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但围绕该故事的是另外三个故事,总体上是通过描写四对恋人的经历来阐述作者自己的爱情观。
最差的一对是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和魏肯先生。莉迪亚为人轻浮,喜欢追求年轻帅气的军官,爱慕虚荣,是班纳特太太的心肝。在姨母家小住的时候日日与军官们狂欢,最后竟在魏肯的引诱下与之私奔。魏肯是更复杂的一个人,他是达西先生家里的管家的儿子。管家去世后,达西的父亲答应要好好培育他,并给他留了一个牧师的位置。但魏肯本人好赌,且不务正业,用这个牧师的位置跟达西交换了一笔钱吃喝玩乐去了。在积蓄花光之后,靠人借钱捐了个军官去做。他处处污蔑达西为人刻薄,给伊丽莎白讲很多达西的坏话,造成伊丽莎白最开始很讨厌傲慢的达西。
魏肯开始追求的是伊丽莎白,但发现对方没有多少遗产可继承时,就改追求富裕却不美貌的另一位小姐。在另一个地方从军时,整天和军官们一起和莉迪亚狂欢,最后由于赌债过高偿还不起所以决定潜逃。临走的时候顺带带走了莉迪亚,那个小姑娘还天真的以为能和帅帅的军官私奔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后来在达西的努力下,帮魏肯还掉所有的债务后,又给了他一大笔钱,魏肯才答应和莉迪亚正式办理结婚手续,挽回莉迪亚的名誉。夏洛特和伊丽莎白的表哥柯思林是很现实的一对夫妇,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算不算得上是恋人。
柯思林怀着“伟大”的心情决定向班内特的一个女儿求婚,弥补自己得到班内特先生全部遗产给他们造成的不便。在追求伊丽莎白时,非常自信的认为对方嫁给自己是一件可以令对方很自豪的事情。伊丽莎白言辞拒绝他,他还坚持的认为是由于女方的羞涩,这时候自己应当给对方充足的时间考虑,直到伊丽莎白说自己“愚蠢”时,他才恍然大悟,一个“愚蠢”的姑娘是不适合牧师夫人这个职业的。于是在同一天,他又跑去向夏洛特小姐求婚。夏洛特知道自己没多少遗产,而自己所想要的平静的生活,所以虽然没有爱情,但柯思林能给自己这种生活,她就答应了,即使对方看起来是那么的肤浅和无知。她坚信婚姻是一件很磨人的事情,对对方的了解越少,生活越能持续下去。
之后是宾利先生和伊丽莎白的姐姐简的爱情故事。两个人的个性很相似,都是温和的人,不善于拒绝别人,对好友的建议看的很重。两人相识没多久就陷入了爱情,但简表现的太淑女了,甚至于把自己陷入爱情的征兆都掩藏的很好。这让达西误认为对方并没有跟自己的朋友宾利那样陷入狂热的恋情,而且对方没有一点家产,自己有必要阻止朋友陷入不划算的婚姻中。虽然后来达西自己也承认了错误,但这个观点还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宾利的决定,因为宾利离开简去了别的地方。直到伊丽莎白非常强硬的指责了达西这个“弱智且冷酷”的错误后,达西向宾利道歉,宾利才重回庄园,和简旧情复燃。最后就是我们的主角伊丽莎白和达西了。
伊丽莎白在舞会上认识达西,却因为对方不屑于跟自己跳舞而坚信达西是一个非常傲慢的人。于是在后来达西来邀请她跳舞时,也被她讽刺的拒绝了。听魏肯说了那么多达西的坏话,虽然未经查证,但她深信不疑。后来去柯思林和夏洛特家小住的时候遇上在姨母家的达西。这时达西已经开始疯狂的迷恋伊丽莎白,并向她求婚。但结果很显然,伊丽莎白非常坚决的拒绝了他,姐姐的爱情被他们搞坏事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就是他对魏肯的“绝情”。
达西情绪非常激动的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解释信给伊丽莎白,解释自己跟魏肯之间的恩怨,是由于魏肯诱使自己的妹妹和他私奔开始的。收到信后,伊丽莎白刚开始完全不能接受对方的“狡辩”,慢慢的才开始反省自己。后来伊丽莎白去姨母家住随姨母去旅行时经过达西的庄园,正好碰见达西。二人关系有所好转,但这时魏肯和妹妹莉迪亚私奔的事情传开了。伊丽莎白很受打击,急速赶回家了。达西想方设法找到魏肯,并花钱买通他,要他和莉迪亚结婚。事情成功之后达西和宾利重新回到伊丽莎白家临近的庄园,再次向伊丽莎白表露心声,有情人终成眷属。
情节是这样子的,关于见解,你可以借这四个爱情故事发表一下自己的爱情观。多数人推崇达西和伊丽莎白,因为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理解和信任上的,并且两个人都很有自己的观点。我最喜欢的是伊丽莎白的父亲告诉伊丽莎白的那句话:除非你找一个真正让你信服的丈夫,不然你的生活很难幸福。剩下的就靠你啦!你可以对不好的爱情观提出强烈的批评,比如对莉迪亚和魏肯,建立在金钱和虚荣上的婚姻不会持久。也可以对夏洛特的爱情观提出质疑,不了解对方的婚姻,犹如死水,人生也将失去意义。至于简和宾利,幸福美满,但这样的爱情似乎不堪一击,因为他们都太缺少自己的主见。
《傲慢与偏见》描写了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出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世态人情。伊丽莎白·班内特是文中女主角,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些对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是很难能可贵的。而正是由于这些品质,才是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见解,并使他与男主角达西组成理想美满的幸福家庭。
读这本书第一遍,能体会到最多的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情感的变化。从讨厌到感激,再到喜欢,到深爱,这一过程里将她的偏见同达西的傲慢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人物的形象异常生动。虽然作品反映的是两个多世纪前的人物,但好像,这就是我们生活之中的场景。我们也都因为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人,所以才会有很多或傲慢的行事风格、或偏见的主观臆断。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上流社会的濡染让达西不愿意同陌生的人,尤其是和自己不是同一等级的陌生人多接触,他的生活让他习惯了优雅、高贵,所以造成了他在旁人眼中不可一世的傲慢形象。而伊丽莎白生活在一个乡村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状态自然是要实际得多,她在开始,自然受不了达西那种无意识的傲慢。再加上威克姆对伊丽莎白的误导,她对达西的厌恶达到了连话都不愿多说的地步。当达西向伊丽莎白表露心迹的时候,她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一味偏袒威克姆,并指责达西拆散姐姐简和宾利先生的美好姻缘。而在明白达西与威克姆之间的纠葛之后,对自己之前愚蠢的偏见感到羞愧万分,而且对达西的好感泉涌而来。突然之间,对一个人的情感出现了巨大的逆差,这都是伊丽莎白理性和感性的交叉性格所决定了的。
与舅舅、舅母一同参观达西在彭伯利的庄园,从仆人口中得知达西实际带人亲切的品质,在看着达西的塑像时,内心油然而生一股温存感,她已经爱上了达西。达西突然回到彭伯利庄园,让伊莉莎白既惊喜又窘迫。书中写她的窘迫是因为对达西深深的误解的歉疚,但我认为,那是她害怕被达西知道她已经爱上达西。
其实,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绵绵情意,远超过她的想象。不然,当伊丽莎白得知妹妹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的事,是达西花了不小的代价才解决时,内心对达西的感激同好感不会上涨得那么不受自己控制。
至此,伊丽莎白的心路历程清晰可见。
最让人信服的掩饰物。人们以敷衍、奉承、阿谀来祝贺新人,祝他们有钱人终成眷属。
在本书中有两个人物是此种婚姻的忠实奴隶。一个是夏绿蒂,一个是韦翰。
夏绿蒂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注重门第、讲究地位。她的父亲威廉。卢卡斯爵士自称与詹姆士宫有莫大联系,这样的吹嘘在乡间邻居间引起的轰动与崇敬已使他的虚荣心十分满足。在这样的熏陶下她与班纳特家的财产继承人柯林斯结了婚。柯林斯不仅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但他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师的俸禄。仅仅为了这些,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的三天中,夏绿蒂一直借看望好友伊丽莎白为由,与柯林斯朝夕相对,终于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却不惜失掉伊丽莎白多年的友情。其实她也有不得已的地方,没有丰厚的嫁妆意味着没有幸福的婚姻,年龄颇大的夏绿蒂只有把握住这次对她而言难得的机会。起码,她将来的生活有了着落,可以成为班家大宅未来的女主人。于是,她与认识不到三天的柯林斯结了婚。婚后,她不断忍受着丈夫令人生厌的怪异行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条不紊,并在世人面前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生活是残酷的,拥有金钱的代价是失去跟多更为宝贵的东西,比如青春、爱情、幸福、快乐…
韦翰是个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轶丽,一心想通过婚姻来发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钱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个一穷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会光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到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于是又一个婚姻,又一个为了金钱的婚姻铸就了,这次不单出卖了幸福,还有灵魂,韦翰的灵魂被他自己彻底出卖了!婚姻既已变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这本书中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她理智、活泼、爱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直看穿其心思。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和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但表面上看来她是爱情的忠实追随者,直到最终获得真爱。但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伊丽莎白或许说作者本身都难以逃出金钱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角色上让达西拥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无论他与伊丽莎白的情节发展多么跌宕起伏,有一点是事实,他是一位年薪一万英镑的绅士,与皇家有密切联系,有自己的庄园、家产、田地,总而言之,达西非常非常富有。所以,伊丽莎白当初拒绝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简单--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后面。同时,伊丽莎白之所以对达西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是在她看见了达西硕大的庄园之后,彭伯里女主人的称号无可避免的是一种诱惑。正如伊丽莎白所说,她是绅士的女儿,达西是绅士,他们是处在同一阶层的。地位相差并非非常悬殊,更何况,她出自乡绅之家,也算是半个富家小姐,小型的资产合并在所难免。她和达西的婚姻不被达西亲友所接受,只因为达西原可以找一个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罢了。
这样的婚姻是一种悲剧,婚后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免不了的。夏绿蒂在尽力扮演好一位主妇的同时却一直怀念着深爱的昔日情人,她后悔当初因为那人的贫穷而未与之步入教堂,正如她所说:"没有爱情的婚姻,不管因为受到尊重或者拥有殷实的家产而显得多么荣耀,都比不幸强不了多少。"韦翰与丽迪亚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伊丽莎白与达西相处和睦,但不断来自邻居、亲友和珈苔琳。德。包尔夫人的冷言冷语,让她心烦意乱。
如此的婚姻悲剧在那一时代是很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很简单。
《傲慢与偏见》描写了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出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世态人情。伊丽莎白·班内特是文中女主角,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些对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是很难能可贵的。而正是由于这些品质,才是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见解,并使他与男主角达西组成理想美满的幸福家庭。
读这本书第一遍,能体会到最多的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情感的变化。从讨厌到感激,再到喜欢,到深爱,这一过程里将她的偏见同达西的傲慢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人物的形象异常生动。虽然作品反映的是两个多世纪前的人物,但好像,这就是我们生活之中的场景。我们也都因为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人,所以才会有很多或傲慢的行事风格、或偏见的主观臆断。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上流社会的濡染让达西不愿意同陌生的人,尤其是和自己不是同一等级的陌生人多接触,他的生活让他习惯了优雅、高贵,所以造成了他在旁人眼中不可一世的傲慢形象。而伊丽莎白生活在一个乡村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状态自然是要实际得多,她在开始,自然受不了达西那种无意识的傲慢。再加上威克姆对伊丽莎白的误导,她对达西的厌恶达到了连话都不愿多说的地步。当达西向伊丽莎白表露心迹的时候,她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一味偏袒威克姆,并指责达西拆散姐姐简和宾利先生的美好姻缘。而在明白达西与威克姆之间的纠葛之后,对自己之前愚蠢的偏见感到羞愧万分,而且对达西的好感泉涌而来。突然之间,对一个人的情感出现了巨大的逆差,这都是伊丽莎白理性和感性的交叉性格所决定了的。
与舅舅、舅母一同参观达西在彭伯利的庄园,从仆人口中得知达西实际带人亲切的品质,在看着达西的塑像时,内心油然而生一股温存感,她已经爱上了达西。达西突然回到彭伯利庄园,让伊莉莎白既惊喜又窘迫。书中写她的窘迫是因为对达西深深的误解的歉疚,但我认为,那是她害怕被达西知道她已经爱上达西。
其实,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绵绵情意,远超过她的想象。不然,当伊丽莎白得知妹妹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的事,是达西花了不小的代价才解决时,内心对达西的感激同好感不会上涨得那么不受自己控制。
至此,伊丽莎白的心路历程清晰可见。
最让人信服的掩饰物。人们以敷衍、奉承、阿谀来祝贺新人,祝他们有钱人终成眷属。
在本书中有两个人物是此种婚姻的忠实奴隶。一个是夏绿蒂,一个是韦翰。
夏绿蒂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注重门第、讲究地位。她的父亲威廉。卢卡斯爵士自称与詹姆士宫有莫大联系,这样的吹嘘在乡间邻居间引起的轰动与崇敬已使他的虚荣心十分满足。在这样的熏陶下她与班纳特家的财产继承人柯林斯结了婚。柯林斯不仅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但他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师的俸禄。仅仅为了这些,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的三天中,夏绿蒂一直借看望好友伊丽莎白为由,与柯林斯朝夕相对,终于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却不惜失掉伊丽莎白多年的友情。其实她也有不得已的地方,没有丰厚的嫁妆意味着没有幸福的婚姻,年龄颇大的夏绿蒂只有把握住这次对她而言难得的机会。起码,她将来的生活有了着落,可以成为班家大宅未来的女主人。于是,她与认识不到三天的柯林斯结了婚。婚后,她不断忍受着丈夫令人生厌的怪异行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条不紊,并在世人面前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生活是残酷的,拥有金钱的代价是失去跟多更为宝贵的东西,比如青春、爱情、幸福、快乐…
韦翰是个十足的流氓,他自恃外表轶丽,一心想通过婚姻来发家致富,可是,他忘了婚姻是相互的,金钱的交易也是相互的。他是个一穷二白的人,自是富家小姐不会光顾。但最终他还是通过不与丽迪亚结婚为要挟,向达西敲诈到了一笔可观的收益。于是又一个婚姻,又一个为了金钱的婚姻铸就了,这次不单出卖了幸福,还有灵魂,韦翰的灵魂被他自己彻底出卖了!婚姻既已变成手段,那幸福也是奢望了。
在这本书中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她理智、活泼、爱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直看穿其心思。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和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但表面上看来她是爱情的忠实追随者,直到最终获得真爱。但仔细想想也不难发现伊丽莎白或许说作者本身都难以逃出金钱性婚姻的怪圈。首先,作者在安排角色上让达西拥有俊朗的外表、高尚的品格,最重要的是,无论他与伊丽莎白的情节发展多么跌宕起伏,有一点是事实,他是一位年薪一万英镑的绅士,与皇家有密切联系,有自己的庄园、家产、田地,总而言之,达西非常非常富有。所以,伊丽莎白当初拒绝柯林斯求婚的原因很简单--有更好更富有的在后面。同时,伊丽莎白之所以对达西改变态度的转折点是在她看见了达西硕大的庄园之后,彭伯里女主人的称号无可避免的是一种诱惑。正如伊丽莎白所说,她是绅士的女儿,达西是绅士,他们是处在同一阶层的。地位相差并非非常悬殊,更何况,她出自乡绅之家,也算是半个富家小姐,小型的资产合并在所难免。她和达西的婚姻不被达西亲友所接受,只因为达西原可以找一个比她富有得多的妻子罢了。
这样的婚姻是一种悲剧,婚后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免不了的。夏绿蒂在尽力扮演好一位主妇的同时却一直怀念着深爱的昔日情人,她后悔当初因为那人的贫穷而未与之步入教堂,正如她所说:"没有爱情的婚姻,不管因为受到尊重或者拥有殷实的家产而显得多么荣耀,都比不幸强不了多少。"韦翰与丽迪亚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伊丽莎白与达西相处和睦,但不断来自邻居、亲友和珈苔琳。德。包尔夫人的冷言冷语,让她心烦意乱。
如此的婚姻悲剧在那一时代是很普遍的。究其根本原因,很简单。
《论语》一书,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句话说的好:“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中国的影响之深,以前只是读了很少一部分的论语,从未全面的阅读过,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让我得以系统的阅读了论语。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生活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罗兰说过:境由心生,意思是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对生活的态度影响着我们内心的快乐程度。生活永远是没有错的,有错的是人的心态,无论生活将机遇赐予谁,都有赐予的理由,我们不能一味的羡慕和妒忌,更不能奚落和哂笑,我们应该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抱着淡然的心态,在得失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其实所谓的好日子并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更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只有有了一颗平常心,要正确的对待财富、职位,在人生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于丹《论语心得》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十分爱发脾气,于是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孩子看见他敲了许多钉子,心里很不好意思,父亲便让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就拔一颗钉子,当钉子拔完时,孩子高兴极了,因为他学会了克制,可是父亲却告诉他虽然钉子拔了,但却会留下一个个不能消除的洞。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一定要先往远想,这样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也减少自己将来的悔恨。
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只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干好本职工作;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廉洁高效。做任何工作都不抱怨、不指责,默默工作、默默奉献,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完美的,因为自己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事情,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
三、做一个好学的人,与人为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句老话,还有一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既然是社会人,就必然要和他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不管他身处何位,身居何职,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卑微,其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别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长处,要经常倾听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自己快速成长,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种心胸正直的人,敢于直指你的缺点,因为有时候我们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有些迷失,这时候一句关键的话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一生。另外我们要重视学习,要终身学习,知识会让我们永远年轻,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四、谨慎交友,交可靠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作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就是要交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所谓“亲君子,远小人”,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谈到这方面的问题时,也说到领导干部要谨慎交友的问题。可见,谨慎交友,对我们公务员是多么的重要。很多的干部,正是因为开始交友不慎,交到了那种不择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结果被牵着鼻子走,最终落入身陷囫囵,教训是深刻的。读《于丹论语心得》此段,无疑是给我们敲响警钟。
读《论语》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可以加强气质修养、净化思想心灵;是一坛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无味,却是越品味越浓。
有一次到-旅游,在一个小城镇停留,我和朋友们偶然间看见简奥斯汀的博物馆,带着对作者的憧憬,我们决定进去领略一下她的故居和历史。而有意思的是它的顶楼是一个喝下午茶的地方,走进去一看这里的人比楼下博物馆的人可多了许多倍,狭小的空间却坐满了来品尝下午茶的人们,这里的顾客大多是热爱简奥斯汀的文字。女服务员们穿的非常“古代”,她们穿着带有简奥斯汀时代的女仆装,对我们说让我们等一会儿。本来繁复的旅游计划,因为看见这个温馨的古代式下午茶而让我们放弃了所有的计划,决定在这里享受明媚的午后时光。过了一小会儿,我们坐在白色的桌子旁,点了丰富的三层套餐。在等待食物期间,我看见这里每一个桌子旁都有一幅画和一本书的主题,非常契合这里的氛围和装修风格,似乎回到了那个十八世纪末的夏天。
我一直非常喜欢简奥斯汀的文字,时不时的会反复读她的小说,我幻想着里面的女主角坐在这里与她的家人和好友们闲话家常,同享轻松惬意的时刻,那一定是一幅非常美好的画面。这里的餐具非常讲究,茶具、茶壶、过滤网、三层点心架、饼干夹、糖罐、奶盅瓶全都晶莹剔透。在这里,我们一直呆到晚饭时刻才起身离开,早已记不得吃了什么,却一直记得当时的心境,还有温暖的环境。当天晚上我就捧着在简奥斯汀故居买的原版《傲慢与偏见》重温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读原版的《傲慢与偏见》,一直以为十八世纪末的英文用词晦涩难懂,却欣喜的发现这是一本多么有趣的小说,简奥斯汀对文字所倾注的情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我仿佛走进了那个活泼风趣的田园村庄,与绅士共舞,与友人骑射。
其实,“一曲关于爱情、财产和婚姻的咏叹调”这句话是我在学校图书馆推荐书目的介绍上看到的,在此借用作为题目。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过着祥和、小康的乡居生活。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但对生活具有敏感的观察力的她却写出6部小说,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傲慢与偏见》写的是班奈特一家五个女儿的故事。班奈特太太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五个女儿都体面的嫁出去。大女儿简美丽善良,但性格内向,与新搬来的邻居宾利先生相恋,却不敢表达自己感情,差点让她错失了一段好姻缘。二女儿伊丽莎白聪明、有教养,但对宾利先生的好朋友达西先生有偏见,认为他很傲慢。三女儿玛丽古板木讷,沉迷于阅读陈腐的书籍。四女儿吉蒂和小女儿莉迪亚性格外向豪放,不懂礼仪。
全书描写了四段婚姻: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夏洛蒂为了财产,为了以后能有优渥安定的生活,不成为家人的负担,嫁给了伊丽莎白的表兄科林斯先生。没有任何感情的婚姻,使夫妇两人过着貌合神离的生活。班奈特家的小女儿莉迪亚只为一时的头脑发热,相信爱情,就跟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骗子威克尔先生私奔,让家族蒙羞。后来,在达西先生的资助下,威克尔先生还是娶了莉迪亚,但婚后两人还是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至于男女主角,本来,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存在着偏见,而达西先生则对乡村里的人表现傲慢。但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后,两个人终于互相了解,缔结美好的姻缘。而姐姐简与宾利先生在经历了一连串风波后,算是好事多磨,大团圆结局。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曾经说简·奥斯汀的小说缺乏激情。的确,《傲慢与偏见》没有写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它描写的只是乡村里几户乡绅家庭的故事。但却能从这几户人家的平淡生活中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对爱情、财产和婚姻的不同看法。
不可否认,简奥斯汀笔下的女人无疑都是丰满的,她们有的热情,有的保守,有的自私,有的良善,她将女人的千百种面貌反应出来,在那个相对守旧的年代,却又遥相呼应现代的繁华闹市。很多电影、电视剧都将《傲慢与偏见》翻拍成现代版的“达西与伊丽莎白”,因为这样的爱情同样生活在我们周围,这样的人物也好似我们的朋友一般亲切,简奥斯汀让这些几百年前的人物扎根于我们心中。
很多读者在读到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时,都是很憧憬的,辗转、浪漫、激情无疑让许多年轻读者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伊丽莎白的果敢、聪明、善良,对规矩的不妥协,对财富的蔑视,都成为了简奥斯汀笔下女主人公最美丽的瞬间:温柔坚定,聪明豁达,即便是承受终身寂寞的代价亦从未妥协。她透彻的了解一切失望和瑕疵,却宽容的理解了它们,她是那么值得珍惜的好姑娘,就像简奥斯丁;而夏洛蒂,凉薄清醒,果断的把握时机,选择一场不需要爱情的婚姻;那么简,柔弱善良,被动矜持,眼睁睁的看爱情消失也没有挽留的勇气。还有许多女性在简奥斯汀笔下流淌,她们都是那么的活泼生动,呼之欲出。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乡村生活是多么的恣意,却又小心谨慎,简奥斯汀完整地还原了那个时代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却又理想化的给爱情上足了砝码。
简奥斯汀的女生依然活在我们周围,从她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女性的可爱动人,以及田园乡村背景下伪善刻薄与浪漫情怀的和谐共存。
《傲慢与偏见》,一段曲折但结局美满的爱情,冲斥着每个观众的心灵。相信爱情的力量能指引人改正自我,也相信拒绝不了成长的我们会渐渐改变,不断地扩宽我们狭隘的心房,成为一个稳重成熟的人。对于如今思想开放的我们,这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我确实应该努力去挖掘自己,在表现更真实的自己的同时,也要梳理好自己的头脑,不要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下,尝试思考事实的真相。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___父母,出门___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有一次到-旅游,在一个小城镇停留,我和朋友们偶然间看见简奥斯汀的博物馆,带着对作者的憧憬,我们决定进去领略一下她的故居和历史。而有意思的是它的顶楼是一个喝下午茶的地方,走进去一看这里的人比楼下博物馆的人可多了许多倍,狭小的空间却坐满了来品尝下午茶的人们,这里的顾客大多是热爱简奥斯汀的文字。女服务员们穿的非常“古代”,她们穿着带有简奥斯汀时代的女仆装,对我们说让我们等一会儿。本来繁复的旅游计划,因为看见这个温馨的古代式下午茶而让我们放弃了所有的计划,决定在这里享受明媚的午后时光。过了一小会儿,我们坐在白色的桌子旁,点了丰富的三层套餐。在等待食物期间,我看见这里每一个桌子旁都有一幅画和一本书的主题,非常契合这里的氛围和装修风格,似乎回到了那个十八世纪末的夏天。
我一直非常喜欢简奥斯汀的文字,时不时的会反复读她的小说,我幻想着里面的女主角坐在这里与她的家人和好友们闲话家常,同享轻松惬意的时刻,那一定是一幅非常美好的画面。这里的餐具非常讲究,茶具、茶壶、过滤网、三层点心架、饼干夹、糖罐、奶盅瓶全都晶莹剔透。在这里,我们一直呆到晚饭时刻才起身离开,早已记不得吃了什么,却一直记得当时的心境,还有温暖的环境。当天晚上我就捧着在简奥斯汀故居买的原版《傲慢与偏见》重温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读原版的《傲慢与偏见》,一直以为十八世纪末的英文用词晦涩难懂,却欣喜的发现这是一本多么有趣的小说,简奥斯汀对文字所倾注的情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描述,让我仿佛走进了那个活泼风趣的田园村庄,与绅士共舞,与友人骑射。
其实,“一曲关于爱情、财产和婚姻的咏叹调”这句话是我在学校图书馆推荐书目的介绍上看到的,在此借用作为题目。
《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过着祥和、小康的乡居生活。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但对生活具有敏感的观察力的她却写出6部小说,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傲慢与偏见》写的是班奈特一家五个女儿的故事。班奈特太太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五个女儿都体面的嫁出去。大女儿简美丽善良,但性格内向,与新搬来的邻居宾利先生相恋,却不敢表达自己感情,差点让她错失了一段好姻缘。二女儿伊丽莎白聪明、有教养,但对宾利先生的好朋友达西先生有偏见,认为他很傲慢。三女儿玛丽古板木讷,沉迷于阅读陈腐的书籍。四女儿吉蒂和小女儿莉迪亚性格外向豪放,不懂礼仪。
全书描写了四段婚姻: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夏洛蒂为了财产,为了以后能有优渥安定的生活,不成为家人的负担,嫁给了伊丽莎白的表兄科林斯先生。没有任何感情的婚姻,使夫妇两人过着貌合神离的生活。班奈特家的小女儿莉迪亚只为一时的头脑发热,相信爱情,就跟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骗子威克尔先生私奔,让家族蒙羞。后来,在达西先生的资助下,威克尔先生还是娶了莉迪亚,但婚后两人还是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至于男女主角,本来,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存在着偏见,而达西先生则对乡村里的人表现傲慢。但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后,两个人终于互相了解,缔结美好的姻缘。而姐姐简与宾利先生在经历了一连串风波后,算是好事多磨,大团圆结局。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曾经说简·奥斯汀的小说缺乏激情。的确,《傲慢与偏见》没有写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它描写的只是乡村里几户乡绅家庭的故事。但却能从这几户人家的平淡生活中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对爱情、财产和婚姻的不同看法。
不可否认,简奥斯汀笔下的女人无疑都是丰满的,她们有的热情,有的保守,有的自私,有的良善,她将女人的千百种面貌反应出来,在那个相对守旧的年代,却又遥相呼应现代的繁华闹市。很多电影、电视剧都将《傲慢与偏见》翻拍成现代版的“达西与伊丽莎白”,因为这样的爱情同样生活在我们周围,这样的人物也好似我们的朋友一般亲切,简奥斯汀让这些几百年前的人物扎根于我们心中。
很多读者在读到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时,都是很憧憬的,辗转、浪漫、激情无疑让许多年轻读者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伊丽莎白的果敢、聪明、善良,对规矩的不妥协,对财富的蔑视,都成为了简奥斯汀笔下女主人公最美丽的瞬间:温柔坚定,聪明豁达,即便是承受终身寂寞的代价亦从未妥协。她透彻的了解一切失望和瑕疵,却宽容的理解了它们,她是那么值得珍惜的好姑娘,就像简奥斯丁;而夏洛蒂,凉薄清醒,果断的把握时机,选择一场不需要爱情的婚姻;那么简,柔弱善良,被动矜持,眼睁睁的看爱情消失也没有挽留的勇气。还有许多女性在简奥斯汀笔下流淌,她们都是那么的活泼生动,呼之欲出。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乡村生活是多么的恣意,却又小心谨慎,简奥斯汀完整地还原了那个时代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却又理想化的给爱情上足了砝码。
简奥斯汀的女生依然活在我们周围,从她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女性的可爱动人,以及田园乡村背景下伪善刻薄与浪漫情怀的和谐共存。
《傲慢与偏见》,一段曲折但结局美满的爱情,冲斥着每个观众的心灵。相信爱情的力量能指引人改正自我,也相信拒绝不了成长的我们会渐渐改变,不断地扩宽我们狭隘的心房,成为一个稳重成熟的人。对于如今思想开放的我们,这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我确实应该努力去挖掘自己,在表现更真实的自己的同时,也要梳理好自己的头脑,不要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下,尝试思考事实的真相。
她是党的十_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兴滇人才奖等 40 多个荣誉称号的获得者,百名孩子口中的妈妈,山区女孩子的一线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华坪教育战线上辛勤奉献 22年,用心血和汗水为华坪教育谱写着新篇章。她就是张桂梅。
一、全新办学模式创办免费的女子高中
2008 年 9 月 1 日,在张桂梅老师的倡导下,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会各界捐助下,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了。女子高中是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高中,是践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同时也在党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学那天,一些家长放声哭起来,激动地喊出了:“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全社会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 10 年中,张桂梅老师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但每一次,都没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还是会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本来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过恶狗。一番撕咬后,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着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还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为是骗子,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口水吐到脸上。张桂梅为了心中那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默默承受着。
二、不忘教育初心用生命办学
办校 10 年来,3___个日夜身患重症、满身药味、满脸浮肿的张桂梅住在女子高中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学习。每天早上 5 点钟起床,托着疲惫的身躯咬牙坚持到晚上 12 点 30 分才睡,周而复始,常年如此。
办校 10 年来,张桂梅每年春节一直坚持家访,亲自走访了 1___名学生的家庭,没有在账上报过一分钱。学生来自丽江市四个县的各大山头,家访行程十万多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艰险,她从未退缩。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她都要重病一次。张桂梅用柔弱的身躯扛过了病痛带来的巨大的痛苦,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支撑着走进每个孩子的家。
10 年来,张桂梅老师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孩子,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人诸多不解、非议和委屈,忘记了头顶上的一长串殊荣,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实现中。她坚信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与温暖;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能把自己从社会上得到的帮助再传递下去的学生。她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三、打破常规改革创新以信仰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女子高中靠什么走到了今天,刚开始的女子高中没有宿舍,没有食堂、厕所,没有围墙。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住在教室里,食堂、厕所和邻近的学校共用。困难可想而知,经常老师和学生哭成一片,教师辞职、学生不读是常有的事。这时,在张桂梅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的影响下党支部率先打破传常规,以党建统领校建,开创了“五个一”党性常规活动,“五个一”即“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党员每周一次理论学习”、“组织党员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交流”。
张桂梅之所以为党的教育事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无私奉献,就是因为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虽病魔缠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却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心上。
她把所有捐给她治病的钱和奖金、工资,共 70 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修建乡村校舍,2015 年,她把十_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获得的所有荣誉证书,毫无保留的全部交给了组织,全部保留在了县档案馆里。她说:“是党为她指引了一条光明的人生路,是党为她铺满了鲜花盛开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么,她就是要以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
目前,以张桂梅老师为首的女子高中,从 2008 年以来走过了十个春秋,女子高中这个贫困山区女孩实现梦想的大家庭容纳了 1___名成员,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全市第一名。从女子高中毕业的八届学生没有一个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没有辜负学校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全部进入大学的殿堂,实现了走出大山,飞越大山
的梦想。张桂梅曾说过“人要有一种不倒的精神,一种忘我的精神、一种自信的精神,雨水冲不倒,大风刮不倒,只有我们坚持着,觉得自己能行,就不会倒,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创造”。如今张桂梅让人熟知的不再仅仅是儿童之家的“张妈妈”了,更多的,她是山里女孩的“老师妈妈”,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免费为山里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学校已真正成为山里女孩的“梦工场”、最贴心的“家”和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一做爱心之桥。
#476401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傲慢与偏见》读完了,伊丽莎白与达西完美结合了,这是一种完美的结局。
《傲慢与偏见》反映了作者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婚姻,是不幸的。就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夏洛特本是个聪明的女子,只因家里没有财产,人长得又不漂亮,到了二十七岁还是个“老姑娘”。她之所以答应嫁给愚笨的柯林斯,只是为了自己能有个“归宿”,有个确保她不挨饿受冻的“保险箱”,婚后尝不到任何天伦之乐,她倒也“无所谓”。纯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础上的婚姻也是不幸的。就像莉迪亚和威克姆那样。莉迪亚是个轻狂的女子,因为贪婪美貌和感情冲动的缘故,跟着威克姆私奔,后经达西搭救,两人才苟合成亲,但婚后不久即“清淡爱弛”,男的去城里寻欢作乐,女的躲到姐姐家里寻求慰藉。只有综合考虑经济、相貌、爱情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建立美满、和谐的婚姻。就像简与宾利、伊丽莎白与达西一样,他们注重丽质美德,因而结婚以后,尽管在门第上还存在一定差异,却能情谊融洽、恩爱弥笃。尤其是伊丽莎白,她对达西先拒绝后接受,这充分说明:“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
其次,作者认为,恋爱婚姻既然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严肃谨慎,切不可让表面现象蒙住眼睛。伊丽莎白因为受到达西的怠慢,便对他产生了偏见,而当“风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献殷勤时,她便对他萌发了好感,直至听信他的无耻谰言,进一步加深她对达西的偏见的憎恶。事实证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又比无知更可怕。
另外,作者还向我们表明,恋爱婚姻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莉迪亚的私奔引起了全家人乃至所有亲友的惊恐,因为大家明白,这件丑事假若酿成丑闻,不但会害的莉迪亚身败名裂,还会连累亲友们,特别是她的几个姐姐,将因此而难找到体面的归宿。后来,多亏达西搭救,莉迪亚才没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与此相反,伊丽莎白和简圆满出嫁之后,自然给另外两个妹妹带来了希望和机会。这就告诉我们:人们考虑婚姻大事,不能光顾自己,还要对亲友负责,对社会负责。
作者的这个观点,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现代人的婚姻观点,婚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同时,婚姻又要兼顾考虑相貌、爱情等因素,尤其是不能缺少爱情。
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结合并非一帆风顺。达西的第一次求婚理念与他长期成长的环境中形成的理念息息相关,他觉得他向伊丽莎白求婚是屈身,却不知道,这大大贬低了爱情,在爱情中,两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伊丽莎白径直维护了自己的自尊,她坦然说出了自己的意见,道出了对他的各种不满。因为她的坦率,因为她的无所顾忌,这让达西认识到了自己形态上的缺陷——傲慢。傲慢,是所有人忍受不了的,不是大多数人,它使别人对你没有一种客观的评价,反而会贬低你的形象。因此,达西改变了,他变的彬彬有礼。他的改变,赢得了伊丽莎白的认可。
伊丽莎白是个独自自主的女性,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少女引以为荣、期待的爱情中,她都保持完整的自身。她对威克姆萌发了好感,但是并没有像莉迪亚那样赶鸭子上架,她始终都表现的从容,直至那个人是在忍受不住,“红杏出墙”。她猜想因为自己家里的事,因为家人的粗俗,达西对她的心意会改变,她想的是:“他要是想要舍弃我,只是对我感到惋惜,那我马上连惋惜也不去惋惜他”,她没有像简那样整天处于悲伤,她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潇洒自如。她始终独立自主,这样的她不会依附于别人,不会因为别人的想法而痛苦,不会因为……她就是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见……她始终活的潇洒自如,不拘泥于任何东西。因为不强求,她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幸福。
作者的讽刺艺术,不仅表现在某些人物的喜剧性格上,也不仅表现在众多情节的喜剧性处理上,而且还融汇在整个故事的反讽构思中,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讽刺。男主角达西最初断定,贝内特家有那么多不利因素,几个女儿能难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后来恰恰是他娶了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呢,她曾发誓绝不嫁给达西,可最后还是由她做了达西夫人。在看看不可一世的凯瑟琳·德布尔夫人,为了阻止伊丽莎白与她外甥达西攀亲,她不辞劳苦,亲自出马,先是跑来威吓伊丽莎白,继而跑去训诫达西,殊不知正是她这次奔走为两个默默相恋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们的美满结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这几位“智者”收到现实嘲笑的同时,书中那位可笑的“愚人”贝内特太太,最后却被证明是最正确的。她认为:“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种荒谬与“真理”的滑稽转化,尽管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是非观念,但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对话,是文学创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奥斯丁在创造人物对话时,一方面注意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于利用说话人、听话人、读者在动机和理解上的差异,制造多层次语调,致使她的对话具有既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又含义丰富、耐人寻味两大特色。
《傲慢与偏见》读完了,伊丽莎白与达西完美结合了,这是一种完美的结局。
《傲慢与偏见》反映了作者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婚姻,是不幸的。就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夏洛特本是个聪明的女子,只因家里没有财产,人长得又不漂亮,到了二十七岁还是个“老姑娘”。她之所以答应嫁给愚笨的柯林斯,只是为了自己能有个“归宿”,有个确保她不挨饿受冻的“保险箱”,婚后尝不到任何天伦之乐,她倒也“无所谓”。纯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础上的婚姻也是不幸的。就像莉迪亚和威克姆那样。莉迪亚是个轻狂的女子,因为贪婪美貌和感情冲动的缘故,跟着威克姆私奔,后经达西搭救,两人才苟合成亲,但婚后不久即“清淡爱弛”,男的去城里寻欢作乐,女的躲到姐姐家里寻求慰藉。只有综合考虑经济、相貌、爱情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建立美满、和谐的婚姻。就像简与宾利、伊丽莎白与达西一样,他们注重丽质美德,因而结婚以后,尽管在门第上还存在一定差异,却能情谊融洽、恩爱弥笃。尤其是伊丽莎白,她对达西先拒绝后接受,这充分说明:“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
其次,作者认为,恋爱婚姻既然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严肃谨慎,切不可让表面现象蒙住眼睛。伊丽莎白因为受到达西的怠慢,便对他产生了偏见,而当“风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献殷勤时,她便对他萌发了好感,直至听信他的无耻谰言,进一步加深她对达西的偏见的憎恶。事实证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又比无知更可怕。
另外,作者还向我们表明,恋爱婚姻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莉迪亚的私奔引起了全家人乃至所有亲友的惊恐,因为大家明白,这件丑事假若酿成丑闻,不但会害的莉迪亚身败名裂,还会连累亲友们,特别是她的几个姐姐,将因此而难找到体面的归宿。后来,多亏达西搭救,莉迪亚才没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与此相反,伊丽莎白和简圆满出嫁之后,自然给另外两个妹妹带来了希望和机会。这就告诉我们:人们考虑婚姻大事,不能光顾自己,还要对亲友负责,对社会负责。
作者的这个观点,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现代人的婚姻观点,婚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同时,婚姻又要兼顾考虑相貌、爱情等因素,尤其是不能缺少爱情。
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结合并非一帆风顺。达西的第一次求婚理念与他长期成长的环境中形成的理念息息相关,他觉得他向伊丽莎白求婚是屈身,却不知道,这大大贬低了爱情,在爱情中,两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伊丽莎白径直维护了自己的自尊,她坦然说出了自己的意见,道出了对他的各种不满。因为她的坦率,因为她的无所顾忌,这让达西认识到了自己形态上的缺陷——傲慢。傲慢,是所有人忍受不了的,不是大多数人,它使别人对你没有一种客观的评价,反而会贬低你的形象。因此,达西改变了,他变的彬彬有礼。他的改变,赢得了伊丽莎白的认可。
伊丽莎白是个独自自主的女性,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少女引以为荣、期待的爱情中,她都保持完整的自身。她对威克姆萌发了好感,但是并没有像莉迪亚那样赶鸭子上架,她始终都表现的从容,直至那个人是在忍受不住,“红杏出墙”。她猜想因为自己家里的事,因为家人的粗俗,达西对她的心意会改变,她想的是:“他要是想要舍弃我,只是对我感到惋惜,那我马上连惋惜也不去惋惜他”,她没有像简那样整天处于悲伤,她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潇洒自如。她始终独立自主,这样的她不会依附于别人,不会因为别人的想法而痛苦,不会因为……她就是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见……她始终活的潇洒自如,不拘泥于任何东西。因为不强求,她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幸福。
作者的讽刺艺术,不仅表现在某些人物的喜剧性格上,也不仅表现在众多情节的喜剧性处理上,而且还融汇在整个故事的反讽构思中,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讽刺。男主角达西最初断定,贝内特家有那么多不利因素,几个女儿能难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后来恰恰是他娶了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呢,她曾发誓绝不嫁给达西,可最后还是由她做了达西夫人。在看看不可一世的凯瑟琳·德布尔夫人,为了阻止伊丽莎白与她外甥达西攀亲,她不辞劳苦,亲自出马,先是跑来威吓伊丽莎白,继而跑去训诫达西,殊不知正是她这次奔走为两个默默相恋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们的美满结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这几位“智者”收到现实嘲笑的同时,书中那位可笑的“愚人”贝内特太太,最后却被证明是最正确的。她认为:“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种荒谬与“真理”的滑稽转化,尽管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是非观念,但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对话,是文学创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奥斯丁在创造人物对话时,一方面注意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于利用说话人、听话人、读者在动机和理解上的差异,制造多层次语调,致使她的对话具有既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又含义丰富、耐人寻味两大特色。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但围绕该故事的是另外三个故事,总体上是通过描写四对恋人的经历来阐述作者自己的爱情观。
最差的一对是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和魏肯先生。莉迪亚为人轻浮,喜欢追求年轻帅气的军官,爱慕虚荣,是班纳特太太的心肝。在姨母家小住的时候日日与军官们狂欢,最后竟在魏肯的引诱下与之私奔。魏肯是更复杂的一个人,他是达西先生家里的管家的儿子。管家去世后,达西的父亲答应要好好培育他,并给他留了一个牧师的位置。但魏肯本人好赌,且不务正业,用这个牧师的位置跟达西交换了一笔钱吃喝玩乐去了。在积蓄花光之后,靠人借钱捐了个军官去做。他处处污蔑达西为人刻薄,给伊丽莎白讲很多达西的坏话,造成伊丽莎白最开始很讨厌傲慢的达西。
魏肯开始追求的是伊丽莎白,但发现对方没有多少遗产可继承时,就改追求富裕却不美貌的另一位小姐。在另一个地方从军时,整天和军官们一起和莉迪亚狂欢,最后由于赌债过高偿还不起所以决定潜逃。临走的时候顺带带走了莉迪亚,那个小姑娘还天真的以为能和帅帅的军官私奔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后来在达西的努力下,帮魏肯还掉所有的债务后,又给了他一大笔钱,魏肯才答应和莉迪亚正式办理结婚手续,挽回莉迪亚的名誉。夏洛特和伊丽莎白的表哥柯思林是很现实的一对夫妇,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算不算得上是恋人。
柯思林怀着“伟大”的心情决定向班内特的一个女儿求婚,弥补自己得到班内特先生全部遗产给他们造成的不便。在追求伊丽莎白时,非常自信的认为对方嫁给自己是一件可以令对方很自豪的事情。伊丽莎白言辞拒绝他,他还坚持的认为是由于女方的羞涩,这时候自己应当给对方充足的时间考虑,直到伊丽莎白说自己“愚蠢”时,他才恍然大悟,一个“愚蠢”的姑娘是不适合牧师夫人这个职业的。于是在同一天,他又跑去向夏洛特小姐求婚。夏洛特知道自己没多少遗产,而自己所想要的平静的生活,所以虽然没有爱情,但柯思林能给自己这种生活,她就答应了,即使对方看起来是那么的肤浅和无知。她坚信婚姻是一件很磨人的事情,对对方的了解越少,生活越能持续下去。
之后是宾利先生和伊丽莎白的姐姐简的爱情故事。两个人的个性很相似,都是温和的人,不善于拒绝别人,对好友的建议看的很重。两人相识没多久就陷入了爱情,但简表现的太淑女了,甚至于把自己陷入爱情的征兆都掩藏的很好。这让达西误认为对方并没有跟自己的朋友宾利那样陷入狂热的恋情,而且对方没有一点家产,自己有必要阻止朋友陷入不划算的婚姻中。虽然后来达西自己也承认了错误,但这个观点还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宾利的决定,因为宾利离开简去了别的地方。直到伊丽莎白非常强硬的指责了达西这个“弱智且冷酷”的错误后,达西向宾利道歉,宾利才重回庄园,和简旧情复燃。最后就是我们的主角伊丽莎白和达西了。
伊丽莎白在舞会上认识达西,却因为对方不屑于跟自己跳舞而坚信达西是一个非常傲慢的人。于是在后来达西来邀请她跳舞时,也被她讽刺的拒绝了。听魏肯说了那么多达西的坏话,虽然未经查证,但她深信不疑。后来去柯思林和夏洛特家小住的时候遇上在姨母家的达西。这时达西已经开始疯狂的迷恋伊丽莎白,并向她求婚。但结果很显然,伊丽莎白非常坚决的拒绝了他,姐姐的爱情被他们搞坏事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就是他对魏肯的“绝情”。
达西情绪非常激动的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解释信给伊丽莎白,解释自己跟魏肯之间的恩怨,是由于魏肯诱使自己的妹妹和他私奔开始的。收到信后,伊丽莎白刚开始完全不能接受对方的“狡辩”,慢慢的才开始反省自己。后来伊丽莎白去姨母家住随姨母去旅行时经过达西的庄园,正好碰见达西。二人关系有所好转,但这时魏肯和妹妹莉迪亚私奔的事情传开了。伊丽莎白很受打击,急速赶回家了。达西想方设法找到魏肯,并花钱买通他,要他和莉迪亚结婚。事情成功之后达西和宾利重新回到伊丽莎白家临近的庄园,再次向伊丽莎白表露心声,有情人终成眷属。
情节是这样子的,关于见解,你可以借这四个爱情故事发表一下自己的爱情观。多数人推崇达西和伊丽莎白,因为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理解和信任上的,并且两个人都很有自己的观点。我最喜欢的是伊丽莎白的父亲告诉伊丽莎白的那句话:除非你找一个真正让你信服的丈夫,不然你的生活很难幸福。剩下的就靠你啦!你可以对不好的爱情观提出强烈的批评,比如对莉迪亚和魏肯,建立在金钱和虚荣上的婚姻不会持久。也可以对夏洛特的爱情观提出质疑,不了解对方的婚姻,犹如死水,人生也将失去意义。至于简和宾利,幸福美满,但这样的爱情似乎不堪一击,因为他们都太缺少自己的主见。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一)为人之道。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二)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三)交友之道。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四)理想之道。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她的作品以那个时代中平乏琐碎的事为题材,一反当时流行的女性感伤小说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简奥斯丁一生共出版六部作品,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司各特说过“奥斯丁的作品不是向读者绘声绘色地描绘一个假想的世界,而是真实,生动地再现读者身边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奥斯丁的作品很好地展现了真实生活中丑美善恶。
这本书主要着墨于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故事。“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这正是俩人刚相识的模样。活泼开朗的伊丽莎白因达西的傲慢对他产生了偏见,但达西却喜欢上了伊丽莎白的聪慧,坠入爱河。而伊丽莎白因偏见认为达西可恶极了,在面对达西第一次“傲慢”的求婚时伊丽莎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在伊丽莎白读了达西的信后,解了事情真相,终是消除了对他的偏见。“连年怨阔别,一朝喜相逢”用以概括二人的相爱经历再合适不过。当二人再相遇的时候伊丽莎白已经爱上了他,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人终因为爱走到一起。在故事最后的最后伊丽莎白问达西怎样爱上她时,达西说“我也说不准究竟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看见了你什么样的风姿,听到了你什么样的谈吐,便是使得我开始爱上了你。那是在好久以前的事。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是走了一半路了”。达西的话打动了伊丽莎白,同样,也打动了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样的诗句用来形容他俩相爱的感觉可以说是非常恰当的了。
《傲慢与偏见》一书中,不论是达西和伊丽莎白这类为人赞扬的人物,还是像柯林斯和威克姆这类被人所贬低的人物,无一不被刻画的非常的真实。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让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婚姻类型。伊丽莎白是因为了解真相后真心喜欢上了达西,并不是因为达西的富裕;而夏洛特和柯林斯结婚的基础则完完全全建立在金钱与现实上。二者的婚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对比,在这个充满物质的社会中,很多人的婚姻都会以经济为基础,这样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爱情,就是相知相爱,相守相伴。也许不会轰轰烈烈,但爱的真实,爱的彻底。就像达西与伊丽莎白间的爱情并不是顺风顺水的。
除了对比以外,作者还以细致的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并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更加丰满了这些人物的性格。本书最值得赞赏的就是作者运用的反讽的手法,本书开卷第一句话便是“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而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推翻这个“真理”。真正的真理不是有钱的单身汉需要娶太太,而是没钱的单身小姐需要有钱的单身汉。作者无一不在讽刺着资本主义的婚姻的可笑。
简·奥斯汀通过《傲慢与偏见》这本小说完美地表达了她的婚姻观,即在财产的基础上结婚是错误的,但结婚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在本书中,夏洛特就是为了金钱结婚的典例,她过着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莉迪亚就是结婚不考虑财产的典例,嫁给了一个空有外表的骗子。所以我们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不能因为金钱、外表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
由伊丽莎白与达西起初相遇时的误会我们不难看出,傲慢与偏见往往成为人们交流的障碍。“如果你果真聪明的过人,那么你傲慢的就会有分寸”没有分寸的傲慢,是一种无知和无礼的表现,更是幼稚和自负的可怜。适当的傲慢是骄傲,而过度的傲慢则成了虚荣。因此,我们要学会放下傲慢与偏见,平等待人,多为他人着想。人生路漫漫,遇见即是缘分。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小摩擦,我们更应多方位思考,不能因为个人的偏见影响了本该有的判断。
再说说本书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她有强烈的自尊和一定的反抗男权精神。在面对自己的表哥柯林斯的求婚时,即使是在金钱的诱惑下,她也不为所动。而达西第一次表白时,那傲慢的态度激起了伊丽莎白强烈的自尊心,愤怒地拒绝了他。从伊丽莎白这两次拒绝中可以看出她极具独立人格,追求自己想要的的爱情。不单单只是婚姻,对于我们来说,也都应该勇于追求自己内心所属的事物,不能被金钱名利等所诱惑。
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两个人是不同的两个个体,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也尊重每一份冷暖自知的独立状态。这是我认为爱情和婚姻最好的模样。
“人生而平等,我必须,我也可以平等地追求爱。”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留琼范文网 www.bjcnart.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留琼范文网 版权所有