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读完了,伊丽莎白与达西完美结合了,这是一种完美的结局。
《傲慢与偏见》反映了作者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婚姻,是不幸的。就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夏洛特本是个聪明的女子,只因家里没有财产,人长得又不漂亮,到了二十七岁还是个“老姑娘”。她之所以答应嫁给愚笨的柯林斯,只是为了自己能有个“归宿”,有个确保她不挨饿受冻的“保险箱”,婚后尝不到任何天伦之乐,她倒也“无所谓”。纯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础上的婚姻也是不幸的。就像莉迪亚和威克姆那样。莉迪亚是个轻狂的女子,因为贪婪美貌和感情冲动的缘故,跟着威克姆私奔,后经达西搭救,两人才苟合成亲,但婚后不久即“清淡爱弛”,男的去城里寻欢作乐,女的躲到姐姐家里寻求慰藉。只有综合考虑经济、相貌、爱情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建立美满、和谐的婚姻。就像简与宾利、伊丽莎白与达西一样,他们注重丽质美德,因而结婚以后,尽管在门第上还存在一定差异,却能情谊融洽、恩爱弥笃。尤其是伊丽莎白,她对达西先拒绝后接受,这充分说明:“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
其次,作者认为,恋爱婚姻既然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严肃谨慎,切不可让表面现象蒙住眼睛。伊丽莎白因为受到达西的怠慢,便对他产生了偏见,而当“风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献殷勤时,她便对他萌发了好感,直至听信他的无耻谰言,进一步加深她对达西的偏见的憎恶。事实证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又比无知更可怕。
另外,作者还向我们表明,恋爱婚姻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莉迪亚的私奔引起了全家人乃至所有亲友的惊恐,因为大家明白,这件丑事假若酿成丑闻,不但会害的莉迪亚身败名裂,还会连累亲友们,特别是她的几个姐姐,将因此而难找到体面的归宿。后来,多亏达西搭救,莉迪亚才没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与此相反,伊丽莎白和简圆满出嫁之后,自然给另外两个妹妹带来了希望和机会。这就告诉我们:人们考虑婚姻大事,不能光顾自己,还要对亲友负责,对社会负责。
作者的这个观点,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现代人的婚姻观点,婚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同时,婚姻又要兼顾考虑相貌、爱情等因素,尤其是不能缺少爱情。
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结合并非一帆风顺。达西的第一次求婚理念与他长期成长的环境中形成的理念息息相关,他觉得他向伊丽莎白求婚是屈身,却不知道,这大大贬低了爱情,在爱情中,两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伊丽莎白径直维护了自己的自尊,她坦然说出了自己的意见,道出了对他的各种不满。因为她的坦率,因为她的无所顾忌,这让达西认识到了自己形态上的缺陷——傲慢。傲慢,是所有人忍受不了的,不是大多数人,它使别人对你没有一种客观的评价,反而会贬低你的形象。因此,达西改变了,他变的彬彬有礼。他的改变,赢得了伊丽莎白的认可。
伊丽莎白是个独自自主的女性,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少女引以为荣、期待的爱情中,她都保持完整的自身。她对威克姆萌发了好感,但是并没有像莉迪亚那样赶鸭子上架,她始终都表现的从容,直至那个人是在忍受不住,“红杏出墙”。她猜想因为自己家里的事,因为家人的粗俗,达西对她的心意会改变,她想的是:“他要是想要舍弃我,只是对我感到惋惜,那我马上连惋惜也不去惋惜他”,她没有像简那样整天处于悲伤,她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潇洒自如。她始终独立自主,这样的她不会依附于别人,不会因为别人的想法而痛苦,不会因为……她就是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见……她始终活的潇洒自如,不拘泥于任何东西。因为不强求,她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幸福。
作者的讽刺艺术,不仅表现在某些人物的喜剧性格上,也不仅表现在众多情节的喜剧性处理上,而且还融汇在整个故事的反讽构思中,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讽刺。男主角达西最初断定,贝内特家有那么多不利因素,几个女儿能难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后来恰恰是他娶了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呢,她曾发誓绝不嫁给达西,可最后还是由她做了达西夫人。在看看不可一世的凯瑟琳·德布尔夫人,为了阻止伊丽莎白与她外甥达西攀亲,她不辞劳苦,亲自出马,先是跑来威吓伊丽莎白,继而跑去训诫达西,殊不知正是她这次奔走为两个默默相恋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们的美满结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这几位“智者”收到现实嘲笑的同时,书中那位可笑的“愚人”贝内特太太,最后却被证明是最正确的。她认为:“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种荒谬与“真理”的滑稽转化,尽管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是非观念,但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对话,是文学创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奥斯丁在创造人物对话时,一方面注意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于利用说话人、听话人、读者在动机和理解上的差异,制造多层次语调,致使她的对话具有既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又含义丰富、耐人寻味两大特色。
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没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想要告诉我们的……
读《活着》缘于推荐单上的书评。以前没有读过余华的小说,看过那篇书评以后,便在网上买了这本据说十分厚重的小说——《活着》。不过是一本大约八万字左右,拿在手里轻轻的,暗红的封面,黑色的字,不太张扬,却真的透出一丝沉重。我没有急于读正文,而是细细地读了作者的自序。里面阐述了一个主题: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物体所活着。 从乡间午后阳光下,琐碎的讲述开始我就被拉进了故事。那些没有任何装饰的语言,平平淡淡的讲述中,一个个鲜活的影子跃然于我的眼前。没有责任心的少爷福贵,忍辱负重的城里小姐家珍。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喜爱,也许没有理由,也许只是命定的。我宁愿这样想。父亲的离去,使福贵萌生了罪恶感,初初体验到作为男人的责任,想为这个家承担所有,我也在此处为他而庆幸,但却没有想到接下来他的命运并没有因他已经承受的惩罚而稍许的减轻。苦难还在继续。母亲的离去,他没有亲见,母亲子啊盼他的归来中无望和平静的死去,读来不会过于沉痛。可我却不忍读有庆的死,那个孩子的死,几乎另我窒息,我从没想过一个人的生命和另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做这样的交换。于是,我落泪了,为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为几句话中描述的死去。
在读此书之前,已经知道了福贵经历与所有亲人的死别,但却不曾想过有庆的死是如此的轻飘,如此的沉重。我长久的停顿下来,我不能再读下去,看着剩余薄薄的书页,我猜想,还能有什么样的死比有庆的死更让我动容。我还是继续翻开书页,因为我总想知道,所谓世间的惨痛不过如此罢。还能有几种。接下来凤霞的死和家珍的死只能让人感觉无奈和叹息。再接下来,我读到了二喜的死,便又一次窒息。合不上的书页在我的眼前张开着,那些字仿佛张开的嘴,嘲弄着我常有的莫名的忧伤。又一个人的生命在偶然又必然中瞬间消弭,仅仅是一个故事。那个正午,阳光依然灿烂,无知的孩子在水塘边快乐地打着水漂,却不知他的生活、他的快乐已成过往。那个正午的阳光在我眼前一片血样的红。随后苦根的死已经不能让我再没有感觉,那些死亡的气息弥漫在我身边,我得立起身走走,发出一些声音,以此来证明我的活着。
活着,一切的源。没有了活着的前提,一切不过是空。也曾为一些身外的事不开心,也曾为一些缠心的情不能放,也曾为想得到而未得到的而耿耿于怀。如今,书中所有的死亡,书中福贵所面对死亡的平静,甚至那头和他相依为命的老牛,都能让我体会到生活并没有我想像的那样糟。所谓的伤感,不过是臆想中的。当幸福像花儿开在身旁时,我们匆匆的有一眼刺目的艳丽,却把目光长久地停留在花开时的阳光投射在地上的阴影。 如果必须活着,我们要一种态度。你可以活得压抑,可以活得不快乐,但不可以活得不精彩。每一个生命之花初开时,都是绚烂而美丽的。
所有的花谢了终会再开……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她的作品以那个时代中平乏琐碎的事为题材,一反当时流行的女性感伤小说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简奥斯丁一生共出版六部作品,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司各特说过“奥斯丁的作品不是向读者绘声绘色地描绘一个假想的世界,而是真实,生动地再现读者身边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奥斯丁的作品很好地展现了真实生活中丑美善恶。
这本书主要着墨于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故事。“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这正是俩人刚相识的模样。活泼开朗的伊丽莎白因达西的傲慢对他产生了偏见,但达西却喜欢上了伊丽莎白的聪慧,坠入爱河。而伊丽莎白因偏见认为达西可恶极了,在面对达西第一次“傲慢”的求婚时伊丽莎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在伊丽莎白读了达西的信后,解了事情真相,终是消除了对他的偏见。“连年怨阔别,一朝喜相逢”用以概括二人的相爱经历再合适不过。当二人再相遇的时候伊丽莎白已经爱上了他,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人终因为爱走到一起。在故事最后的最后伊丽莎白问达西怎样爱上她时,达西说“我也说不准究竟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看见了你什么样的风姿,听到了你什么样的谈吐,便是使得我开始爱上了你。那是在好久以前的事。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是走了一半路了”。达西的话打动了伊丽莎白,同样,也打动了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样的诗句用来形容他俩相爱的感觉可以说是非常恰当的了。
《傲慢与偏见》一书中,不论是达西和伊丽莎白这类为人赞扬的人物,还是像柯林斯和威克姆这类被人所贬低的人物,无一不被刻画的非常的真实。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让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婚姻类型。伊丽莎白是因为了解真相后真心喜欢上了达西,并不是因为达西的富裕;而夏洛特和柯林斯结婚的基础则完完全全建立在金钱与现实上。二者的婚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对比,在这个充满物质的社会中,很多人的婚姻都会以经济为基础,这样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爱情,就是相知相爱,相守相伴。也许不会轰轰烈烈,但爱的真实,爱的彻底。就像达西与伊丽莎白间的爱情并不是顺风顺水的。
除了对比以外,作者还以细致的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并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更加丰满了这些人物的性格。本书最值得赞赏的就是作者运用的反讽的手法,本书开卷第一句话便是“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而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推翻这个“真理”。真正的真理不是有钱的单身汉需要娶太太,而是没钱的单身小姐需要有钱的单身汉。作者无一不在讽刺着资本主义的婚姻的可笑。
简·奥斯汀通过《傲慢与偏见》这本小说完美地表达了她的婚姻观,即在财产的基础上结婚是错误的,但结婚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在本书中,夏洛特就是为了金钱结婚的典例,她过着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莉迪亚就是结婚不考虑财产的典例,嫁给了一个空有外表的骗子。所以我们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不能因为金钱、外表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
由伊丽莎白与达西起初相遇时的误会我们不难看出,傲慢与偏见往往成为人们交流的障碍。“如果你果真聪明的过人,那么你傲慢的就会有分寸”没有分寸的傲慢,是一种无知和无礼的表现,更是幼稚和自负的可怜。适当的傲慢是骄傲,而过度的傲慢则成了虚荣。因此,我们要学会放下傲慢与偏见,平等待人,多为他人着想。人生路漫漫,遇见即是缘分。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小摩擦,我们更应多方位思考,不能因为个人的偏见影响了本该有的判断。
再说说本书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她有强烈的自尊和一定的反抗男权精神。在面对自己的表哥柯林斯的求婚时,即使是在金钱的诱惑下,她也不为所动。而达西第一次表白时,那傲慢的态度激起了伊丽莎白强烈的自尊心,愤怒地拒绝了他。从伊丽莎白这两次拒绝中可以看出她极具独立人格,追求自己想要的的爱情。不单单只是婚姻,对于我们来说,也都应该勇于追求自己内心所属的事物,不能被金钱名利等所诱惑。
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两个人是不同的两个个体,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也尊重每一份冷暖自知的独立状态。这是我认为爱情和婚姻最好的模样。
“人生而平等,我必须,我也可以平等地追求爱。”
《傲慢与偏见》描写了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出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世态人情。伊丽莎白·班内特是文中女主角,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些对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是很难能可贵的。而正是由于这些品质,才是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见解,并使他与男主角达西组成理想美满的幸福家庭。
读这本书第一遍,能体会到最多的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情感的变化。从讨厌到感激,再到喜欢,到深爱,这一过程里将她的偏见同达西的傲慢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人物的形象异常生动。虽然作品反映的是两个多世纪前的人物,但好像,这就是我们生活之中的场景。我们也都因为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人,所以才会有很多或傲慢的行事风格、或偏见的主观臆断。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上流社会的濡染让达西不愿意同陌生的人,尤其是和自己不是同一等级的陌生人多接触,他的生活让他习惯了优雅、高贵,所以造成了他在旁人眼中不可一世的傲慢形象。而伊丽莎白生活在一个乡村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状态自然是要实际得多,她在开始,自然受不了达西那种无意识的傲慢。再加上威克姆对伊丽莎白的误导,她对达西的厌恶达到了连话都不愿多说的地步。当达西向伊丽莎白表露心迹的时候,她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一味偏袒威克姆,并指责达西拆散姐姐简和宾利先生的美好姻缘。而在明白达西与威克姆之间的纠葛之后,对自己之前愚蠢的偏见感到羞愧万分,而且对达西的好感泉涌而来。突然之间,对一个人的情感出现了巨大的逆差,这都是伊丽莎白理性和感性的交叉性格所决定了的。
与舅舅、舅母一同参观达西在彭伯利的庄园,从仆人口中得知达西实际带人亲切的品质,在看着达西的塑像时,内心油然而生一股温存感,她已经爱上了达西。达西突然回到彭伯利庄园,让伊莉莎白既惊喜又窘迫。书中写她的窘迫是因为对达西深深的误解的歉疚,但我认为,那是她害怕被达西知道她已经爱上达西。
其实,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绵绵情意,远超过她的想象。不然,当伊丽莎白得知妹妹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的事,是达西花了不小的代价才解决时,内心对达西的感激同好感不会上涨得那么不受自己控制。
至此,伊丽莎白的心路历程清晰可见。
最让人信服的掩饰物。人们以敷衍、奉承、阿谀来祝贺新人,祝他们有钱人终成眷属。
在本书中有两个人物是此种婚姻的忠实奴隶。一个是夏绿蒂,一个是韦翰。
夏绿蒂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注重门第、讲究地位。她的父亲威廉。卢卡斯爵士自称与詹姆士宫有莫大联系,这样的吹嘘在乡间邻居间引起的轰动与崇敬已使他的虚荣心十分满足。在这样的熏陶下她与班纳特家的财产继承人柯林斯结了婚。柯林斯不仅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但他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师的俸禄。仅仅为了这些,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的三天中,夏绿蒂一直借看望好友伊丽莎白为由,与柯林斯朝夕相对,终于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却不惜失掉伊丽莎白多年的友情。其实她也有不得已的地方,没有丰厚的嫁妆意味着没有幸福的婚姻,年龄颇大的夏绿蒂只有把握住这次对她而言难得的机会。起码,她将来的生活有了着落,可以成为班家大宅未来的女主人。于是,她与认识不到三天的柯林斯结了婚。婚后,她不断忍受着丈夫令人生厌的怪异行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条不紊,并在世人面前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生活是残酷的,拥有金钱的代价是失去跟多更为宝贵的东西,比如青春、爱情、幸福、快乐…
韦翰是个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轶丽,一心想通过婚姻来发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钱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个一穷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会光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到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于是又一个婚姻,又一个为了金钱的婚姻铸就了,这次不单出卖了幸福,还有灵魂,韦翰的灵魂被他自己彻底出卖了!婚姻既已变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这本书中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她理智、活泼、爱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直看穿其心思。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和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但表面上看来她是爱情的忠实追随者,直到最终获得真爱。但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伊丽莎白或许说作者本身都难以逃出金钱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角色上让达西拥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无论他与伊丽莎白的情节发展多么跌宕起伏,有一点是事实,他是一位年薪一万英镑的绅士,与皇家有密切联系,有自己的庄园、家产、田地,总而言之,达西非常非常富有。所以,伊丽莎白当初拒绝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简单--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后面。同时,伊丽莎白之所以对达西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是在她看见了达西硕大的庄园之后,彭伯里女主人的称号无可避免的是一种诱惑。正如伊丽莎白所说,她是绅士的女儿,达西是绅士,他们是处在同一阶层的。地位相差并非非常悬殊,更何况,她出自乡绅之家,也算是半个富家小姐,小型的资产合并在所难免。她和达西的婚姻不被达西亲友所接受,只因为达西原可以找一个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罢了。
这样的婚姻是一种悲剧,婚后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免不了的。夏绿蒂在尽力扮演好一位主妇的同时却一直怀念着深爱的昔日情人,她后悔当初因为那人的贫穷而未与之步入教堂,正如她所说:"没有爱情的婚姻,不管因为受到尊重或者拥有殷实的家产而显得多么荣耀,都比不幸强不了多少。"韦翰与丽迪亚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伊丽莎白与达西相处和睦,但不断来自邻居、亲友和珈苔琳。德。包尔夫人的冷言冷语,让她心烦意乱。
如此的婚姻悲剧在那一时代是很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很简单。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她的作品以那个时代中平乏琐碎的事为题材,一反当时流行的女性感伤小说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简奥斯丁一生共出版六部作品,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司各特说过“奥斯丁的作品不是向读者绘声绘色地描绘一个假想的世界,而是真实,生动地再现读者身边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奥斯丁的作品很好地展现了真实生活中丑美善恶。
这本书主要着墨于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故事。“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这正是俩人刚相识的模样。活泼开朗的伊丽莎白因达西的傲慢对他产生了偏见,但达西却喜欢上了伊丽莎白的聪慧,坠入爱河。而伊丽莎白因偏见认为达西可恶极了,在面对达西第一次“傲慢”的求婚时伊丽莎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在伊丽莎白读了达西的信后,解了事情真相,终是消除了对他的偏见。“连年怨阔别,一朝喜相逢”用以概括二人的相爱经历再合适不过。当二人再相遇的时候伊丽莎白已经爱上了他,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人终因为爱走到一起。在故事最后的最后伊丽莎白问达西怎样爱上她时,达西说“我也说不准究竟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看见了你什么样的风姿,听到了你什么样的谈吐,便是使得我开始爱上了你。那是在好久以前的事。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是走了一半路了”。达西的话打动了伊丽莎白,同样,也打动了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样的诗句用来形容他俩相爱的感觉可以说是非常恰当的了。
《傲慢与偏见》一书中,不论是达西和伊丽莎白这类为人赞扬的人物,还是像柯林斯和威克姆这类被人所贬低的人物,无一不被刻画的非常的真实。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让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婚姻类型。伊丽莎白是因为了解真相后真心喜欢上了达西,并不是因为达西的富裕;而夏洛特和柯林斯结婚的基础则完完全全建立在金钱与现实上。二者的婚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对比,在这个充满物质的社会中,很多人的婚姻都会以经济为基础,这样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爱情,就是相知相爱,相守相伴。也许不会轰轰烈烈,但爱的真实,爱的彻底。就像达西与伊丽莎白间的爱情并不是顺风顺水的。
除了对比以外,作者还以细致的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并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更加丰满了这些人物的性格。本书最值得赞赏的就是作者运用的反讽的手法,本书开卷第一句话便是“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而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推翻这个“真理”。真正的真理不是有钱的单身汉需要娶太太,而是没钱的单身小姐需要有钱的单身汉。作者无一不在讽刺着资本主义的婚姻的可笑。
简·奥斯汀通过《傲慢与偏见》这本小说完美地表达了她的婚姻观,即在财产的基础上结婚是错误的,但结婚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在本书中,夏洛特就是为了金钱结婚的典例,她过着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莉迪亚就是结婚不考虑财产的典例,嫁给了一个空有外表的骗子。所以我们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不能因为金钱、外表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
由伊丽莎白与达西起初相遇时的误会我们不难看出,傲慢与偏见往往成为人们交流的障碍。“如果你果真聪明的过人,那么你傲慢的就会有分寸”没有分寸的傲慢,是一种无知和无礼的表现,更是幼稚和自负的可怜。适当的傲慢是骄傲,而过度的傲慢则成了虚荣。因此,我们要学会放下傲慢与偏见,平等待人,多为他人着想。人生路漫漫,遇见即是缘分。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小摩擦,我们更应多方位思考,不能因为个人的偏见影响了本该有的判断。
再说说本书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她有强烈的自尊和一定的反抗男权精神。在面对自己的表哥柯林斯的求婚时,即使是在金钱的诱惑下,她也不为所动。而达西第一次表白时,那傲慢的态度激起了伊丽莎白强烈的自尊心,愤怒地拒绝了他。从伊丽莎白这两次拒绝中可以看出她极具独立人格,追求自己想要的的爱情。不单单只是婚姻,对于我们来说,也都应该勇于追求自己内心所属的事物,不能被金钱名利等所诱惑。
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两个人是不同的两个个体,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也尊重每一份冷暖自知的独立状态。这是我认为爱情和婚姻最好的模样。
“人生而平等,我必须,我也可以平等地追求爱。”
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本《小王子》存在,记得当时我正在读高一。那时候我们班盛行纸质版的网购,有个同学有99读书会的白金卡,我们经常在班里传阅她拿来的宣传单。就是在一节自习课上,我第一次看到了这本书。我当时想这应该是一本给小孩子看的书,所以就没有太多地去留意。
高三的傍晚我还是照常看着落日的余晖散尽,慢跑完后进去了学校的图书馆,当时是秋天了,将近六点时太阳就躲起来,不再让人欣赏了。我在图书馆找一本书的时候,已经不记得当时是要找什么书了,但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我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很吸引我的书,那就是《小王子》。
当时我站在那里翻阅了不久,仅剩下半个小时晚修就要开始了,所以我赶紧地冲回宿舍洗澡然后吃饭,再赶在铃响之前回到教室上晚修。故而,我只翻阅了一小部分就走了。后来有回去找过几次,但是都没找到,应该被人借走了吧。不过,那时候我就知道了《小王子》并不是一本我曾经想象中的很小孩子的书。这次看《小王子》也算是无意中的发现吧,前段时间我在图书馆想借法语的入门书籍,可是找来找去没找着,倒是发现了这本《小王子》。我立刻就把它拿出来借回来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引出《小王子》是一本很好的书,寓意深远,我看到的它里面有很多讽刺意味深刻的内容,也让我意识到保持一颗童心,做人要负责,要有担当是很重要的,当然这重要并不仅是对赚钱之类的重要,更重要的是对让自己过得问心无愧有巨大作用。生活中,当自己觉得不幸觉得烦恼时,试试用小王子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事吧。放眼望去,我们生活中充满着和小王子去造访过的小行星上的人一样。
有些人一辈子追求虚无缥缈权力但却忘了自己的良心,少了生命的一份担当。就像小王子访问的第一个小行星上住着的那位“国王”一样。我看到关于这个国王与小王子的对话的时候,不禁觉着好笑。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又何尝缺乏这种人呢?
有些人一直在纠结,但是从不付诸努力去改变自己,只知道用自暴自弃来忘记自己的自暴自弃,就像第三个星球上住着的那个酒鬼。这样的自暴自弃不能解决问题是谁都知道的,可是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在用各种手段来让自己陷入这样的矛盾纠结中呢?难道不可以抽出一点时间好好地正视自己,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吗?说得简单,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其实真的可以不那么纠结,只要我们鼓起勇气,多一分主人翁的精神,勇敢去担当该负起的责任,天大的问题最终也能被解决的。
有些人拥有了还想再拥有,最好普天之下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被他们收入囊中,到头来却是为对他们其实没那么大价值的账面数据忙个半死,就像第四个星球上住着的那位只顾着计数的商人。生活中更不乏这类人了,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钱为大,一切都是可以出卖的,从来不惜损人利己。
也有些人天天忙忙碌碌当时不知终究为谁而忙,墨守成规,世界转动了,但是他们就不动,是典型的形而上学主义者。他们就像住在第五个星球上的遵守所谓的“规律”的点灯人一样,不懂得规矩是人定的,是可以被改变的。
还有些人只关心死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只会纸上谈兵却对真真正正在身边存在的东西没有一点兴趣。就像那位令人发笑的住在第六个星球上的地理学家一样。
以上的各种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而且不是少数,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去看看《小王子》,从这些人中找找自己的影子,早点醒悟过来,勇敢地担当起自己在这个世界的责任。
小王子在那位地理学家的指引下,来到了地球,也就是在地球小王子结束了他的旅行,回去他的星球照顾他的花儿去了。小王子在我们的星球理解了担当责任,所以他决定回去自己的星球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好好照顾好他的玫瑰花。
在他来到地球的时候,他降落的地点是撒哈拉沙漠,在那里见到的地球上的第一个生物是蛇,在与蛇的对话中也为后面小王子回去他的星球做了铺垫。他们的对话中,当小王子说“在沙漠上,真有点孤独”时,蛇说了一句极有道理的话:“人群里也是很寂寞的。”不是吗?有多少人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时说我一直都有人陪伴,包括心灵上的,从来没有觉得孤独寂寞过?我相信没有人可以满腹自信地这样说!如果有,我相信那也是假的,为了某种效果而假装出来的。我们没有必要假装,我们可以大方地承认自己曾经孤独,对自己坦诚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担当。
现在该说说小王子和他的玫瑰花的事情了。小王子之所以离开自己的星球去旅行是因为他爱他的玫瑰花但又不知道怎么去爱她,他相信玫瑰花但她却跟他闹着玩;玫瑰花也爱他但是却折磨他,令他难受。他们彼此都在矛盾中挣扎。我想小王子来到地球,经过与狐狸的驯养,他懂得了怎么去爱了,他确实懂得了他星球上的玫瑰花是不同于地球上的那成千上万朵的玫瑰花的,那是一朵驯养了他也被他驯养了的仅属于他的玫瑰花。我想小王子也懂得了爱一个人也要有担当,不仅要爱她的美丽妩媚这些优点,还要无条件接纳对方的缺点,跟对方建立独一无二的驯养关系。
《论语》一书,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句话说的好:“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中国的影响之深,以前只是读了很少一部分的论语,从未全面的阅读过,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让我得以系统的阅读了论语。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生活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罗兰说过:境由心生,意思是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对生活的态度影响着我们内心的快乐程度。生活永远是没有错的,有错的是人的心态,无论生活将机遇赐予谁,都有赐予的理由,我们不能一味的羡慕和妒忌,更不能奚落和哂笑,我们应该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抱着淡然的心态,在得失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其实所谓的好日子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更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只有有了一颗平常心,要正确的对待财富、职位,在人生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于丹《论语心得》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只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干好本职工作;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廉洁高效。做任何工作都不抱怨、不指责,默默工作、默默奉献,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完美的,因为自己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事情,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三、做一个好学的人,与人为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句老话,还有一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既然是社会人,就必然要和他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不管他身处何位,身居何职,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卑微,其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别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长处,要经常倾听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自己快速成长,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种心胸正直的人,敢于直指你的缺点,因为有时候我们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有些迷失,这时候一句关键的话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一生。另外我们要重视学习,要终身学习,知识会让我们永远年轻,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四、谨慎交友,交可靠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作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就是要交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所谓“亲君子,远小人”,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谈到这方面的问题时,也说到领导干部要谨慎交友的问题。可见,谨慎交友,对我们公务员是多么的重要。很多的干部,正是因为开始交友不慎,交到了那种不择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结果被牵着鼻子走,最终落入身陷囫囵,教训是深刻的。读《于丹论语心得》此段,无疑是给我们敲响警钟。
读《论语》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可以加强气质修养、净化思想心灵;是一坛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无味,却是越品味越浓。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___父母,出门___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