法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重点培育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多种类别的社会组织,建立起门类齐全、作用明显的社区社会组织体系,推进社区社会化服务。
全面统筹协调,理顺治理机制。明确政府、街道、社区的关系,科学界定各自的职责范围,对进入社区的工作任务严格实行“准入制”。党政职能部门拟将下放社区的工作任务,均需经过区相关部门审批,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保障社区各项自治权利的落实。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更加完整的制度体系,将社区内部事务决策、日常工作管理、对政府职能部门监督等方面权力还归于社区,逐步提高社区地位。
转变政府职能,放权社区治理。在社区治理领域中,政府主要承担好宏观调节、社会政策和监督管理职能,并主导构建多元治理格局。区政府和街道通过纵向对社区放权,横向对社会和市场放权,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群众的积极性。把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通过政府委托、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各类社会组织承担,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承接政府职能,加强社区自治。社区党组织支持和保证社区自治组织依法实行社区居民自治,通过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让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出的基层
管理、服务等职能,并承担更多社区治理任务;
同时,健全民主制度,进一步拓宽参与渠道,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创造条件。着力完善党务公开、居务公开,通过强化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让广大居民在社区治理中“说得上话”“管得成事”,努力形成社区治理人人参与、和谐社区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完善区域内党组织沟通协调机制。社区综合党组织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恳谈会、交流会、联谊会等活动,强化区域内各类单位和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研究讨论本社区重大决策、社区治理和党的建设等相关事项。通过构建协调共建机制,把各辖区单位组织起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实现“社区事务共管、社区文明共建、社区环境共护、社区稳定共保”。
积极探索区域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网格化管理引入区域化党建工作中,作为提高社区治理能力的新型管理方式。把社区按照特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网格,社区综合党组织安排专人分片包干,运用纵向到底、横向联动的网格化管理,促进治理资源共享,实现党建工作全面覆盖和党建工作主动介入。
健全区域化党建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量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评价程序,将其纳入对街道和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表现作为衡量其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
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奖惩。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围绕党组织关系接转、党员教育培训、党代表接访、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困难帮扶等内容,开展党员“一站式”贴心服务,做好服务党员工作。借助于党群服务中心和党员义工队伍,开展家政服务、科普讲座、社会救助等社区便民服务,做好服务社区居民工作。围绕社区治安、卫生保洁、综治调解、就业帮扶、医疗义诊等内容,做好服务驻区单位工作。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增强服务的实效性。坚持把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作为社区党组织的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服务常态化。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组织引导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干部直接联系居民小区、居民家庭和社区单位,落实好入户走访、承诺践诺、民意代理等制度,推动党员干部与群众保持最紧密、最经常的联系。健全领导机构、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督查推动,为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