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了一条船读后感征文600字冯静逸第一次听到“红船”,我觉得它就是一艘普通的红色的船。可是,爸爸告诉我,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红船是一条光芒万丈的信念之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有了一条船读后感征文600字3篇,供大家参考。
冯静逸
第一次听到“红船”,我觉得它就是一艘普通的红色的船。可是,爸爸告诉我,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红船是一条光芒万丈的信念之船,是中国梦的启航之船。
为了让我能够真正体会到红船精神,爸爸想了想说:“待会你跟爸爸一起去爬山,让你切身体会一下红船精神”。我一听说要出去玩,开心的蹦了起来。
爬山前爸爸问我今天要以哪座山为我们征服的目标,我用手指了指最高的那座山峰,握起拳头信誓旦旦地说道:“我要征服它!”。有了目标,紧接着爸爸就带着我开始爬山了,起初我也是兴致勃勃的,感觉很轻松,一边哼着歌一边大步流星地往山上迈。可惜好景不长,在爬了大概半个山头后,我的体力已经明显跟不上了,汗流浃背、双腿发软、我的内心早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而且我脑子里浮现了各种美好的景象和诱惑,家里喷香的零食、松软舒服的大床、还有邻居家的“臭味相投”的小伙伴,啊呀!我不想征服这座山了,我想回家。随即我就向爸爸提出了我的想法,爸爸说:“孩子,你现在只是遇到了一点小困难而已,比起当年在红船里冒着生命危险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那些英雄们,这真的不算什么”。
于是,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们继续前行,50米、100米、200米…,就这样对自己设立了一个个小目标,终于爬上了山顶,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真是“一览众山小”,如果我早早放弃的话就会错过这么好的美景。
这件事情对我的感触很大,明白了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决心,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放弃,最后肯定能够成功,这不就是红船中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吗?
何瑾蕊
“诗人是要写一群特殊的人,要写一条非凡的大船,就是这条承载着人们的信任与委托,穿过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驶向平安与幸福,这条船就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力量,就是引领人类前进的社会文明,就是创造历史的无数英烈和千千万万的大众。“这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马光复,对《中国有了一条船》的评价。以船为载体,写出来对祖国的热爱。
这本书通过了长诗这一文学体裁,把中华文明的进程中的船的文化作为叙述中心,把历史纵横的中国发展史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船与人、船与岸、船与文化、船与时代之世界横轴,书中不但写了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烈士的伟大事迹,还有丝绸之路的艰辛与幸福。
中国共产党历经重重险阻,团结一致,信奉心中的信仰,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贡献。这一艘“红船”对我们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红船”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红船精神”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最近河南省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洪灾,那里的百姓受灾严重,车子、房子、庄稼都被洪水淹没。河南新乡为了降低卫河的水位线,保护周围城市,要对卫河进行泄洪,上级要求33个村的村民紧急撤离,确保安全。村里的很多老人舍不得离开住了一辈子的地方,但为了大局,为安全着想,迫不得已只能转移。村民们的这种舍己为人的行为,是当代社会的榜样,舍小家为大家,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榜样,有鲜为人知的,还有默默付出的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青少年更要努力,争取长大以后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唐擎则
我前几天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中国有了一条船》。
这是一本感人的书。上面讲了中国清朝历史,也以诗歌的形式讲水和船,并不是写什么船文化和船的制作流程,而是讲战船、各种类型的船,以及革命先驱,红船和战役。
读到一半我想,为什么每次清朝与外国打仗都失败呢?为什么,革命家一个一个都牺牲呢?我心里满是愤怒。为什么国力弱呢?国内装备太差,国外军队太强大,为什么军队差呢?不是因为没有好的将领,而是太后和皇上不务正业。为什么他们不务正业呢?因为太后每天庆祝,压着皇帝,皇帝也很无能。太后叫什么呢?她叫慈禧。
从周朝到宋朝,中国国力都很强。到了清朝政府,几乎不如周朝。清朝这么多年的腐败,最终让中国失去了很多传统文化,引来了圆明园的毁灭。我本来对这本书满有希望,但合上书后我满脸失望。这么多的革命,这么多的红船,像李大钊、李汉俊、何叔衡等,都死于清政府与国民党。许多战死的将士,为了毁掉日本最强战舰,许多战船挺身而出,一起撞向它,与它同归于尽。而李大钊,他面对死神还很平静,在即将死亡时,他还喊着革命万岁!革命万岁!这一幕幕让我热泪盈眶。中国,其实论将士,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只是大家没有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敌人。我觉得,这本书表达真实的意思是:不忘国耻,以清朝的国力弱小,让我们真正感觉到伤痛,国家的伤痛,不可愈合的伤痛。而红船,是革命的船,他指引着所有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带领我们把国家建设成了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我们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能会跌倒、会受伤,但每次我们都会顽强的爬起来,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